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又称花神节,或称作百花生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其时间在各朝代地区不同,中国早期以农历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为花朝节。清代以后则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与南北气候不同有关。西南原住民族则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花朝节的风俗各地也有所不同,有种花、赏花等。

历史

编辑

花朝节具体的形成年份不明、其起源亦有泛灵论产生的植物崇拜思想、踏春游赏风俗等多种说法,[1]但“花朝”一词在南北朝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即有出现,原意为百花盛开的早晨,用以代指美好的时光与事物[2]

  花朝月夜动春心
谁忍相思不相见
 
梁元帝(508年—554年)[3]

唐代以来,随着花卉业的进一步发展,赏花风俗开始盛行,但直到宋朝才开始形成节日,其时间因各种花的花期而异,并未成为固定的节日,南宋末年,“花朝”一词开始大量出现于诗文中,吴自牧《梦粱录》、[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5]等笔记中均有提及花朝节及其景况。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内举行花朝节

至元朝时期,花朝节也被称为“踏青节”,在史书及地方志中也多被提及,明代更成为国定假日,[6]还增加了祭祀花神等文化习俗,各地也开始兴建花神庙,并有花农、花匠前来祭祀,以求百花盛开、花市兴隆,花神与花朝节开始出现交集。[2]马中锡《宣府志》亦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在此节日期间,人们结伴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或"护花"。但在清朝以降,因小冰期带来的气温降低以及国内的政治动乱,花朝节的风俗逐渐衰落,[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花朝节更因为被视为封建迷信行为而遭到禁止,趋于消亡。[8][2]进入21世纪后,花朝节则随着汉服运动等社会文化运动的兴起而受到重视,在中国大陆都市的汉族青年中开始再度流行。[9]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宗力; 刘群. 中国民间诸神. 石家庄市: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03-01. 
  2. ^ 2.0 2.1 2.2 凌帆. 花朝节文学与文化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14–58. 2015-03-15 [2022-03-29].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3-29). 
  3. ^ 梁元帝. 春别应令四首.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本文含有此来源中属于公有领域的内容。
  4. ^ 吴自牧. 1 , 编. 梦粱录/卷01.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2).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    本文含有此来源中属于公有领域的内容。
  5. ^ 孟元老. 1 , 编. 东京梦华录/卷六.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睛,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莹啼芳树,燕舞晴空,红妆按乐于宝榭层楼,白面行歌近画桥流水,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踘鲤狂,寻芳选胜,花絮时坠,金樽折翠簪红,蜂蝶暗随归骑,于是相继清明节矣。    本文含有此来源中属于公有领域的内容。
  6. ^ 李东阳. 1 , 编. 大明会典/52. 每年假日。圣节前后通九日。千秋节九日。正旦初一日至二十日。花朝一日。清明一日。    本文含有此来源中属于公有领域的内容。
  7. ^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文. 考古学报. 1972, (1). 
  8. ^ 印红标. 红卫兵“破四旧”的文化与政治.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202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中文). 
  9. ^ 新华网. 第二届福州西湖花朝节举行. 人民网. [2021-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5). 

外部链接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花朝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