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穆公(?—前377年),即姬显,为战国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九任君主。他为鲁元公儿子,承袭鲁元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3年。在位期间实行改革,摆脱了哀、悼、元三代三桓大夫专政的问题,确立了鲁公室的权威,并与邻国齐国展开多次战争。

鲁穆公
小说《东周列国志》插画:吴起杀妻求将;坐者为鲁穆公。
统治前415年—前377年
出生
逝世前377年
安葬
不明
谥号
穆公
政权鲁国

在位期间 编辑

元年(前415年),鲁穆公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从三桓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季孙氏据其封邑费、卞、东野成为独立小国——费国,而孟孙氏叔孙氏先后亡于齐国

四年(前412年),齐国攻鲁的、安阳(今山东阳谷县东北),命吴起为将,打败了齐军。

五年(前411年),吴起奔。齐伐鲁取都(一作“取一城”)。

八年(前408年),齐取鲁郕。

廿二年(前394年),齐伐鲁,取郕。救鲁。

廿六年(前390年),鲁国打败齐国于平陆。

轶事 编辑

问过 编辑

鲁穆公向子思询问道:“我听说庞{米间}氏的孩子不孝顺,他的行为怎么样?”于思回答说:“君子尊重贤人来祟尚道德,提倡好事来给民众作出表率。至于错误行为,那是小人才会记住的,我不知道。”子思出去了。子服厉伯进见,穆公问他庞{米间}氏孩子的劣行,子服厉伯回答说:“这孩子的过错有三条。”都是穆公不曾听说过的。从此以后,穆公看重子思而看轻子服厉伯。 有人说:鲁国的君权,三代都被季孙氏控制着,不是应该的吗?明君发现好事就给予赏赐,发觉坏事就给予惩罚,两者目的是一致的。所以把好事报告给君主的人,也就是和君主同样喜欢好事的;把坏事报告给君主的人,也就是和君主同样厌恶坏事的:都是应该奖赏和赞誉的。不把坏事报告给君主,是和君主离心离德而和坏人紧密勾结的行为,这是应该贬斥相处罚的。现在于思不把庞子的过错告知穆公,穆公却尊重他;厉伯把庞子的过错告知穆公,穆公却鄙视他。人的心情都是喜欢受尊重而厌恶被鄙视的,所以季氏已酿成祸乱了,却没人向上报告,这就是鲁君被挟持的原因。况且这种亡国的风气,是陬、鲁地方的人自我欣赏的东西,而穆公偏偏予以推崇,不是弄反了吗? [1]

鲁穆公问子思 编辑

鲁穆公问子思道:“什么样的才能叫做忠臣呢?”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就可以称为忠臣了。”鲁穆公(闻言)不高兴,子思作揖后就退下了。成孙戈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问子思忠臣的事,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就可以称为忠臣了。’寡人对此很困惑,不能有所得。”成孙戈说:“咦,这话说得好呀!为了君王的缘故而失去生命的人,这种人是有的。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却从未有过。为了君王的缘故而失去生命的人,不过是尽忠于爵禄。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是远离爵禄的。为了义理而远离爵禄,如果不是子思,我是不会听说这种事的。” [2]

在位年与西历对照表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韩非子·难三》鲁穆公问于子思曰:“吾闻庞【米间】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子思对曰:“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若夫过行,是细人之所识也,臣不知也。”子思出。子服厉伯入见,问庞【米间】氏子,子服厉伯对曰:“其过三。”皆君之所未尝闻。自是这后,君贵子思而贱子服厉伯也。—— 或曰:鲁之公室,三世劫于季氏,不亦宜乎?明君求善而赏之,求奸而诛之,其得之一也。故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于上者也;以奸闻之者,以恶奸同于上者也:此宜赏誉之所及也。不以奸闻,是异于上而下比周于奸者也,此宜毁罚之所及也。今子思不以过闻而穆公贵之,厉伯以奸闻而穆公贱之。人情皆喜贵而恶贱,故季氏之乱成而不上闻,此鲁君之所以劫也。且此亡王之俗,取、鲁之民所以自美,而穆公独贵之,不亦倒乎?
  2. ^ 郭店楚墓竹简之“鲁穆公问子思”: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乡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前任:
鲁元公
春秋鲁国君主
前415年-前383年
继任:
鲁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