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黑暗骑士

2008年美國電影
(重定向自蝙蝠俠:黑暗騎士

蝙蝠侠:黑暗骑士》(英语:The Dark Knight,新加坡译《蝙蝠侠—黑夜骑士》,香港译《蝙蝠侠—黑夜之神》,台湾译《黑暗骑士》)是一部于2008年上映的超级英雄电影,由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剧、监制及执导。本片是诺兰所执导的黑暗骑士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以DC漫画旗下角色蝙蝠侠为主角,是2005年电影《蝙蝠侠:侠影之谜》的续集。影片由克里斯蒂安·贝尔希斯·莱杰迈克尔·凯恩艾伦·埃克哈特加里·奥德曼玛吉·吉伦哈尔摩根·弗里曼等人主演。电影中,布鲁斯·韦恩/蝙蝠侠(贝尔饰演)、詹姆斯·戈登(奥德曼饰演)与哈维·丹特(艾克哈特饰演)联手打击哥谭市的黑帮,但其行动被高智商罪犯小丑(莱杰饰演)所破坏,后者企图削弱蝙蝠侠的影响力,并让哥谭市陷入混乱。导演对本片的基本概念,分别来自小丑在1940年首次登场的漫画章节,另外包含著名漫画《蝙蝠侠:致命玩笑》及《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中的故事。

蝙蝠侠:黑暗骑士
The Dark Knight
剧院上映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监制艾玛·汤玛斯
查尔斯·罗文
克里斯托弗·诺兰
剧本克里斯托弗·诺兰
乔纳森·诺兰
故事克里斯托弗·诺兰
大卫·S·高耶
原著漫画角色
DC漫画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
希斯·莱杰
迈克尔·凯恩
加里·奥德曼
艾伦·埃克哈特
玛吉·吉伦哈尔
摩根·弗里曼
配乐汉斯·季默
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摄影瓦利·费思特
剪辑李·史密斯英语Lee Smith (editor)
制片商传奇影业
DC漫画
先兆晕厥电影公司英语Syncopy Inc.
片长152分钟[1]
产地 英国[2]
 美国[2]
语言英语、少量普通话粤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2008年7月14日 (2008-07-14)(纽约市)
  • 2008年7月17日 (2008-07-17)(香港、台湾)
[3]
  • 2008年7月18日 (2008-07-18)(美国)
  • 2008年7月24日 (2008-07-24)(英国)
发行商华纳兄弟
预算1.85亿美金[4][5]
票房10.05亿美金[5]
前作与续作
前作蝙蝠侠:侠影之谜
续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蝙蝠侠:黑暗骑士
香港蝙蝠侠—黑夜之神[6]
台湾黑暗骑士[3][注 1]

上映后,电影收获积极的评价,部分影评人将其列入2000年代最佳的电影及超级英雄电影之一[8][9]。除此之外,电影也在票房方面打破许多纪录[10],并成为首部全球票房逾10亿美元的蝙蝠侠电影2008年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以及克里斯托弗·诺兰首部全球票房逾10亿美元的电影。而在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蝙蝠侠:黑暗骑士》共夺得八项提名,最后荣获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音效剪辑两项大奖,前者由在拍完该片后去世的莱杰拿下[11]。续集《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于2012年7月20日发行。2020年,《蝙蝠侠:黑暗骑士》以其“文化上、历史上、美学上”的重要价值,被选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典藏[12]

剧情

编辑

哥谭市,一伙戴小丑面具的抢匪打劫一家由黑帮经营的银行,而幕后黑手“小丑”同时隐藏身份混在其中,随着每人在抢钱过程中都因贪念而自相残杀,最后只剩小丑直接卷款扬长而去。抢案的发生使蝙蝠侠与警督詹姆斯·戈登以及新上任的明星检察官哈维·丹特达成同盟,靠追踪金钱往来而肃清城市所有的犯罪组织。身为蝙蝠侠的布鲁斯·韦恩逐渐被丹特的强大正义感及责任感所打动,于是决定募款支持他的职位,认为丹特是未来能够代替他守护城市的“光明骑士”。布鲁斯这么做同时为了跟青梅竹马兼检察官瑞秋·道斯重燃旧情,协助丹特以便正式隐退,即使瑞秋当时正在跟丹特交往。

萨尔·马洛尼英语Sal Maroni、车臣、甘博等所有黑帮老大齐聚一堂商量如何保住剩下的钱,他们的华人黑帮会计刘先生表示所有财产已被转移至安全地方,他也逃离至香港而远离丹特的管辖范围。但小丑突然现身于会议中,表示不受法律拘束的蝙蝠侠会慢慢揪出他们所有人,因此提议让他去除掉蝙蝠侠来换取他们一半财产。甘博不甘心被小丑抢钱而对他放出悬赏,却反遭小丑设计而遭到杀害,连手下的黑帮都被小丑掌控。布鲁斯冒险来到香港以“速战速决”的方式将刘抓回哥谭,让丹特说服他出庭指认所有黑帮老大。黑帮因此陷入绝境,一致决定雇用小丑除掉蝙蝠侠。当丹特逮捕所有黑帮老大、即将起诉之际,小丑突然向全市发出警告,胁迫蝙蝠侠必须公开身份自首,否则每天会随机肆意杀人;而警察局长吉利恩·洛布英语Gillian B. Loeb以及审理黑帮诉讼的女法官苏芮罗成为首晚牺牲者。

小丑假扮仪仗队混入洛布局长悼念仪式上,企图行刺市长安东尼·贾史亚,戈登纵身为市长挡枪而看似牺牲。引咎自责的蝙蝠侠本想自首,但丹特却在记者会上故意承认自己是蝙蝠侠而被捕,以身犯险引出小丑。当小丑袭击移送丹特囚车队伍时,蝙蝠侠开蝙蝠车挡下小丑的火箭炮攻击,将严重受损的车分体成摩托车英语Batcycle后用绳索掀翻小丑的货车。诈死英语Faked death且藏于车队中的戈登现身抓获小丑,因为英勇表现而被市长提拔为新任局长。然而,丹特和瑞秋分别被两名黑警伍尔兹和拉米雷兹接送回家后再无音讯,深感不安的戈登让蝙蝠侠审问小丑,最后逼小丑说出丹特和瑞秋分别被囚禁在两个装设炸弹的地点。蝙蝠侠赶到瑞秋的囚禁地点却发现里面的人是丹特,发现中计后仅能紧急将他救出去。两边的炸弹同时爆炸,去迟一步的戈登目睹瑞秋葬身火海,另一边获救的丹特也因左半脸沾上油而严重烧伤。

小丑靠人肉炸弹炸毁警局逃之夭夭,将刘也一并带走。布鲁斯因没救到瑞秋而陷入自责,阿福从瑞秋死前为布鲁斯留下的信中得知她决定嫁给丹特,为了不让布鲁斯承受双重打击,他最后私自把信烧毁。失去挚爱加上毁容导致丹特痛不欲生,拒绝皮肤移植且从此以骇人的“双面形象”示人。韦恩企业的并购会计师科尔曼·瑞斯调查公司旧档案时发现布鲁斯是蝙蝠侠,在敲诈福克斯未成功后决定对媒体公开其身份。当时找到黑帮藏钱地点的小丑,将所有金钱连同刘一同烧成灰,还杀死车臣掌控其帮派。小丑藉直播公开威胁若瑞斯一小时内没死则会炸毁一座医院,戈登动员所有警察疏散市内所有医院,同时尽全力保护瑞斯的安全。小丑趁乱溜进丹特所在的哥谭总医院,说服他以私刑的方式来为瑞秋讨回公道。再次达成目的的小丑炸毁医院,并劫走一辆载有五十人的疏散校车。

丹特就此沦为“双面人”,一路追寻所有导致瑞秋丧生的人,以抛硬币审判形式相继杀死伍尔兹和马洛尼,唯独饶过拉米雷兹。小丑持续威慑造成全市恐慌和逃窜,还胁迫市民若想出城就不能走桥梁或隧道,警察因此受误导而征用两艘事先被小丑安置过炸弹的渡轮进行疏散;一艘载着哥谭市民,另一艘载着一群由丹特控告的囚犯。小丑声言午夜正点时会炸毁两艘船,但两方均持有用来引爆对方船只的引爆器,而任谁先炸死对方即可活命。蝙蝠侠透过福克斯不情愿地协助,使用电信网络入侵式的声纳监视系统找到小丑的藏身处,避免警队误杀被乔装成小丑党羽的人质后,到顶楼与小丑决一胜负。最后两艘船都因为良心未泯而拒绝下手,蝙蝠侠趁机制伏败北的小丑。但被警察逮捕前,小丑揭露自己诱使丹特堕落,扬言这足以让全市分崩离析,迫使蝙蝠侠立刻去补救局势。

丹特劫持戈登的家人回到瑞秋的丧生地点,戈登赶到后目睹儿子遭到挟持,承认是自己的失职害死瑞秋。即使蝙蝠侠同样赶来劝阻,但丹特仍决定一意孤行,开始以抛硬币裁决身边人的命运。别无选择的蝙蝠侠偷袭丹特,使他坠楼身亡并救下戈登的儿子。为了不让小丑如愿,蝙蝠侠决定一人背负杀害丹特的罪名,说服戈登尽其所能地隐瞒真相、守护丹特的英雄形象,再带领警察追捕他。福克斯销毁实属不道德的声纳监视系统,戈登被迫将丹特誉为英雄缅怀,并亲手摧毁蝙蝠信号。一夜之间受全市追捕的蝙蝠侠就此销声匿迹,成为名副其实的“蝙蝠侠:黑暗骑士”。

演员

编辑
 
《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演员及工作人员出席伦敦的欧洲首映礼。由左至右: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监制艾玛·汤玛斯查尔斯·罗文、主演莫妮卡·嘉布蕾拉·坎恩英语Monique Gabriela Curnen迈克尔·凯恩艾伦·埃克哈特玛吉·吉伦哈尔以及克里斯蒂安·贝尔
  • 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演 布鲁斯·韦恩蝙蝠侠Bruce Wayne / Batman):哥谭市韦恩企业的亿万富翁,八岁时目睹父母被杀而嫉恶如仇,成年后靠多年所学担任起守护哥谭市正义的英雄。打击犯罪绝不留情,仅以不杀人为原则,却也因此成为小丑挑战的目标。
由于在前作《蝙蝠侠:侠影之谜》的表现获得不少好评,比尔对自己的回归选择备感信心[13]
  • 希斯·莱杰 饰演 小丑The Joker):一位追求非法主义英语Illegalism、脸上涂妆的诡异智能罪犯,自封“混乱代言人”,其身份和目的充满谜团,利用谋杀、爆炸等高端犯罪手法来引起全市恐慌,目标是塑造一座“失序世界”,挑战警察权威以及蝙蝠侠时也在一步一步诱导他打破原则。
2006年7月,莱杰确认为诠释该角前,保罗·贝特尼[14]莱奇·赫尔姆英语Lachy Hulme[15]安卓·布洛迪[16]史蒂夫·加瑞尔[17]罗宾·威廉姆斯[18]都曾公开表示有兴趣饰演小丑。在整部电影中,小丑说他希望透过犯罪破坏社会秩序,并以与蝙蝠侠间的冲突来定义自己。为了准备角色,莱杰独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间里待一个月的时间,制定角色的个性、姿态及声音,并开始写日记,记录他在这一个月中体会到的小丑想法与感觉[19][20]。虽然最初觉得困难,但在观赏过蒂姆·伯顿在1989年执导的电影《蝙蝠侠》中由杰克·尼科尔森所饰演的小丑后便有了转折[20][21]。除此之外,他还阅读艾伦·摩尔所创作的漫画系列《蝙蝠侠:致命玩笑》和《阿卡汉精神病院:庄严地球上的庄严之屋英语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并从1971年电影《发条橙》中的亚历克斯,以及已去世的摇滚明星席德·维瑟斯那里借鉴许多个性特征。2008年1月22日,莱杰完成《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拍摄后不幸死于药物过量,引起强烈的媒体关注和悼念。
  • 迈克尔·凯恩 饰演 阿福·潘尼沃斯Alfred Pennyworth):服侍韦恩家族多年的老管家,作为布鲁斯最重要的精神导师,当管家前曾经在英国特种空勤团服过役,用他多年参战的经历为布鲁斯提出指点。
  • 加里·奥德曼 饰演 詹姆斯·戈登Lt. James Gordon):哥谭市警察局警督,指挥一系列打击黑帮行动,与蝙蝠侠和丹特站在同一阵线,抓捕小丑后荣升为局长。
奥德曼描述戈登的性格为“廉洁、善良、坚强、英勇但低调”[22]。诺兰则表示:“在《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中,哈维·丹特、戈登与蝙蝠侠之间有着精彩的“三角关系”,而这点非常吸引我们。”[23]
  • 艾伦·埃克哈特 饰演 哈维·丹特/双面人Harvey Dent / Two-Face):哥谭市新任地方检察官,正义感比任何人都要强,为了击垮哥谭罪恶世界不惜一切代价。获誉为城市的“光明骑士”[24][25]。后来被小丑烧伤左脸,严重毁容且还被扭曲性格,成为心中“正义与邪恶界限模糊”的反派“双面人”。
  • 玛吉·吉伦哈尔 饰演 瑞秋·道斯Rachel Dawes):哥谭市女检察官,布鲁斯的青梅竹马兼前女友,知情布鲁斯是蝙蝠侠,后来与哈维相恋,甚至订定下婚约。
葛伦霍取代由凯蒂·霍姆斯饰演的角色,荷姆斯曾在《蝙蝠侠:侠影之谜》中饰演瑞秋·道斯[26]。2005年8月,据报导,荷姆斯原本计划复出诠释该角,但后来她选择与黛安·基顿奎恩·拉提法共同出演《有钱真好英语Mad Money (film)[27]。2007年3月,葛伦霍为角色进行“最后谈判”[28]
  • 摩根·弗里曼 饰演 卢修斯·福克斯Lucius Fox):韦恩企业执行长兼董事会主席,受布鲁斯协助才得以晋升,知情布鲁斯的双重身份,也是布鲁斯的最大协力者兼技术支持。

莫妮卡·嘉布蕾拉·坎恩英语Monique Gabriela Curnen荣恩·迪恩英语Ron Dean分别饰演安娜·拉米雷斯(Det. Anna Ramirez)和迈克尔·伍尔兹(Det. Michael Wuertz),两位隶属戈登队上的腐败警察。内斯特·卡博内尔扮演安东尼·贾史亚(Mayor Anthony Garcia),哥谭市市长;克林·麦克法兰英语Colin McFarlane在此集回归饰演警察局长吉利恩·B·洛布英语Gillian B. LoebGillian B. Loeb)。新加波演员黄经汉扮演香港黑帮会计刘先生;埃里克·罗伯茨扮演萨尔·马洛尼英语Sal MaroniSal Maroni),接管上一集中的法尔康尼黑帮家族的意大利黑帮大佬;其他包括里奇·柯斯特扮演车臣贩毒集团大佬—车臣(The Chechen),而迈克·贾·怀特扮演甘博(Gambol),一位经营非法赌博讨债非裔美国犯罪组织英语African-American organized crime大佬。安东尼·迈克尔·豪尔扮演麦克·安格尔(Mike Engel),哥谭第一新闻的主播,基斯·札拉比加英语Keith Szarabajka扮演警探杰拉德·史蒂文斯(Det. Gerard Stephens),以及乔舒亚·哈多英语Joshua Harto扮演科尔曼·瑞斯(Coleman Reese),一位发现蝙蝠侠真实身份并企图公开的并购会计师。梅琳达·麦格劳英语Melinda McGraw饰演芭芭拉·戈登Barbara Gordon),戈登的妻子;奈森·甘博英语Nathan Gamble饰演小詹姆斯·戈登英语James Gordon Jr.James Gordon Jr.),戈登的十岁儿子。

电影中的配角包括娜蒂亚·罗德里格斯·特拉西纳(Nydia Rodriguez Terracina)饰演珍妮特·苏芮罗(Judge Janet Surrillo),协助丹特审判黑帮的女法官。小汤姆·利斯特英语Tom Lister Jr.则诠释一位囚犯,出现在装设炸弹的渡轮上。威廉·菲德内尔出演片头中的哥谭国家银行经理;希里安·墨菲则从上一集中回归饰演强纳森·克莱恩/稻草人Dr. Jonathan Crane / Scarecrow),继上一部后成为高级毒贩,并在电影中再次被蝙蝠侠逮捕[29]。而大卫·达斯马齐连则扮演汤玛斯·希夫(Thomas Schiff),一位假扮仪仗队员的小丑党羽,患有偏狂型精神分裂症,遭到丹特抛硬币审问。在香港场景中,香港演员陈冠希客串一名迎接福克斯到访的大厦随从。

制作

编辑

拍摄

编辑

场景经理罗宾·希格斯于2006年10月开始寻找拍摄地点,他探访了利物浦,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海滨。其他候选地点包括约克郡、格拉斯哥和伦敦的部分地区[30]。2006年8月,电影制片人之一查尔斯·罗文表示,其主要的拍摄将在2007年3月开始[31],但摄制工作后来被延迟到4月才进行[32]。为了要在IMAX剧院发行,诺兰用此格式拍摄了四场主要的戏,包括小丑在银行抢案中的首次出场,以及电影中段的飞车追逐,使其成为影史上第一次主要场景是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33]

华纳兄弟选在芝加哥拍摄13周,由于诺兰曾在这拍摄《蝙蝠侠:侠影之谜》有过非常出色的工作经验[34]。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韦恩企业总部的取景地点改为理察·J·戴利中心英语Richard J. Daley Center[35],而不是前作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楼[36]。开始在芝加哥拍摄后,电影刻意使用假的电影片名《Rory's First Kiss》,以求低调拍摄,但这个策略最后仍被当地的媒体拆穿[37]。《芝加哥太阳报》的理察·鲁珀英语Richard Roeper批评了这可笑的策略,“世界上有哪个蝙蝠侠迷不知道,在芝加哥已拍摄数周的《Rory's First Kiss》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吗?”[38]。拍摄《蝙蝠侠:黑暗骑士》替芝加哥政府产生了4,500万美元的收益,创造了上千个工作机会[39]。剧组于2007年4月18日到24日,拍摄小丑出场的桥段[40][41],摄制期间有街道施行封锁[7]:20。后来剧组在2007年6月9日重回拍摄工作,一直持续到九月初[39]

位在伦敦附近的松林制片厂是用于制作的主要工作室[42]。2007年9月,剧组在一间靠近英国彻特西小镇的特效机构,设计蝙蝠车的特技工作人员之一的康威·威克烈夫在此不幸被自己的车撞上身亡[43]。电影同时献给后来去世的演员莱杰与威克烈夫[44]

接下来的几个月,剧组在伦敦一个已废弃的巴特西发电站,拍摄一颗200英尺的大火球,此景造成当地居民的紧张,许多人报警以为发电站遭受恐怖袭击[45]。在芝加哥拍摄炸毁废弃的Brach's英语Brach's糖果工厂时(电影中的哥谭医院),也发生类似的民众报案事件[46]

香港的拍摄工作于2007年11月6日开始在中环的各个地点取景,11月11日结束。地点包含在香港当时最高的国际金融中心,拍摄蝙蝠侠逮捕刘的现场[47][48][49]。香港官员特别关切此电影拍摄时可能所造成的噪音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48],剧组以信件回复香港市民,保证拍摄时造成的分贝大约只跟公车所发出的噪音一样[47]。同时环境保护份子批评片商为了营造气氛与视觉效果,租下河岸旁的大楼开了整夜的灯,是浪费能源的行为[48]。摄影师瓦利·费思特认为官员是个“恶梦”,最后诺兰只好用电脑合成影像制造蝙蝠侠从大楼一跃而下的镜头[50]

设计

编辑

造型设计师林迪·赫明英语Lindy Hemming形容小丑的造型是反射出他的人格“毫不在乎自己的样子”。他避免将小丑打扮的像个流浪汉,却仍然使其保有“破旧、肮脏的感觉”,所以“当你看到小丑的行为,都会带点焦躁与不安。”[19][20]导演诺兰表示,“我们使用弗兰西斯·培根的画风勾勒出(他的脸),这种堕落、皮肤腐烂的脸,看起来非常恶心,仿佛透过视觉就能想像他所散发的气味。”[51]为了创造出小丑无法无天的形象,赫明从几位反主流流行文化艺术家的创作中撷取灵感,如皮特·多赫提伊吉·帕普约翰·莱顿[52]。莱杰的小丑脸部化妆是由三片硅胶所组成,这种新技术让化妆师仅花一小时就能完成化妆,远比常见的化妆术有效率。莱杰还表示,他感觉自己几乎没有化妆[19][53]

设计师亦重新设计了《蝙蝠侠:侠影之谜》里的蝙蝠装,增加了有弹性的松紧带,让服装能紧贴著贝尔,此外加入更多精细的技术。新的蝙蝠装由200片橡胶与玻璃纤维、金属网和尼龙所组成。新的披风头套原型来自机车安全帽,并将头部、颈部的护套分离,让贝尔能左右、上下移动他的头部[54]。当蝙蝠侠开启声纳探测器时,新的披风头套会自动在两眼盖上白色镜头让他观看,这也是为何漫画及动画中蝙蝠侠会以白色眼睛的造型出现[55]。护手上的伸缩剃刀也变得可发射[54]。虽然新的蝙蝠装重达8磅,贝尔仍觉得比较舒服且透气好穿[56]

效果

编辑

美术指导纳坦·克劳雷曾设计《蝙蝠侠:侠影之谜》中的蝙蝠车,这次也替首次登场的蝙蝠机车操刀。为了影片拍摄的撞車場景和可能的意外,克劳雷设计了六个机车模型做准备,并由特效总监克里斯·柯柏尔德英语Chris Corbould打造[57]。克劳雷在导演诺兰的车库建造蝙蝠机车的试作型,并在六个月后开始做安全测试[56]。蝙蝠机车不是由手控制行进方向,而是由双肩,骑士的手臂同时受到两个护盾保护着。前后轮皆为508毫米(20英寸)宽,其中前轮拥有爪锚钩、榴弹炮、和机关枪等武器。引擎设置在前后轮的轮毂,皆距离中间的油箱1.67米。骑士的腹部朝下贴著油箱,而油箱可上下移动,让蝙蝠侠能立身或贴著车身骑,来闪避可能遭受的攻击。《蝙蝠侠:黑暗骑士》中骑乘蝙蝠机车的镜头,都是由特技演员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贝尔完成[57]。蝙蝠机车是一台非常不稳定的机车,戈伊是唯一能在车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员。贝尔坚持要本人亲自骑乘蝙蝠机车拍摄,由于剧组担忧他的安全问题而不允许[58]

发行

编辑

评价

编辑
 
希斯·莱杰的演技广受赞誉,最终赢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电影收获了多数影评人的好评。根据评论采编网站烂蕃茄上收集的332篇专业影评文章,《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新鲜度”为94%,平均得分8.6分(满分10分)。该网站上的批评共识写道:“黑暗,复杂而难忘,《黑暗骑士》的成功不仅是一部充满趣味的漫画改编电影的成功,更是一部极度惊悚的犯罪传奇的成功。”[59]而基于另一影评汇总网站Metacritic上的39篇评论文章,其中33篇予以好评,无差评,6篇褒贬不一,平均分为84(满分100)[60]。据CinemaScore调查,观众的平均评价于A+至F间落于“A”,观众主要倾向男性及老年人[61]

2008年,《蝙蝠侠:黑暗骑士》在帝国杂志评选出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500部电影”中,名列第3名[62]。而希斯·莱杰对小丑的诠释在帝国于2008年选出的“百大电影人物”中排行第三[63]。2010年6月,小丑于《娱乐周刊》所列出的“近20年来百大人物”里位居第五[64]。《Paste英语Paste (magazine)》将电影列入十年来的最佳电影(2000年-2009年)中的第十一名[8]。2016年,在由《花花公子》选出的“较前作更好的15部续集电影”列表上,《蝙蝠侠:黑暗骑士》排在第五位[65]

2023年,烂番茄满25周年特别专题中,本片在该站列出“影迷选出过去25年的最佳电影”排行榜排名榜首[66],同时名列“影评家选出过去25年的最佳电影”排行榜第4名[67]

票房

编辑

北美

编辑

《蝙蝠侠:黑暗骑士》于2008年7月18日星期五上映,从3,040家剧院中收获1,850万美元的票房[68],创下午夜场的票房纪录(而后被《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所超越)[注 2][69]。首周午夜场票房中也包含IMAX屏幕所进账的640,000美元[70]。接着电影在4,366家剧院的9,200个屏幕上播映,缔造最大规模上映纪录(而后被《钢铁侠2》所超越)[71]。而首映当天与单日的总票房同时也创下纪录(而后被《暮光之城2:新月》所超越),共收获6,720万美元[72],其电影的首映周票房则达1.584亿美元[68][73][74](而后被《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Ⅱ》所超越)[75]。首周剧院平均收入36,283美元列历史总榜上的第五位[76]。除此之外,《蝙蝠侠:黑暗骑士》也以630万美元缔造了IMAX首映周票房纪录(而后被《星际争霸战》所超越)[77]

被禁播

编辑

2022年10月21日,彭博报道,香港电影、报刊及物品管理办事处禁止一个户外活动中播放2008年上映该电影,改为播放电影《钢铁侠》。其后主办单位引述政府指,认为该电影含暴力内容,不适合户外播放。[78]而2008年时就无法在中国大陆上映。

荣誉

编辑
 
电影在欧洲首映礼上所使用的“不倒翁”。

提名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希斯·莱杰几乎横扫二十多个奖项的表现,其中包括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11]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男配角金球奖最佳电影男配角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等。

《蝙蝠侠:黑暗骑士》在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共获得八项提名[11],打破了由《狄克·崔西》所保持的七项纪录[79],成为奥斯卡奖提名数最多的漫画书、视觉文学连环漫画改编电影。而电影则荣获八项提名奖项中的两项:希斯·莱杰的最佳男配角和最佳音效剪辑。而其他七个提名则包括最佳艺术执导摄影混音视觉效果化妆与发型设计影片剪辑奖。希斯·莱杰是首位去世后追加授予最佳男配角奖的获奖者,并且成为历史上唯二追授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者(彼得·芬奇1976年的电影《电视台风云》中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80]。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理察·金英语Richard King (sound designer)在最佳音效剪辑奖方面的胜利,阻止了最佳影片得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横扫当晚所有获提名的奖项。

获奖

编辑
  •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11]

提名

编辑

备注

编辑
  1. ^ 前译“蝙蝠侠:黑暗武士”[7]:20
  2. ^ 由于该纪录将来可能会有异动,这里仅将在《蝙蝠侠:黑暗骑士》缔造纪录之后,首部超越的电影列出,且列出者不一定是目前的纪录保持者。

参考资料

编辑
  1. ^ The Dark Knight at the BBFC.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Web site. bbfc.co.uk. 2008-06-25 [2008-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2. ^ 2.0 2.1 The Dark Knight (2008).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4-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 
  3. ^ 3.0 3.1 开眼电影网上《蝙蝠侠:黑暗骑士》的资料(繁体中文)
  4. ^ David M. Halbfinger. A Director Confronts Darkness and Death. The New York Times (nytimes.com). 2008-03-09 [200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0). 
  5. ^ 5.0 5.1 The Dark Knight (2008). Box Office Mojo.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6. ^ 《蝙蝠侠:黑夜之神》香港拍摄现场相片+录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11-12
  7. ^ 7.0 7.1 《Look 電影雜誌》第129期. 台湾: 通宝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7-06. ISSN 1563-2733 (中文(台湾)). 
  8. ^ 8.0 8.1 The 50 Best Movies of the Decade (2000–2009). Paste Magazine英语Paste (magazine). 2009-11-03 [2011-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30). 
  9. ^ Film Critics Pick the Best Movies of the Decade. Metacritic. 2010-01-03 [2012-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4). 
  10. ^ Movie Records. the-numbers.com. [201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8). 
  11. ^ 11.0 11.1 11.2 11.3 The 81st Academy Awards (2009)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201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12. ^ McNary, Dave. ‘Dark Knight,’ ‘Shrek,’ ‘Grease,’ ‘Blues Brothers’ Added to National Film Registry. Variety. December 14, 2020 [December 1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4). 
  13. ^ WWC – 'The Dark Knight' Panel. wizarduniverse.com (Wizard Entertainment英语Wizard Entertainment). 2007-08-11 [2008-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1). 
  14. ^ Chavez, Kellvin. Bettany Talks Batman Begins Sequel!. latinoreview.com (Latino Review). 2006-01-28 [2006-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0). 
  15. ^ Beall, Mark. Lachy Hulme Talks Joker. cinematical.com (Moviefone). 2006-05-30 [2006-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9). 
  16. ^ Stax. That Joker Adrien Brody. IGN Comics. 2006-01-09 [2006-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10). 
  17. ^ Saney, Daniel. Steve Carell to play The Joker?. Digital Spy (UK). 2005-09-21 [200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2). 
  18. ^ Otto, Jeff. Robin Williams, Joker?. IGN. 2006-06-26 [2006-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21). 
  19. ^ 19.0 19.1 19.2 Jolin, Dan. Fear Has a Face. Empire (Bauer Verlagsgruppe). January 2008, 223: 87–88 [2008-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7). 
  20. ^ 20.0 20.1 20.2 Richards, Olly. World Exclusive: The Joker Speaks: He's a Cold-blooded Mass-murdering Clown. Empire (Bauer Verlagsgruppe). 2007-11-28 [2008-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8). 
  21. ^ Lyall, Sarah. Movies: In Stetson or Wig, He's Hard to Pin Down. The New York Times. 2007-11-04 [2008-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7). 
  22. ^ Fischer, Paul. Exclusive Interview: Gary Oldman for "The Dark Knight". Darkhorizons.com. Dark Horizons Multimedia. 2008-07-09 [2008-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3). 
  23. ^ Carroll, Larry. In 'Dark Knight,' The Often-Incompetent Jim Gordon Actually Knows What He's Doing. MTV Movie News. 2008-07-10 [2008-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1). 
  24. ^ Boucher, Geoff. Aaron Eckhart: Not Just Another Pretty Face in 'The Dark Knight' . Los Angeles Times. 2008-05-03 [200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8). 
  25. ^ Purdin, Rickey. (Dark Knight Exclusive): Aaron Eckhart Q&A. wizarduniverse.com (Wizard Entertainment英语Wizard Entertainment). 2008-03-04 [2008-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8). 
  26. ^ Batman Begins Sequel Is Moving Along. cinescape.com (Cinescape). 2005-08-10 [2006-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9). 
  27. ^ Adler, Shawn. 'Dark Knight' Absentee Katie Holmes Full Of Regrets? 'Not At All,' Actress Says. MTV News. 2008-01-14 [200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9). 
  28. ^ McClintock, Pamela. Gyllenhaal Joining Batman Sequel.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2007-03-08 [200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1). 
  29. ^ Loder, Kurt. 'The Dark Knight': Ledgerdemain. MTV. 2008-07-18 [200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6). 
  30. ^ Jones, Catherine. Batman Film May Swoop Into Liverpool. icliverpool.icnetwork.co.uk (icLiverpool). 2006-10-13 [2006-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7). 
  31. ^ Newgen, Heather. Producer Chuck Roven on The Dark Knight. Superhero Hype!英语CraveOnline (Coming Soon Media, L.P). 2006-08-12 [2006-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2). 
  32. ^ Lowman, Rob. Tricks of the Trade (Part 2). Los Angeles Daily News (MediaNews Group英语MediaNews Group). 2007-02-19 [2007-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7). 
  33. ^ Nolan to Shoot Dark Knight in IMAX Format. Filmwad. [2011-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31). 
  34. ^ Armour, Terry. Quiet on the Set? Not in This Town. Chicago Tribune. 2007-01-28 [2007-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1). 
  35. ^ Palmer, Dan. Mies's Gotham. Confessions of a Preservationist. The Landmark Society of Western New York, Inc. 2008-07-29 [2008-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6). 
  36. ^ Ebert, Roger. Batman Begins. rogerebert.suntimes.com. 2005-06-13 [2007-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29). 
  37. ^ Film: Chicago Journalists Smell a Bat in 'Rory's First Kiss'. The Guardian (UK). 2007-07-19 [200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4). 
  38. ^ Roeper, Richard. Potter Leaks Won't Ruin Book's Magic – Piracy Usually Hits Movies, But Publishers Also Affected. Chicago Sun-Times (Sun-Times Media Group英语Sun-Times Media Group). 2007-07-18. 
  39. ^ 39.0 39.1 Yue, Lorene. Batman Movie Filming to Start Saturday. chicagobusiness.com (Crain Communications Inc英语Crain Communications Inc.). 2007-06-08 [2007-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0). 
  40. ^ Batman's Back in Chicago. nbc5.com (WMAQ-TV英语WMAQ-TV). 2007-04-18 [2007-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5). 
  41. ^ Giardina, Carolyn. 'Dark Knight' Heeds Imax Signa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Nielsen Company). 2007-05-29 [200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31). 
  42. ^ Pinewood Studios – The Dark Knight (2008) production information. [2017-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3). 
  43. ^ Hough, Andrew. 'Batman' Film Technician Dies in Accident. The Thomson Corporation英语Thomson Corporation. Reuters. 2007-09-25 [2007-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8). 
  44. ^ Dark Knight Dedicated to Ledger. BBC News. 2008-06-27 [200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4). 
  45. ^ Battersea Power Station Explosion. thelondonpaper.com (thelondonpaper英语The London Paper). 2007-10-12 [2010-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7). 
  46. ^ Batman Film Crews Blow Up Brach's Candy Building. WMAQ-TV英语WMAQ-TV. 2007-08-29 [2008-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3). 
  47. ^ 47.0 47.1 New Batman Flick to Be Filmed in HK. ninemsn.com (ninemsn). 2007-11-03 [2007-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7). 
  48. ^ 48.0 48.1 48.2 New Batman Movie Completes High Profile Shooting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7-11-12 [200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0). 
  49. ^ Chiang, Scarlett. Holy Chaos, Batman!. The Standard (Hong Kong: Sing Tao Newspaper Limited). 2007-09-21 [2007-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9). 
  50. ^ Brown, Scott. Dark Knight Director Shuns Digital Effects for the Real Thing. Wired. 2008-06-24 [2008-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7). 
  51. ^ James, David. Indy, Batman, Narnia All Return in 2008. MSNBC (NBC Universal, Microsoft). 2008-01-14 [200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7). 
  52. ^ IGN Staff. Dressing the Joker. IGN. 2008-02-25 [200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8). 
  53. ^ Joker in the Pack. SFX (Future Publishing). Winter 2007, 164: 18. 
  54. ^ 54.0 54.1 Jensen, Jeff. Batman's New Suit.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7-06-15 [2007-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4). 
  55. ^ Batman flattert nach Hongkong. Kino.de. 2007-10-15 [200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7) (德语). 
  56. ^ 56.0 56.1 Joker's Wild. wizarduniverse.com (Wizard Entertainment英语Wizard Entertainment). 2008-02-11 [200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8). 
  57. ^ 57.0 57.1 Carpenter, Susan. Wholly High-Tech, Batman. Los Angeles Times. 2007-06-18 [2007-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5). 
  58. ^ Heaf, Jonathan. Christian Bale: behind the mask. GQ Magazine. [2017-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59. ^ The Dark Knight Movie Reviews.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6-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4). 
  60. ^ The Dark Knight (2008): Reviews. Metacritic. CNET Networks. [2010-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9). 
  61. ^ Rich, Joshua. 'Dark Knight' Nabs Biggest Debut Ever.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8-07-20 [2008-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5). 
  62. ^ Empire's 5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Empire. [200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6). 
  63. ^ Empire's 100 Greatest Movie Characters of All Time. Empire. [2008-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6). 
  64. ^ Adam B. Vary. The 100 Greatest Characters of the Last 20 Years: Here's our full list!.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10-06-01 [2012-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5). 
  65. ^ Revenge of the Movie: 15 Sequels That Are Way Better Than The Originals. Playboy. 2016-03-15 [2016-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6). 
  66. ^ FANS PICK THE BEST MOVIES OF THE LAST 25 YEARS.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23-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0). 
  67. ^ CRITICS PICK THE BEST MOVIES OF THE LAST 25 YEARS.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23-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0). 
  68. ^ 68.0 68.1 Gray, Brandon. 'Dark Knight' Begins Smashingly. Box Office Mojo. 2008-07-23 [201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1). 
  69. ^ Gray, Brandon. Sixth ‘Harry Potter’ Posts Franchise-Best Opening Day. Box Office Mojo. 2009-07-16 [201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2). 
  70. ^ Kilday, Gregg. 'Dark Knight' sets midnight record. The Hollywood Reporter (Nielsen Company). 2008-07-18 [2008-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31). 
  71. ^ Movies With the Widest Openings at the Box Office. [2017-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1). 
  72. ^ Gray, Brandon. ‘New Moon’ Shatters Opening Day Record. Box Office Mojo. 2009-11-21 [201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73. ^ DiOrio, Carl. Batman beats Spidey with $158.4 mil hau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Nielsen Company). 2008-07-20 [2008-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31). 
  74. ^ Biggest Opening Weekends at the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Box Office Mojo, LLC. [2008-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9). 
  75. ^ Gray, Brandon. Weekend Report: 'Harry' Makes History. Box Office Mojo. 2011-07-18 [201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8). 
  76. ^ TOP WEEKEND THEATER AVERAGES. Box Office Mojo. [2011-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1). 
  77. ^ Gray, Brandon. Weekend Report: ‘Star Trek’ Prospers. Box Office Mojo. 2009-05-11 [201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9). 
  78. ^ 《蝙蝠俠:黑夜之神》被禁放映 主辦單位引政府指電影暴力程度不適合戶外播放. 明报. 2022-10-21 [2022-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4). 
  79. ^ Session Timeout – Academy Awards Database – AMPAS. Awardsdatabase.oscars.org. [2009-12-19]. [失效链接]
  80. ^ The 49th Academy Awards (1977)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9). 
  81. ^ 66th Annual Golden Globe Award Winners. 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201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5). 
  82. ^ Film Awards Winners in 2009.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201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31).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