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经
成书
编辑首部《灵宝经》约于孙吴时成书,有“正机”、“平衡”、“飞龟授帙”三篇,讲论仙术。[1]东晋初年,南渡的天师道道士扩写旧有《灵宝经》,撰成《灵宝五符》。东晋末年,397-402年间,葛巢甫等道士列出天宫中灵宝经36卷的经目,葛巢甫等人撰造其中的21卷,加上既有的《灵宝五符》,以及托为葛玄所受的灵宝经共11卷,当时传世的灵宝经合共有32卷。[2]刘宋时,437年,陆修静《灵宝经目》著录灵宝经,32卷析为35卷。陆修静后来把灵宝经与上清经、三皇文合编为“三洞”经书,构成道藏雏形。[3]
出世传说
编辑东晋末年的灵宝经称,灵宝经本是“秘篆文”,世人不能通晓。元始天尊令天真皇人把篆字转写成隶书。[4]传说东吴时,道士葛玄在会稽上虞山精思念道,得到徐来勒、郁罗翘、光妙音、真定光及张道陵五位真人垂降,授予灵宝经。葛玄把灵宝经传授郑隐,郑隐传授葛洪,葛洪再辗转传授给葛巢甫,葛巢甫传授予任延庆与徐灵期,大行于世。[5]
篇目及分类
编辑葛巢甫等人列出天宫中灵宝经36卷,经目如下,其中21卷葛巢甫等人已撰造,后世学者称之为“元始系”灵宝经:[6]
- 1-2:《真文赤书》2卷(即今《正统道藏》中《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
- 3:《玉诀》1卷(刘宋时析为2卷,今本《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
- 4-5:《大小劫》2卷(未出)
- 6:《天地运度》1卷(未出)
- 7:《空洞灵章》1卷(今佚,残篇见敦煌抄本)
- 8:《昇玄步虚章》1卷(今本《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
- 9:《九天生神章》1卷(今本《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
- 10:《自然五称文》1卷(今本《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
- 11:《诸天内音玉字》1卷(刘宋时析为2卷,今本《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
- 12:《八威召龙经》1卷(未出)
- 13-15:《智慧上品》3卷(一卷未出,已出者今本《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
- 16:《智慧上品大戒》1卷(今本《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诫》)
- 17-18:《威仪自然》2卷(今本《太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及《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 19:《智慧定志通微》1卷(今本《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 20:《本业上品》1卷(今本《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
- 21:《法轮罪福》1卷(今本分为《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太上玄一真人说劝诫法轮妙经》、《太上玄一真人说三途五苦劝诫经》、《太上玄一真人说妙通转神入定经》4篇)
- 22:《无量度人上品》1卷(今本《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1)
- 23:《诸天灵书度命经》1卷(今本《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 24:《灭度五炼》1卷(今本《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 25:《三元品戒》1卷(今本《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 26:《宿命因缘》1卷(未出)
- 27-29:《众圣难》3卷(未出)
- 30:《导引⎕⎕⎕星》1卷(未出)
- 31:《二十四生图》1卷(今本《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 32-33:《飞行三界通微内思》2卷(未出)
- 34:《药品》1卷(未出)
- 35:《芝品》1卷(未出)
- 36:《变化空洞》1卷(未出)
东晋末年流传的灵宝经尚有以下11卷,后世学者称之为“仙公系”灵宝经:
- 1.《太上洞玄灵宝天文五符经序》1卷(今本《太上灵宝五符序》)
- 2.《太上玉经太极隐注宝经诀》1卷(今本《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
- 3.《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卷》1卷(今本《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 4.《太上太极太虚上真人演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上卷》1卷(今佚,残篇见敦煌抄本)
- 5.《太极真人敷灵宝文斋戒威仪诸要解经诀下》1卷(今本《太极真人敷灵宝文斋戒威仪诸经要诀》)
- 6.《太上消魔宝身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1卷(今本《太上洞玄灵宝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 7-8.《太极左仙公请问经》上下2卷(上卷今佚,残篇见敦煌抄本;下卷今本《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 9.《仙公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1卷(今本《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 10.《太极左仙公神仙本起内传》1卷(今佚)
- 11.《太极左仙公起居经》1卷(今佚)
思想
编辑灵宝经的中心思想是救世度人,大都假托元始天尊出法度人。灵宝经最核心的信仰,是一些类似篆文的符图,称为“真文”、“天文”或“天书”。“真文”是“道”的本体和表现形式,既是宇宙万化之源,又是道经以及所有经法科教的本源。《灵宝五符》、《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及《度人经》中都摹画了“真文”。[7]葛巢甫灵宝经整合了东晋时散漫的道教,创立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他演化“真文”以示天界诸神。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三神分别演化出上清经、灵宝经、三皇文,合称三洞经书。[8]
吸收佛教
编辑葛巢甫灵宝经深受东吴时支谦等人所译大乘佛教经籍和康僧会译《六度集经》的影响,大量借鉴和吸收佛教。灵宝经救世度人的概念直接源于支谦翻译的《阿弥陀经》;《自然五称文》(《真一五称经》 )记十方佛名,则直接借用支谦译《佛说菩萨本业经》。灵宝经借鉴大乘佛教菩萨戒十戒,在《仙公请问经》编订道教的十戒。灵宝经也沿用佛教的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说。灵宝经认为佛教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个分支,地位低于灵宝经,而灵宝经亦可传授给僧人,要佛教徒归皈灵宝经。由于灵宝经中有大量佛教术语,往往被视为剽窃、抄袭,在南北朝后期和唐代成为佛教批评的主要对象。[9]
科仪
编辑东晋后期的灵宝经继承天师道的斋法科仪,发展出灵宝经的斋醮科仪,如《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详记传授灵宝经的仪式。灵宝科仪经陆修静的整理,构成中古道教斋法主流,[10]直到今天道士仍运用沿自灵宝经的仪式。[11]
后世删改
编辑东晋后期的灵宝经一面强调灵宝经高于佛法,一面表明佛教也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支,劝人亦须礼敬佛法和沙门。在南北朝末期和唐初的佛道之争中,佛门中人断章取义地征引灵宝经,声称道经也教人皈依佛门,以攻击道教。自南北朝末期起,道士逐渐删改灵宝经中推崇僧人和佛教的文句,以免屈居人下。因此敦煌抄本中的灵宝经残篇,部分涉及佛教的文句与现存《正统道藏》中相应道经的段落有所不同。[12]
注译
编辑- ^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页229。
- ^ 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北京:中华书局,2002),页17-18。
- ^ 洼德忠著,萧坤华译:《道教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页143-144。
- ^ 谢世维:《天界之文:魏晋南北朝灵宝经典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10),〈圣典与传译:道教经典中的“翻译”〉,页63-124。
- ^ 谢世维:《天界之文》,〈系谱与融合:太极五真人颂〉,页167-212。
- ^ 大渊忍尔著,刘波译:〈论古灵宝经〉,《道家文化研究》,13 (1998),页485-506;王卡:〈敦煌道经校读三则〉,《道家文化研究》,13 (1998),页119-128。
- ^ 谢世维:《天界之文》,〈圣典与传译〉,页99-115。
- ^ 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页159-242。
- ^ 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页49-82。
- ^ 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页33-35。
- ^ 《台湾大百科全书》,谢聪辉:“灵宝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页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