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

浙江杭州西湖的佛塔

30°14′2″N 120°8′42″E / 30.23389°N 120.14500°E / 30.23389; 120.14500

西湖十景
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分类其他
时代南宋
编号7-1938-6-002
认定时间2013年3月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献及民间亦名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原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供养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岸净慈寺前雷峰之上,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峙、遥相呼应。原塔于1924年坍塌,仅存遗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观,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因在传说《白蛇传》中作为法海镇压白娘子之处而知名于世。

历史

编辑
 
坍塌前的雷峰塔近景,1917至1919年间由西德尼·戴维·甘博拍摄

雷峰塔由五代吴越王钱俶主持修建,约北宋开宝五年(972)兴建,太平兴国二年(977)完工[注 1],塔内奉藏释迦牟尼佛“佛螺髻发”舍利,建造时称西关砖塔[注 2],建成后名皇妃塔,以纪念孙妃并感恩宋廷的封妃、谥妃之举(钱俶王妃孙妃死后被北宋朝廷谥为“皇妃”[2][3][4],文献及民间又称黄妃塔[注 3]、王妃塔、黄皮塔(因此地产黄皮故名)[5][6]。雷峰塔一名则得自于塔所在的雷峰,雷峰为南屏山余脉夕照山最高峰,据南宋《淳祐临安志》为旧有郡人雷就筑庵所居故名,另说此峰原名中峰或回峰,中峰以众山环绕故名,回峰以山势回抱故名,后因回、雷二字形、声相近而误作雷峰(回字小篆作“䨓”,与雷字形相近)[6][7]

雷峰塔最早为七层八面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钱俶原拟建十三层,高千尺,后因财力不足改为建七层[3],北宋宣和年间遭战乱受损,南宋时历经二十年重修[8],改为五层[9]。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围攻杭州,因怀疑塔中有伏兵而纵火焚塔,木构檐廊被烧,仅存砖构塔身,其砖也因火烧皆呈赭色[10][注 4]。后民间盛传雷峰塔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市民频频前往盗挖,民国十三年(1924)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砌塔身坍塌,仅存遗址[11]

旧塔坍塌后,杭州地方官绅曾筹款拟予重建,其后建筑学家梁思成杨廷宝亦曾提出重建雷峰塔。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的决定,至2002年10月25日新塔竣工。原址重建的雷峰塔新塔覆盖了整个古塔遗址,成为遗址文物保护罩与塔合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建筑[11]

约南宋时期的雷峰塔,上海博物馆藏传李嵩《西湖图》局部
约元末明初时期的雷峰塔,弗利尔画廊藏佚名《西湖清趣图》局部
明末的雷峰塔,浙江省博物馆藏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周龙《西湖全景图》局部
民国初期的雷峰塔,杭州二我轩照相馆拍摄,1911年
21世纪初期重建的雷峰塔

建筑

编辑
 
五代雷峰塔平面简图,据《杭州雷峰塔五代地宫发掘简报》附图重绘

雷峰塔原为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外有木构檐廊(副阶腰檐平座、栏杆等),内为砖砌塔身,可登临,塔壁上嵌有《华严经》石刻[3]。根据民国时所拍摄的照片推断,原塔底层高约12米,其它各层高约8米,总高约50米,塔顶尚有圆柱形砖砌塔刹基座[1]

2000年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峰塔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已探明的遗址主要有塔基、地宫、残存的塔身及部分外围建筑(僧房、道路等)。塔基与塔身均为等边八角形,塔基为外缘包砖砌石的生土台基,利用自然山岗平整改造而成,以最外侧计算每边长17米,对径41米,高出地面1.2-2.5米。塔身基座为石砌须弥座,因地势西高东低,故东侧采用双层须弥座,西侧采用单层须弥座,东侧须弥座上雕刻有象征佛教“九山八海”的须弥山、海涛,西侧须弥座上雕刻有仰覆莲。塔基外缘与塔身基座之间为副阶,从塔基外缘出土的24块石灰岩方形柱顶石判断,原副阶每面均为四柱三开间,明间与次间面阔均约5米,进深约5.8米。塔身仅存最底层,残高平均3-5米,为套筒式回廊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外套筒、回廊、内套筒和塔心室,与苏州云岩寺塔、杭州六和塔相仿,为吴越国后期典型的佛塔形制,其外套筒外壁边长10米,对径25米,为现存五代佛塔中体量最大的一座。外套筒深4.2米,每面均辟一门,登塔的楼梯设在南门内,回廊宽1.8-2.3米,内套筒深3.7米,间隔辟门,四条门道通向塔心室。塔身全用砖砌,砖缝间以黄泥粘接,塔砖为长方形,通常长37、宽18、厚6厘米,一侧模印有与其来源、年代相关的铭文[注 5],部分塔砖为藏经砖,一端设有深10厘米、直径2.5厘米的圆孔以贮藏经卷。地宫位于塔心室正下方,距离塔心室地坪约2.6米,2001年3月11日开启,为砖砌竖穴式(其构造与金华北宋万佛塔地宫、宁波南宋天封塔地宫相仿),内壁边长0.6米,深0.72米,地宫内正中为铁舍利函,周边为象征“七宝”的供养物及其它佛教文物,墙壁抹有石灰,并贴有小佛像、毗沙门天王像及圆形镂孔银饰件,地宫口以一块方形石板密封,其上再压以顶石[12][1]:25-31

重建的雷峰塔新塔位于遗址之上,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吕舟等设计,采用南宋时的风格和体量[注 6],仍为五层八面的楼阁式塔,但采用钢框架结构,主要建筑构件如柱、斗栱、瓦等用铜制作。新塔由保护罩、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71.679米,其中为保护古塔遗址而建的保护罩高9.7米,分上下两层,采用24根倾斜钢柱与水平钢梁组成钢网架结构,形成大跨度的无柱空间(其柱网跨度达48米),在覆盖遗址的同时承托上部塔身,塔身高约45米,分五层,内设两部液压电梯和钢制楼梯,塔刹高16.1米。新塔建成后成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登临可远眺西湖[13][14]

雷峰塔遗址全景
雷峰塔地宫仿真模型
雷峰塔新塔
雷峰塔新塔鸟瞰

出土文物

编辑

在2000年至2001年的发掘当中,考古人员分别从塔身遗址和地宫中出土大量文物,现大部分收藏和展出在浙江省博物馆[注 7]

除地宫的其他部分遗址共计出土1104件石刻,全部为残件,大部分出土于底层的回廊上及门道内,以《大方广佛华严经》(近1000件)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近100件)两类佛经为主,这些石经原放置在外套筒的外壁面上,另有钱俶所撰《华严经跋》和南宋庆元五年(1199)《庆元修创记》两方残碑,对解读雷峰塔身世具有重要价值。此外还有1件纯银阿育王塔(出土时已残,后根据地宫内出土的鎏金纯银阿育王塔修复)和1件铜制阿育王塔(已残),1件小石塔,7尊鎏金铜制造像,1尊铁造像,10尊石制造像(残),大量塔砖和装饰构件,1件素面铜镜,1件铁镜,2件铜钹,1件铜灯盏,2件银饰件,以及100枚开元通宝和10枚乾元重宝。[1]:40-112

塔中地宫出土51组文物。其中包括1件铁质舍利函,1件鎏金纯银阿育王塔,1件鎏金银盒,1对鸳鸯荷叶纹镂空银饰片,1件圆形镂空银饰,3件银臂钏,1件银花钗,1对小银饰,5尊鎏金铜制佛像,1件玉童子,1尊玉观音,1枚玉钱,1件玉龟,1件玛瑙扁坠,1件玛瑙圆珠,1件贴金木座,1件漆镯,10件铜镜,1件玻璃瓶,1穿料珠璎珞,3件经卷(已残)。除此之外在地宫中还发现3428枚铜钱,其年代从西汉文帝五年(前175年)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不等。[1]:119-180

鎏金纯银阿育王塔和纯银阿育王塔为遗址内最为重要的文物,两座塔均为方形,由塔座、塔身、四根蕉叶状山花和塔刹组成,塔身四面镂刻佛祖本生故事画面,前者被置于地宫,塔身内盛金质容器,并用薄金片包卷成棺状,因未打开具体情况未知,应内奉佛螺髻发舍利;后者被认为原置于天宫,塔身内原悬挂葫芦状金瓶,内亦含舍利[1]:66[15]

鎏金纯银阿育王塔,国家一级文物
银阿育王塔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说法像,国家一级文物
玉善财童子立像,国家一级文物
“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国家一级文物
鹦鹉纹鎏金银腰带,国家一级文物
刻本《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北宋开宝八年(975)钱俶以雕版印刷,民国雷峰塔坍塌后发现,国家一级文物

文化

编辑

雷峰夕照又名雷坛落照雷峰落照雷峰西照,指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所形成的景观,尤其是旧日的赭色残塔所呈现出的颓然苍老的形象,有“宝石(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如老衲”、“雷峰颓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之称[16]。此景为南宋西湖十景之一,景目最早见于南宋《方舆胜览》卷一,称“雷峰落照”[17]。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御书十景时定名为“雷峰西照”,并立碑筑亭[18]。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由夕照山、雷峰塔、御碑(近年重建)及庭院等建筑组成[19]

在产生于宋代的传说《白蛇传》中,雷峰塔为法海镇压白娘子之处,这一情节即取材于西湖中有青鱼、白蛇二妖被镇于塔下的民间旧传[6][10][20],《白蛇传》最早的成型故事即名《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注 8]

雷峰塔坍塌之时正值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鲁迅以此为题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认为其代表旧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倒掉是历史的必然,并表达了对未来新的社会建设与革新的向往。而徐志摩俞平伯则分别创作了诗歌和文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表达了惋惜之情[11][21][注 9]张爱玲于1963年所著的英文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倒下》(The Fall of the Pagoda,又译为《雷峰塔》)与鲁迅相似,同样将雷峰塔的倒下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旧价值观的崩溃[22]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雷峰塔地宫中发现模印有“辛未”、“壬申”等干支纪年文字的塔砖,以地宫为最早动工兴建的工程、且塔砖在动工之前集中烧造推断,雷峰塔的兴建年代在开宝五年(972,壬申年)之后;以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二月朝廷追谥孙氏为“皇妃”、钱俶所撰《华严经跋》未署“天下兵马大元帅”封号(该封号须由新皇帝重新册封,开宝九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宋太宗赵光义重新册封钱俶“天下兵马大元帅”封号,上述时间段内钱俶无此封号)推断,雷峰塔的完工年代在太平兴国二年(977)二月至三月间[1]:181-182
  2. ^ 因邻近吴越国时期的杭州城西关门而得名,遗址出土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见图)卷端即题“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岁八月日”。
  3. ^ 南宋咸淳《临安志》在著录钱俶《华严经跋》时为避讳将“塔因名之曰皇妃云”改作“塔曰黄妃云”,黄妃塔一名遂以讹传讹,后世或认为雷峰塔为黄妃所建,或认为该塔为钱俶庆贺黄妃生子而建,但正史并未记载钱俶有黄姓妃子
  4. ^ 雷峰塔此次被毁地方志均未载,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书的《西湖游览志》亦只字未提,最早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周龙所绘《西湖全景图》中塔已成残状,而倭寇围攻杭州的时间(嘉靖三十三年(1554)、三十四年(1555)各有一次)恰在二者之间,因此倭寇焚塔一说被接受的程度较高[1]:9-10
  5. ^ 例如官方烧造的塔砖印有“官”、“王”、“天下”等,民间捐助的塔砖印有“吴甲俞荣”、“沈甲朱福”、“周甲金德”等,纪年塔砖印有“辛未”、“壬申”、“酉”等。
  6. ^ 雷峰新塔的形象参考灵隐寺石塔闸口白塔等宋塔实物及南宋李嵩《西湖图》中雷峰塔的形象,体量参考历史照片及考古发掘数据,细部纹样参考两宋时期的建筑遗物及遗址出土的砖石构件。
  7. ^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内设有“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陈列”常设展览,展品涵盖了绝大部分雷峰塔出土文物,包含8件国家一级文物:鎏金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铜释迦牟尼佛说法像、“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千秋万岁”铭鎏金银垫、玉善财童子立像、鹦鹉纹鎏金银腰带、瑞兽铭带线刻铜镜和刻本《宝箧印经》。
  8. ^ 见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八,为冯梦龙在宋元流传话本的基础上编定的话本小说。
  9. ^ 相关文章包括: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徐志摩《月下雷峰影片》、《再不见雷峰》,俞平伯《记西湖雷峰塔发见的塔砖与藏经》、《雷峰塔考略》、《西关砖塔塔砖歌》、《西关砖塔藏宝箧印陀罗尼经歌》等。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雷峰塔遗址.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 10. ISBN 7-200-04168-8. 
  2. ^ 北宋·钱俨撰,《吴越备史·补遗》:(开宝九年十一月)是月,吴越国王妃孙氏薨。太平兴国二年春二月,敕遣给事中程羽来归王妃之赗,谥王妃曰皇妃。
  3. ^ 3.0 3.1 3.2 五代·钱俶撰,《华严经跋》:诸宫监尊礼“佛螺髻发”,犹佛生存,不敢私秘宫禁中。恭率珤贝创窣波于西湖之浒,以奉安之。规橅宏丽,极所未见,极所未闻。宫监弘愿之始,以千尺十三层为率,爰以事力未充,姑从七级梯旻,初志未满为慊。……塔之成日,又镌《华严》诸经围绕八面,真成不思议劫数大精进幢。如是合十指爪以赞叹之,塔因名之曰皇妃云。吴越国王钱俶拜手谨书于经之尾。
  4. ^ 黎毓馨. 《瑞相重明——雷峰塔文物陈列》. 艺术品. 2016年2月: 30–47. 
  5. ^ 南宋·潜说友撰,《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二·寺观八》:雷峰塔在南山,郡人雷氏居焉。钱氏妃于此建塔,故又名黄妃,俗又曰黄皮塔,以其地尝植黄皮,盖语音之伪耳。
  6. ^ 6.0 6.1 6.2 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卷三·南山胜迹》:雷峰者,南屏之支脉也。穹窿回映,旧名中峰,亦曰回峰,宋有道士徐立之居此,号回峰先生,或云有雷就者居之,故又名雷峰。吴越王妃于此建塔,始以千尺十三层为率,寻以财力未充,始建七级,后复以风水家言,止存五级,俗称王妃塔。以地产黄皮木,遂讹黄皮塔。俗传湖中有白蛇、青鱼两怪,镇压塔下。
  7. ^ 民国·胡祥翰撰,《西湖新志·卷二·山水》:雷峰在净慈寺前,《淳祐临安志》昔郡民雷就之所居,故名。又称此峰众山环绕,谓之中峰,有和靖中峰望北山诗可证。《西河诗话》回峰以山势回抱得名,宋徐立之居此,称回峰先生,可见。俗作雷峰,以回雷声近致误。《傅氏西湖志》以回字小篆作䨓,因误作雷,则以谐声、象形胥归谬误矣。
  8. ^ 南宋·杨亢《庆元修创记》:浮屠氏以塔庙为象教之盛,钱王时获佛螺发,始建塔于雷公之故峰,洎宣和兵火,屋宇烬矣,唯塔颓然榛翳间。……乾道七年,有大比邱智友归自方外,草木衣食,一意兴崇,余二十年乃迄功……实庆元元年也。
  9. ^ 南宋·施谔撰,《淳祐临安志·卷八·山川》:雷峰在净慈寺前显严院,有宝塔五层。
  10. ^ 10.0 10.1 清·陆次云撰,《湖壖杂记·雷峰塔》:嘉靖时东倭入寇,疑塔中有伏,纵火焚塔,故其檐级皆去,赤立童然,反成异致。俗传湖中有青鱼、白蛇之妖,建塔相镇。大士嘱之曰:“塔倒湖干,方许出世。”崇祯辛巳,旱魃久虐,水泽皆枯,湖底泥作龟裂。塔顶烟焰薰天,居民惊相告曰:“白蛇出矣”,互相惊惧,遂有假怪以惑人者。后得雨,湖水重波,塔烟顿息,人心始定。
  11. ^ 11.0 11.1 11.2 《雷峰塔倒塌90年 习近平曾以此告诫“危亡之渐”》. 姚似璐、沈亭亭. 杭州网. [2017-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4). 
  12. ^ 黎毓馨. 《杭州雷峰塔五代地宫发掘简报》. 文物. 2002年5月: 4–32. 
  13. ^ 郭黛姮、李华东. 《杭州西湖雷峰新塔》. 建筑学报. 2003年9月: 50–53. 
  14. ^ 《雷峰塔修缮完毕展新姿 “雷峰夕照”将重现》. 张乐. 新华网.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4). 
  15. ^ 《雷峰塔出土的阿育王塔开始修复 年底与公众见面》. 屠悦. 浙江在线. [2017-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16. ^ 清·翟灏、翟瀚撰,《湖山便览·卷七·南山路》:塔旧有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后毁于火,惟孤标巍然独存。陈仁锡品其苍老突兀,如神人搢笏。闻起祥云:湖上两浮屠,宝石如美人,雷峰如老衲。李流芳则云:此一古醉翁也。……张遂辰《西湖柳枝词》:雷峰颓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
  17. ^ 南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卷一·浙西路·行在所临安府》:西湖在州西,周回三十里,其涧出诸涧泉,山川秀发,四时画舫遨游,歌鼓之声不绝,好事者尝命十题,有曰: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
  18. ^ 《西湖新志·卷二·山水》:雷峰夕照,旧又称雷坛落照,盖每当夕阳西坠,塔影横空,此景最佳,康熙三十八年御书十景,改为雷峰西照,勒石建亭。(张仁美《西湖纪游》节录:塔毁于火,岿然孤耸,砖色皆赭,当夕阳西照,璨璨如赤城霞起,所谓“浮屠会得游人意,挂住斜阳一抹金”者是也。)
  19. ^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物局. 《浙江国宝:浙江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6: 944. ISBN 978-7-5514-1521-7. 
  20. ^ 《西湖新志·卷二·山水》:旧传湖中有青鱼、白蛇之妖,故镇以塔。《清波小志》引小窗日记云,宋时法师钵贮白蛇覆于雷峰塔下,似宋时实有此事。
  21. ^ 《俞平伯先生与雷峰塔》. 乐齐. 人民网. [2017-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2. ^ 《张爱玲首部英文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出版》. 中国新闻网. [201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Template:杭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