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顶石经幢
金顶石经幢,又称宝坻石幢,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华北地区保留下来的三座辽宋时期经幢之一,辽圣宗开泰年间建成,位于天津市宝坻区老县城中央,海滨街道学街与北街交口处,是全城地势最高点。
金顶石经幢 | |||||
---|---|---|---|---|---|
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天津市宝坻区海滨街道学街与北街交口处 | ||||
分类 |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 ||||
时代 | 辽朝 | ||||
编号 | 2-7 | ||||
认定时间 | 1991年8月2日[1] | ||||
|
宝坻石幢通高11.6米,共由三层方形台基、两层须弥座、六层石幢体和一层宝顶组成。
石幢共七层,除去宝顶一层,一二、三四、五六每一组的上层与下层的比例皆非常接近黄金比例0.618,石幢的一、二层周匝均有8根石柱支撑,在华北地区现存的石幢中尚为孤例。
历史
编辑辽圣宗开泰年间建成。辽道宗清宁六年(1060年)重修。[2]明英宗正统明正统三年戊午(1438)至正统四年己未(1439)发生的两次地震使石幢被损坏。正统六年(1441)重新修葺。清圣祖康熙十八年己巳(1679)地震,石幢倾碎。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清穆宗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因天津地震受损。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重修石幢,并重刻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石幢记》,且在石幢第四级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第五、六级复雕佛像;宝盖四匝雕兽头和仿丝缕垂幔纹饰;最上一层雕瓦檐图案,再上是莲台,中立铸铁幡杆,顶置如意宝珠。还在第一、二级幢身的周围增加八根石柱,其中第一级雕蟠龙,五条合嘴,三条张嘴。[3]1956年,宝坻县人民政府对其修葺加固。1966年,被红卫兵摧毁。
1988年,由天津市文化局拨款十一万元,寻原构件重修。[4]1991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6月,因石幢向东南偏斜,宝坻区文化广播影视局委托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石经幢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2019年,根据方案对其修葺加固。[5]
建筑
编辑宝坻石幢通高11.6米,共由三层方形台基、两层须弥座、六层石幢体和一层宝顶组成,一二、三四、五六每一组的上层与下层的比例皆非常接近黄金比例0.618,石幢的一、二层周匝均有8根石柱支撑,在华北地区现存的石幢中尚为孤例。
台基最下两层为1988年重修时后加,以便群众欣赏观瞻。第三层台基周身刻有佛本生故事28幅,现遗失8幅半,遗失部分以素面石块替代,最近又寻回残片1幅半。剩余19幅半大部分保存完好,每幅皆有标题,叙述释迦牟尼生平故事。可辨的标题有“菩萨骑象托应之处”“摩耶夫人得梦之处”“九龙灌顶之处”“太子入学之处”“与恶友相扑之处”“太子与恶友斩竹之处”“太子东门见老之处”“……寮秉照太子之处”“太子马鞭指孕之处”“涅槃”“往灵山觅太子之处”等。台基上为两层八边形须弥座,饰以仰莲,均为后作。一、二层各有8根石柱围绕满刻佛像的石幢体,据史料记载为清光绪年间加建,形制独特。现存部分为1988年重修时后建。一层幢体为同时期后建,浮雕较浅。二层幢体为原建,其雕刻古朴精美。三层刻有清康熙重修石幢时所作的《重修石幢记》,据记载为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时后刻。四层现为1988年后作的素面石,据资料推测其原刻应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的咒语部分。五、六层及宝顶除五层顶兽头华盖一部分为原件,其余均为1988年重修时后建,据老照片所示,五层周身刻有佛像,顶层幢檐下系有风铃。
参考资料
编辑- ^ 天津市人民政府.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重新公布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国法院网. 1982-07-09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 ^ 冀洛源. 辽南京地区城镇中的经幢三例. 文物. 2013, (6). doi:10.13619/j.cnki.cn11-1532/k.2013.06.004.
- ^ 张书颖. 宝坻石经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 (03): 023–025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
- ^ 宝坻县志编修委员会. 《宝坻县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05.
- ^ 天津市宝坻区文化旅游局. 宝坻区文化和旅游局加强石经幢修缮工程论证工作 科学有效指导修缮工程.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政府.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