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翅目的一科昆虫

蝉科学名Cicadidae)是蝉总科下的一,其下物种通称为,其特色为雄虫腹胸交界处有发声器,收缩振动而产生很大的鸣叫声,雌虫则无此器官;成虫与若虫均头宽大于胸宽,且具两突出的复眼,均吸食植物汁液为生,惟若虫于地下挖洞穴居,成熟后爬上树干羽化,成虫四翅薄而多为透明。因其鸣叫声音,又俗称“知了”,或作:蛭liáo蜘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唧了、吱唠、借落子等。

蝉科
化石时期:古新世晚期至今, 58.7–0 Ma
日本暮蝉Tanna japonensis
卡氏十七年蝉Magicicada cassini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半翅目 Hemiptera
亚目: 颈喙亚目 Auchenorrhyncha
下目: 蝉下目 Cicadomorpha
总科: 蝉总科 Cicadoidea
科: 蝉科 Cicadidae
Westwood, 1840
亚科[注 1]

蝉科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热带地区(已知纪录约2500种蝉)。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区的种类,当体温过热时,会从背板(tergum)排出多余的水分,进而达到冷却及散热的效果(原理与人类流汗类似)。[2][3]

名称 编辑

蝉的英语 cicada 源自拉丁语,意指“栖息于树上,像蟋蟀一样会鸣叫的”;但英语有时称蝉为 locust[4],尽管与蝗虫没有确切关系。希腊语为 τέττῑξ / téttī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或 τζίτζικας / tzítzika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两者皆为拟声词,即模仿蝉的鸣声。

古人对蝉的称呼有:[注 2][注 3][注 4](较小的蝉)[5][6][注 5](寒蝉)、𧔢[7][注 6][注 7][注 8][注 9](声响的大黑蝉)、[注 10](方头广额的小蝉)、[注 11]五色日暮丕蜩茅蜩秋蜩蚱蝉(同蝒)[8]寒蜩[注 12]寒螀[注 13]螂蜩[注 14]蜻蜻蜓蛛蜩螗[9]螗蜩(不同于蜩螗,为一种小蝉)[10][11]蟪蛄螗蛦[注 15]马蜩蛁蟟[注 16][12]螇螰[注 17][12]蝭蟧[注 18][13][14]

汉字中“蝉”最早出现于商代西周间,构造上属于形声字形符“虫”为“虫”的古字,在当时是对动物的泛称(五虫);而声符“单”亦兼表字义,带有“发出声响”的意涵。

特征 编辑

 
蝉的头部特写

大多数蝉的体型通常不大,成虫体长多在2至5厘米(0.79至1.97英寸)之间,少数种类,例如世界最大的帝王蝉英语Empress cicadaMegapomponia imperatoria)翼展就达20厘米(7.9英寸),体长约7厘米(2.8英寸)[15][16];同样栖息于南亚地区的一种大型蝉(Tacua speciosa,有“青襟油蝉”或“婆罗洲巨蝉”等名称)翼展也有18厘米(7.1英寸),其体长则约4至5厘米(1.6至2.0英寸)[17]。蝉的外骨骼很坚硬,双翅相当发达,多为透明或半透明(双翅完全不透明的种类通常翅面颜色较为鲜明,且多分布于靠近热带的地区),上面有明显的翅脉。

一般来说,蝉的头部宽而短,具有明显突出的额唇基(clypeus)。触角短,呈须状。口器细长,口器内有食管与唾液管,属于刺吸式。胸部则包括前胸、中胸及后胸,其中前胸和中胸较长。3个胸部都具有一对足,腿节粗壮发达(若虫前脚用来挖掘,腿节膨大,带刺)。

蝉的腹部呈长锥形,总共有10个腹节,第9腹节成为尾节。雄蝉第1、第2腹节具发音器,第10腹节形成肛门;雌蝉第10腹节形成产卵管,且较为膨大。

眼睛 编辑

蝉的视力相当良好,有五只眼睛,两只复眼和三只简单眼。复眼突出,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得很开。

发声 编辑

 
雄蝉发音器构造剖面图:
Trommelorgan - 鼓室
Schallplatten - 鼓膜
Schallplattenmuskel - 发音肌
Trommelfell - 镜膜
Stigma - 气门

雄性蝉身体两侧有能够发出很大声响的发声构造(也称为“鼓室”),主要包括背瓣、腹瓣、鼓膜、发音肌(鼓膜肌)、腱盘、腱突起、腹面调节肌、镜膜、褶膜(折膜)、第三气门、共鸣室(气室)等。为了发音,它们常趴在树干上,向前或左右扭动腹部来调节发出的声响;而发出来的响声常被称为蝉的“歌声”,与一般以摩擦方式发声的昆虫(如蟋蟀)不同。雌蝉没有发声器。

习性 编辑

生活史 编辑

周期蝉 编辑

橙蚱蝉为台湾最常见的蝉。鸣声于台北市录音

日本川崎市麻生区的早野圣地公园日本暮蝉,2011年7月17日录音。

希腊伊萨基岛树上蝉鸣,2008年7月录音。

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县欧文某处,某一炎热午后的蝉鸣,2012年6月录音。

播放这些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体帮助

比较著名的蝉是“十七年蝉”或周期蝉Magicicada)。原产于美国东部地区,这些蝉的若虫在地下蛰伏十三或十七年,然后破土而出。

根据它们出现的年份,周期蝉被分为30个“群”。群1号到17号是十七年蝉,群18号到30号是十三年蝉。一些群并不存在,但为了方便起见而保留。群4号已于公元2003年出现。而下一次的十三年蝉为将于公元2011年出现的群19号。群10号,一种十七年蝉,已经出现于公元2004年5月的新泽西州北卡罗莱纳州

分类学 编辑

 
古蝉总科的生物都生活于中生代,外型和现在的蝉极度相似,就连双翅也有了蝉的轮廓

狭义的蝉仅局限于蝉科的昆虫[18][19],广义的蝉则指蝉总科的所有昆虫(蝉总科有两个科:蝉科与螽蝉科 Tettigarctidae);此外,不只蝉总科的昆虫,整个蝉下目的昆虫都被冠上蝉的名字,分类如下(参见蝉下目[20]

而蝉科的组成如下:

  • 蝉科
  • 蝉族 Cicadini

编辑

 
斑蝉(Gaeana maculata[18][19]
 
蟪蛄的一种(Platypleura sp.)[18][19]

图集 编辑

其它 编辑

食用 编辑

 
油炸蝉的若虫

在中国,蝉的刚出土的若虫,称知了猴、知了龟、蝉牛、蝉猴等,被视为一种食材,油炸、蒸煮或烧烤后可以食用。活的或腌渍后的蝉若虫也会在市面上销售。[25]但因富含异体蛋白,过敏体质者应谨慎食用。[26]

医药 编辑

 
中药蝉蜕饮片。

蝉若虫的壳—“蝉蜕”,是一种中药[注 19]。此外,卵、若虫成虫等遭受如真菌微生物寄生,将产生“蝉花”,原理可以以冬虫夏草的方式思维,只是它们应用上的药效却大不相同。[27]

遭寄生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书目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陈振祥 2007,第38-39页
  2. ^ Neil F. Hadley, Michael C. Quinlan & Michael L. Kennedy. "Evaporative cooling in the desert cicada: thermal efficiency and water / metabolic costs" (PDF).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1991, 159: 269–283 [2014-03-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1-17). 
  3. ^ Toolson, Eric C. "Water Profligacy as an Adaptation to Hot Deserts: Water Loss Rates and Evaporative Cooling in the Sonoran Desert Cicada, Diceroprocta apache(Homoptera: Cicadidae)". Physiological Zoology. 1987, 60 (4): 379–385. 
  4. ^ Milne, Lorus; Milne, Margery. North American Insects & Spiders. Knopf Publishing. 1980. ISBN 0-394-50763-0. 
  5.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9). 
  6.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7.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8.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9.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10.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11.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12. ^ 12.0 12.1 說文解字. 
  13.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14. ^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educode=B04330
  15. ^ Rainer Flindt. Amazing Numbers in Biology. 2006: p.10. ISBN 978-3540301462. 
  16. ^ Burton, Maurice; Burton, Robert. International Wildlife Encyclopedia. 4, Chickaree - crabs 3rd. Tarrytown, NY: 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 2002: 455. ISBN 0-7614-7270-3. 
  17. ^ W. L. Distant. A Monograph of Oriental Cicadidae. London, West. 1892. 
  18. ^ 18.0 18.1 18.2 Sanborn 2013
  19. ^ 19.0 19.1 19.2 Masayo Katō 1961
  20. ^ C. H. Dietrich. Resh, V. H. & Carde, R. T. , 编. Encyclopedia of Insects. Academic Press. 2003. ISBN 0123741440 (英语). 
  21. ^ 21.0 21.1 George Poinar Jr.,Gene Kritsky.Morphological conservatism in the foreleg structure of cicada hatchlings, Burmacicada protera n. gen., n. sp. in Burmese amber, Dominicicada youngi n. gen., n. sp. in Dominican amber and the extant Magicicada septendecim (L.) (Hemiptera: Cicadidae)[J].Historical Bi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eobiology,2012,25(5)
  22. ^ A. Ewart, L.W. Popple and K.B.R Hill. 2017. Five New Species of Grass Cicadas in the Genus Graminitigrina (Hemiptera: Cicadidae: Cicadettinae: Cicadettini) from Queensland and Northern Territory, Australia: Comparative Morphology, Songs, Behaviour and Distributions. Zootaxa. 4228(1); 1–62. DOI: 10.11646/zootaxa.4228.1.1
  23. ^ George Poinar Jr,Gene Kritsky,Alex Brown.Minyscapheus dominicanus n. gen., n. sp. (Hemiptera: Cicadidae), a fossil cicada in Dominican amber[J].Historical Bi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eobiology,2012,24(3)
  24. ^ Kalesh Sadasivan and Vivek Sarkar. 2023.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Leptopsaltriini (Hemiptera: Cicadidae) from the Agasthyamalais of the Western Ghats in Peninsular India. Journal of Asia-Pacific Biodiversity. 16(2); 163-173. DOI: 10.1016/j.japb.2023.03.009
  25. ^ 丹治翔. 請勿抓幼蟬來「吃」 公園告示板引發網路討論. 朝日新闻. 2018-08-21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7). 
  26. ^ 过敏性体质慎吃知了猴. 网易. 京华时报.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3). 
  27. ^ 陈振祥 2007,第36页
  28. ^ 台湾蛾讯, 张贴者:. 臺灣蛾訊 MOTHS of Taiwan.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5). 
  29. ^ 张保信。1989。《台湾蛾类图说(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省立博物馆。
  30. ^ 陈振祥 2007,第35页

注释 编辑

  1. ^ 除以上介绍的亚科外,还有许多分类未定的亚科,包括翅蝉亚科(Platypediinae)、齿蝉亚科(Ydiellinae)、胸蝉亚科(Plautillinae)等[1]
  2. ^ “蜩”与“条”同音
  3. ^ 宋本《广韵·下平声·萧·迢》蜩:大蝉。《大雅》如蜩如螗。《传》蜩,蝉也。螗,蝘也。《疏》《释虫》云:蜩、螂、蜩、螗,舍人曰:皆蝉也。《尔雅·释虫》蜩,螂蜩。《说苑·杂言》记载《》云:‘苑彼柳斯,鸣蜩嚖嚖。’《诗经·豳风·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4. ^ “螗”与“唐”同音
  5. ^ “蜺”与“泥”同音
  6. ^ “𧔢”与“钱”同音
  7. ^ “䗃”与“栈”同音
  8. ^ “䗁”与“继”同音
  9. ^ “蝒”与“棉”同音
  10. ^ “螓”与“秦”同音
  11. ^ “蠽”与“节”同音,一种小型蝉
  12. ^ “寒蜩”同“寒螀”,属一种寒蝉,较小型,体色青赤
  13. ^ “螀”与“江”同音;寒螀,即寒蜩
  14. ^ “螂”与“郎”同音
  15. ^ “蛦”与“夷”同音
  16. ^ 与“刁辽”同音
  17. ^ 与“奚鹿”同音
  18. ^ 与“蹄牢”同音
  19. ^ 蝉壳、蝉衣,蝉自蛹状若虫化为成虫时所脱下的壳,李时珍本草纲目》 虫部

相关 编辑

大众文化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蝉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