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

在紙上的書面消息,包含在運輸過程中從另一方發送到另一方的信息,通常存儲在信封中
(重定向自起事敬辭

书信,又称等。是人们以书写于纸张(或其他的文字记录体)的文字图像为内容的一种交流形式。在中国古代,也简称为“”或“尺牍”等等,在例如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被称为《报任安》。“尺牍”最早见于西汉典籍,司马迁的《史记·仓公列传》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古时书信称作尺牍,是因为当时书信所用竹简或绢帛长约一尺,故有此说。

私人信件。
美国白宫书信

因为它使得“说”和“听”可以不在同时、同地进行。中国南朝有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1]这也同时意味着,书信从发信人到收信人可能需要一个投递的过程,才能实现这一异时、异地的“听”“说”交流。在现代,绝大部分的信件是通过邮局投递、寄送的。而在邮局出现之前,信件大多由私人传递和送达,承担这项任务的人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信使”、“信差”。

书信由笺文和封文两部分所构成。文即写在信笺上的文字,也就是寄信人对收信人的招呼、问候、对话、祝颂等等。笺文是书信内容的主体,书信的繁简、俗雅及至其他方面的风格特征,几乎都由内容主体决定。封文即写在信封上的文字,也就是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的地址姓名等等。封文是写给邮递人员看的,使邮递人员知道信从哪里来,寄往哪里去;万一投递找不到收信人,还能将信退给寄信人。完整的书信应该是笺文封文俱全,并且将笺文装入写好封文的信封内,然后将口封好付寄的。

信封是现代书信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一般起着保护书信本身和说明投递地址和收信人的作用。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过鲤鱼形状的木盒作“信封”,古诗十九首之一《饮马长城窟行》里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而后来书信也被称为“鱼书”,晏殊的一首宋诗写到:“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古时对书信的称呼

编辑
  • 尺素
  • 尺书
  • 尺翰
  • 尺牍
  • 书牍
  • 书函
  • 书简
  • 书札
  • 双鲤鱼
  • 雁书

主要结构

编辑

前文

编辑
  • 称谓
  • 提称语
    • 上接称谓语,下接冒号,用来请收件人阅读信件之词,与称谓配合使用。
  • 启事敬辞
  • 开头应酬语
    • 述说正事前的客套话,需力求自然,避免陈腔滥调。表达互相知晓、关心或者显示一种关系(通常密切)或是社会地位的交流方式,好比谈话时的寒暄

正文

编辑

正文,主要目的是说明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后文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