王𫠆
王𫠆(551年—604年),字景文,出于乌丸王氏,南梁名将太尉王僧辩之子。
554年(承圣三年),西魏于谨军攻陷江陵,随从兄长王颁进入关中。他年轻时好游侠,二十岁时尚不知书。被其兄王颙所责,于是感激诵习,开始读《孝经》、《论语》,通晓《春秋左氏传》、《礼记》、《易经》、《诗经》、《书经》五经,被称为儒者。二十二岁时,北周武帝召他为露门学士,五经之疑问点多采王𫠆之说解决。好读诸子,偏记异书,当世称为博物,颇晓兵法。
585年(隋文帝开皇五年),担任著作佐郎。命他在国子学讲义。隋文帝杨坚执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解《孝经》,王𫠆与元善激烈辩论,元善词穷。文帝提拔王𫠆为国子博士。后因事件连坐解职,流放岭南防备边境。数年后,被汉王杨谅任用为王府咨议参军。杨谅见兄弟皇太子杨勇、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次第被废,暗中有了野心。王𫠆劝杨谅强化军备。604年(仁寿四年),文帝驾崩,杨谅起兵作乱。王𫠆进言奇策,杨谅不能采用。杨素讨伐军到达蒿泽、王𫠆预感就要失败,于是逃走。杨谅失败,王𫠆准备亡命突厥,到山中,退路断绝,于是自杀,遗体安置在石窟中。享年五十四岁。杨素找到王𫠆的遗体,斩首悬挂在太原。他著书《五经大义》30卷、《文集》10卷因为兵乱散逸[1]。
注释
编辑- ^ 《隋书》卷76 列传第41:王𫠆,字景文,齐州刺史颁之弟也。年数岁,值江陵陷,随诸兄入关。少好游侠,年二十,尚不知书。为其兄颙所责怒,于是感激,始读《孝经》、《论语》,尽夜不倦。遂读《左传》、《礼》、《易》、《诗》、《书》,乃叹曰:“书无不可读者!”勤学累载,遂遍通五经,究其旨趣,大为儒者所称。解缀文,善谈论。年二十二,周武帝引为露门学士。每有疑决,多𫠆所为。而𫠆性识甄明,精力不倦,好读诸子,偏记异书,当代称为博物。又晓兵法,益有纵横之志,每叹不逢时,常以将相自许。开皇五年,授著作佐郎。寻令于国子讲授。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𫠆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后坐事解职,配防岭南。数载,授汉王谅府谘议参军,王甚礼之。时谅见房陵及秦、蜀二王相次废黜,潜有异志。𫠆遂阴劝谅缮治兵甲。及高祖崩,谅遂举兵反,多𫠆之计也。𫠆后数进奇策,谅不能用。杨素至蒿泽,将战,𫠆谓其子曰:“气候殊不佳,兵必败。汝可随从我。”既而兵败,𫠆将归突厥,至山中,径路断绝,知必不免,谓其子曰:“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不能坐受擒执,以成竖子名也。吾死之后,汝慎勿过亲故。”于是自杀,瘗之石窟中。其子数日不得食,遂过其故人,竟为所擒。杨素求𫠆尸,得之,斩首,枭于太原。时年五十四。撰《五经大义》三十卷,有集十卷,并因兵乱,无复存者。
传记资料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