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救国军,是一支由戴笠所创办的的战斗武力;历经几次的整编改制,从一支谍报特务队伍变成全美式装备的正规军,参与了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另外,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从东北[1]海南岛[2]都有地方武装命名为忠义救国军。

忠义救国军
存在时期1938年5月-1946年1月21日
国家或地区 中国
效忠于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指挥官
著名指挥官戴笠

历史

编辑

1937年的淞沪战役爆发后,蒋中正于9月4日电令在上海成立“苏浙行动委员会”,由戴笠宋子文张治中吴铁城(广东省政府主席)、俞鸿钧(上海市长)、杜月笙杨虎(淞沪警备司令)、钱永铭刘志陆(桂系、帮会)、贝祖诒吉章简(上海警界)、蔡劲军(上海军界)、俞作柏等人任委员,其中戴笠、杜月笙、刘志陆三人为常务委员,杜月笙俞鸿钧出任主任委员,戴笠为书记长主持日常工作,陈昶新/郭履洲任参谋长兼参谋处长,余乐醒任总务处长兼技术室主任,张冠夫任经理处长兼交通组长,汪祖华任政训处长,谢力东任情报处长,周伟龙兼任书记长办公室书记代戴笠主持工作,后文强接替周伟龙任书记兼人事科长主持日常工作。9月7日,蒋介石限令戴笠和杜月笙“在一个月内,组建万人的别动队游击武装,配合正规军对日作战,在敌前敌后袭扰牵制日军,肃清奸谍”。戴笠于1937年9月底成立“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简称“别动队”),辖五个支队和一个特务大队,总兵力1.1万人:[3]

  • 总指挥刘志陆
  • 参谋长杨振华(原87师参谋长)
  • 第一支队:由向松坡动员洪门弟兄参加。支队长何行健(何天风,黄埔二期,1939年2月8日率部投日被镇压)。辖第1、2、3大队。
  • 第二支队:为海员支队,支队长陆京士。辖第4、5、6大队。
  • 第三支队:为邮政支队,支队长朱学范。上海沦陷后支队残部退入租界。辖第7、8、9大队。
  • 第四支队:军统人员为主,成分包括工人、农民、学生、失业青年等各方面人。支队长张邺(黄埔三期)。
  • 第五支队:受训的公民联队里的店员、学生、青工。支队长陶一珊(黄埔六期)。辖5个大队。
  • 直属特务大队:大队长王兆槐(黄埔四期)/赵理君
  • 北方支队:总指挥王天木,副总指挥陈恭澍。年底在河北宝坻附近遭日军合围覆没。
  • 军事委员会苏浙行动委员会青浦特种技术训练班:余乐醒任该班副主任兼教育长。9月27日开始在青浦县西溪小学报到集中,招学员408人。10月4日开学典礼。为军统抗战时期第一个训练班。
  • 松江特训班:谢力公任班副主任兼教育长
  • 佘山教导团

淞沪会战阵亡超过2700人,负伤5000多人。

1937年12月,苏浙行动委员会军事组长俞作柏率别动队余部1700余人撤至安徽省祁门县历口镇。1938年1月,第一支队余部由何行健率领经奉化撤至遂安,与军统毛森在浙江江山开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在东阳合编为别动队浙东支队。随后,戴笠将安徽和浙江两地的别动队余部统一整编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教导团,其中在安徽的部队整编为教导第1团,在浙江的部队整编为教导第2团,戴笠兼任总团长,俞作伯任副总团长,负实际指挥责任。

1938年3月徐州会战正酣,日军在江南守备薄弱。蒋介石命令戴笠“收容整编流散浦东及沪杭沿线的国军,加强敌后游击工作”。戴笠在武汉成立别动队总指挥部(代号“平定”)并任总指挥。至4月底发展到万余人:

  • 教导第1团(又称第一支队):1937年12月,苏浙行动委员会军事组长俞作柏率别动队余部1700余人撤至安徽省祁门县历口镇后改编。团长俞作柏兼/汤毅生
  • 教导第2团(又称第二支队):1938年1月,何行健率原第一支队余部撤至遂安,在东阳毛森开办的军统局江山(县)游击干部训练班合编为浙东支队。随后改编。团长王春晖
  • 第三支队
  • 第四支队:支队长许雷生
  • 第五支队:江阴东乡部队收编。支队长朱松寿/袁亚承
  • 第六支队:沙洲县东部武装被收编。支队长杨行方。
  • 第七支队
  • 第八支队:后成立。支队长丁锡山
  • 第九支队:后成立。支队长
  • 第十支队:后成立。支队长周振纲
  • 江北独立支队:后成立。支队长陈文
  • 直属大队
  • 淞沪区指挥部:1939年3月1日成立。总指挥何行健,副总指挥杨蔚,参谋长徐志道,参谋处长郭履洲(黄埔六期)。
  • 南京行动总队:1938年2月别动队南京情报组管容德成立南京行动总队,发展到5个支队共300人。[4]
  • 上海行动总队:总队长亢祖周/杨蔚

1938年5月,别动队改名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忠义救国军,总团长戴笠兼/1938.9俞作柏/1940.1周伟龙/1942.6阮清源代理/1943.5马志超,副总团长俞作伯实际指挥/1939杨蔚/1942.4阮清源/1944王春晖,参谋长徐光英/尚望/郭墨涛(1943.5-10代理总指挥)/1943.10郭履洲,政治部主任文强。忠义救国军最初的成员超过两千人,来自上海工运与杜月笙青帮帮派势力,戴笠推举杜月笙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主任委员,编成两个教导团,后来扩展到超过10万人。于1938年夏季与秋季对于在长江三角洲的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游击战,多次袭击用船或卡车活动的小股日军,美军观察员报告说它的游击战造成许多日军伤亡。[5]

1940年3月,周伟龙正式就任忠义救国军总指挥,并把忠义救国军总部进驻浙江孝丰,忠义救国军部队全部集中到孝丰整编为3个团和4个直属总队共1.5万人并进行整训:[6]

然后总部移驻皖南广德,直属于第三战区指挥。

皖南事变后,整训完毕的忠义救国军兵分四路(苏嘉沪区、澄锡虞区、锡武宜区、京丹溧区)重回京沪杭沦陷区开展敌后游击战,扩大为3个教导总队、3个行动总队(淞沪、南京、苏常)、3个教导团、16个支队、1个大队,官兵达5万余人。但不久就受到日军的拦截和攻击,又与新四军第六师发生摩擦。1941年5月,全军整编为四个纵队、两个行动总队、一个特务大队、一个军官训练队,总共下辖26个大队和2个直属队,总人数近3万,活跃在长江以南以京沪杭三角为重点的苏浙沪皖敌后地区。[7]

  • 第一路苏嘉沪区挺进纵队:以原来第三支队阮清源部及淞沪行动总队为基干。队长阮清源
  • 第二路澄锡虞区挺进纵队:以第一支队郭墨涛部为基干。队长梅卓夫
  • 第三路锡武宜区挺进纵队:以第二支队文德部为基干。队长刘伟(1941年夏初阵亡)
  • 第四路京丹溧区挺进纵队:以南京行动总队为基干。

由于中英军事合作,为此1942年1月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别动军司令部,1942年3月将忠义救国军改称“军事委员会别动忠义救国军”。1942年4月中英军事合作无果而终,开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1942年夏阮清源代理总指挥。由于苏南清乡,被迫退回天目山整训。忠义救国军扩大到七个纵队,总兵力达到了约5万人。

1943年忠义救国军和别动军一起接受中美合作所的训练,受训后忠义救国军由4个纵队缩编为3个纵队(原忠救军第三、四纵队加上别动军第七纵队合编为忠救军第三纵队),换发美式装备,接受中美联合指挥,继续在苏浙皖敌后坚持游击战。

1944年春,在浙西于潜方元铺成立忠义救国军前进指挥所,由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马志超负责,下辖忠救军3个纵队、5个行动总队、共64个支队或地方行动队,总兵力3.1万余。其下辖3个地区指挥部:

  • 温台指挥部,在浙东沿海地区和沿海岛屿,以及浦东、崇明等地区作战;
  • 淞沪指挥部,在淞沪附近地区作战;
  • 鄞杭指挥部,在富春江和杭州湾一带作战。

1945年春序列:

  • 忠义救国军前进指挥所,在浙江于潜县,由总指挥马志超亲自坐镇
  • 淞沪区指挥部:在浙江分水县。总指挥阮清源兼,副总指挥顾伟
    • 淞沪行动总队:总队长顾伟
    • 太湖行动总队:总队长殷丹田/1944赵安民
    • 独二支队:支队长朱超平
    • 新一团:团长安我华
    • 新二团
    • 第一纵队:司令李骧
      • 第一团:团长王力忠
      • 第二团:团长薛涤愁
      • 第三团:团长艾庆章
    • 第二纵队:司令汪浩然/余万选
      • 第一团:团长文德
      • 第二团:团长亢祖周
      • 第三团:团长黄天存
    • 第三纵队:司令鲍步超
    • 护航纵队:司令黄八妹
    • 修械所:所长王忠,指导员苏绍槐
    • 野战重伤医院:院长汪春瑞
  • 温台区指挥部:驻瑞安玉壶。总指挥郭履洲。辖中美班的三个教导营(教导总队第10、第11营),一个特务大队,一个独立支队,一个水上大队
  • 鄞杭区指挥部:在浙江桐庐县,总指挥鲍步超
  • 教导总队:总队长翁养正

根据国防部情报局所载,抗战期间执行制裁敌伪首要的暗杀行动有248件。

忠义救国军总部(1944年以后代号“平定”)最初位于浙江孝丰;后移驻安徽广德县王岭;再移驻浙江昌化河桥。戴笠最初兼任总指挥,其后由俞作柏周伟龙阮清源接任总指挥。[8][9]

1944年9月,戴笠曾经呈请蒋中正准免于裁汰忠义救国军,该手令细数忠义救国军之贡献。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该组织曾就近协助京沪杭地区的受降与复原工作。

中美合作所曾负责训练忠义救国军,美军并且曾与其共同作战。1945年6月14日,忠义救国军第十营攻下浙江省瑞安县(今瑞安市),18日攻下永嘉县(今温州市城区),6月22日第十一营攻下乐清(今绍兴市越城区)。到七月中旬,救国军已经向北追击日军到浙江省的海门地区(今台州市椒江区)。在此一个多月间,两营击毙敌军539人,忠义救国军阵亡48人。[10]

1946年1月21日,改编为交通警察部队[11]:95-96[12]

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

编辑

1947年3月8日,二二八事件中,保密局郑介民派遣刘戈青抵台,同台湾负责人陈达元,协助长官公署工作,并赴新竹井上温泉确认张学良安危后,返回台北召集角头、组织忠义救国军别动队多组,进行清乡行动。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委李翼中指出:“别动队于各地严密搜索参与事变之徒,即名流硕望、青年学生亦不能幸免,系狱或逃匿者不胜算。中等以上学生,以曾参与维持治安,皆畏罪逃窜遍山谷,家人问生死、觅尸首,奔走骇汗、啜泣闾巷”;保密局档案中也出现各地谍报组人员对地方人士的各种监视情报、指控罪名,并出现大批的黑名单;国民党营《国是日报》记录:“陈仪福建带来的一批军统局特警东南训练班出身的警备部特工人员,却奉令秘密处决各地参与反政府活动的士绅人民”。[13][1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苏亮.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剿匪情况汇编. 编辑:臧淼. 牡丹江新闻网,来源:牡市博物馆和烈士纪念馆管理处. 2013-04-03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4) (简体中文). 
  2. ^ 剿匪、镇反和抗美援朝. 海南史志网,来源: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 2015-12-17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2) (简体中文). 
  3. ^ 唐碧琨:《忠义救国军创建内幕》,来源:湖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第4辑,湖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1983年,第75页。
  4. ^ 杨正明:“军统特务在六合活动始末”,《六合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第133页。
  5. ^ Frederic E. Wakeman. Spymaster: Dai Li and the Chinese Secret Servi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266. ISBN 978-0-520-92876-3. 
  6. ^ 吴舜法:“第五十二师和忠义救国军在皖南”,《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7. ^ 翁养正:“我所知道的忠义救国军”,《建德文史资料》第八辑,1991年。
  8. ^ “忠义救国军”的由来:前身为“苏浙行委别动队”. [2016-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8). 
  9. ^ Loyal Patriotic Army Headquart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美合作所
  10. ^ Camp 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美合作所
  11. ^ 陈进金. 戴笠與忠義救國軍 (PDF). 国史馆馆刊. 2012年9月, (第三十三期).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年6月24日). 
  12. ^ 政府档案显示原名是“别动队”而非“别动队”。檔案瀏覽>民國38年以前國家重大發展:抗日戰爭>重要戰役與軍事勤務>忠義救國軍>忠義救國軍組織案. 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档案支援教学网. [2020-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13. ^ 陈翠莲.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卫城出版. 24 February 2017: 271–273 [2019-09-16]. ISBN 978-986-93518-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 
  14. ^ 陈翠莲. 從中國複製到臺灣,軍統特務的二二八「密裁」行動. 关键评论. 2017-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0) (繁体中文). 

相关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