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公园

(重定向自锡金公园旧址

31°34′49″N 120°17′49″E / 31.58018°N 120.29705°E / 31.58018; 120.29705

锡金公园旧址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无锡市崇安区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05年
编号622(第五批)
认定时间2006年6月
地图

城中公园,位于无锡市中心崇安寺街区,旧名锡金公园、无锡公园,俗称公花园。该园是中国由本国民众最早兴建的城市公园,其始于1906年,并逐年拓增,形成现状。[1]

简介

编辑
1927年白水荡附近
1930年代崇安寺、公花园俯瞰

无锡城中公园所在地于战国时期为春申君倚白水荡修建的行宫,东晋王羲之曾在此居住而留有“右军涤研池”,明代又建有园林方塘书院和后乐园,清代秦氏增建池上草堂等,古迹迭有存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地方绅士裘廷梁、俞复等人倡议,将此地开辟为园林,造福乡梓。彼等平整洞虚宫道院和僧舍废址,推土筑山,修建蓼莪亭,镌刻“松崖”石,将岸桥弄俞宪“独行园”中绣衣峰太湖石移来,公园四周围以铁栅,定名锡金公园,形成了公园的最初形态。[2]

辛亥革命以后,公园开始规划建设。当时无锡军政府改拆周围的废弃寺庵道观,充作公园用地;截留盛宣怀在锡资产款两万元,取其一部分充作经费,由政府专职负责建设,并正式定名为“城中公园”。这与工运路的开拓、图书馆的建造并称为“三大德政”。[3]

建设初,特聘日本园艺家松田设计,从日本引进樱花、铁蕉等,植于公园西北,“暮春花发,远望如银云出岫,奇艳莫匹”,使公园留下了海东风格。1914年,白水荡一带的方塘书院、后乐园划归公园,于是辟建沿池小道,更添优雅。1917年,钱基博撰 《无锡公园创制记》,刻于书条石置于公园内。不久,池上草堂旧址也收归公园。1921年,又购入方塘以北土地,用以建设。次年,又建兰簃、西社、宝塔等景观,时昆曲名社天韵社入驻兰簃。也正是从是年起,公园始开设茶铺、并出租店面,收入均投入建园。[4]

在1922年这一年,公园还出版了画册图集,介绍公园景致,当时共计有二十四景,分别是:“绣衣拜石、多寿春禊、芳堤柳浪、草堂话旧、松崖挹翠、樱丛鸟语、药槛敲棋、桃林披锦、清风斗茶、方塘引鱼、涵碧伫月、琼树朝霞、白水试泉、兰簃听琴、西社观荷、藤荫逭暑、碧云挈榼、花坞看云、天绘秋容、枫径斜阳、小苑天香、东篱品菊、杉亭咏雪、石崦问梅”。[5]

1929年,由寅、卯、辰、巳四届举办公寿的同庚会集资建造“同庚厅”于白水荡北,此后公园西部新建有“九老阁”,为1933年杨筱荔、杨荫北、杨味云、杨幼梅、杨心裁、杨通声、江焕卿、蒋遇春、丁鉴如九位老人共同出资建造,由吴稚晖书写匾额,匾毁于“文革”。至此,公园布局及建筑大致固定,其貌一直保持到“文革”前。[6]

2005年崇安寺地区进行改造,融公花园、洞虚宫遗址、图书馆钟楼为一体。公园基本保持原有格局,但白水荡只留下一条狭长水域,犹如小溪,其余荡底被抹上水泥,下建地下停车场,虽再贮池水,但千年古荡就此消失。[7]

城中公园从其诞生伊始,从未收过门票,民国时,更为保护公园风景而禁止在园墙周围破墙开店。[4]百年来,公园不仅为无锡的都市绿宝石,也是各种社会活动的见证。2006年,城中公园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集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刘扬主编,《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页8。
  2. ^ 崇安寺官方网站,《华夏第一公园》(2011年12月22日)。. [2015年3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3月3日). 
  3. ^ 徐武、沈虹太,《无锡风物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页22。
  4. ^ 4.0 4.1 政协无锡市崇安区委员会、无锡市崇安区档案局编,《崇安名胜史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2月),页110-114。
  5. ^ 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市档案局、无锡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梁溪屐痕:无锡近代风土游览著作辑录》(方志出版社,2006年12月),页135。
  6. ^ 政协无锡市崇安区委员会、无锡市崇安区档案局编,《崇安名胜史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2月),页123-126。
  7. ^ 王立人主编,《无锡山水》(凤凰出版社,2009年6月),页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