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邓氏

新界原居民中的一個氏族
(重定向自香港鄧族

新界邓氏香港新界原居民中的一个氏族,族人原居于中国大陆江西福建等地。北宋初期,居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白沙乡邓汉黻徙迁往广东南宋末年,另一支原居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的族人亦由邓志斋率领在广东嘉应州吉梅乡开基。其中,邓汉黻一系在新界影响力甚大,人口土地极多,被英属香港政府列入新界五大家族

邓汉黻

编辑

邓汉黻粤语鄧漢黻的四世孙邓符协熙宁二年(1069年)中进士,获授广东阳春县县令。邓符协在任期间,曾游历屯门元朗一带,因感这里“风俗之淳,山水之胜”,于是于崇宁三年(1103年)迁居于岑田(今锦田)定居,并迁葬三代祖先于今元朗、屯门及荃湾。邓符协于圭角山下创办力瀛书院,读书讲学。

但根据邓氏族谱,指早于邓汉黻一代已亲自迁居于岑田[1]

邓氏五大房

编辑

邓符协生两子,长子名邓阳,而次子名邓布。邓阳生邓珪,而邓珪生子邓元英邓元禧;邓布生邓瑞,而邓瑞生子邓元祯邓元亮邓元和。元英、元禧、元祯、元亮和元和的后人各自繁衍,并散居东莞各地(时今香港地区属东莞),合称“五大房”, 五大房分布如下:

  1. 邓元英后人居东莞的温塘、竹园、南街、鲤鱼石及羊田沥等地;
  2. 邓元禧后人居东莞的福隆(福容里)、雁田等地;
  3. 邓元祯后人居屏山、白蚝、白岗、白石及塘尾等地;
  4. 邓元亮后人居岑田(今锦田);
  5. 邓元和后人居东莞怀德。

邓氏五大房源流图

邓汉黻
入粤始祖)
邓冠邓缨
邓旭
邓符
邓阳邓布
邓珪邓瑞
邓元英
(居温塘)
邓元禧
(居福隆)
邓元祯
(居屏山)
邓元亮
(居锦田)
邓元和
(居怀德)
邓从光
(屏山系)
邓惟汲
邓林邓杞邓槐邓梓
邓炎龙邓炎叟邓荣叟
邓肖岩邓文莆邓辛翁
邓季琇
(龙跃头系)
邓仲昌邓寿祖
邓观孟邓处安邓敬安
邓金邓玉
(莱洞系)
邓满邓堂
(莱洞系)
邓康仁邓德荷
邓宣护邓洪惠
(厦村系)
邓洪仪
(锦田系)
邓洪贽
(厦村系)
邓敬章
(大埔头系)
邓敬罗
(大埔头系)

邓元祯一族是香港新界邓氏的屏山系,而邓元亮一族则由锦田系分支到厦村龙跃头莱洞大埔头

元亮房

编辑

邓元亮宋徽宗时官至承务郎,任江西赣州县令建炎三年金人南侵,元亮起兵勤王,于道上救得宋高宗之女赵氏皇姬,其后许配予其子邓惟汲(邓自明),二人育有四子邓林邓杞邓槐邓梓

锦田

编辑

邓梓后人邓寿祖仕官于,后与子孙复居岑田[2]:42[3]。邓寿祖生邓处安邓敬安。邓处安生邓康仁邓康义,邓敬安生邓德荷邓德兰。邓康仁生邓洪生邓洪惠,邓德荷生邓洪仪邓洪贽。锦田邓族族人均为洪仪祖之子孙。

厦村

编辑

邓洪贽(号白马)与邓洪惠(号西园)再从兄弟与子孙于明朝中叶由锦田迁居厦村东头里(今东头村)及西头里(今祥降围[3],其后子孙繁衍。洪贽祖属上房,子孙分居东头村、罗屋村巷尾村(东头三村)、新生村辋井村。洪惠祖属下房,子孙分居祥降围、新围锡降围锡降村新屋村紫田村[4]。厦村邓氏于区内建立“厦村市”作为村民买卖之所[5]

龙跃头

编辑

邓林后人邓季琇(号松岭)于元朝末年迁居龙跃头凹下,逐渐发展为“五围六村”,即老围麻笏围永宁围东阁围(或称岭角围)、新围(或称觐龙围)、麻笏村永宁村(或称大厅)、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觐龙村

莱洞

编辑

邓槐后人邓仲昌约元朝年间迁居黎姓居民为主的黎洞,后改名莱洞,即莱洞老围。邓仲昌生邓观孟。邓观孟生四子邓金邓玉邓满邓堂。后老围环境改变而子孙迁出[6],邓金北迁东莞,邓满南迁大埔头,邓玉则迁往莱洞南,邓堂则迁往莱洞北,后再分支到莱洞新屋(即今大塘湖)。现今九成居民皆源自邓堂一支。

大埔头

编辑

明代龙跃头邓氏分迁大埔开族[7]:54,由敬罗公(敬章公)首建大埔头村,其后子孙繁衍而分居邻近地区。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滨海地区建立大埔旧墟[7]:15,供村民进行买卖。因寇患严重,于居住村庄周围加建围墙,并挖护城河及建更楼守望。1900年代初,香港政府开建九广铁路,村庄遭路轨穿越一分为二,铁路以东仍称大埔头村,而南面则改称水围或大埔头老围[7]:54。大埔头村内建有敬罗家塾

元祯房

编辑

屏山

编辑

邓元祯生子邓从光(号万里)[8]:8,于南宋年间迁居屏山,是为屏山邓氏之开基祖。其后子孙繁衍,渐渐发展成“三围六村”,即上璋围桥头围灰沙围洪屋村坑头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新起村。屏山邓氏于区内建立“屏山市”作为村民买卖之所。

邓志斋

编辑

邓志斋的后人邓氏十四世邓廷桂于康熙二十七年 (1688) 从惠州到元朗八乡横台山落担,成为了横台山邓氏的开基祖。与锦田邓氏一系不同,横台山邓氏属客家。邓廷桂儿子邓洪达,以及邓廷桂兄弟廷彬,两房邓氏的后人皆有成员繁衍至水流田居住。

除了邓廷桂之外,邓志斋的另一脉后人邓国茂,最初定居于荃湾城门,他的儿子邓球光于光绪十六年(1890)由城门迁移至水流田,村中的国茂邓公祠是邓球光及其两兄弟所建。

参考

编辑
  1. ^ 鄧族遷岑的真實年代. pingshan.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月29日). 
  2. ^ 苏万兴. 《坐言集之錦田鄧族》 (PDF) 初版. 香港: 超媒体. 2008年3月 [2019-04-08]. ISBN 978-988-17279-4-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2) (中文(香港)). 
  3. ^ 3.0 3.1 苏万兴. 廈村友恭堂 鼎建贄惠二公祠配享碑. 《坐言集之廈村》 (PDF). 香港: 超媒体. : 第2–1页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1) (中文(香港)). 
  4. ^ 苏万兴. 友恭堂. 《坐言集之廈村》 (PDF). 香港: 超媒体. : 第2–1页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2) (中文(香港)). 
  5. ^ 苏万兴. 廈村市. 《坐言集之廈村》 (PDF). 香港: 超媒体. : 第1–1页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2) (中文(香港)). 
  6. ^ 周树佳. 風水大迫遷 萊洞鄧族四散創新天. 香港商报. 2018-09-25 [2019-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中文(繁体)). 
  7. ^ 7.0 7.1 7.2 萧国健. 大埔風物志 (PDF) 增订版. 大埔区议会. 2007年 [2019-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13). 
  8. ^ 苏万兴. 《坐言集之屏山鄧族》 (PDF) 初版. 香港: 超媒体. 2008年9月 [2019-04-08]. ISBN 978-988-17778-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2) (中文(香港)).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