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修义[1](477年—554年9月5日),字修义[2],一字公让河东郡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2],祖籍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北魏、东魏北齐官员。

生平

编辑

薛修义的曾祖薛绍是北魏七兵尚书、太子太保,祖父薛寿仁是河东郡河北郡二郡太守、秦州刺史、汾阴公,父亲薛宝集是定阳郡太守[3][4]

薛修义年少时结交行为不法的人,轻财重义,非法召集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当时有遇到危难之人来投奔的,薛修义大多都能将他们都能收容藏匿。薛修义虚龄十七岁时,被北魏司州、咸阳王元禧征召出任法曹从事[2]。北海王元颢镇守徐州,征召薛修义出任墨曹参军。正光末年,北魏天下兵起,元颢出任征西将军,都督华豳东秦诸军事,兼任左仆射、西道行台,以薛修义为统军。当时有诏令,能招募三千兵员的任用为别将。于是薛修义回到河东郡,又走遍平阳郡弘农郡等地,共招募七千人,于是薛修义获任命出任平北将军[2]、西道别将。之后东夏州西夏州南华州北华州豳州等地都出现叛乱,元颢进军讨伐,薛修义率领部众跟随,很有战功。孝昌二年(526年)六月,南绛县蜀族陈双炽等人聚集在汾水河畔,朝廷诏令薛修义出任大都督,与行台长孙稚共同讨伐陈双炽。薛修义因为陈双炽是自己的同乡,就轻装简从直至其军垒下,对陈双炽晓以利害,陈双炽等人就投降了。于是薛修义出任龙门镇将[5][6][7]

孝昌三年(527年)十月,薛修义的族人薛凤贤等人作乱,包围龙门镇城。薛修义也认为天下在混乱动荡之中,就自行其是放肆作为,和薛凤贤一起聚众叛乱,自号黄钺大将军,分别占据盐池,围攻蒲坂,东西互相呼应响应萧宝寅,北魏行台长孙稚占据河东[8][9]。魏孝明帝诏令都督宗正珍孙前往讨伐薛修义[10]。宗正珍孙的军队还没到,薛修义就羞愧后悔了,于是派部下孙怀彦带表章自我陈述,请求朝廷派一名大将前来招抚。魏孝明帝派遣西北道大行台胡元吉奉诏招抚,薛修义投降。薛凤贤等人仍然聚众据守在险要之处,孝昌四年(528年)正月,长孙稚的讨伐军驻扎在弘农郡,宗正珍孙的讨伐军驻扎在灵桥,都未能前进。薛修义和堂叔薛善乐、堂弟薛嘉族等人各自率领州郡乡兵作出进攻薛凤贤的态势。行台左丞杨侃对长孙稚说:“昔日曹操韩遂马超潼关对垒,胜负的道理,很长时间不能判断。哪里是主将才能雄武相类似,算计谋略相抗衡,应当是因黄河、华山险要阻隔,难用谋略。现在贼寇守潼关,将险要处全部占领,即便曹操再生,也没有办法施展奇计。必须北上取蒲坂,飞舟渡至西岸,置将士于死地,人人有斗志,华州的包围可不战而解,潼关的贼兵一定望风溃散。各处平定后,长安自然攻克。如我愚笨的考虑可取,请让我做明公的前驱。”长孙稚说:“薛修义已包围河东,薛凤贤又据守安邑,都督宗正珍孙将部队停在虞坂,很久不能前进,虽有此计策,还因此有疑虑。”杨侃说:“宗正珍孙只不过是军阵中一介武夫,因偶然的机缘得以成为将领,他只能被人驱使,哪能指挥得了其他人。一旦接受元帅的重任,处理三军事务,精神就乱了,怎能胜任围击敌人的任务。河东治所在蒲坂,西连黄河岸,所属的百姓,多居东部。薛修义驱赶率领丁壮勇士,西围郡城,家人弱小,还居在原村,如果领军队进逼,人心各自混乱,战士人人想归家,则郡城的包围自然解除。不战而胜,明显地在眼前。”长孙稚听从了杨侃的话,命令儿子长孙子彦等人率骑兵与杨侃在弘农北渡河。长孙子彦所率都是骑兵,习惯野战,不善攻城,就进驻石锥壁。杨侃就颁布告示说:“现在暂且驻军在这里,以等待步兵,同时观察民心向背,然后继续进军。如果有送投降者名姓的,各自回村,等候中央军举燃烽火,各村也响应点火,以表明降顺。那没有响应燃烽火的村,就是不投降的村,按理就应杀戮,财产赏给士兵。”百姓就互相转告,实际上未投降的,也假装归顺点燃烽火,一夜之间,火光遍及数百里内。围困蒲坂的敌人,不明原因,各自溃散归家,薛修义也随即逃走[11][12][13]。薛修义写信给薛凤贤以示祸福,薛凤贤于是和薛修义一起投降。北魏朝廷任命薛凤贤为龙骧将军、假节、稷山镇将,封夏阳县子,食邑三百户,又任命薛修义为龙骧将军[2],封汾阴县侯,食邑八百户[14][15]永安二年(529年),元颢攻入洛阳,薛修义和陈双炽等人都受到元颢的指挥,率兵攻打晋州州城,晋州刺史樊子鹄出城与薛修义、陈双炽交战,将他们打的大败,樊子鹄又在土门县击败薛修义[16]

尔朱荣认为薛修义是豪猾奸狡反复之徒,将薛修义扣押起来送到晋阳,和高昂李徽伯李无为等人一起关押禁闭[17][18]。尔朱荣前往洛阳时,让薛修义跟随自己,安置在驼牛署[15]。尔朱荣死后,魏孝庄帝任命薛修义为弘农郡、河北郡、河东郡、正平郡四郡大都督,与薛善乐、裴元隽薛崇礼薛憘族等人隶属于西北道行台元显恭,率领禁军,西援平阳,抵御尔朱世隆[19]高欢当时是晋州刺史,见到了薛修义,对他很优厚。尔朱兆拥立元晔为皇帝,任命薛修义为右将军陕州刺史,署理安南将军魏节闵帝元恭初年,薛修义出任使持节、后将军、南汾州刺史[20][21][2]

高欢在信都起兵,于韩陵之战击败尔朱氏联军后,高欢派人征召薛修义到晋阳,任命薛修义代理并州刺史。薛修义又跟随高欢平定尔朱兆永熙三年(534年),魏孝武帝西入关中,高欢率军前往潼关,任命薛修义为关右行台,率领都督贵等数千人从龙门渡过黄河。西魏北华州刺史薛崇礼驻军于杨氏壁[22],薛修义写信招降薛崇礼,薛崇礼率领一万多人向东魏投降[21],薛修义因此占据杨氏壁。当时司空参军薛端与族人以及家僮等人原先在等先在杨氏壁中,薛修义于是命令部下逼迫薛端等人东渡黄河。正要渡河时天色已晚,薛端秘密的与族人以及家僮叛逃。薛修义派遣骑兵追赶,薛端边战边退,于是进入石城栅,得以幸免。石城栅中原先有数百家人口,薛端与他们合力坚守。乙干贵等人数次来宽慰劝喻,知道薛端无意投降,于是将军队撤回到河东[23][24]永熙三年(534年)十一月,樊子鹄占据兖州不服从高欢,薛修义跟随大司马娄昭将他平定。天平年间,薛修义出任散骑常侍卫将军,又出任中军大将军、南中郎将[2]、兼任汲郡太守、汲郡顿丘郡淮阳郡东郡濮阳五郡都督[25],又升任使持节、东徐州刺史,没能上任,很快薛修义兼任尚书仆射,为西南道大行台[26][2]

天平四年(537年)十月,东魏在沙苑之战中战败,薛修义跟随各路军队撤退。返回后,代理晋州刺史封延之弃城逃走,薛修义追到洪洞,劝说封延之回城防守,封延之不听。薛修义回到晋州,安集军民固守。西魏仪同长孙子彦围困晋州城,薛修义打开城门,埋伏好兵甲等待他,长孙子彦不知道城中虚实,于是退走。高欢很赞赏薛修义,加薛修义仪同三司,很快任命薛修义为使持节、都督晋州诸军事、晋州刺史、中军大将军、仪同三司如故,给鼓吹一部[27][2],赏赐给薛修义一千匹布帛。元象元年(538年),宇文泰大举出兵攻向河阳县,高欢率兵讨伐,派遣汾州刺史斛律金前往太州,成为掎角之势,斛律金到了晋州后因为东魏大军已经撤退就无法前进,就和行台薛修义汇合[28][29],共同围困乔山的西魏军。很快高欢的军队来到,一起平定了乔山的西魏军[30]。薛修义在晋州活捉了西魏的正平郡太守段荣显,又招降胡酋胡垂黎等人的部落数千人,上表将他们安置在五城郡。武定元年(543年)二月,高仲密叛变东魏,朝廷任命薛修义出任西南道行台,成为掎角之势,薛修义未能上任。不久,薛修义转任使持节、都督齐州诸军事、中军大将军、齐州刺史,因为收受贿赂被除去名籍,追念薛修义防守晋州的功劳,朝廷恢复他的官爵,仍然任命薛修义为卫尉卿、中军大将军、仪同三司如故[2]。这时山胡侵扰晋州,朝廷派遣薛修义追击讨伐,将山胡击败,薛修义因功进爵正平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加开府。高澄继承霸府,遵守高欢遗言,将薛修义封减三百户[2],另外封平乡县男。北齐建立后,薛修义出任护军将军,又封蓝田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升任太子太保。天保五年七月廿三日(554年9月5日),薛修义在并州西汤亭去世,虚岁七十八,朝廷赠予三州诸军事、晋州刺史、司空公、其余官职如故,太常定谥号为,同年十二月九日(555年1月17日)葬于邺城西南[2]。儿子薛文殊继承爵位[31][32]

皇建元年十一月庚申(560年12月15日),齐孝昭帝高演诏令将薛修义等三人合祭于齐文宣帝高洋的宗庙[33][34]

其他

编辑

救援表兄

编辑

薛修义表兄元寿兴被判死刑后,因为担心最终无法免于死刑,就让薛修义带领十辆车运输小麦经过囚牢旁边。元寿兴趁机翻墙出来,薛修义用大木盒装上元寿兴,上面盖着小麦,装载着他逃了出来。元寿兴于是前往河东郡,躲藏在薛修义家中[35][36]

民族属性

编辑

《北史》记载,高欢曾经想要在晋州大规模筑城,中外府司马房毓说:“如果贼寇到了此地,即便筑城了又有什么用?”高欢于是作罢。等到沙苑之战战败,高欢迁移秦州、南汾州、东雍州三州的人到并州,又想要放弃晋州,然后遣送家属到英雄城。薛修义劝谏说:“如果晋州失守,定州也无法保全。”高欢愤怒的说:“你们都辜负了我,之前不听同意我在并州筑城,让我现在无处可去。”薛修义说:“如果我在晋州战败,那么请诛杀我。”斛律金说:“还是要仰仗这汉族小子镇守晋州,把他的家属作为质子,不要给他增加兵马。”高欢听从了斛律金的建议,任命薛修义代理晋州刺史。等到西魏仪同长孙子彦围困逼近晋州城下,薛修义打开门埋伏士兵等待他来,长孙子彦不知道晋州城中虚实,于是逃走。高欢赞赏薛修义,立即任命薛修义为晋州刺史[37]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李文涛副教授指出,这一部分《北史》的内容《北齐书·薛修义传》中并没有,而且薛修义墓志几乎没有记载。《北史·薛修义传》是薛修义直接向高欢建议防守晋州,而结合《北齐书·薛修义传》、《北齐书·高市贵传》和《北史·封延之传》,是薛修义劝说封祖业未果,薛修义占据晋州,打败西魏的进攻。《北史·薛修义传》增加部分主要部分是斛律金一句话:“还仰汉小儿守,收家口为质,勿与兵马。”很明显“汉小儿”是指薛修义,此处借斛律金之口,表明薛氏为汉族身份。汉儿、汉子等词汇在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有时是口语,但更多时候与民族相关。李文涛认为,从《北史》有关河东薛氏增补情况来看,其所增加列传的史料主要表明河东薛氏是汉人后裔,但史料价值不高,基本不可信;研究北朝河东薛氏,史料还是以《晋书》、《魏书》为主[38]

延伸阅读

编辑

[]

 北齐书/卷20》,出自李百药北齐书
 北史·卷053》,出自李延寿北史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北齐书校勘记·卷二十·列传第十二·一四》:薛脩义 诸本“脩义”都作“循义”。北史卷五三本传作“脩义”,他处多同本传。本书以北史补的部分同作“脩义”,本传是原文,则作“循义”。钱氏考异卷三一云:“魏齐碑刻‘人’旁多从‘彳’旁,故‘脩’‘循’二字多相混。”按魏书卷一0孝庄纪永安三年(五三0)十月作“修义”。今一律作“脩义”,今后不再出校记。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赵君平,赵文成编. 《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5.07: 122–123. ISBN 978-7-5013-5598-3 (中文(繁体)). 
  3. ^ 《北齐书·卷二十·列传第十二》:薛脩义,字公让,河东汾阴人也。曾祖绍,魏七兵尚书、太子太保。祖寿仁,河东河北二郡守、秦州刺史、汾阴公。父宝集,定阳太守。
  4. ^ 《北史·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薛脩义字公让,河东汾阴人也。曾祖绍,魏七兵尚书。祖寿仁,秦州刺史、汾阴公。父宝集,定阳太守。
  5. ^ 《北齐书·卷二十·列传第十二》:脩义少而奸侠,轻财重气,招召豪猾,时有急难相奔投者,多能容匿之。魏咸阳王为司州牧,用为法曹从事。魏北海王颢镇徐州,引为墨曹参军。正光末,天下兵起,颢为征西将军,都督华、豳、东秦诸军事,兼左仆射、西道行台,以脩义为统军。时有诏,能募得三千人者用为别将。于是脩义还河东,仍历平阳、弘农诸郡,合得七千余人,即假安北将军、西道别将。俄而东西二夏、南北两华及豳州等反叛,颢进讨之。脩义率所部,颇有功。绛蜀贼陈双炽等聚汾曲,诏脩义为大都督,与行台长孙稚共讨之。脩义以双炽是其乡人,遂轻诣垒下,晓以利害,炽等遂降。拜脩义龙门镇将。
  6. ^ 《北史·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脩义少而奸侠,轻财重气。魏正光末,天下兵起,特诏募能得三千人者,用为别将,脩义得七千余人,假安北将军、西道别将。以军功,拜龙门镇将。
  7.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一》:六月,魏降蜀陈双炽聚众反,自号始建王。魏以假镇西将军长孙稚为讨蜀都督。别将河东薛修义轻骑诣双炽垒下,晓以利害,双炽即降。诏以修义为龙门镇将。
  8. ^ 《魏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三》:时薛凤贤反于正平,薛脩义屯聚河东,分据盐池,攻围蒲坂,东西连结,以应宝夤。稚乃据河东。
  9. ^ 《北史·卷二十二·列传第十》:时薛凤贤反于正平,薛修义屯聚河东,分据盐池,攻围蒲坂,东西连结,以应宝夤。承业乃据河东.
  10.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一》:正平民薛凤贤反,宗人薛修义亦聚众河东,分据盐池,攻围蒲坂,东西连结以应宝寅。诏都督宗正珍孙讨之。
  11. ^ 《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军次弘农,侃白稚曰:“昔魏武与韩遂、马超挟关为垒,胜负之理,久而无决。岂才雄相类,算略抗行,当以河山险阻,难用智力。今贼守潼关,全据形胜,纵曹操更出,亦无所骋奇。必须北取蒲阪,飞棹西岸,置兵死地,人有斗心,华州之围可不战而解,潼关之贼必望风溃散。诸处既平,长安自克。愚计可录,请为明公前驱。”稚曰:“薛脩义已围河东,薛凤贤又保安邑,都督宗正珍孙停师虞阪,久不能进,虽有此计,犹用为疑。”侃曰:“珍孙本行陈一夫,因缘进达,可为人使,未可使人。一旦受元帅之任,处分三军,精神乱矣,宁堪围贼。河东治在蒲阪,西带河湄,所部之民,多在东境。脩义驱率壮勇,西围郡邑,父老妻弱,尚保旧村,若率众一临,方寸各乱,人人思归,则郡围自解。不战而胜,昭然在目。”稚从之,令其子彦等领骑与侃于弘农北渡。所领悉是骑士,习于野战,未可攻城,便据石锥壁。侃乃班告曰:“今且停军于此,以待步卒,兼观民情向背,然后可行。若送降名者,各自还村,候台军举烽火,各亦应之,以明降款。其无应烽者,即是不降之村,理须殄戮,赏赉军士。”民遂转相告报,未实降者,亦诈举烽,一宿之间,火光遍数百里内。围城之寇,不测所以,各自散归,脩义亦即逃遁。
  12. ^ 《北史·卷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军次恒农,侃白承业曰:“今贼守潼关,全据形胜。须北取蒲阪,飞棹西岸,置兵死地,人有斗心,华州之围,可不战而解,潼关之贼,必望风溃散。诸处既平,长安自克。愚计可录,请为明公前驱。”承业从之,令其子子彦等领骑与侃于恒农北度,便据石锥壁。乃班告曰:“今且停军于此,以待步卒,兼观人情向背。若送降名者,各自还村,候台军举三烽火,各亦应之,以明降款。其无应烽,即是不降之村,理须殄戮。”人遂传相告报。实未降者,亦诈举烽,一宿之间,火光遍数百里内。围城之寇,不测所以,各自散归。
  13.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二》:萧宝寅围冯翊,未下;长孙稚军至恒农,行台左丞杨侃谓稚曰:“昔魏武与韩遂、马超据潼关相拒,遂、超之才,非魏武敌也,然而胜负久不决者,扼其险要故也。今贼守御已固,虽魏武复生,无以施其智勇。不如北取蒲阪,渡河而西,入其腹心,置兵死地,则华州之围不战自解,潼关之守必内顾而走。支节既解,长安可坐取也。若愚计可取,愿为明公前驱。”稚曰:“子之计则善矣;然今薛修义围河东,薛凤贤据安邑,宗正珍孙守虞坂不得进,如何可往?”侃曰:“珍孙行陈一夫,因缘为将,可为人使,安能使人!河东治在蒲反,西逼河漘,封疆多在郡东。修义驱帅士民西围郡城,其父母妻子皆留旧村,一旦闻官军来至,皆有内顾之心,必望风自溃矣。”稚乃使其子子彦与侃帅骑兵自恒农北渡,据石锥壁,侃声言:“今且停此以待步兵,且观民情向背。命送降名者各自还村,俟台军举三烽,当亦举烽相应;其无应烽者,乃贼党也,当进击屠之,以所获赏军。”于是村民转相告语,虽实未降者亦诈举烽,一宿之间,火光遍数百里。贼围城者不测其故,各自散归;修义亦逃还,与凤贤俱请降。
  14. ^ 《北齐书·卷二十·列传第十二》:后修义宗人凤贤等作乱,围镇城。修义亦以天下纷扰,规自纵擅,遂与凤贤聚众为逆,自号黄钺大将军。诏都督宗正珍孙讨之。军未至,修义惭悔,乃遣其帐下孙怀彦奉表自陈,乞一大将招慰。魏孝明遣西北道大行台胡元吉奉诏晓喻,修义降。凤贤等犹据险屯结,长孙稚军于弘农,珍孙军灵桥,未能进。修义与其从叔善乐、从弟嘉族等各率义勇为攻取之势,与凤贤书示其祸福。凤贤降,拜凤贤龙骧将军、假节、稷山镇将,夏阳县子、邑三百户。封修义汾阴县侯,邑八百户。
  15. ^ 15.0 15.1 《北史·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后宗人凤贤等作乱,围镇城,脩义以天下纷扰,遂为逆,自号黄钺大将军。诏都督宗正珍孙讨之,军未至,脩义惭悔,遣表乞一大将招慰,乃降。凤贤等犹据险不降,脩义与书,降之。乃授凤贤龙骧将军,阳夏子,改封汾阴县侯。尔朱荣以脩义反复,录送晋阳,与高昂等并见拘防。荣赴洛,并以自随,置于驼牛署。
  16. ^ 《魏书·卷八十·列传第六十八》:元颢入洛,薛修义及降蜀陈双炽等受颢处分,率众攻州城。子鹄出与战,大破之,又破修义等于土门。
  17. ^ 《北史·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尔朱荣禽葛荣,遂絷裔及高昂、薛修义、李无为等于晋阳。
  18.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二》:敖曹复行抄掠,荣诱执之,与薛修义同拘于晋阳。
  19. ^ 《魏书·卷十·帝纪第十》:以中军将军、前东荆州刺史元显恭为使持节、都督晋建南汾三州诸军事、镇西将军、晋州刺史、兼尚书左仆射,为征西道行台,节度都督薛善乐、薛修义、裴元隽、薛崇礼、薛憘族等。
  20. ^ 《北齐书·卷二十·列传第十二》:尔朱荣以脩义豪猾反复,录送晋阳,与高昂等并见拘防。荣赴洛,以脩义等自随,置于驼牛署。荣死,魏孝庄以脩义为弘农、河北、河东、正平四郡大都督。时高祖为晋州刺史,见脩义,待之甚厚。及尔朱兆立魏长广王为主,除脩义右将军、陕州刺史,假安南将军。魏前废帝初,以脩义为持节、后将军、南汾州刺史。
  21. ^ 21.0 21.1 《北史·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荣死,魏孝庄以脩义为弘农、河北、河东、正平四郡大都督。时神武为晋州刺史,见之,相待甚厚。及韩陵之捷,以脩义行并州事。孝武帝入关,神武以脩义为关右行台,自龙门济河,招下西魏北华州剌史薛崇礼。
  22. ^ 《北齐书校勘记·卷二十·列传第十二·一五》:西魏北华州刺史薛崇礼屯杨氏壁 诸本“杨”作“阳”。按周书卷三五薛端传记薛崇礼降东魏后,东魏曾派兵据杨氏壁。杨氏壁是黄河西岸的险要,屡见魏书卷四一源子雍传、周书卷二文帝纪大统三年、卷一五于谨传等。这里“阳”字误,今据改。
  23. ^ 《周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东魏遣行台薛循义、都督乙干贵率众数千西度,据杨氏壁。端与宗亲及家僮等先在壁中,循义乃令其兵逼端等东度。方欲济河,会日暮,端密与宗室及家僮等叛之。循义遣骑追,端且战且驰,遂入石城栅,得免。栅中先有百家,端与并力固守。贵等数来慰喻,知端无降意,遂拔还河东。
  24. ^ 《北史·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魏孝武西迁,周文令大都督薛崇礼据龙门,引端同行。崇礼寻失守,降东魏。东魏遣行台薛脩义督乙干贵西度,据杨氏壁。端与宗亲及家僮等先在壁中,脩义乃令其兵逼端等东度。方欲济河,会日暮,端密与宗室及家僮等叛之。脩义亦遣骑追,端且战且驰,遂入石城栅,得免。栅中先有百家,端与并力固守。贵等数来慰喻,知端无降意,遂拔还河东。
  25. ^ 《北齐书校勘记·卷二十·列传第十二·一六》:顿丘淮阳东郡黎阳五郡都督 钱氏考异卷三一云:“淮阳与汲郡回远,恐是‘濮阳’之讹。”按钱说是,薛脩义以南中郎将带职,五郡应该都属司州。
  26. ^ 《北齐书·卷二十·列传第十二》:高祖起义信都,破四胡于韩陵,遣征循义,从至晋阳,以循义行并州事。又从高祖平尔朱兆。武帝之入关也,高祖奉迎临潼关,以循义为关右行台,自龙门济河。西魏北华州刺史薛崇礼屯杨氏壁,循义以书招之,崇礼率万余人降。樊子鹄之据兖州,循义从大司马娄昭破平之。天平中,除卫将军、南中郎将,带汲郡太守、顿丘、淮阳、东郡、黎阳五郡都督。迁东徐州。
  27.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七》:东魏行晋州事封祖业弃城走,仪同三司薛修义追至洪洞,说祖业还守,祖业不从。修义还据晋州,安集固守。魏仪同三司长孙子彦引兵至城下,修义开门伏甲以待之。子彦不测虚实,遂退走。丞相欢以修义为晋州刺史。
  28. ^ 《周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六》:东魏遣太保尉景攻陷正平,复遣行台薛循义率兵与斛律俱相会,于是敌众渐盛。
  29. ^ 《北史·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东魏遣太保尉景攻陷正平,复遣行台薛修义与斛律俱相会,于是敌众渐盛。
  30. ^ 《北齐书·卷十七·列传第九》:元象中,周文帝复大举向河阳。高祖率众讨之,使金径往太州,为掎角之势。金到晋州,以军退不行,仍与行台薛修义共围乔山之寇。
  31. ^ 《北齐书·卷二十·列传第十二》:元象初,拜仪同。沙苑之役,从诸军退。还,行晋州事封祖业弃城走,脩义追至洪洞,说祖业还守,而祖业不从。脩义还据晋州,安集固守。西魏仪同长孙子彦围逼城下,脩义开门伏甲以待之,子彦不测虚实,于是遁去。高祖甚嘉之,就拜晋州刺史、南汾、东雍、陕四州行台,赏帛千疋。脩义在州,擒西魏所署正平太守段荣显。招降胡酋胡垂黎等部落数千口,表置五城郡以安处之。高仲密之叛,以脩义为西南道行台,为掎角声势,不行。寻除齐州刺史,以黩货除名。追其前守晋州功,复其官爵,仍拜卫尉卿。时山胡侵乱晋州,遣脩义追讨,破之。进爵正平郡公,加开府。世宗以高祖遗旨,减封二百户,别封脩义为平乡男。天保初,除护军,别封蓝田县公,又拜太子太保。五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七。赠晋太华三州诸军事、司空、晋州刺史,赠物三百段。子文殊嗣。
  32. ^ 《北史·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后除齐州刺史,以黩货除名。追其守晋州功,复其官爵。俄以军功,进正平郡公,加开府。天保中,卒于太子太保,赠司空。子文殊嗣。
  33. ^ 《北齐书·卷六·帝纪第六》:庚申,诏以故太师尉景、故太师窦泰、故太师太原王娄昭、故太宰章武王厍狄干、故太尉段荣、故太师万俟普、故司徒蔡俊、故太师高乾、故司徒莫多娄贷文、故太保刘贵、故太保封祖裔、故广州刺史王怀十二人配飨太祖庙庭,故太师清河王岳、故太宰安德王韩轨、故太宰扶风王可朱浑道元、故太师高昂、故大司马刘丰、故太师万俟受洛干、故太尉慕容绍宗七人配飨世宗庙庭,故太尉河东王潘相乐、故司空薛脩义、故太傅破六韩常三人配飨显祖庙庭。
  34. ^ 《北史·卷七·齐本纪中第七》:庚申,诏以故太师尉景、故太师窦泰、故太师太原王娄昭、故太宰章武王厍狄干、故太尉段荣、故太师万俟普、故司徒蔡隽、故太师高干、故司徒莫多娄贷文、故太保刘贵、故太保封祖裔、故广州刺史王怀十三人配飨太祖庙庭,故太师清河王岳、故太宰安德王韩轨、故太宰扶风王可朱浑道元、故太师高昂、故大司马刘丰、故太师万俟受洛干、故太尉慕容绍宗十一人配飨世宗庙庭,故太尉河东王潘相乐、故司空薛脩义、故太傅破六韩常三人配飨高祖庙庭。
  35. ^ 《魏书·卷十五·列传第三》:盛弟寿兴,少聪慧好学。世宗初,为徐州刺史,在官贪虐,失于人心。其从兄侍中晖,深害其能,因谮之于帝,诏尚书崔亮驰驿检覆。亮发日,受晖旨,遂鞭挞三寡妇,令其自诬,称寿兴压己为婢。寿兴终恐不免,乃令其外弟中兵参军薛脩义将车十乘,运小麦经其禁之旁。寿兴因逾墙出。脩义以大木函盛寿兴,其上加麦,载之而出。遂至河东,匿脩义家。
  36. ^ 《北史·卷十五·列传第三》:盛弟寿兴,少聪慧好学。宣武初,为徐州刺史,在官贪虐,失于人心。其从兄侍中晖深害其能,因谮之于帝,诏尚书崔亮驰驿检核。亮发日,受晖旨,遂鞭挞三寡妇,令其自诬,称寿兴压己为婢。寿兴终恐不免,乃令其外弟中兵参军薛修义将车十乘,运小麦,经其禁之旁。寿兴因逾墙出,修义以大木函盛寿兴,其上加麦,载之而出,遂至河东,匿修义家。
  37. ^ 《北史·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初,神武欲大城晋,中外府司马房毓曰:“若使贼到此处,虽城何益?”乃止。及沙苑之败,徙秦、南汾、东雍三州人于并州,又欲弃晋,以遣家属向英雄城。脩义谏曰:“若晋州败,定州亦不可保。”神武怒曰:“尔辈皆负我,前不听我城并州城,使我无所趣。”脩义曰:“若失守,则请诛。”斛律金曰:“还仰汉小儿守,收家口为质,勿与兵马。”神武从之,以脩义行晋州事。及西魏仪同长孙子彦围逼城下,脩义开门伏甲待之,子彦不测虚实,于是遁去。神武嘉之,就拜晋州刺史。
  38. ^ 李文涛, 《<北史列传中河东薛氏增加史料问题探析》, 《史志学刊 》 (06期), 2017年, (06期):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