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英语:scientific literacy)表示拥有基本的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能理解科学观念,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能运用科学解释身边的事情,建立与评价有证据基础的论证,并恰当地运用结论来引领自己的行为。它包含运用书写、数值与资讯等能力来理解科学方法、观测与理论

定义 编辑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说法,科学素养是有关科学概念、科学过程的知识与理解,用做个人的决策、参与公民、文化事务与经济生产。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有能力:

  • 理解实验、推理还有一些基本科学事实与其意义。
  • 探问、发现与选取有关生活中遭遇到的困惑的答案。
  • 描述、解释、预测自然现象
  • 阅读、理解一般出版的科学文章,并就其结论的有效性参与社会对话。
  • 区辨国家与地区性决策的科学议题,并表达其科学与技术上讯息通达的立场。
  • 借由资讯的来源与方法来评估科学资讯的品质。
  • 建立与评价有证据基础的论证,并恰当地运用结论。

历史 编辑

美国科学教育改革始于1957年来自史泼尼克计划的军事挑战与1980年代日本经济的繁荣。而科学素养一词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某些用得到的科学知识与知道这些知识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科学素养被视为一种人行社会生活的基本权利。科学素养可以帮助一般人做更好的决策与丰富他们的生活。 这样的转向在1980年代至90年代早期转为“给全美国人的科学”、“科学素养的基准”。

媒体中的科学素养 编辑

媒体常被用来做为传递科学新闻的工具,科学新闻中会包含许多的科学词汇与概念 因此大众接触、理解媒体中的科学词汇与概念便能增加科学素养。 Rundgren et al.(2012) 所提出的媒体中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in Media, SLiM)研究,将其定义为“理解新闻媒体中常出现之科学词汇”之能力,其研究根据九年一贯自然与生活科技教科书的书末索引所列的重要科学名词,约3657个词汇,利用文字探勘技术,比对联合报新闻报导中出现频率较高之科学词汇,从而建构出词汇网络,筛选出95个科学主要词汇以及其共现词,最后以视觉化方式呈现如图。

统计显示经常出现在报纸上的科学词汇:

  1. 地球
  2. 太阳
  3. 体积
  4. 重量
  5. 电池
  6. 结构
  7. 生态
  8. 眼睛
  9. 地震
  10. 台风
  11. 洪水
  12. 天气
  13. 锋面
  14. 大陆冷气团
  15. 温度
  16. 气温
  17. 气候
  18. 能源
  19. 石油
  20. 食品
  21. 频率
  22. 电源
  23. 原理
  24. 空气
  25. 浓度
  26. 细菌
  27. 病毒
  28. 实验室
  29. 细胞
  30. 基因
  31. 生物科技
  32. 氧化
  33. 分子
  34. 金属
  35. 物质
  36. 神经
  37. 脂肪
  38. 热量
  39. 心脏
  40. 血液
  41. 血压
  42. 血管
  43. 血糖
  44. 糖尿病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