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员
明清地方官职
(重定向自道员)
道员,简称道,中国明清时期的地方政府官职之一,雅称道尹、道台、道宪、观察、廉车、廉使、观察使等。该官职通常设于省与府之间-道官署的主官,另外,也有如盐运道员的专任官职,布政使、按察使的副手也是道员,前者称“守道”,后者称“巡道”。[1]
清乾隆十八年,定道员为正四品,但可另加头衔提升品秩,例如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为正三品。乾隆十八年,全国道员共八十余人。嘉庆四年,道员被授予密折奏事(“上封事”)之权,是具有此权的最低品秩文官。[1]
道员的印信称为“关防”,长方形,以示该官职为临时派遣。材质为铜,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民国元年(1912年)宣统逊位,中华民国建立,将道员改称“观察使”,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改称道尹。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党北伐成功,废除“道”的编制,各省改设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为行政督察区的行政管理机构。专署行政长官称为“行政督察专员”,简称“行署专员”。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ISBN:9789576681158
- 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