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公園
31°34′49″N 120°17′49″E / 31.58018°N 120.29705°E
錫金公園舊址 | |
---|---|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無錫市崇安區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05年 |
編號 | 622(第五批) |
認定時間 | 2006年6月 |
城中公園,位於無錫市中心崇安寺街區,舊名錫金公園、無錫公園,俗稱公花園。該園是中國由本國民眾最早興建的城市公園,其始於1906年,並逐年拓增,形成現狀。[1]
簡介
編輯無錫城中公園所在地於戰國時期為春申君倚白水蕩修建的行宮,東晉時王羲之曾在此居住而留有「右軍滌研池」,明代又建有園林方塘書院和後樂園,清代秦氏增建池上草堂等,古蹟迭有存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地方紳士裘廷梁、俞復等人倡議,將此地開闢為園林,造福鄉梓。彼等平整洞虛宮道院和僧舍廢址,推土築山,修建蓼莪亭,鐫刻「松崖」石,將岸橋弄俞憲「獨行園」中繡衣峰太湖石移來,公園四周圍以鐵柵,定名錫金公園,形成了公園的最初形態。[2]
辛亥革命以後,公園開始規劃建設。當時無錫軍政府改拆周圍的廢棄寺庵道觀,充作公園用地;截留盛宣懷在錫資產款兩萬元,取其一部分充作經費,由政府專職負責建設,並正式定名為「城中公園」。這與工運路的開拓、圖書館的建造並稱為「三大德政」。[3]
建設初,特聘日本園藝家松田設計,從日本引進櫻花、鐵蕉等,植於公園西北,「暮春花發,遠望如銀雲出岫,奇艷莫匹」,使公園留下了海東風格。1914年,白水蕩一帶的方塘書院、後樂園劃歸公園,於是闢建沿池小道,更添優雅。1917年,錢基博撰 《無錫公園創製記》,刻於書條石置於公園內。不久,池上草堂舊址也收歸公園。1921年,又購入方塘以北土地,用以建設。次年,又建蘭簃、西社、寶塔等景觀,時崑曲名社天韻社入駐蘭簃。也正是從是年起,公園始開設茶鋪、並出租店面,收入均投入建園。[4]
在1922年這一年,公園還出版了畫冊圖集,介紹公園景致,當時共計有二十四景,分別是:「繡衣拜石、多壽春禊、芳堤柳浪、草堂話舊、松崖挹翠、櫻叢鳥語、藥檻敲棋、桃林披錦、清風鬥茶、方塘引魚、涵碧佇月、瓊樹朝霞、白水試泉、蘭簃聽琴、西社觀荷、藤蔭逭暑、碧雲挈榼、花塢看雲、天繪秋容、楓徑斜陽、小苑天香、東籬品菊、杉亭詠雪、石崦問梅」。[5]
1929年,由寅、卯、辰、巳四屆舉辦公壽的同庚會集資建造「同庚廳」於白水蕩北,此後公園西部新建有「九老閣」,為1933年楊筱荔、楊蔭北、楊味雲、楊幼梅、楊心裁、楊通聲、江煥卿、蔣遇春、丁鑒如九位老人共同出資建造,由吳稚暉書寫匾額,匾毀於「文革」。至此,公園布局及建築大致固定,其貌一直保持到「文革」前。[6]
2005年崇安寺地區進行改造,融公花園、洞虛宮遺址、圖書館鐘樓為一體。公園基本保持原有格局,但白水蕩只留下一條狹長水域,猶如小溪,其餘蕩底被抹上水泥,下建地下停車場,雖再貯池水,但千年古蕩就此消失。[7]
城中公園從其誕生伊始,從未收過門票,民國時,更為保護公園風景而禁止在園牆周圍破牆開店。[4]百年來,公園不僅為無錫的都市綠寶石,也是各種社會活動的見證。2006年,城中公園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圖集
編輯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劉揚主編,《城市公園規劃設計》(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年7月),頁8。
- ^ 崇安寺官方网站,《华夏第一公园》(2011年12月22日)。. [2015年3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3月3日).
- ^ 徐武、沈虹太,《無錫風物誌》(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頁22。
- ^ 4.0 4.1 政協無錫市崇安區委員會、無錫市崇安區檔案局編,《崇安名勝史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12月),頁110-114。
- ^ 無錫市史志辦公室、無錫市檔案局、無錫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梁溪屐痕:無錫近代風土遊覽著作輯錄》(方志出版社,2006年12月),頁135。
- ^ 政協無錫市崇安區委員會、無錫市崇安區檔案局編,《崇安名勝史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12月),頁123-126。
- ^ 王立人主編,《無錫山水》(鳳凰出版社,2009年6月),頁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