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重定向自鄂圖曼帝國的崛起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始自十三世纪末,至1453年为止[1]。在十三世纪末,塞尔柱帝国灭亡,在安那托利亚形成许多半独立的安纳托利亚侯国,其中一个建立于瑟于特(Söğüt)地区的小侯国,是由一支定居于萨卡里亚河(Sakarya River)河谷的卡耶部落所建立,是奥斯曼帝国的诞生地[2]

这个部落的创立者及首领是埃尔图鲁尔(Ertuğrul),埃尔图鲁尔在1281年逝世,奥斯曼一世继承为部落领袖。奥斯曼一世建立奥斯曼王朝,成为首任奥斯曼帝国的领导者。

帝国建立后,一些安纳托利亚侯国的贝伊与奥斯曼帝国联合起来对抗拜占庭帝国,自罗姆苏丹国在十三世纪败于蒙古人后,拜占庭帝国统治部分安那托利亚地区。拜占庭与奥斯曼之战持续百多年,由1299年至1453年,在奥斯曼王朝领导下,奥斯曼帝国夺得安那托利亚及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陷落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灭亡,使权力由基督教欧洲社会转移至中东伊斯兰势力。多个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的地区霸主。

奥斯曼一世时期

编辑

1265年,拜占庭帝国的城镇瑟于特埃尔图鲁尔占领,这是1260至1310年代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的众多城镇的第一个,埃尔图鲁尔在1281年逝世,鄂圖曼一世继位。鄂圖曼一世征服了邻近的部落。1310年代后期,鄂圖曼一世开始进攻拜占庭帝国一些重要的要塞[3]

耶尼谢希尔率先被攻陷[4],土耳其人以此为根据地对普鲁萨(现今的布尔萨)及拜占庭帝国在安那托利亚最大的城市尼西亚(现今的伊兹尼克)发动攻势[5][6]。1326年,普鲁萨在普鲁萨围城战中被土耳其人占领[7],鄂圖曼一世于普鲁萨被攻陷前不久因病逝世[8]

奥尔汗一世时期

编辑

奥斯曼之子奥尔汗一世于1331年征服尼西亚[9]、1337年攻陷尼科米底亚(Nicomedia)[10],于普鲁萨定都[7]。在奥尔汗统治时期,帝国建立起新的货币、政府及现代化的军队。

奥尔汗迎娶了拜占庭皇室的约翰六世·坎塔库泽努斯(John VI Cantacuzenus)的女儿狄奥多拉[11]。1346年,奥尔汗支持约翰六世推翻约翰五世·帕里奥洛格斯[12]。约翰六世在1347年至1354年间与约翰五世共治,奥尔汗进攻盖利博卢半岛,使奥斯曼取得在欧洲的第一个据点[13]。奥尔汗决定对欧洲开战,土耳其人开始从安那托利那迁到盖利博卢半岛,使之成为色雷斯地区对拜占庭及保加利亚人作战的跳板。色雷斯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十年内都被奥斯曼攻陷,色雷斯东部被殖民,归奥尔汗控制[14]。对色雷斯的征服使奥斯曼在战略上得以连接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边境,有利军事扩张。其次,奥斯曼控制了色雷斯的公路,断绝了拜占庭帝国与巴尔干及西欧潜在盟友的联系。拜占庭皇帝约翰五世于1356年被迫与奥尔汗签订条约,承认他在色雷斯的丧失[15]

穆拉德一世时期

编辑

奥尔汗一世在1360年逝世,穆拉德一世成为苏丹[16]

阿德里安堡战役

编辑

穆拉德一世执政以来的首个重要战事是阿德里安堡战役,并占领阿德里安堡。阿德里安堡是拜占庭帝国在色雷斯境内最重要的军事、行政及经济重镇。穆拉德一世将首都由安那托利亚的普萨斯迁至阿德里安堡,并将阿德里安堡易名为埃迪尔内,以此表示他会带领奥斯曼帝国继续向欧洲扩张[17]

在阿德里安堡陷落之前,大部分的欧洲人都视奥斯曼侵占色雷斯只是巴尔干半岛南部一连串混乱事件的一个插曲,但当穆拉德一世迁都后,他们了解到奥斯曼意图长留在欧洲。

巴尔干国家对于奥斯曼征服色雷斯的举动相当震惊。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第二王国塞尔维亚王国都未做好准备应付奥斯曼的侵攻。拜占庭帝国的领土散落在君士坦丁堡塞萨洛尼基摩里亚之间。君士坦丁堡与其他两个地区的联系只能透过海路由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海权所控制的达达尼尔海峡维系。疲弱的拜占庭帝国自身亦受到内战困扰,不再可以凭自身的资源协调力量打败穆拉德一世。君士坦丁堡则倚靠着其著名的城墙、奥斯曼缺乏海军力量以及穆拉德一世履行1356年条款的意愿苟延残喘。

伊凡·亚历山大统治下的保加利亚亦陷入衰退[18]。为了巩固领土,他将领土分为三份封给他的儿子。1350年代,伊凡·亚历山大首任妻子唯一尚在生的儿子、维丁领主伊凡·史拉特辛米尔伊凡·亚历山大第二段婚姻所生、指定为沙皇继承人的伊凡·希什曼的矛盾激化,进一步削弱保加利亚的凝聚力,对外又遭受匈牙利人的威胁[19]。1365年,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一世侵占维丁伊凡·史拉特辛米尔被擒[18]。伊凡·亚历山大对被匈牙利人攻陷的维丁念念不忘,他与多布鲁甲的领主多保提沙弗拉迪斯拉夫一世组成联盟对抗匈牙利人[20]。虽然击退了匈牙利人,但匈牙利人却发动了更为猛烈的攻势。伊凡·史拉特辛米尔在1370年自称为维丁帝国的沙皇,而多保提沙也被广泛承认为多布鲁甲的君主[20]

塞尔维亚史蒂芬·乌罗什四世的统治下经历了一段辉煌时期,但他在1355年去世后,王国迅速衰亡[21]。有权势的塞尔维亚贵族并不敬重继任的史蒂芬·乌罗什五世。这位年轻、懦弱、可能智障的国王无力像他的父亲一样管治王国,分离分子乘势而起,瓦解了塞尔维亚王国[22]

首先脱离塞尔维亚控制的是希腊地区的色萨利伊庇鲁斯,还有阿尔巴尼亚地区[19]。许多细小的公国在马其顿西部及南部成立,匈牙利人乘机由北部渗入,乌罗什五世只保有塞尔维亚的核心地带,那里的塞尔维亚贵族虽然较他们的君主更为强大,但普遍仍忠于国王,那些核心地带包括西部的黑山齐塔)、南部由约万·乌格列沙统治的包含整个马其顿东部的塞雷,及由多瑙河南至马其顿中部的塞尔维亚中部,由乌罗什五世及贵族武卡欣·姆尔尼亚夫切维奇共治。乌罗什五世治下的地域松散,领主间又持续爆发内战,使塞尔维亚无力抵抗奥斯曼帝国。

重夺加里波利

编辑

1366年,萨伏伊王朝阿梅迪奥七世在奥斯曼帝国手中重夺加里波利

1370年,穆拉德一世已几乎控制了整个色雷斯,奥斯曼帝国已能与保加利亚及由乌格列沙统治的东南部地区接壤[20]。乌格列沙是塞尔维亚最具影响力的地区统治者,他曾在1371年尝试组成一个反奥斯曼的巴尔干联盟,但并不成功。拜占庭帝国因粮食供应问题而无力对抗土耳其人,故拒绝合作。保加利亚在亚历山大死后分裂为史拉特辛米尔统治的维丁帝国及亚历山大的继承人希什曼以大特尔诺沃为首府统治的保加利亚中部[17]。希什曼的皇位受到史拉特辛米尔挑战,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土耳其人的压力,他并没有余力参与乌格尔耶萨的计划。只有姆尔尼亚夫切维奇参与,其他的势力或未能意识到奥斯曼的威胁,或惟恐在战争里遭到其他势力的攻击。

马里查战役

编辑
 
马里查战役后奥斯曼帝国军的进军路线。

马里查战役在1371年9月26日于切诺曼附近的马里查河爆发,由苏丹穆拉德一世麾下的军官拉拉·沙欣·巴夏对抗武卡欣·姆尔尼亚夫切维奇及其兄约万·乌格列沙率领的七万名塞尔维亚人(包含保加利亚援军)[23]。乌格列沙想对奥斯曼帝国首都埃迪尔内发动奇袭,因为当时穆拉德一世身处小亚细亚,首都的兵力较为薄弱,然而拉拉·沙欣·巴夏以较出色的战术发挥(夜袭联军营地)击败基督教的军队,姆尔尼亚夫切维奇及乌格列沙战死。战后,马其顿及部分希腊地区都纳入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24]

凝聚力薄弱的塞尔维亚在大败后崩溃,乌罗什五世随即逝世,尼曼查王朝终结,塞尔维亚中部分裂成众多独立公国,使塞尔维亚的领土削减了一半。没有统治者能够领导他们,也没有领主被承认为君王[25]。姆尔尼亚夫切维奇的儿子马高在战事里生还,自称为塞尔维亚国王,但他无力将君王的威信传达至马其顿中部普里莱普以外的地区。塞尔维亚陷入分裂状态,各公国之间亦互相攻伐[25]

马里查战役得胜后,奥斯曼帝国加强对塞尔维亚及保加利亚的攻势。奥斯曼帝国持续不断的袭击使得保加利亚沙皇普什曼被迫与奥斯曼帝国达成条款。1376年,普什曼同意臣服穆拉德一世,并将其姐下嫁给穆拉德一世[25]。这举动并没有让奥斯曼停止侵吞普什曼的边境。拜占庭帝国的国王约翰五世也在战后不久同意臣服奥斯曼帝国,让穆拉德一世直接干预拜占庭帝国的内政。

非拉铁非的陷落

编辑

1370年代,保加利亚人及塞尔维亚人都得以喘息,安那托利亚的稳定局势及加强对拜占庭帝国的内政干预都使穆拉德一世能控制局势。在塞尔维亚,北方领主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在马其顿和黑山的强大贵族以及佩奇东正教修道院的支持下统一了大部分塞尔维亚的核心地带[26]。其他在马其顿的塞尔维亚领主,包括马高,遂臣服于穆拉德一世,以维持他们的地位[25]

1378年,曼努埃尔二世答应以非拉铁非换取奥斯曼帝国对内战的援助,但非拉铁非单方面拒绝拱手让人,直至1390年,巴耶塞特一世劝降两位内战领袖,同年,非拉铁非被土耳其人攻陷。

杜巴夫尼卡战役

编辑

1380年代中期,穆拉德一世再次注视巴尔干,其保加利亚附庸希什曼在对瓦拉齐亚统治者达恩一世的战事里失利[25]。1385年,穆拉德一世占领保加利亚在巴尔干山脉南面的最后一个领地苏菲亚[27],打开了通往尼什的道路,该处是瓦尔达尔-摩拉维亚的北端。

萨瓦拉平原战役

编辑

1385年9月18日,奥斯曼与塞尔维亚的军队于萨瓦拉平原交战,奥斯曼帝国获胜,大部分塞尔维亚及阿尔巴尼亚的领主成为附庸[28]

普洛尼克战役

编辑

1386年,穆拉德一世攻陷尼什拉札尔被迫成为附庸[25][29]。在他推进到巴尔干中北部的同时,他旗下的一些部队沿古罗马的“伊格那莎大道”向西进入马其顿。一支奥斯曼帝国军在1385年抵达阿尔巴尼亚的亚德里亚海海岸。1387年,帝国军攻陷塞萨洛尼基[30]。巴尔干基督教国家的独立地位已面临严重威胁。

穆拉德一世在1387年因安那托利亚的事务而离开巴尔干[31],其塞尔维亚及保加利亚附庸遂尝试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拉札尔波斯尼亚特弗尔特科一世维丁史拉特辛米尔组成联盟[32]。拉札尔拒绝再履行作为附庸的义务,帝国军随即起兵应对。拉札尔及特弗尔特科一世的联军在尼什以西的普洛尼克击败奥斯曼帝国军,这一胜利鼓励了希什曼违逆奥斯曼帝国[33],重申保加利亚的独立。

西勒查战役

编辑

1388年,穆拉德一世返回安那托利亚,并向保加利亚领主希什曼及史拉特辛米尔发动闪电战,希什曼及史拉特辛米尔马上归顺[34][35]。穆拉德一世继而要求拉札尔作为附庸并上贡。由于拉札尔在普洛尼克的胜利给予他信心,他拒绝了穆拉德一世的要求,转而亲近波斯尼亚的特弗尔特科一世及他的女婿、马其顿北部及科索沃的领主乌克·布兰科维奇,以对抗奥斯曼帝国的侵略。

科索沃战役

编辑
 
1870年由亚当·史提芬奴域描绘的科索沃战役。

穆拉德一世在1389年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他征集了当时巴尔干半岛上最大规模的军队,包括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及马其顿附庸,普里莱普的马高亦在其中。拉札尔则以他旗下的忠实领主、科索沃的乌克·布兰科维奇、一支波斯尼亚人以及一些匈牙利和阿尔巴尼亚人组成联军。双方于1389年6月28日在科索沃波尔列相遇。

在军事角度上,科索沃战役打成平手。关于这场战役的传闻有许多,而现今历史对这战役的认识却十分模糊。可以肯定的是,穆拉德一世和拉札尔都战死[36]。穆拉德一世可能被匈牙利战士所杀,巴耶塞特一世代替他的父亲成为奥斯曼帝国军的司令,拉札尔被擒,其后被杀[37]。两军损失惨重,塞尔维亚及波斯尼亚的残军撤离战场[38]。土耳其人因伤亡惨重而没有追击敌人。奥斯曼帝国亦放弃了色雷斯地区,巴耶塞特一世须排除兄弟们的威胁,巩固帝位。

科索沃战役虽然是一个和局,但形势对奥斯曼帝国较有利,奥斯曼帝国有安那托利亚的广衾地区作为后盾,能够承受如此重大的损失;塞尔维亚为了应付此役,用上了所有战力,经此一役后国力更加衰弱。战后三年,奥斯曼帝国迫使两名塞尔维亚领主向巴耶塞特一世效忠。塞尔维亚年轻的继承人斯特凡·拉扎列维奇在1390年与巴耶塞特一世签订归降协议,专注于应付渗透入塞尔维亚北部的匈牙利人[39]。最后一位塞尔维亚的独立领主一直坚持到1392年。

巴耶塞特一世时期

编辑

巴耶塞特一世在其父穆拉德一世死后继承苏丹之位,他在盛怒之下下令杀死所有战俘,其性情让他得到“闪电”的绰号[40]

巴耶塞特一世持续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征服,他将攻势全面扩大到整个塞尔维亚及阿尔巴尼亚南部,使大部分的地方领主俯首称臣,保障了瓦尔达尔-摩拉维亚干道的南线,并且建立了根据地以向西扩张至亚德里亚海海岸,巴耶塞特一世沿着马其顿的瓦尔达尔河河谷大量将郁鲁克游牧民族殖民[41]

土耳其人在匈牙利南部边界的活动使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意识到奥斯曼帝国威胁到王国,他在巴尔干半岛寻求盟友以组成新的反奥斯曼帝国联盟。

1393年初,保加利亚的伊凡·希什曼不想再作为附庸,他与西吉斯蒙德、瓦拉几亚的米尔恰进行秘密磋商,维丁的伊凡·史拉特辛米尔也可能参与在内[41]。巴耶塞特一世得知秘密磋商的事,于是对希什曼发动毁灭性的战争,奥斯曼帝国军在长时间围攻下攻陷大特尔诺沃[42],希什曼逃到尼科波尔。后来,尼科波尔也被攻陷,被擒的希什曼被斩首,而希什曼的所有领地都被苏丹吞并,而史拉特辛米尔再次被迫成为附庸[41]

在处理了背叛的保加利亚附庸之后,巴耶塞特一世将注意力投放在南面的色萨利及摩里亚。1380年代,当地的希腊领主向奥斯曼帝国投诚。希腊摩里亚权贵之间的争吵需要巴耶塞特一世作出斡旋,他在1394年于塞雷为巴尔干的附庸召开会议,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参与者包括色萨利及摩里亚的贵族、拜占庭帝国国王曼努埃尔二世以及塞尔维亚的拉扎列维奇[43]。在会议上,巴耶塞特一世得到所有具争议性领土的主权,与会者须再重申他们忠于奥斯曼帝国。

后来,摩里亚的贵族背弃在塞雷对巴耶塞特一世作出的承诺,愤怒的巴耶塞特一世遂围困摩里亚总督的哥哥曼努埃尔二世,并且向南进军吞并色萨利[44]雅典公国承认奥斯曼帝国为君主。尽管奥斯曼帝国在1395年入侵伯罗奔尼撒,并虏获大量战利品,巴尔干半岛东北所发生的事件令摩里亚免受进一步的攻击[41]

巴耶塞特一世占领希腊后,瓦拉几亚的米尔恰沿多瑙河侵攻奥斯曼帝国。巴耶塞特一世的军队,包括其塞尔维亚附庸拉扎列维奇卡尔积·马尔科的军队于1395年反攻瓦拉几亚,他们在罗泛战败,马尔科战死[43]。奥斯曼帝国未能占领瓦拉几亚,但米尔恰却向巴耶塞特一世称臣,以免再受奥斯曼帝国入侵[41]。巴耶塞特一世抚慰征服得来的多布鲁甲地区,并支持弗拉德一世成为瓦拉几亚公国的统治者,接下来的两年,瓦拉几亚公国爆发内战,米尔恰一世重新成为公国君主。

尼科波利斯战役

编辑
 
尼科波利斯战役 (1396年)

1396年,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组成十字军对抗奥斯曼帝国[45],主要由匈牙利及法国的骑士组成,瓦拉几亚的军队亦参与在内,十字军虽然由西吉斯蒙德领导,但依然缺乏凝聚力。十字军横过多瑙河,行经维丁,到达尼科波利斯[46],他们在这里遇到土耳其人[47],固执的法国骑士不遵从西吉斯蒙德的战术,招致大败。史拉特辛米尔允许十字军取道维丁,巴耶塞特一世遂入侵维丁,幽禁史拉特辛米尔,吞并了他的领土[44]。维丁的失陷宣布保加利亚王国灭亡,成为首个因奥斯曼帝国征服运动而灭亡的巴尔干地区基督教国家[44]

继尼科波利斯战役后,巴耶塞特一世再侵袭匈牙利、瓦拉几亚及波斯尼亚,他征服了阿尔巴尼亚的大部分地区,迫使阿尔巴尼亚北部的贵族领主降服,又围攻君士坦丁堡[3]:26,在1397年,曼努埃尔二世同意以后的拜占庭帝国国王都须得到苏丹确认,巴耶塞特一世才停止攻击君士坦丁堡。不久后,巴耶塞特一世返回安那托利亚,以应付奥斯曼帝国以外的土耳其人,自此再也没有踏足巴尔干半岛。

安卡拉之战

编辑
 
1878年史坦尼斯劳·查雷波斯基作品《被帖木儿囚禁的苏丹巴耶塞特》,描写巴耶塞特成为帖木儿的俘虏。

巴耶塞特一世带走了一支主要由巴尔干半岛附庸所组成的军队,包括以拉扎列维奇为首的塞尔维亚人。奥斯曼帝国在不久后被帖木儿入侵[48]。约1400年,帖木儿进入中东,掠夺安那托利亚东部的村落,开始与奥斯曼帝国爆发冲突。1400年8月,帖木儿率领其军队焚毁锡瓦斯[49][50][51],并深入安那托利亚腹地。1402年7月20日,双方的军队在安卡拉城外相遇,安卡拉之战爆发[52],奥斯曼帝国军溃败,巴耶塞特一世被擒,死于牢狱中[53],结果奥斯曼帝国臣服于帖木儿。巴耶塞特一世的儿子们在1402至1413年为了争权而爆发争位战争,这段时间被称为大空位期,使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活动中断[54]

大空位期

编辑

奥斯曼帝国在安卡拉战败,导致全国陷入一片混乱,帖木儿人可在境内纵横。巴耶塞特一世被俘后,他的儿子苏莱曼·切莱比伊萨·切莱比穆罕默德·切莱比穆萨相互攻伐,是为奥斯曼帝国大空位期[55]

这时期让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附庸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巴耶塞特一世的其中一名儿子苏莱曼以埃迪尔内为首都[3]:32,自称为国王,但他的兄弟们都拒绝承认。苏莱曼与拜占庭帝国结盟,又于1403年与威尼斯共和国结盟,以巩固其地位。苏莱曼傲慢的个性令到其巴尔干附庸反对他。1410年,苏莱曼被穆萨所杀[56],穆萨在拜占庭帝国国王曼努埃尔二世、塞尔维亚国王斯特凡·拉扎列维奇、瓦拉几亚统治者米尔恰一世以及保加利亚君王两名儿子的支持下获得奥斯曼帝国控制下的巴尔干地区。穆萨接着又要面对弟弟穆罕默德的挑战,穆罕默德原本是帖木儿的附庸,独立后旋即占据安那托利亚。

穆萨开始着手于应付渐趋独立的巴尔干地区基督教附庸,他疏远巴尔干地区的伊斯兰官僚及商人,争取低下阶层的支持。巴尔干地区基督教附庸转而倾向穆罕默德,他是当时奥斯曼帝国军事、宗教及商界领袖。1412年,穆罕默德入侵巴尔干半岛[57],攻陷索菲亚及尼什,穆萨被杀[3]:33穆罕默德一世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唯一统治者。穆罕默德一世须面对巴尔干半岛脆弱的政局,原先降服于奥斯曼帝国的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及拜占庭附庸事实上已独立,阿尔巴尼亚各部族已统一为单一国度,波斯尼亚及摩尔多瓦已完全独立,匈牙利仍对巴尔干半岛存有野心,威尼斯控制着爱琴海海岸地区。在巴耶塞特一世死前,奥斯曼帝国能有效控制巴尔干半岛,到大空位期结束时,这一说法已存有疑问。

穆罕默德一世时期

编辑

1413年,穆罕默德·切莱比以胜利者的姿态于埃迪尔内加冕为穆罕默德一世,他的首要任务是要恢复奥斯曼帝国以往的辉煌,因奥斯曼帝国在大空位期国力受损。虽然帖木儿在1405年逝世[58],帖木儿人在东方仍威胁著帝国的安全;巴尔干半岛的基督教国家已脱离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安那托利亚在战火中受到摧残。

穆罕默德一世将首都由普萨斯迁至埃迪尔内[59],而面对巴尔干半岛逐渐独立的各个藩属国,穆罕默德一世普遍以外交途径取代军事手段处理。他亦有对欧洲近邻实施军事扩张,将阿尔巴尼亚的大部分领土重近置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下,又迫使波斯尼亚国王特弗尔特科二世及许多波斯尼亚贵族重新归降[60]。实际上,穆罕默德一世仅对威尼斯发动过一次短促且意义不大的战争。

在他在上任后还须处理一些重大的国内事务,穆萨的政策激起了奥斯曼帝国巴尔干半岛内低下阶层的不满。1416年,多布鲁甲地区的穆斯林及基督教徒爆发叛乱,该叛乱由穆萨的好友萨伊·贝德尔丁所领导[61],并得到瓦拉几亚统治者米尔恰一世的支持。萨伊·贝德尔丁鼓吹将伊斯兰教、基督教及犹太教结合为同一个宗教,并且要奥斯曼帝国官员及上层阶级付出代价来解放农民及游牧民族,以推动社会进步。穆罕默德一世敉平叛乱[62],米尔恰一世乘虚占据多布鲁甲。1419年,穆罕默德一世重夺多布鲁甲,占据久尔久的多瑙河码头,并逼使瓦拉几亚成为藩属国。

穆罕默德一世在位时期一直致力于重组在大空位期受损的国家结构。穆罕默德一世在1421年逝世,由他的儿子穆拉德继位为苏丹[63]

穆拉德二世时期

编辑

穆拉德二世在任早期忙于巩固王位及应付叛乱,当中以塞尔维亚人的叛乱最为著名。

君士坦丁堡围城战

编辑

1422年,穆拉德二世进攻君士坦丁堡[64],战事持续数个月[65],成功迫使拜占庭帝国额外纳贡。

1423年,奥斯曼帝国对威尼斯开战。在穆拉德二世围攻君士坦丁堡期间,拜占庭帝国对希腊城邦的控制力减弱。

塞萨洛尼基围城战

编辑

威尼斯在其国民的要求下夺取塞萨洛尼基的控制权,奥斯曼帝国军对塞萨洛尼基展开围攻[66],许多威尼斯士兵被杀,相信他们都是希腊人。穆拉德二世提出和平条款,威尼斯人认为无法接受,于是对奥斯曼帝国展开全面对抗。

穆拉德二世反应迅速,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并遣军赶去塞萨洛尼基。威尼斯从海路向塞萨洛尼基增援,但在奥斯曼帝国的强攻下胜负已分,威尼斯人逃往战船。土耳其人进城抢掠,威尼斯的战船遂炮轰塞萨洛尼基,奥斯曼帝国军只得撤出,威尼斯的战船抑制住奥斯曼帝国军,直到新一批威尼斯援军重新占据塞萨洛尼基。围攻塞萨洛尼基以穆拉德二世的失败告终,塞尔维亚匈牙利与威尼斯结盟。教宗玛定五世呼吁其他基督教国家参与对抗奥斯曼帝国,但只有奥地利派遣军队到巴尔干半岛响应。

奥斯曼帝国军重夺瓦拉几亚,瓦拉几亚在大空位期被米尔恰一世所据,并且是匈牙利的藩属国。当奥斯曼帝国军进入瓦拉几亚时,塞尔维亚开始攻击保加利亚地区,与此同时,在教宗的鼓动下,位于安那托利亚的卡拉曼侯国从后攻击奥斯曼帝国。穆拉德二世须分兵应对,他将主力部署在索菲亚,其余的军力调回安那托利亚,而位于瓦拉几亚的奥斯曼帝国军已被匈牙利击溃,匈牙利趁奥斯曼帝国正与塞尔维亚开战时驱军南挺,深入保加利亚。塞维尔亚战败,奥斯曼帝国得以集中火力对抗匈牙利,匈牙利知道无法从后方夹击奥斯曼帝国军,遂退回瓦拉几亚。穆拉德二世加强了边境防御,但没有尝试重夺瓦拉几亚,他将兵力调回安那托利亚,在1428年击败卡拉曼侯国。

1430年,一支规模庞大的奥斯曼战船突然袭击塞萨洛尼基[67]。威尼斯于1432年签署和平协定,将塞萨洛尼基及周边地区让给奥斯曼帝国。1441年,神圣罗马帝国[68]波兰王国阿尔巴尼亚詹达尔侯国及卡拉曼侯国介入对抗奥斯曼帝国,塞尔维亚王国匈牙利王国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事胶着化。1443年,尼什及索菲亚失陷予基督教国家[69][70],接着又在贾洛瓦战役战败。1444年7月12日,穆拉德二世签订和平协定[71],正式割让瓦拉几亚、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州予匈牙利,割让保加利亚西部(包括索菲亚)予塞尔维亚,又迫令穆拉德二世逊位予其22岁儿子穆罕默德。同年,基督教国家违反和平协定,再度发起攻势。

瓦尔纳战役

编辑

1444年11月11日,奥斯曼帝国于瓦尔纳战役击败了匈雅提·亚诺什领导、瓦迪斯瓦夫三世的波兰匈牙利籍军队[72]

1446年,穆拉德二世在土耳其新军的协助下复位[73]。1448年,另一个和平协定被订立,奥斯曼帝国得到瓦拉几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部分地区。穆拉德二世稳定了巴尔干半岛前线后,在东面击败帖木儿的儿子沙哈鲁、詹达尔侯国及卡拉曼侯国。

科索沃战役

编辑

1448年,匈雅提·亚诺什认为进攻奥斯曼帝国的时机已到,于是在继瓦尔纳战败之后再发兵进攻奥斯曼帝国[74]。他认为致胜关键在于巴尔干半岛人民潜在的叛乱以及突袭,然而,匈雅提·亚诺什再次战败。

穆拉德二世在1450至1451年的冬季逝世[75],有人认为穆拉德二世是在与斯坎德培的阿尔巴尼亚游击队作战时因伤致死的。

穆罕默德二世继任为苏丹,许多人对他就任表示疑虑。

穆罕默德二世时期

编辑

穆罕默德二世在1451年穆拉德二世逝世后继位,旋即征服并吞并卡拉曼侯国,延长与威尼斯及匈牙利的和平协议,证明了他的军事及政治才干,足以让奥斯曼帝国的宫廷贵族信服。

他视攻占君士坦丁堡为首要战略,相信这能巩固他的权力,以抑压那些在他登位早期制造麻烦的军官及官员。由于君士坦丁堡长久以来受基督教徒统治,奥斯曼帝国的敌人可把当地作为分裂帝国的根据地,又可作为西方基督教徒展示军事成就的一个标志。君士坦丁堡位处地中海东部与中亚之处的陆路及海路贸易枢纽,得到君士坦丁堡意味着可获得巨大的财富。君士坦丁堡是传说中的帝王之城,把它征服可以树立威望,占据君士坦丁堡的君王不但可成为穆斯林的英雄,也会被穆斯林及基督教徒视为强大的帝王。

穆罕默德二世花了两年的时间准备进攻君士坦丁堡,他建立海军从海路孤立君士坦丁堡,又向匈牙利的制枪工人购买了一间大炮兵工厂,他在海岸建立了一个要塞,封闭了君士坦丁堡城北的博斯普鲁斯大桥,以杜绝敌方在黑海而来的援军。他集结兵力于色雷斯,又与威尼斯签订贸易协议,防止威尼斯介入。其他西欧国家则忙于应付战争及政敌,间接地配合了穆罕默德二世的计划。

君士坦丁堡之陷落

编辑
 
穆罕默德二世进入君士坦丁堡。

1451年,衰弱的拜占庭帝国要求穆罕默德二世倍加贡金[76],以报答拜占庭帝国制止一个𫖮觎奥斯曼帝国王位的人。穆罕默德二世以此为理由废止一切与拜占庭帝国签订的所有协议。不过,他在1452年提出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建议时遭到底万的大多数成员,特别是大维奇尔钱达尔勒·哈利勒的反对[77],批评苏丹过于急进和自信。1452年4月15日,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准备围攻君士坦丁堡。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对君士坦丁堡发动围攻。尽管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在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授意下英勇作战[78][79],但由于没有援军,他们的顽抗最终失败。经历大炮狂轰两个月,坚不可摧的城墙终被击破。1453年5月29日的黎明时分,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全力进攻,在城墙处进行了短暂但剧烈的混战,朱斯蒂尼亚尼受重伤,奥斯曼帝国军由一个打开的突围点攻入,击溃守军。根据基督教的文献记载,君士坦丁十一世奋勇冲向攻进来的奥斯曼帝国军而战死,不知所终,但奥斯曼的文献则记载,君士坦丁十一世丢弃披风,逃离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军进城后进行扫荡。长久以来被欧洲人奉为罗马帝国神圣都会的君士坦丁堡落入穆罕默德二世的手里,转而成为穆斯林梦寐以求的奥斯曼帝国都会。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易名为伊斯坦布尔[80]

攻陷君士坦丁堡后,穆罕默德二世在1462年建托卡比皇宫,将首都由埃迪尔内迁至君士坦丁堡[81]。穆罕默德二世自称“罗马凯撒”,自视为罗马帝国的后继者。后来,他进攻奥特朗托,旨在夺取罗马,并使罗马帝国自751年以来再度统一。圣索非亚大教堂和城内许多教堂和修道院都变成清真寺。非穆斯林居民的权益也受到保护,以确保商贸的稳定及连贯。君士坦丁堡经历了1204年4月13日的第四次十字和屠杀四十万人之后后一蹶不振,在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下又饱受贫困达两个世纪,穆罕默德二世征服的君士坦丁堡可以说是空壳而已,君士坦丁堡的人口锐减,资产遭抛弃或破损。穆罕默德二世马上着手振兴伊斯坦布尔,公共及私人的资产开放给公众,吸引不同宗教及种族背景的熟手工匠及商人返回伊斯坦布尔,使伊斯坦布尔迅速发展为奥斯曼帝国的多民族、多文化及繁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中心。伊斯坦布尔远离边境,确保了伊斯坦布尔的和平、安全及财富。

贝尔格莱德围攻战

编辑
 
贝尔格莱德围攻战

穆罕默德二世得到“征服者”的名号[82],决定集权于帝国。他决定要根除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残存势力,并且消灭基督教附庸国。在1454年至1463间,他发动一连串军事行动,目的是要沿着多瑙河及亚得里亚海建立一道坚固的防线对抗匈牙利及威尼斯。

穆罕默德二世以塞尔维亚为第一个目标,经过两年征服,他获得了塞尔维亚南部及新布尔多珍贵的银矿及金矿[83]。布兰科维奇允许穆罕默德二世取道,于贝尔格莱德围攻匈牙利人[3]:59。被匈雅提·亚诺什在危急关头领援军抵达,遏止了穆罕默德二世攻陷贝尔格莱德的计划,穆罕默德二世只得撤退[84]。塞尔维亚君主布兰科维奇逝世后不久,承继的问题再度出现,使塞尔维亚陷入无政府状态,穆罕默德二世以有一位塞尔维亚继母为由自称为塞尔维亚君主,但阿尔巴尼亚的领袖斯坎德培马上采取行动制止他。

斯坎德培尝试驱赶驻在阿尔巴尼亚的奥斯曼帝国军,穆罕默德二世派遣军队将斯坎德培的军队赶入山区,而摩里亚的兄弟德米特里·帕里奥洛格斯与汤马斯·帕里奥洛格斯陷入内战[85],德米特里亲近奥斯曼帝国,汤马斯则寻求教宗及其他西方统治者的协助对抗其兄及土耳其人,他们之间的斗争导致摩里亚陷入一片混乱。

穆罕默德二世在1458年抵达希腊,吞并希腊北部地区[86]。1459年初,穆罕默德二世攻陷雅典,一年后,汤马斯流亡到帕特雷,德米特里将米斯特拉斯拱手奉给穆罕默德二世。1460年,摩里亚全区被奥斯曼帝国占领[87],拜占庭帝国灭亡。整个希腊,除了威尼斯共和国控制的梅西尔科罗尼皮洛斯外,都被奥斯曼帝国控制。

在攻陷摩里亚的一年前,穆罕默德二世向北挺进入侵塞尔维亚,有利于他自称为塞尔维亚君主。在于塞尔维亚的附庸被穆罕默德二世征服。此时,匈牙利国王、匈雅提·亚诺什之子马加什一世忙于中欧事务,未有特别注意他的南部边境。塞尔维亚最后一个领地斯梅代雷沃在1459年亦告沦陷,塞尔维亚王国灭亡[88]。多瑙河以南仅有匈利牙控制的贝尔格莱德未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塞尔维亚及希腊后,由斯坎德培领导的阿尔巴尼亚对穆罕默德二世来说也是一个威胁。1461年,奥斯曼帝国与斯坎德培达成停战协议,使奥斯曼帝国得以专心应付叛变并入侵保加利亚的瓦拉几亚附庸弗拉德三世

翌年,穆罕默德二世转战安那托利亚锡诺普,对抗来犯的詹达尔侯国及乌宗·哈桑领导的亚美尼亚,1461年8月15日征服特拉比松帝国[89]

1462年,穆罕默德二世入侵瓦拉几亚,弗拉德三世流亡,穆罕默德二世并没有吞并瓦拉几亚,反而扶植另一位沃尔沃德,作为其附庸[85]

欧洲国家担心奥斯曼帝国继续巩固其在巴尔干半岛的根据地以及沿亚德里亚海岸的持续扩张。1462年,威尼斯怂恿斯坎德培违背他与奥斯曼帝国的停战协议。波斯尼亚国王史提芬·托马舍维奇亦跟随起事,否认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并接受匈牙利的保护。黑塞哥维那在1440年代与波斯尼亚分裂,君主赫塞哥·史提芬·武克季奇亦加入。他们的联合行动引起穆罕默德二世的快速反应,他在1465年入侵阿尔巴尼亚,迫使斯坎德培签署新的停战协定,接着举兵北上,挺进波斯尼亚及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被彻底征服,而黑塞哥维那在匈牙利的援助下力保不失,直至1481年才被土耳其人征服[90]

另一个与塞尔维亚接壤的地区黑山位于塞尔维亚西南的山区,拥有狭窄的亚德里亚海海岸线。在1450年代初,史提芬·茨诺耶维奇在威尼斯的支持下领导黑山在塞尔维亚君主布兰科维奇的统治下独立。1450年代,纵使许多部落酋长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茨诺耶维奇仍能利用崎岖的地势击退土耳其征服者。茨诺耶维奇死后,他的儿子伊万·茨诺耶维奇在1471年向穆罕默德二世称臣,但此举未能阻止奥斯曼帝国占领他的大部分领地,后来伊万不再向奥斯曼帝国纳贡,入侵黑山遂成为穆罕默德二世在1477至1479年间征服阿尔巴尼亚及威尼斯控制的海岸的重要部分,伊万被迫流亡,穆罕默德二世吞并了黑山大部分地区。

穆罕默德二世移师西面,进击威尼斯,威尼斯担忧奥斯曼帝国对亚德里亚海岸及港口城市的持续压迫,于1465年与匈牙利及斯坎德培结成反奥斯曼帝国联盟,战事一直持续至1479年,威尼斯赢得爱琴海诸岛的控制权,但威尼斯控制的意大利东北部遭到奥斯曼帝国军的洗劫。斯坎德培在1468年逝世[91],此后穆罕默德二世完全征服了阿尔巴尼亚。1464年,匈牙利在贝尔格莱德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第二次攻城,匈牙利国王马加什一世引入新的盟友-摩尔多瓦的沃尔沃德史提芬,以加强联盟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实力[92]

摩尔多瓦在传统上作为波兰的附庸,确保独立于匈牙利,它位于多瑙河及瓦拉几亚的东北端,一直与奥斯曼帝国河水不犯井水,直到1420年,穆罕默德一世在遏止了贝德尔丁叛乱后首次入侵摩尔多瓦。在1440至1450年代,摩尔多瓦的国力被内战削弱,沃尔沃德彼得·阿朗承认奥斯曼帝国为宗主国,并向奥斯曼帝国进贡,然而,摩尔多瓦与奥斯曼帝国的边境相距甚远,彼得·阿朗的俯首称臣并不实在。

史提芬原本利用继承自他父亲的奥斯曼帝国附庸身份对付摩尔多瓦传统的敌人匈牙利。史提芬是一位出色的军官,他在1465年占领多瑙河的商业重镇奇力拉[93],两年后击败入侵的匈牙利人。他在战场及摩尔多瓦内的威望俱增,于是终止向奥斯曼帝国纳贡,导致他与穆罕默德二世的关系恶化。1474年,史提芬入侵瓦拉几亚,逐出奥斯曼帝国的瓦拉几亚附庸。穆罕默德二世要求史提芬立刻输贡,并交还奇力拉,史提芬加以拒绝,并于1475年挫败穆罕默德二世的报复性侵攻。

伯拉德福战役

编辑
 
伯拉德福战役

凯旋而归的史提芬知道穆罕默德二世绝不会就此罢休,于是愿意成为匈牙利国王马加什一世的附庸以寻求协助。1476年,穆罕默德二世亲征摩尔多瓦[94],他的军队一路往史提芬的首都苏恰瓦掠夺。穆罕默德二世缺乏补给支援,再加上军中霍乱盛行,穆罕默德二世只得撤退。史提芬反守为攻,驱军挺进瓦拉几亚,并在接下来的九年在边境与奥斯曼帝国纠缠,史提芬的奋战是两个罗马尼亚公国得以保持独立及未有跟随多瑙河以南诸多附庸国命运的主要因素。

1480年,穆罕默德二世派遣军队征战意大利,以报复教宗支持威尼斯及亲近反奥斯曼帝国联盟。奥斯曼帝国军占领奥特朗托[95],直取罗马。1481年,穆罕默德二世的死讯传出[96],终止了奥斯曼帝国军的远征,罗马几乎被攻陷。

穆罕默德二世逝世时,奥斯曼帝国实质上已完成了对巴尔干半岛的征服。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英文) Paul Wittek、Colin Heywood(2002年),The Rise of the Ottoman Empire: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Turkey, 13th-15th centuries,第129页,RoutledgeCurzon,ISBN 0700715002
  2. ^ (英文) Gerhard Endress(1988年),An Introduction to Isla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ISBN 0231065817
  3. ^ 3.0 3.1 3.2 3.3 3.4 (英文)Caroline Finkel. Osman's Dream: The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2006. ISBN 0465023967. 
  4. ^ (英文) David Nicolle(1983年),Armies of the Ottoman Turks, 1300-1774,Osprey Publishing,ISBN 0850455111
  5. ^ (土耳其文) Hadidi(1991年),Tevarih-i Al-i Osman: (1299-1523),Edebiyat Fakultesi Basimevi,ISBN 9754000298
  6. ^ (英文) Lord Kinross(1979年),Ottoman Centuries,Harper Perennial,ISBN 0688080936
  7. ^ 7.0 7.1 Jane Taylor. Imperial Istanbul: A Traveller's Guide: Includes Iznik, Bursa and Edirne. Tauris Parke Paperbacks. 2007年: 第67页. ISBN 1845113349 (英语). 
  8. ^ (英文) Stanford J. Shaw(1976年),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Volume I: Empire of the Gazis: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Ottoman Empire, 1280-180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0521212804
  9. ^ (英文) Geoffrey Parker(2005年),Compact History of the World,London: Times Books,ISBN 0007213549
  10. ^ (英文) Thomas Patrick Hughes(2007年),A Dictionary of Islam,Kazi Publications,ISBN 0935782702
  11. ^ (英文)Caroline Finkel. Osman's Dream: The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2006. ISBN 0465023967. ,第15页:“……The Ottomans also formed an alliance with the new emperor when Orhan married John's daughter Theodora in a splendid cere- mony in 1346……”,Basic Books,ISBN 0465023967
  12. ^ (英文) Donald M. Nicol(2002),The Reluctant Emperor: A Biography of John Cantacuzene, Byzantine Emperor and Monk,第102页:“……to employ Turkish soldiers in the civil war that had brought him to the throne in Constantinople with John V”,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0521522013
  13. ^ (英文) M. Sukru Hanioglu(2001年),Preparation for a Revolution: The Young Turks, 1902-1908,第45页:“……during the reign of Sultan Orhan, and conquered Gallipoli”,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513463X
  14. ^ (英文) Dana Facaros、Michael Pauls(2000年),Turkey, 4th,第57页:“……Orhan conquered Thrace, and his son Murat I (1359-89) added Serbia, Bulgaria……”,Cadogan Guides,ISBN 1860110789
  15. ^ (英文) Dennis P. Hupchick(2004年),The Balkan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第108页:“……John V was forced to sign an unfavorable treaty with Orhan in 1356 that recognized his Thracian losses”,Palgrave Macmillan,ISBN 1403964173
  16. ^ Imperial Istanbul: A Traveler's Guide,第263页:“……and Sultan on Orhan's death in 1360”
  17. ^ 17.0 17.1 (英文) Dennis P. Hupchick、Harold E. Cox(2001年),The Palgrave Concise Historical Atlas of Eastern Europe: Revised and Updated,第38页,Palgrave Macmillan,ISBN 031223984X
  18. ^ 18.0 18.1 The Balkan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第108页
  19. ^ 19.0 19.1 (英文) Dennis P. Hupchick、Harold E. Cox(2001年),The Palgrave Concise Historical Atlas of Eastern Europe,第38页,Palgrave Macmillan,ISBN 031223970X
  20. ^ 20.0 20.1 20.2 The Balkan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第109页
  21. ^ (英文) Laurence Mitchell(2005年),Serbia: The Bradt Travel Guide,第38页,Bradt Travel Guides,ISBN 1841621188
  22. ^ (英文) Tim Judah(2000年),The Serbs: History, Myth and the Destruction of Yugoslavia,第25页,Yale University Press,ISBN 0300085079
  23. ^ (英文) Colin Imber(2004年),The Ottoman Empire, 1300-1650: The Structure of Power,第256页,Palgrave Macmillan,ISBN 0333613872
  24. ^ (英文)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Volume I: Empire of the Gazis: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Ottoman Empire, 1280-1808,第18页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The Balkan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第110页
  26. ^ (塞尔维亚文) Rade Mihaljcic(1989年),Lazar Hrebeljanovic: Istorija, kult, predanje,Beogradski izdavacko-graficki zavod,ISBN 8613003478
  27. ^ (英文) Jakub J. Grygiel(2006年),Great Powers and Geopolitical Change,第102页,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ISBN 0801884802
  28. ^ (英文) Richard Bodley Scott(2008年),Eternal Empire: The Ottomans At War,Osprey Publishing,ISBN 1846034019
  29. ^ (英文) Timothy Gregory(2005年),A History of Byzantium,第319页,Wiley-Blackwell,ISBN 0631235132
  30. ^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650: The Structure of Power,第255页
  31. ^ (英文) Stephe Turnbull(2003年),The Ottoman Empire 1326-1699,第22页,Routledge,ISBN 0415969131
  32. ^ (英文) Mark C. Bartusis(1997年),The Late Byzantine Army: Arms and Society, 1204-1453,第109页,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ISBN 0812216202
  33. ^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650: The Structure of Power,第12页
  34. ^ 《Ottoman Centuries》,第57页
  35. ^ (英文) Andrew Wheatcroft(2005年),Infidels: A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Christendom and Islam,第189页,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ISBN 0812972392
  36. ^ (英文) Michael A. Sells(1988年),The Bridge Betrayed: Religion and Genocide in Bosnia,第31页,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ISBN 0520216628
  37. ^ (英文) Karen Armstrong(2002年),Islam: A Short History,第110页,Modern Library,ISBN 081296618X
  38. ^ (英文) John Matthias(1988年),Battle Of Kosovo,Swallow Press,ISBN 0804008973
  39. ^ The Balkan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第111页
  40. ^ (英文) Jala Al-i Ahmad、Hamid Algar(1984年),Occidentosis: A Plague From the West,第53页,Mizan Press,ISBN 0933782136
  41. ^ 41.0 41.1 41.2 41.3 41.4 The Balkan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第112页
  42. ^ (英文) Ken Parry(2007年),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Eastern Christianity,第53页,Wiley-Blackwell ISBN 0631234233
  43. ^ 43.0 43.1 (英文) David Nicolle、David Nicolle PhD(1999年),Nicopolis 1396: The Last Crusade,Osprey Publishing,ISBN 1855329182
  44. ^ 44.0 44.1 44.2 The Balkan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第113页
  45. ^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650: The Structure of Power,第15页
  46. ^ David Nicolle. Nicopolis 1396. Osprey Publishing. 2001年: 第62页. ISBN 1841762784 (英语). 
  47. ^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650: The Structure of Power,第15页
  48. ^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650: The Structure of Power,第17页
  49. ^ (英文) Kate Fleet(2009年),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urkey: Volume 1, Byzantium to Turkey, 1071-1453,第97页,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0521620937
  50. ^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650: The Structure of Power,第16页
  51. ^ The Ottoman Empire 1326-1699,第26页
  52. ^ (英文) Suraiya Faroqhi(2002年),Men of Modest Substance: House Owners and House Proper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Ankara and Kayseri,第24页,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0521522552
  53. ^ (英文) Colin Wells(2008年),A Brief History of History: Great Historians and the Epic Quest to Explain the Past,第104页,The Lyons Press,ISBN 159921122X
  54. ^ (英文) Kastritsis、D.(2007年),The Sons of Bayezid,BRILL,ISBN 9004158367
  55. ^ (英文) Justin McCarthy(1997年),The Ottoman Turks: An Introductory History to 1923,第52页,ISBN 0582256550
  56. ^ (英文) Maria Bonn(2005年),Putnam's home cyclopedia ...,第571页,Scholarly Publishing Offic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brary,ISBN 1425570291
  57. ^ The Balkan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第114页
  58. ^ (英文) Dale T. Irvin、Scott W. Sunquist(2001年),History of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 Earliest Christianity to 1453,第494页,Orbis Books,ISBN 1570753962
  59. ^ Infidels: A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Christendom and Islam,第189页
  60. ^ (波斯尼亚文) Pavo Zivkovic(1981年),Tvrtko II Tvrtkovic: Bosna u prvoj polovini xv stoljeca,Institut za istoriju u Sarajevu
  61. ^ (英文) Ira M. Lapidus(2002年),A History of Islamic Societies,第266页,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0521779332
  62. ^ (英文) Jonathan Bousfield、Dan Richardson(2008年),The Rough Guide to Bulgaria 7,第208页,Rough Guides,ISBN 1858280680
  63. ^ (英文) Ruth Tenzer Feldman(2007年),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第71页,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CT) ,ISBN 0822559188
  64. ^ (英文) Roger Crowley(2005年),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第36页,Hyperion,ISBN 1401301916
  65. ^ Edwin Augustus Grosvenor(2001年),Constantinople: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General Lew. Wallace. Volume 2,第70页,Adamant Media Corporation,ISBN 1402165803
  66. ^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650: The Structure of Power,第22页
  67. ^ Ottoman Centuries,第85页
  68. ^ (英文)Peter H. Wilson(1999年),The Holy Roman Empire 1495-1806,Palgrave Macmillan,ISBN 0312223609
  69. ^ (英文) Miranda Vickers(2001年),The Albanians: A Modern History,I. B. Tauris,ISBN 1860645410
  70. ^ Jakub J. Grygiel(2006年),Great Powers and Geopolitical Change,第105页,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ISBN 0801884802
  71. ^ (英文) William Ochsenwald、Sydney Nettleton Fisher(2003年),The Middle East: A History,第175页,McGraw-Hill Humanities,ISBN 0072442336
  72. ^ (英文) David Nicolle、Christa Hook(2000年),Constantinople 1453: The end of Byzantium,第19页,Osprey Publishing,ISBN 1841760919
  73. ^ (英文) Daniel Goffman(2002年),The Ottoman Empire and Early Modern Europe,第51页,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0521452805
  74. ^ (英文) Miklós Molnár、Magyar(2001年),A Concise History of Hungary,第65页,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0521667364
  75. ^ (英文) Steven Runciman(1990年),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 (Canto),第45页,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0521398320
  76. ^ (英文) Warren Treadgold(1997年),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第844页,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804726302
  77. ^ (英文) Jason Goodwin(2003年),Lords of the Horizons: A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第29页,Picador,ISBN 0312420668
  78. ^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 (Canto),第83页
  79. ^ (英文) Alexander De Grand(2000年),The Hunchback's Tailor: Giovanni Giolitti and Liberal Italy from the Challenge of Mass Politics to the Rise of Fascism, 1882-1922,Praeger Publishers,ISBN 027596874X
  80. ^ The Balkan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第119页
  81. ^ (英文) Irene Earls(1987年),Renaissance Art: A Topical Dictionary,第270页,Greenwood Press,ISBN 0313246580
  82. ^ (英文) Franz Babinger(1992年),Mehmed the Conqueror and His Tim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ISBN 0691010781
  83. ^ Mehmed the Conqueror and His Time,第30页
  84. ^ (英文) Donald M. Nicol(2008年),The Last Centuries of Byzantium, 1261-1453,第393页,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0521439914
  85. ^ 85.0 85.1 The Balkan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第120页
  86. ^ Ottoman Centuries,第127页
  87. ^ (英文) Fernand Braudel(1996年),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 (Volume II),第664页,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ISBN 0520203305
  88. ^ (英文) Tim Judah(2000年),The Serbs: History, Myth and the Destruction of Yugoslavia,第34页,Yale University Press,ISBN 0300085079
  89. ^ (英文) Ian Heath、Angus Mcbride(1995年),Byzantine Armies AD 1118-1461 (Men-at-Arms),第10页,Osprey Publishing,ISBN 1855323478
  90. ^ (英文) Robert J. Donia and John V. A., Jr. Fine(1995年),Bosnia and Hercegovina,第34页,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ISBN 0231101619
  91. ^ (英文) Gillian Gloyer(2006),Albania, 2nd: The Bradt Travel Guide,第157页,Bradt Travel Guides,ISBN 1841621498
  92. ^ The Balkan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第122页
  93. ^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Volume 1, Empire of the Gazis: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Ottoman Empire 1280-1808,第67页
  94. ^ (英文) Nicolae Klepper(2003年),Romania: An Illustrated History,第76,页,Hippocrene Books,ISBN 0781809355
  95. ^ (英文) Tao Wang(2002年),A Brief History of the World,第168页,AuthorHouse,ISBN 0595241379
  96. ^ (英文) Charles L. Stinger(1998年),The Renaissance in Rome,第114页,Indiana University Press,ISBN 025321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