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科学

向普通大眾普及科學技術知識
(重定向自科学普及

大众科学(英语:popular science)、流行科学或者通俗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普通大众为对象的,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通俗阐释。向普通大众传播科学知识和概念的公益传播行为通常称为科学普及科普。相比于科学新闻英语Science journalism集中于出版最新科研成果,让科学作品的内容更为广泛。科学作品多数由科学家以及传媒从业员编撰,透过不同媒介展示,常见的如书本纪录片杂志文章和网页[1]

1925年的科普杂志

概论 

编辑

科学作品主要充当专业科学论文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桥梁。生产这类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要用浅白的言辞去交代准确的科学资料和研究,令大众更容易领会这类资讯。很多科学相关具争议性的议题都有透过科学书籍探讨,例如由著名书本《人的错误量度英语The Mismeasure of Man》和《钟形曲线:美国社会中的智力与阶层结构》所引发生物决定论英语Biological determinism的长篇辩论。[2][3]

科学论文的作用是,让科学家向其他同行宣告和游说他们的科研方法是有效的,以及观察所得的成果或结论是准确的。大众科学作品倾向于向科学界的外行人,或特定领域以外的科学家讲解其所得资料和结论的意义,以及庆祝其成果。科学文献的内容往往较为保守和具试验性质,并强调其新的观察成果与其他已有相关知识的一致性,较容易取得具相关资历科学家的认可。相反地,科普作品常强调其独特的或基本的内容,并有着科学文献没有的事实权威语调。比较原著科学报告、其衍生的科学新闻以及其他科普作品,会发现越后者会有一定程度的与事实不符或过度简化,即使是一些政治中立的科学议题亦会有类似情况。[4]

大众科学文章可以是由非科学家撰写,他们或许对于相关题目只有有限知识,这或会促使专家以外的普罗大众对其大众科学题材的误解,而不能分清正统科学与伪科学的分野。在台湾新闻媒体调查的科学普及教育,最常出现的学科知识由高到低是生物、地球科学、物理、化学,男性对科普知识兴趣高于女性,高中生对科普知识的兴趣高于大学生与国中生。[5]

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科学技术普及法》是世界唯一一套以普及公众科学知识作为国家战略的明文法规,法定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制定全国科普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依法对科普事业实行税收优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则是执行主力。[6][7]

常见特点

编辑

一些科学知识作品的常见特征包括:

  • 娱乐性较高,或对观众较为切身
  • 强调独特性和较偏激
  • 探讨的主题不受专家重视或超出已有学术研究范围
  • 基本、简化的科学概念
  • 向拥有少量甚至没有科学背景的观众传授科学知识,故内容偏向更透彻地讲解科学基本概念
  • 传达综合不同科学领域的新概念,并提出学术上新的应用范畴
  • 使用比喻类推法去解释深奥及或抽象的科学概念
  • 相较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科普常常沦于不专业。

人物

编辑

科普作家

编辑

科普作家有别于科幻小说作家,是指致力于以写作方式向大众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的作家。

世界著名科普界人物

编辑

亚洲

编辑

欧洲

编辑

英语地区

编辑

以英语作为主要语言地区的著名科学作家或具代表性人物,按英文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编辑

1978年由高士其与科学界人士发起筹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10],并于1979年8月正式成立,挂靠单位为中国科协,下设农林科普专业委员会、工交科普专业委员会、基础科学与高科技专业委员会、医药卫生专业委员会、少儿科普专业委员会、科学美术专业委员会、国防科普专业委员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科普翻译专业委员会、科普报刊广播编辑记者分会、少数民族科普专业委员会和组织工作委员会,出版物有《科技与企业》、《青年科学向导》。

部分科学知识资讯来源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内文注脚

编辑
  1. ^ 科普定義. 科普阅读专题网. 香港教育城. [2012-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0). 
  2. ^ Murdz William McRae, "Introduction: Science in Culture" in The Literature of Science, pp 1-3, 10-11
  3. ^ 李伟才. 名家名著:熱淚盈眶的閱讀體驗. 明报读书网. 明报网站. 2010-04-28 [2012-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6). 
  4. ^ Jeanne Fahnestock, "Accommodating Science: The Rhetorical Life of Scientific Facts" in The Literature of Science, pp 17-36
  5. ^ 林蓓伶. 媒體中大眾科學素養問卷之研發與初探. [201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英语).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第二章
  7. ^ 央視-厚植“科学素质”. [2018-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5). 
  8. ^ Dawkins, Richard. The Oxford book of modern science writing. Oxford [Oxfordshi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79. ISBN 0-19-921680-0. the wittiest of all scientific writers 
  9. ^ Editorial. Peter Medawar (obituary). New Scientist. October 1987, 116 (1581): 16. perhaps the best science writer of his generation 
  10. ^ 中国科普作家网. [2020-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11. ^ ABC Science.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12. ^ BBC Science.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4). 
  13. ^ BEYOND: Center for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Science.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5). 
  14. ^ Discovery Podcasts.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7). 
  15. ^ Discovery Radio Programme.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16. ^ Edge : Conversations on the edge of human knowledge. [2012-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17. ^ Nova: science in the news.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8). 
  18. ^ PopScience.co.uk.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7). 
  19. ^ Pop Science Books.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20. ^ The Ri Channel.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9). 
  21. ^ Welcome to Science Fantastic with Michio Kaku Live!. Talk Radio Network. [201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6). 
  22. ^ Nox Solutions. Hosts. Talk Radio Network. [201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2). 
  23. ^ Science Niblets.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24. ^ Science & Technology News - Latest in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and gadgets - VOA News.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7). 
  25. ^ Science World.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31). 

延伸阅读

编辑
  • McRae, Murdo William (editor). The Literature of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Popular Scientific Writing.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Athens, 1993. ISBN 978-0-8203-1506-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