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英語:Stanley)位於香港島南區赤柱半島淺水灣以東、石澳以西,是香港的一個旅遊景點。

赤柱
Stanley
赤柱全貌(2006年)
赤柱全貌(2006年)
赤柱在香港的位置
赤柱
赤柱
赤柱在香港的位置
坐標:22°12′56.8472″N 114°12′57.24″E / 22.215790889°N 114.2159000°E / 22.215790889; 114.2159000
行政區 香港
地區香港島
南區
時區香港時間UTC+8
赤柱

名稱由來

編輯

赤柱以前有很多木棉樹,樹上有鮮紅色的花朵,在日出的陽光照耀下,看起來像赤紅色的柱,因而稱為「赤柱」。赤柱的英文名稱Stanley以大清割讓香港島給英國時的殖民地大臣第十四代打吡伯爵愛德華·史密斯-士丹利Edward Smith-Stanley, 14th Earl of Derby)命名。[1]

歷史

編輯
 
《中國叢報》1841年香港島人口統計
 
粵大記》中已標有赤柱地名

赤柱自古便是香港島主要聚居地之一,在明代重要地方志《粵大記》已標有赤柱地名。水上人漁民,源自遠古百越族,自遠古時代開始就在廣東一帶聚居,他們是香港最早的居民。赤柱曾經有不少水上人聚集,船影處處,不過時代轉變,今日已不見漁船。1841年5月由英國人進行的首次人口統計,在香港島的4280名原住民其中超過2000人就是在赤柱一帶,當時有相當多的水上人。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赤柱曾是當時香港島的首府。後來雖然行政中心改為設於香港島中上環區,但赤柱仍然作為西方人為主的住宅區之一。

此外赤柱亦是香港島軍事據點。清朝時期,赤柱已有名為赤柱汛的營汛。香港於1930年代的英國殖民地時期,英軍為防範日本侵略所以在黃麻角設立赤柱軍營。興建軍營期間因為原址及附近一帶有農民居住,香港政府於是在赤柱大街興築了八間平房來安置原住民,即現在的八間屋。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駐港英軍最後據點的赤柱炮台炮火令日軍傷亡嚴重,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在九龍半島酒店內下令投降,但是當時駐守赤柱的東旅華里士準將未確定港督投降令之真偽,至12月26日華里士確認投降令後才投降 。香港日佔時期聖士提反書院現址是白人的集中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香港輔政司詹遜離開赤柱拘留營後返回中區的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組成了臨時政府,1945年8月27日詹遜宣布英國恢復對香港的統治權,香港政府稍後在赤柱處決最少22名日軍戰犯;而黃麻角的赤柱軍營在香港主權移交後現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使用。

氣候

編輯
赤柱 (2010-2024)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6.5
(79.7)
27.4
(81.3)
29.0
(84.2)
32.2
(90.0)
34.4
(93.9)
35.0
(95.0)
37.5
(99.5)
36.1
(97.0)
36.1
(97.0)
34.4
(93.9)
31.7
(89.1)
28.8
(83.8)
37.5
(99.5)
平均高溫 °C(°F) 18.7
(65.7)
19.5
(67.1)
21.9
(71.4)
25.1
(77.2)
28.4
(83.1)
30.7
(87.3)
31.7
(89.1)
31.2
(88.2)
31.0
(87.8)
28.2
(82.8)
24.8
(76.6)
20.5
(68.9)
25.9
(78.6)
日均氣溫 °C(°F) 16.4
(61.5)
16.9
(62.4)
19.4
(66.9)
22.6
(72.7)
26.0
(78.8)
28.3
(82.9)
28.9
(84.0)
28.5
(83.3)
28.1
(82.6)
25.7
(78.3)
22.4
(72.3)
17.9
(64.2)
23.4
(74.1)
平均低溫 °C(°F) 14.6
(58.3)
15.1
(59.2)
17.7
(63.9)
20.8
(69.4)
24.3
(75.7)
26.5
(79.7)
26.8
(80.2)
26.3
(79.3)
25.9
(78.6)
23.9
(75.0)
20.8
(69.4)
15.9
(60.6)
21.6
(70.9)
歷史最低溫 °C(°F) 2.7
(36.9)
7.0
(44.6)
8.3
(46.9)
13.4
(56.1)
15.9
(60.6)
20.6
(69.1)
23.0
(73.4)
22.1
(71.8)
22.9
(73.2)
16.3
(61.3)
10.3
(50.5)
7.6
(45.7)
2.7
(36.9)
數據來源:香港天文台[2][3][4][5][6][7]

景點

編輯
 
赤柱正灘

交通

編輯

主要街道

編輯
 
赤柱大街海旁的建築物

公共交通

編輯
交通路線列表

未來發展

編輯

2021年9月,規劃署計劃將赤柱環角道,鄰近馬坑邨龍德苑的一塊佔地約2.4公頃的綠化地帶,改劃為私人住宅發展,可建640個單位和一間安老院舍。有關規劃遭到包括創建香港及南區區議員等人反對,擔心會對交通和景觀造成負面的影響。不過規劃署表明不支持反對意見,認為發展可以與周邊發展項目互相協調。[8]

區議會議席分佈

編輯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環角道馬坑邨起,赤柱峽道大潭道交界以南為範圍。

年度/範圍 2000-2003 2004-2007 2008-2011 2012-2015 2016-2019 2020-2023
赤柱峽道大潭道以南

註:以上主要範圍尚有其他細微調整(包括編號),請參閱有關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地圖及條目。

參考來源

編輯
  1. ^ Yanne, Andrew; Heller, Gillis. Signs of a Colonial Er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30. ISBN 9789622099449. 
  2. ^ 赤柱每年數據摘錄. 香港天文台. [January 1,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9). 
  3. ^ 赤柱月最高氣溫 (攝氏度). 香港天文台. [January 1,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9). 
  4. ^ 赤柱月平均日最高氣溫 (攝氏度). 香港天文台. [January 1,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9). 
  5. ^ 赤柱月平均氣溫 (攝氏度). 香港天文台. [January 1,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9). 
  6. ^ 赤柱平均月最低氣溫 (攝氏度). 香港天文台. [January 1,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9). 
  7. ^ 赤柱月最低氣溫 (攝氏度). 香港天文台. [January 1,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9). 
  8. ^ 赤柱環角道綠化地擬建逾600伙私人房屋 規劃署拒接納反對意見. 香港經濟日報. 2022-07-06 [2022-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