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灭郐之战是发生于周幽王死后二年,郑国灭亡郐国的战争[3]

郑灭郐之战
日期周幽王死后二年
地点
结果 郐国郑国所灭
参战方
郑国 郐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郑桓公 郐仲
兵力

7乘战车、30名步兵[1]

“成周之众”[2]
不详
伤亡与损失
不详 不详

桓公问策史伯

编辑

根据《国语·郑语》,西周周幽王九年,时为司徒的郑桓公有感于周王室动荡不安[4],害怕祸及己身,向史伯询问“逃死”之策[5]

史伯向郑桓公分析当时天下形势,提议郑桓公向四水之间发展。这一带的国家以东虢国郐国较为强大,但郐仲和虢叔恃其地势险固,骄慢而贪图利益。桓公可以借着王室动荡的名义,向两国寄放子女和财物,两国必然答应;等到周王室动乱倾覆后,两国必然会背叛桓公,桓公便可以凭借成周的人马,打出奉辞伐罪的旗号,定能将两国攻灭,就有了立足之地[2]

郑桓公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将子女财物寄放给东方的东虢、郐二国,在这一带的十都取得了寄居的土地[6]

用计灭郐

编辑

两年后,周幽王被申国缯国西戎的联军击败身亡,郑桓公随即离开周地准备灭亡郐与东虢[7][8]。周幽王死后第二年、或晋文侯二年,郑桓公出兵灭郐[3][9]。桓公灭郐的兵力,《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说只有七辆战车、步兵三十人[1],但从《国语》中史伯的建言来看,桓公可能利用了司徒的职务之便动用了成周的军队[10]

郐国灭亡的原因,在《国语》中,富辰归咎于叔妘的婚姻让外人得利而离弃了亲族[11]。《公羊传》也说郑国原来居于留地(今河南偃师南,后来为刘国),郑国国君与郐国国君交好,和郐君夫人通奸,趁机灭了郐国,并将郑国迁至郐国故地[12]。《韩非子》则说郑桓公先打听了郐国所有豪杰、贤臣的名字,挑选郐国的良田送给他们,为他们拟制官爵名号,在城门之外建造坛场将这些名单埋起来,洒上鸡和猪血,好似做了会盟。郐国国君以为将有内乱,而将这些贤臣全部杀掉,桓公得以袭取郐国[13]

到了班固汉书》、郑玄毛诗笺》等东汉文献之后,才出现了郑武公灭郐的看法[14][15]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昔吾先君桓公后出自周,以车七乘、徒三十人……覆车袭介、克郐。
  2. ^ 2.0 2.1 《国语·郑语》:史伯对曰:“……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若克二邑……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
  3. ^ 3.0 3.1 《汉书·地理志第八上》臣瓒曰:“郑桓公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
  4. ^ 国语·郑语》: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
  5. ^ 《国语·郑语》: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
  6. ^ 《国语·郑语》:公说,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
  7. ^ 《清华简·良臣》:郑桓公与周之遗老:史伯、宦仲、虢叔、杜伯,后出邦。
  8. ^ 《左传·昭公十六年》: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
  9. ^ 《水经注·洧水》:《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
  10. ^ 程浩. 从“逃死”到“扞艰”:新史料所见两周之际的郑国. 历史教学研究. 2018, (4): 34. 
  11. ^ 国语·周语中》: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夫婚姻,祸福之阶也。由之利内则福,利外则取祸。……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须由伯姞,郐由叔妘……是皆外利离亲者也。”
  12. ^ 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古者郑国处于留。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而野留。
  13. ^ 《韩非子·内储说下》: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与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
  14. ^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后三年,幽王败,威〈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会之地。
  15. ^ 毛诗正义·郑谱》:之后三年,幽王为犬戎所杀,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