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豆科黄芪属植物
(重定向自黄耆)
此条目缺少有关现今正名Astragalus mongholicus及其他异名(POWO)的信息。 |
黄芪(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又称北芪,亦作黄耆,常用中药之一。主产于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1][2]
黄芪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豆目 Fabales |
科: | 豆科 Fabaceae |
亚科: | 蝶形花亚科 Faboideae |
属: | 黄芪属 Astragalus |
种: | 黄芪 A. membranaceus
|
二名法 | |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L.
|
药用
编辑主要是制成饮片,调剂于中药方剂。现代也用黄芪提取物制成工业制剂,口服或静脉滴注。
性味归经
编辑主治
编辑- 治疗气虚表卫不固所致自汗,气虚外感诸症。临床上用黄芪、防风、白术制成玉屏风散,用于治疗表虚自汗且易感风寒者。原理:肺合皮毛主表。虚则腠理不密,难摄津液。黄芪入肺,补气虚,表盛所以固摄鬼门,且能御邪之于外也。
- 脾气虚证,虚弱倦怠,泄泻,中气下陷,脏器脱垂,食少纳呆诸症。常与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配伍治疗脾虚泄泻。与升麻柴胡人参等配伍治疗脏器脱垂,如补中益气汤。 原理:脾主湿,脾虚则不能输布津液于肺,所以湿困中焦,湿性趋下,所以下焦受湿而便溏。脾虚则难以助胃健运,所以食少纳呆,难思饮食。本药入手足太阴,所以肺气盛则可以通调水道,散精至肌表。脾气盛则可以运化阴精上输于肺。
- 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本品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 疮疡难溃或溃久难收。肺合皮毛,脾主肌肉(出自《内经》及《素问》),所以脾气虚则难以去腐生新,肺气虚则难以托脓外出,使邪内陷。配伍人参肉桂当归为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人参、当归、升麻、白芷合用托脓外出,脓毒内陷,补益气血,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
使用方法
编辑用法:水煎服 用量:9~30g[1],炙用增强补中益气的功效。
成分
编辑药理
编辑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消除试验性肾炎尿蛋白;能改善动物贫血现象;能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能兴奋呼吸;能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高饶素系统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对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轻度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在细胞培养中,能使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能降低血小板粘附力,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血栓形成,此外还有降血脂、抗衰老、抗缺氧、抗辐射、保肝等作用。[2]对人类有益的证据对于医疗来说暂时不足。[3]
不良反应
编辑黄芪注射液有导致皮疹、过敏性休克的报道。有12例妊娠7个月以上的孕妇,因连续服用黄芪15天,总量300克以上,结果过期妊娠8例,产程延长6例,胎盘迟剥3例,会阴侧切4例,产钳助产1例,胎儿过大型剖宫产1例,胎儿体重平均在3500克~4600克之间。原因可能与黄芪的升举阳气有关[1]。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高学敏. 中药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502 ISBN 978-7-80156-318-7
- ^ 2.0 2.1 雷载权; 陈松育、高学敏. 中药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280. ISBN 7-5323-3706-5.
- ^ Astragalus.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9 November 2016 [1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1).
参看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今日健康──药材篇──黄芪(繁体中文)
- 黄芪(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 黄芪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
- 黄芪 Huang Q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
- 黄芪精 Huang Qi J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
延伸阅读
编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