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斯脱里

(重定向自聂斯托留派

聂斯脱里希腊语Νεστόριος,386年—451年),古叙利亚人,曾进入安提阿修道院修士。中译亦作聂斯多略聂斯脱利聂斯脱里涅斯脱里涅斯多留等,于428年4月10日至431年6月22日出任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被东方教会追认为第1任大公长

聂斯脱里
聂斯脱里
君士坦丁堡牧首大公长
出生386年
罗马帝国叙利亚日耳曼尼西亚(现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
逝世451年(64—65岁)
埃及哈里杰绿洲
敬礼于东方亚述教会
叙利亚-玛拉巴礼天主教会
瞻礼10月25日
争议基督论圣母

他被认为是开创了聂斯脱里派的人物。他曾在担任君士坦丁堡牧首的任内,反对亚流派在认为耶稣是“神人之间”的见解,但是他自己却又另外提出一个见解,认为耶稣的神性与人性分开。在431年的以弗所公会议上,他的主张被认定为“异端[1]

神学主张

编辑

他提出“基督二性连接说[2] [3]。“基督二性二位说”则是亚历山大学派在会议上对他的基督论所提出的罪名。聂斯脱里认为童贞女玛利亚只是生育耶稣肉体,而非付予神性,因此反对将她神化、礼敬,以“基督之母”(希腊语:Χριστοτόκος)的称呼取代“上帝之母”(也作“生神者”,希腊语:Θεοτόκος)。对于反对称呼马利亚为“生神者”并非聂斯脱里首先提出的论述,而是由一位长老亚他那修所提出,聂斯脱里本着为真理辩护的的热情提文支持此说法。对于聂斯脱里而言,他所要批评的是亚历山大学派过度强调耶稣的神性(拿先素斯的贵格利提出:“基督被动的肉身与神主动的神性融合,人性逐渐消失在神性之中,仿佛水溶在大海里。”)安提阿学派所强调是耶稣真实存在在历史之中,所以耶稣拥有完整的人性即是有理性、感性与自由意识。所以聂斯脱里所反对的是亚历山大学派对于基督两性融合为一新性的说法。但清楚的区分使得亚力山大学派抓住了聂斯脱里认为基督有两个位格的说法[4]

428年,聂斯脱里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亚历山大宗主教奚利尔猛烈抨击。公元431年,以弗所公会议召开后,多个派别的冲突虽然被调解,但是聂氏被革除牧首的职务,其教派亦定作异端,最终客死在埃及

1895年,聂斯脱里晚年的一部著作《大马色人纥拉克斯的记述》(The Treatise of Heraclides of Damascus)在叙利亚被发现。在该书中聂斯脱里否认以弗所公会议的指责,并为自己辩护。聂斯脱里的解释与传统天主教会对他的观点不同,和正统的基督论相近,从而有学者开始怀疑“聂斯脱里主义”是否真的是教会传统指控的“不属于三位一体范畴的教义”以及以弗所公会议的结论是否客观公正。

1994年11月11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与东方教会签署了“共同声明”,天主教放弃在第三次大公会议──以弗所公会议上对于聂斯脱里的异端裁定,转而接受其提出对于马利亚的称呼“基督之母(Mother of Christ)”或“我们上帝救主基督之母(the 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ur)”。[4]

聂斯脱里在东方亚述教会中是被尊为圣徒,“圣聂斯脱里”(Saint Nestorius) 古叙利亚语演变成“玛·聂斯脱里”(Mar Nestorios)。

新教学者对聂斯脱里的看法

编辑

1539年,马丁·路德在其著作《宗教会议及教会论》(Von den Konzilli und Kirchen)中论及以弗所大公会议,并谈到了聂斯托里派的问题。路德认为,罗马教宗的宣告书,还有罗马教廷学者驳难聂斯托里的言论,都不过是说聂氏否认基督的神性,视基督为普通人,因而把一人格的基督,分解成神与人之二人格。路德认为,与攻击者相反,聂氏决不相信有两个基督,而只有唯一无二的基督,也就是说,聂氏确信基督是神而且是人。在一格上具有神人两性。这一点与大公教会最初的信仰全然相同。路德认为,聂斯托里之所以为异端,是因为他不理解基督神人二性的属性相通,不理解上帝怎会为一名妇人所生。1580年完成的《协同书》为一群路德宗学者所写,他们曾提到上述1539年的文章,指出路德在该篇文章说明了聂斯托里之为异端的原因[5]

剑桥大学的Bethune-Baker教授认为:在以弗所大会上形成的对聂斯托里的宣告,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实质上看,都决不是公平而有效的判决。他主张对聂氏的主张作公平无私的评析,认为这是承认信教自由原则的学者的义务。他断言,依据聂斯脱里的遗书及其他证据作公正的评判,聂氏的教理决不是异端 [6]

华人学者朱谦之认为聂斯托里的主张并非异端,他实际上是当时基督教中开明主义的代表,其被破门(斥为异端),完全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李兆强则指出,聂斯脱里派始终服膺尼西亚信经,“近代学者已证明他的神学思想颇与正统信仰的体系一致。他的著作《大马色人纥拉克斯的记述》(The Treatise of Heraclides of Damascus)被发现后,学人更认定他与大公教会不同的地方,不在信仰的分歧,而在神学术语上的差别”[7][6]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哈隆文 著:《宗教、异教和异端十讲》,(西雅图:真理书室,2002年),99。
  2. ^ 系統神學概論講義(第52頁). [2007-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3. ^ 吴昶兴:〈再议涅斯多留基督论〉,《台湾浸信会神学院学术年刊》,2006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8.
  4. ^ 4.0 4.1 吴昶兴,〈再议涅斯多留基督论〉,《台湾浸信会神学院学术年刊》,2006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8.
  5. ^ (协同式摘要,VIII 18、20). [201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0). 
  6. ^ 6.0 6.1 孙尚扬、[比利时]钟鸣旦 著:《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
  7. ^ 引自 龚天民:《唐朝基督教之研究》导言

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前任:
西辛尼乌斯一世英语Archbishop Sisinnius I of 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堡牧首
428年—431年
继任:
马克西米亚努斯英语Archbishop Maximianus of Constantin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