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战争

1832年美国政府和原住民之间的军事冲突

黑鹰战争(英语:Black Hawk War)为发生于1832年4月,美国政府与美洲原住民之间的战争。索克族英语Sauk people领导者黑鹰英语Black Hawk (Sauk leader),率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数个索克族、梅斯克瓦基族奇克布族英语Kickapoo people部落,组成被称为不列颠团英语British Band(英语:British Band)的部落联合,在伊利诺伊州爱荷华州一带与美国政府作战。原住民部落联盟最终遭击败,其领袖黑鹰为了避免流血,在1834年签下圣路易条约英语Treaty of St. Louis (1804)Treaty of St. Louis),结束此战争。

黑鹰战争
北美印第安战争的一部分

黑鹰,索克族的战酋,黑鹰战争以其之名命名
日期1832年4月6日-8月27日
地点
结果 美国政府获胜
参战方

 美国


部分美洲原住民部落

不列颠团英语British Band


部分美洲原住民部落

指挥官与领导者
亨利·阿特金森英语Henry Atkinson (soldier)
埃德蒙·彭德尔顿·盖恩斯英语Edmund P. Gaines
亨利·道奇英语Henry Dodge
以赛亚·斯蒂尔曼英语Isaiah Stillman
杰佛逊·戴维斯
黑鹰英语Black Hawk (Sauk leader)
尼雅帕普英语Neapope
沃博基希尔克英语Wabokieshiek
兵力
6,000名以上民兵
630名正规军
700名美洲原住民[1]
500名战士
600名非战斗人员
伤亡与损失
77人死亡(包含非战斗人员)[2] 450-600人死亡(包含非战斗人员)[2][3]

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短暂的军旅时间中,曾加入伊利诺伊州民兵团,以上尉身份参加黑鹰战争。[4]其他曾参与这场战争的人包括第12任美国总统扎卡里·泰勒温菲尔德·斯科特以及杰佛逊·戴维斯。这场战争推动了美国的印第安人迁移政策,造成美洲原住民部落被迫出售他们的土地并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

背景 编辑

至今,黑鹰联合部族的起因依旧不明,不过普遍认为是不希望在1804年圣路易条约割让给美国的部族土地上进行流血斗争,希望借由武力对美国政府施加压力,并让后者在条约上退让。 18世纪时,索克族(Sauk)和梅斯克瓦基族Meskwaki)居住于现今美国伊利诺伊州爱荷华州境内的密西西比河沿岸。1730年代,这两个部族在新法兰西与殖民者和其他原住民部落的法克斯战争英语Fox Wars中落败并被迫离开大湖区家乡后,关系变得更加紧密。[5]

1832年,黑鹰战争爆发时,这两个部落的总人口约有6000多人。[6]

争议条约 编辑

 
1804年圣路易条约英语Treaty of St. Louis (1804)中出售给美国的区域(以黄色显示)

19世纪早期,随着美国逐渐往北美西部扩张,政府官员希望能买下越多越好的美洲原住民土地。1804年,印第安纳领地总督威廉·亨利·哈里森在圣路易与一群索克族英语Sauk people梅斯克瓦基族领袖签订圣路易条约英语Treaty of St. Louis (1804),内容大概是原住民以2,2000美金和每年1,000美金出售他们在密西西比河东岸的土地,但并不是使用现金付款,而是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该条约后来出现争议,因为签约的领袖并未被部族授权能够割让这些土地。历史学家罗伯特·欧文认为当时签约的部落领袖可能并不打算放弃土地的所有权,此外,他们不可能以如此低贱的价格将如此大量且值钱的土地售出。[7]历史学家派崔克·荣格(Patrick Jung)则认为原住民可能有意出售一小部分的部族土地,但美国人在条约中所要求的土地大小,比原住民认为的土地还多。[8]根据荣格的说法,直到数年以后,索克族与美斯夸基族才认知到被割让领土的实际大小,[9]

1804年的条约中,允许原住民持续使用条约中出售的土地,直到美国政府将土地再转售给开拓者。[10]在此后的20年,索克族人依旧住在他们位在密西西比河罗克河交汇处的索克族部落英语Black Hawk State Historic Site[11]到了1828年,美国政府终于开始为白人殖民者进行土地测量。印地安事务官英语Indian agent汤玛士·弗赛斯英语Thomas Forsyth (Indian agent)告知索克族部落他们该将他们位于密西西比河东岸的居住地空出。[12]

索克族分裂 编辑

索克族对是否要履行1804年的条约而争论不休。[13]大部分的索克族人决定西迁,以避免卷入与美国政府的反抗活动。西迁派的领导者基奥卡克英语Keokuk (Sauk leader)曾协助部落抵抗1812年战争进犯的美国人。基奥卡克并非部落酋长,他是一个精明的雄辩家,他常为了部族的权益而与美国人斡旋。[14]基奥卡克认为1804年签订的条约是个骗局,但在1824年见识过美国东岸城市的规模后,他认为索克族不可能成功对抗美国。[15]

大部分族人决定跟随基奥卡克西迁,不过依旧有大约六分之一(800人)的族人留下来对抗美国人的扩张行动。[16]曾参与1812年战争的黑鹰英语Black Hawk (Sauk leader),当时已经年过六十,但依旧在1829年紧急接下了反抗派的领导职责。[17] 黑鹰与基奥卡克一样,并非部落酋长,但为了在部落中的影响力,他们两人成为彼此的劲敌。实际上,黑鹰在1816年5月签署了一项条约,肯定了1804年有争议的条约。不过黑鹰坚称在当时会议谈妥的条文跟他当时签署的文件两者内容完全不同,根据黑鹰所述:“白种人习惯对印地安人表面说一套,实际上却将另一套写在条约上。”[18]

 
基奥卡克画像,由乔治·卡特林英语George Catlin于1830年代绘制

黑鹰坚持要固守他一辈子生活的索克族部落。当索克族人在1829年回到他们的村落进行年度冬猎时,赫然发现当地已经被白种人的擅自垦荒者所占领,且这些不速之客甚至打算出售这些土地。[19]在数个月与擅居者的冲突后,1829年9月,索克族人为了下一次的冬猎而离去。为了避免更进一步的冲突发生,基奥卡克告诉弗赛斯,他和他的追随者都不会再回到旧的部落。[20]黑鹰反对基奥卡克和弗赛斯的建议,径自带着他的追随者在1830年春天重返旧部落。[21]这次,重返旧部落的队伍中,还增加了与索克族交好的基卡普族英语Kickapoo people族人,人数约200人。[22]之后,黑鹰和他的追随者,被人们称为不列颠团英语British Band,因为他们时常会悬挂英国国旗来蔑视美国主权。此外,他们也希望能获得加拿大马尔登堡垒英语Fort Malden英国驻军的协助。[23]

 
1831年6月13日,报纸登载了索克族回到索克族部落英语Saukenuk的警告

当不列颠团在1831年再次回到旧部落时,不列颠团的人数增长到1,500人,其中也多了波塔瓦托米族族人,而波塔瓦托米族也与索克族和美斯夸基族交好。[24]美国政府决议要将不列颠团驱逐出伊利诺伊州,美军西部陆军指挥官埃德蒙·彭德尔顿·盖恩斯英语Edmund P. Gaines将部队合流,希望以武力恫吓的方式将黑鹰的不列颠团吓跑,但如果原住民们骑马逃向伊利诺伊州内部,军队没有骑兵能够追上他们,因此在6月5日,埃德蒙向民兵英语Militia (United States)借调了一个骑兵营。[25]伊利诺伊州州长约翰·雷诺兹英语John Reynolds (U.S. politician)要求民兵部队警戒,该部队约有1,500名志愿者。[26]与此同时,基奥卡克说服了部分不列颠团的成员离开伊利诺伊州。[27]

1831年6月26日,埃德蒙向索克族旧部落发动突击,但发现不列颠团已经放弃该地,并再度跨越了密西西比河。[28]6月30日,黑鹰、奎什奎基英语Quashquame与其他索克族领导会见了埃德蒙,并签署了一项条约,保证索克族会留在密西西比河西岸并与加拿大的英国人断绝关系。[29]

毁约 编辑

黑鹰和他的追随者们,并没有在密西西比河西岸停留太久。1831年后半,另一位索克族领袖-尼雅帕普英语Neapope,自马尔登堡垒回到部落,并面见了黑鹰,他告诉黑鹰,英国人以及其他伊利诺伊州的部族已经准备好协助索克族对抗美国。至今,尼雅帕普的根据、消息来源和动机依旧不明,部分的史学家认为尼雅帕普告诉黑鹰的消息不过就是妄想。[30][31]黑鹰接受了这个资讯,不过很快他就会埋怨尼雅帕普。黑鹰花了一整个冬季在寻找更多盟友和吸收基奥卡克的追随者,不过最后以失败告终。[32]

因为尼雅帕普的错误情报,美国人称为“温尼贝戈先知”(Winnebago Prophet)的巫师沃博基希尔克英语Wabokieshiek(意为:白云),误以为其他部族已经准备好协助黑鹰。[31]沃博基西尔克的妈妈是圣语族人英语Ho-Chunk,不过他的父亲隶属于提供部落的索克族氏族。当沃博基西尔克在1832年加入不列颠团后,他成为该团索克族的民事领袖。[33]他所居住的部落:先知镇英语Prophetstown, Illinois,距离位于罗克河的索克族部落约35英里。[34]先知镇住有约200名圣语、索克、梅斯夸基、基卡普和波塔瓦托米族的居民,这些居民都不满部落首领们在面对美国扩张时没有挺身而出。[16][35]虽然有部分的美国人认为沃博基西尔克是黑鹰战争的始作俑者,不过,根据历史学家约翰·霍尔的说法:“实际上,沃博基西尔克呼吁他的追随者不要与白种人发生武装冲突。”[36]

1832年4月5日,不列颠团再次踏入伊利诺伊州。[37]约500名的原住民战士和约600名的非战斗人员,跨过爱荷华河英语Iowa River河口的黄色河岸(现今奥阔卡地区)后,向北前进。[38]至今,为何黑鹰要再次进入伊利诺伊州依旧不明,白人和美洲原住民对此的相关资料彼此冲突。有一种说法是黑鹰打算夺回原先的旧索克族部落,但也有认为他们的目的地是先知镇的说法。[39]根据历史学家凯瑞·特拉斯克英语Kerry Trask的说法:“黑鹰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该去哪里好、要干嘛好。”[40]

随着不列颠团再次回到伊利诺伊州,美国政府敦促沃博基西尔克建议黑鹰折返。先前,沃博基西尔克告诉黑鹰,1831年埃德蒙与索克族所立的条约只禁止他们回到旧部落,但并没有禁止他们搬到先知镇来。[41]因此他并没有建议黑鹰回去,而是告诉他,如果不列颠团与白种人保持和平,白种人只能让他们定居在先知镇,尤其是如果英国和当地势力支持他们的话。[42]虽然不列颠团具有武装,但因为其中还有老弱妇孺,表明不列颠团并不适合作战。[43]

部落战争和美国政策 编辑

虽然重返伊利诺伊州的不列颠团忧虑美国的动作,不过他们更担心会与当地的美洲原住民部落发生冲突。[44]大多数人将黑鹰战争视为美国政府与不列颠团的冲突,然而历史学家约翰·霍尔却认为这是无视其他参战的美洲原住民族的观点。霍尔认为“黑鹰战争不过是数十年间美洲原住民部落之间复杂冲突的其中一次。”[45][注 1]上密西西比河英语Upper Mississippi River的美洲原住民为了逐渐缩小的猎场控制权而彼此争战许久,而黑鹰战争提供他们重启控制权争夺的契机,虽然这与黑鹰没有关系。[46]

1812年战争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原住民之间的第三股势力,美国也将自己视作原住民间的调解人。在黑鹰战争之前,美国官方持续的调解和劝阻原住民部族间的纷争。这并非完全出自人道,主要还是因为原住民之间的战事会使美国更难以取得美洲原住民的土地和将原住民部落移居至西部,即“印第安人迁移政策”,这项政策在1820年代后半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目标。[47]美国在一次调解会上,和与会的原住民部族在普雷里德欣签订第一次普雷里德欣条约英语First Treaty of Prairie du Chien(1825年)和第四次普雷里德欣条约英语Fourth Treaty of Prairie du Chien(1830年),并确立了各部族的分界线。[48]部分的美洲原住民对美国的调停感到不满,尤其是那些精力旺盛、甚至是作战主力的年轻人,他们将战斗视为一种提升社会阶级的手段。[49]

 
阿姆斯壮堡垒英语Fort Armstrong, Illinois曾坐落于岩岛市英语Rock Island, Illinois,即现在为人所知的岩岛兵工厂英语Rock Island Arsenal。这张画是以伊利诺伊州面向爱荷华州的方向所画。

在1829年3月,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胜选,由于猎官制的盛行,许多有能力的印地安事务官英语Indian agent被替换成杰克逊的效忠者,而这些人通常并不适任。诸如汤玛斯·弗赛斯英语Thomas Forsyth (Indian agent)约翰·马胥英语John Marsh (pioneer)汤玛斯·L·麦肯尼英语Thomas L. McKenney等人,皆为菲力克斯·圣夫兰英语Felix St. Vrain之类的不适任人选所取代。19世纪,史学家莱曼·德莱普英语Lyman Draper认为,如果福西思能够继续担任索克族的事务官的话,黑鹰战争很有可能避免。[50]

1830年,一些暴力事件开始危及美国在预防部落之间冲突的努力。5月,桑地苏族英语Dakota people梅诺米尼族英语Menominee人杀害了15名正在普雷里德欣参加条约会议的美思夸基族英语Meskwaki人。1831年7月,一群美思夸基族和索克族人也在普雷里德欣杀害了26名梅诺米尼人作为报复,其中包含妇女和孩童。此后,虽然美国政府阻止了梅诺米尼人报仇,不过,西部的部落与桑地苏族组成了抗击索克族和美思夸基族的联盟。[51]

为了避免冲突扩大成战争,美国政府下令陆军逮捕屠杀梅诺米尼人的凶手。[52]由于指挥官盖恩斯将军患病,其下属的旅长亨利·阿克金森英语Henry Atkinson (soldier)将军,接下了这个命令。[53]阿克金森是一名中年军官,曾在1827年的温尼贝戈战争英语Winnebago War中显现出其灵活、干练的的行政管理和外交能力,不过他从未参加过任何战斗。[54]1832年4月8日,阿克金森与同行的200多名士兵坐着蒸汽船从杰佛森·巴拉克斯军事哨站英语Jefferson Barracks Military Post出发,沿着密西西比河北上。在路途上,阿克金森和不列颠团在密西西比河上相遇,此时不列颠团和黑鹰刚横跨密西西比河进入伊利诺伊州,但是阿克金森并未认出他们,就这样与不列颠团擦肩而过。[55]

4月12日,阿克金森和他的部队抵达岩岛的阿姆斯壮堡垒后,他才得知此行要捉捕的美斯夸基人加入了不列颠团,并随着不列颠团一起进入了伊利诺伊州。[56]如同其他美国官员,阿克金森认为不列颠团有意开启战端。由于他率领的部队人数过少,因此他希望能获得伊利诺伊州民兵团的协助。为此,阿克金森在13日写了信给伊利诺伊州州长雷诺兹,内容大概是不列颠团的威胁,不过,阿克金森有意的夸大了内容。[57]此时的雷诺兹正希望一场战争,以此将伊利诺伊州境内的美洲原住民赶出去,因此,他满足了阿克金森的请求,他要求民兵志愿者在比尔兹敦 (伊利诺伊州)集结,服役期从4月22日开始,役期为三十天。这次征召的民兵被编为共有五个团的步兵旅,人数约2,100人,由萨缪尔·怀特斯德英语Samuel Whiteside将军担任旅长并负责统帅[58] ,当时23岁的亚伯拉罕·林肯英语Abraham Lincoln in the Black Hawk War以上尉的身份加入了这个民兵部队。[59]

外交斡旋 编辑

 
波塔瓦托米族族长沙博纳英语Shabbona试图让他的部落避免卷入战争之中

阿克金森抵达岩岛后当天,他、基奥卡克和瓦佩洛英语Wapello (chief)共同派出了数名外交使者,前往占领罗克河的不列颠团所在地。黑鹰回绝了对方要求返回密西西比河西岸的要求。[60]正规军的上校扎卡里·泰勒,当时是阿克金森的部下,向阿克金森进言,认为应该对不列颠团动武,以此阻止不列颠团的活动。许多历史学家认同泰勒的想法,认为如果阿克金森倘若采取更具决定性的动作或外交手段,是可以避免战事扩大的。塞西尔·D·埃比(Cecil DeGrotte Eby)说:“阿克金森就是空有高学识但缺乏实战经验的白纸将军(paper general),他不敢在去除所有风险前派出部队。”[注 2][61]凯瑞·特拉斯克英语Kerry Trask则认为,阿克金森是正确的,阿克金森正确地认知到他的部队不足以去阻止甚至战胜不列颠团。[62]派崔克·荣格则认为,双方的领导人是可以在这个时间点避免后来的流血事件,因为当时的民兵和不列颠团的战士都希望能够避免作战。[63]

此时,黑鹰得知圣语族英语Ho-Chunk波塔瓦托米族的援助比预期的还要少,而其他的部落也是,尤其是不同的部落各自有着不同的政治考量。[64]居住于伊利诺伊州罗克河沿岸的圣语族与索克族有着家族关系,但是圣语族在为不列颠团提供协助时,同时也小心翼翼地避免挑起美国政府的注意和报复。[65]居于威斯康辛的圣语族则是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部族对1827年温尼贝戈战争英语Winnebago War的失败依旧历历在目,因此希望与冲突划清界线;然而另一部分与达科塔和梅诺米尼族有家族关系的部族,如沃根·达科拉英语Waukon Decorah和他的兄弟们则渴望与不列颠团来一场血战。[66]

绝大多数的波塔瓦托米人则是想在冲突中保持中立,但他们发现这很难做到。[67]许多白种人殖民者想起1812年的迪尔博恩堡垒屠杀英语Battle of Fort Dearborn,认为波塔瓦托米人将会加入黑鹰的阵营。[68]波塔瓦托米族的领导者们担心,如果有任何一个波塔瓦托米人协助了黑鹰,将会给部族带来严厉的报复。在1832年5月1日,芝加哥外的一次会议中,波塔瓦托米族的众多领导者,其中包含比利·考德威尔英语Billy Caldwell,通过了一个声明:“如果有任何波塔瓦托米人协助或支援黑鹰及黑鹰的不列颠团,都属于背叛自己部族的行为。”[69]5月中旬,波塔瓦托米族族长沙博纳英语Shabbona沃邦熙英语Waubonsie告诉黑鹰,不论是波塔瓦托米或是英国人都不会再提供他任何援助。[70]

没有了英国的补给、必备的物资和其他原住民的协助,黑鹰终于体认到,他和不列颠团处于一个糟糕透顶的处境。[71]有些人认为,当时黑鹰已经准备好与阿克金森谈判,以结束这个危机,但是一次与伊利诺伊州民兵部队的不期而遇,摧毁了和平解决的最后一丝希望。[72]

斯蒂尔曼追击战 编辑

 
以赛亚·斯蒂尔曼英语Isaiah Stillman斯蒂尔曼追击战英语Battle of Stillman's Run战中的民兵部队指挥官

1832年5月8日,萨缪尔·怀特斯德英语Samuel Whiteside将军的民兵团编入正规军,并交由阿克金森将军指挥。两天后,民兵部队与正规军开始向罗克河前进,追击不列颠团,而州长雷诺兹则以民兵少将的身份陪同,跟着部队前进。阿克金森允许怀赛德、雷诺兹和他们的民兵部队领头,而他和他的正规军则负责殿后。[73]

派崔克·荣格认为这是“严重的错误决定”,阿克金森要求部队中训练和纪律都最不足的民兵:“前进到印地安人的所在位置,如果它们出现在攻击范围内,就发动攻击,不必等我。”[注 3][73]5月12日,先行的民兵部队得知自己与不列颠团只剩25英里远。雷诺兹要求派出斥候部队,但小心翼翼的怀赛德坚持要等到阿克金森抵达。由于绝大多数的民兵现在都由正规军所指挥,雷诺兹没办法向他们下令,不过他手下还有由少校以赛亚·斯蒂尔曼英语Isaiah Stillman指挥的两个民兵营,而他们并未受正规军指挥。雷诺兹作出了一个相当具有争议的决定,他派出了260名的民兵组成斥侯部队,前往侦查不列颠团。[74]

此后则是人称的斯蒂尔曼追击战英语Battle of Stillman's Run,这两个共260人的民兵营在5月14日于斯蒂尔曼瓦利 (伊利诺伊州)遭遇到了黑鹰和他的部队,现今对为何开战的说法有很多种。黑鹰声称派出了三名使者举着白旗想要与对方谈判,但美国人却将他们关押起来,并对随后前来找寻使者的队伍开火,但有的民兵声称并未看见白旗,甚至有部分的民兵认为,这是美洲原住民在突袭时所使用的老技俩。[75]一般认为,黑鹰的战士在黄昏时段攻击了民兵营地,出乎黑鹰的设想,他手下的40名战士完全击溃了为数众多的民兵部队,12位伊利诺伊民兵死于这次战斗,而不列颠团则只有3人死亡,对美国人来说,是一场非常难堪的失败。[76]

斯蒂尔曼追击战是整场战争的转捩点。在追击战发生之前,黑鹰并不希望爆发战争。但这次战斗,他认为美国无视白旗并杀害甚至杀害他的族人,使他下定决心进行报复。[77]斯蒂尔曼追击战惨败后,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美国战争部长刘易斯·卡斯不再期望用外交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迫切期望打败黑鹰,警告任何想效仿黑鹰发起起义的美洲原住民,以此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78]

突袭开始 编辑

随着战事爆发,以及盟友的需求,黑鹰开始为不列颠团中的老弱妇孺寻找安身之地。在接受罗克河圣语族的提议后,不列颠团开始往密歇根领地科甚科农湖英语Lake Koshkonong前进,最后在称为"岛屿"且与世隔绝的地方住下。[79]在确保非战斗人员的安全后,不列颠团与一些圣语族及波塔瓦托米族人袭击白人的村庄。[80]并非所有的美洲原住民都赞同这起事件,例如一个波塔瓦托米族族长:沙鹏那英语Shabbona,就骑着马四处去告知白人村落即将到来的袭击。[79]

最初的袭击主要由圣语族和波塔瓦托米族战士组成。首次攻击是发生在公元1832年5月19的巴夫罗果园突袭英语Buffalo Grove ambush,杀害了一名叫做威廉·杜利的男子。[81]印地安事务官菲力克斯·圣夫兰英语Felix St. Vrain发现了杜利的尸首,且尸体遭到剥去头皮英语Scalping和破坏。几天后,在凯洛格果园英语Kellogg's Grove,菲力克斯和另外三名男子也被人杀害和肢解。[82]

参加战争的圣语族和波塔瓦托米族,部分的活动是出自自身的不满,与黑鹰的目的并没有太多关系。[83]其中有一起事件是印第安克里克大屠杀英语Indian Creek massacre。1832年的春天,因为一位名叫威廉·戴维斯的定居者于上游兴建水坝,挡住了河里的鱼,使生活在印第安河流沿岸的波塔瓦托米族人感到难以生活。戴维斯没有理会他们的抗议,反而袭击了一名试图拆除大坝的波塔瓦托米族男子。[84]黑鹰战争为居住在印第安河流的波塔瓦托米族提供了复仇的机会。5月21日,约五十名隶属不列颠团的波塔瓦托米族人和三名索克族人袭击了戴维斯的居住地,残杀了十五名男女和儿童[85],还绑架两名少女,并带到了黑鹰营地。[86]两周后,一位名叫“白乌鸦”(英语:White Crow)的圣语族酋长经过谈判后释放了她们。[87]像其他罗克河圣语族一样,白乌鸦试图安抚美国人,同时也在秘密的帮助不列颠团。[88]

美国部队重组 编辑

随着斯蒂尔曼追击战的失败、印地安克里克大屠杀和其他小规模袭击的消息传到拓荒者耳中时,造成了不少小型白人城镇和村落的恐慌。许多居住在小镇的拓荒者开始逃往芝加哥,由于无法消化过多的逃难者,芝加哥变得相当壅挤[89]。除了白人逃离家园外,许多的波塔瓦托米族人由于不想被误会成参战方的一部分,抑或是不想被卷入战争中,而陆续逃往芝加哥[90]。而其他没有逃走的拓荒者则仓促组织起民兵部队和兴建小型防御工事来对抗可能来犯的敌人。[91]

斯蒂尔曼和他的民兵部队在5月14日落败后,正规军跟民兵继续沿着罗克河北上搜索黑鹰的踪迹。但经历大败民兵部队的士气全失,许多民兵在听闻美洲原住民突袭行动的消息后,便纷纷脱离部队,好回到家乡帮忙防卫。[92]眼见士气低落,州长雷诺兹要求民兵军官发起投票,看民兵们是否还有意愿继续参加战争,此时的怀赛德将军也对手下民兵部队的表现不满,州长的要求正好替他解了套,最后,这支民兵部队也随之解散。[93]5月28日,民兵大部分在伊利诺伊州渥太华英语Ottawa, Illinois离开。包含林肯在内的300多民兵,表示如果要再重新组织民兵部队的话,他们愿意多待20天。[94]

民兵部队解散后,阿克金森重新组织了一支629名正规军和3196名志愿民兵的部队,并将这支部队命名为“边境军团”(英语:Army of the Frontier)。[95]这支军团细分为三个旅,分别由准将亚历山大·波西英语Alexander Posey (general)米尔顿·亚历山大英语Milton Alexander以及詹姆斯·D·亨利英语James D. Henry领导。但将一部分部队抽去当地防务后,阿克金森实际上仅有450名正规军和2100名民兵能够继续进军。[96]不少民兵隶属不受军团指挥的特殊部队,举例来说,像林肯这样再次加入军队的二兵,则被派入了联邦服务英语Federal service独立连。亨利·多奇英语Henry Dodge民兵上校,发誓要成为这场战争中最好的指挥官,并组织了一个有250名最精锐民兵的民兵营。参战的民兵总数已不可考,不过来自伊利诺伊州的民兵大约有6至7千人。[97]

除了组织一个新的民兵部队外,阿克金森也开始寻求美洲原住民盟友,这推翻了过去美国一直避免美洲原住民战事的政策。[98]梅诺米尼族、苏族的达柯塔部落以及一些圣语族的部落渴望与不列颠团来场血战。6月6日,美洲原住民事务官约瑟夫·M·史崔特英语Joseph M. Street威斯康辛州佩利杜辛英语Prairie du Chien, Wisconsin集合了约225名的原住民。[99]其中有约18人来自达柯塔部落,由沃贝沙英语Wapasha II和凯旋(英语:L'Arc)指挥;40名梅诺米尼族人和来自多个部落的圣语族人。[100]虽然这些原住民战士各自听从他们自己的领导,不过阿克金森还是派了威廉·S·汉米尔顿英语William S. Hamilton作为名义上的指挥官,他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儿子。此后,威廉证明了他并不适合做为领导者,历史学家约翰·霍尔批评威廉:“自以为是且不称职的”[101][注 4]。原住民他们不见威廉有任何行动,很快就对受制于威廉感到灰心,最后只剩部分的梅诺米尼族斥侯还跟随着威廉,其他的原住民则各分东西,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作战。[102]

六月战事 编辑

1832年6月,黑鹰听闻了阿克金森重组了部队,也许是不希望美国人发现他们在科甚科农湖的据点,他向西派出了数支袭击部队。[103]第一起袭击发生在6月14日,事发地点靠近现今威斯康辛州南韦恩英语South Wayne, Wisconsin一带,约30名原住民袭击了一群农夫,杀害了四名农夫并将其头皮剥去,史称斯帕福德农场屠杀英语Spafford Farm massacre[104]

 
一幅1857年的马蹄铁曲流战场的画作。

作为回应,亨利·多奇派出了29名民兵,出发寻找袭击者的踪迹。16日,亨利以及他手下的人马将11名袭击者围困在佩卡顿尼卡河英语Pecatonica River。短暂的交战后,袭击者皆被杀害且一样被剥去头皮。[105]这次战斗被称为马蹄铁曲流战役英语Battle of Horseshoe Bend (1832)(又称佩卡顿尼卡战役),是美国人在黑鹰战争中的第一次胜利,这也使公众对民兵部队回复了信心。[106]

在亨利·多奇取得胜利的同一天,在凯洛格果园英语Kellogg's Grove,或现今斯蒂芬森县附近发生了一起突袭,美国部队在有效截击向西发动袭击的原住民后,占领了凯洛格果园。第一次凯洛格果园战役英语Battle of Kellogg's Grove#First Battle of Kellogg,民兵由亚当·斯奈德英语Adam W. Snyder指挥,追捕约30人的原住民袭击队。3名伊利诺伊民兵和6名原住民战士在这一次战役中阵亡。[107]两天后,6月18日,由詹姆斯·史蒂芬森英语James W. Stephenson所率领的民兵在黄溪英语Yellow Creek附近遭遇了一群原住民战斗部队,这支原住民部队可能就是2天前遇到的袭击队。这场战斗演变成一场恶战,美国士兵和原住民彼此肉搏,最后3名民兵和5或6名的原住民阵亡,史称瓦登斯果园战役英语Battle of Waddams Grove[108]

时间推回到6月6日,一名矿工在密歇根领地一个叫做布鲁蒙兹英语Blue Mounds, Wisconsin的小村附近被杀害,居民开始担心附近罗克河的圣语族已经加入战争。[109]6月20日,一支圣语族部队袭击了布鲁蒙兹拓荒者的堡垒英语Attacks at Fort Blue Mounds,一名目击者认为该部队规模可能有达到100多人,这次袭击造成两名民兵死亡,其中一人还被严重肢解。[110]

 
伊利诺伊州伊丽莎白苹果河(Apple River)堡垒的复制品

1832年6月24日,黑鹰率领200名的原住民战士袭击了草草兴建的苹果河堡垒英语Apple River Fort,该堡垒现今位于伊利诺伊州伊丽莎白村英语Elizabeth, Illinois附近。当地的拓荒者得知黑鹰进犯的消息后,立刻逃到了苹果河堡垒,当时堡垒由20[111] 到30[112]名的民兵防守。苹果河堡垒战役英语Battle of Apple River Fort历时45分钟,逃入堡垒的拓荒者在伊丽莎白‧阿姆斯壮英语Elizabeth Armstrong (settler)的指挥下协助装填民兵的火枪和制作弹药。[111]在折损了数名战士后,黑鹰中断了对堡垒的围攻,转而洗劫附近的房屋,之后便挥师返回他们的驻扎地。[113]

隔天,6月25日,黑鹰遭遇到了由约翰·德门特英语John Dement指挥的民兵营,黑鹰的部队将民兵赶进了堡垒,并发动了2个小时的围攻,黑鹰在失去了9名战士后,带着杀死5名民兵的战绩,再次中止了围攻,挥师返回他们在科甚科农湖的大本营。[114]这场战役史称:第二次凯洛格果园战役英语Battle of Kellogg's Grove#Second Battle of Kellogg。这一战役是黑鹰在这场战争中最后的胜利。因为食物将要耗尽,黑鹰决定回到密西西比河另一岸。[115]

最后战役 编辑

1832年6月15日,安德鲁·杰克森总统撤销阿克金森的指挥职权,改任温菲尔德·斯科特为指挥官。[116]斯科特自东部调集了950名士兵,但当时北美东部正值第二次霍乱大流行期间。[117]斯科特的部队搭乘蒸汽船,从水牛城跨过五大湖前往芝加哥,此时他的部队开始出现霍乱,此后每次靠岸,都会将病患留下,等船只到了芝加哥时,这950名士兵只剩下350名可投入作战。[118]7月29日,斯科特急匆匆的将部队向西移动,希望能尽快前往前线,并亲自为战争划下句点,不过以为时已晚。[119]

阿克金森得知斯科特将取代他接下指挥职后,阿克金森决意要把战事导向一个好的结果。[120]先前,美国人一直无法找出不列颠团的本营,后来因为来自其他美洲原住民的情报,阿克金森终于得知了不列颠团的所在区域。

许多居住在伊利诺伊地区的波塔瓦托米族和圣语族,从原先的中立转向与美国合作。许多村落领袖得知自己村落中有人协助了不列颠团后,希望借由这样高调的协助,避免美国人在事情结束后对他们秋后算账。波塔瓦托米族和圣语族开始协助阿克金森的部队,并头戴白色发圈来区分敌我。[121]也有些对不列颠团感到同情的圣语族,使阿克金森误以为不列颠团还待在科农科湖。当阿克金森的部队正千辛万苦跨越沼泽、补给不足时,不列颠团其实已经北上数哩了。[122]另外,比利·考德威尔率领下的波塔瓦托米族一边避免被卷入战争,一边从旁协助美国[123]

七月中旬,亨利·多奇从梅蒂族商人皮埃尔·帕奎特(Pierre Paquette)得知不列颠团已经驻扎在罗克河急流(现威斯康辛州休斯梯斯佛英语Hustisford, Wisconsin)。7月15日,他与詹姆斯·亨利英语James D. Henry温尼贝戈堡垒英语Fort Winnebago出发追寻不列颠团。[124]不列颠团在前往密西西比河的途中遭遇到民兵部队,此时的不列颠团因为战斗和逃跑,人数已经不到六百人。[125]之后民兵部队持续追赶着不列颠团,并沿途将脱队的原住民杀死及剥去头皮。[126]

威斯康辛高地 编辑

1832年7月21日,民兵在现今威斯康辛州索克市英语Sauk City, Wisconsin附近发现不列颠团。为了争取时间让非战斗人员渡过威斯康辛河,黑鹰和尼雅帕普在一次后卫行动英语Rearguard中与美国部队交战,此次交战后来被称为威斯康辛高地战英语Battle of Wisconsin Heights。黑鹰率领50名索克族和60到70名基卡普族战士,面对约750名的美国民兵。[127]对美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大胜利,他们仅损失一人,就使不列颠团损失68名战士。[128]但即便如此,这些损失还是为不列颠团争取了不少时间,让大多数不列颠团的人员成功过河,其中还有许多妇女和儿童。[129]黑鹰以少成功拖延大量的民兵部队,使不列颠团能够有时间过河,不少美国军官得知此事后,印象十分深刻。[130]

威斯康辛高地战的胜利完全是由民兵夺下,该次战役中正规军并未参战。[131]战役结束几天后,阿克金森与他的正规军加入了民兵部队中,组成了约400名正规军及约900名民兵的部队,7月27日,美国部队跨越威斯康辛河,重新追寻不列颠团。[132]由于伤患及死于饥饿的人员,不列颠团的移动速度开始放慢,而美国人则循着不列颠团的尸体、遗落的锱重,及被不列颠团当作食物的马匹尸骸一步一步追上他们。[133]

烂斧头战役 编辑

在威斯康辛高地战之后,黑鹰手下的一名信使,对美国部队喊说不列颠团饱受饥饿所苦,正在跨越密西西比河,并打算回到密西西比河西岸,将不会再发动战斗。然而,美国部队中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讲些什么,因为他们的圣语族向导没办法翻译对方语言。[134]黑鹰可能相信美国人已经得到了这个信息,他认为美国部队在威斯康辛高地战后没有追捕过不列颠团,认为美国人应该会让不列颠团重回密西西比河西岸。[135]

 
原住民妇女及儿童在不列颠团于烂斧头战役英语Battle of Bad Axe落败后,为了逃命而准备跨越密西西比河

然而美国部队并没有要让不列颠团逃走的意思,美国的战士号蒸汽船装载了火炮等武器在密西西比河上巡逻,而与美国人结盟的达科塔、梅诺米尼及圣语族则在河岸监视。[136]8月1日,战士号抵达烂斧头河英语Bad Axe River河口,达科塔族人告诉他们,他们能够在那边发现黑鹰和他的不列颠团。[137]黑鹰曾再次举起白旗,希望向美国投降,但他的意图似乎因为翻译而被误解。[138]总之美国部队并没有要接受他投降的意思,他们依旧认为美洲原住民会利用白旗作为突袭的信号。当他们获知不列颠团出现时,就对他们开火,23名原住民在交火中死亡,而在战士号上的士兵只有一名受伤。[139]

 
蒸汽船战士号对着尝试跨越密西西比河,逃回爱荷华的原住民开火

战士号离去后,黑鹰希望前往北方,寻找欧及布威族及庇护。最终只有约50人愿意跟随他,包含沃博基希尔克,其他的人则决定尝试跨过密西西比河重回索克族居住地。[140]隔天,黑鹰得知美国部队开始接近尝试跨越密西西比河的人时,他带着他的跟随者动身北上。[141]黑鹰曾尝试重回到尝试跨越密西西比河的大队中,但战斗爆发时他放弃了尝试,这次战斗位置靠近现今威斯康辛州维多莉英语Victory, Wisconsin一带。[141]索克族的酋长:维西(Weesheet),在战斗结束之后批评黑鹰和沃博基希尔克在最后作战时抛弃他们的族人。[142]

烂斧头战役英语Battle of Bad Axe发生在8月2日早上9点,美国部队追上不列颠团剩余的人员,当时不列颠团位于距离烂斧头河河口下游几英里,此时战役开始。当时不列颠团的人数不到500人,其中包含约150名战士。[143]剩下的战士与美国部队战斗的同时,其他原住民平民则不顾一切的抢渡过河。许多人逃到了附近的两个岛屿,但又被中午折返,且带着正规军河以及与美国结盟的梅诺米尼族的战士号蒸汽船给驱逐。[144]

烂斧头战役依旧偏向美国部队,美国部队仅损失14人,其中还有1名是死于友军误击的梅诺米尼族人,也与其他白人士兵一样受到相同的褒赏。[145]不列颠团在这场战役中至少死亡260人,约有110名是在尝试渡河时溺毙。虽然不少正规军尝试协助受伤的原住民,但民兵却不时出现冷血的行径,将原住民故意杀害。[146]派崔克·荣格对此曾说:“与其说这是一场战争,不如说这是一场屠杀。”[2][注 5]

梅诺米尼族组织了一个营近三百人的部队,风尘仆仆的从格林贝赶来,却发现战事已然结束,非常失望没办法与过去的老敌人决一死战,因此,史考特将军派出了100人的部队追查逃跑的不列颠团残部。[147]与这100人部队随行的印地安事务官萨穆尔·C·史坦堡(Samuel C. Stambaugh)要求他们不要剥去头皮作为战利品,不过部落领袖大灰熊(Grizzly Bear)认为这项禁令不可能被完全执行,[148]最后他们抓到10名不列颠团成员,其中有2名是战士,最后他们将战士杀害并剥去头皮,妇女和儿童则被他们强行拆散。[149]

另外,达科他部落派来的150名志愿战士,同样没有参与到烂斧头战役,他们因此改往爱荷华寻找度过密西西比河的不列颠团成员,约在8月9日,他们攻击了位于锡达河英语Cedar River (Iowa River tributary)的不列颠团残部,杀死了68人,抓获22人,[150]这也是这整场战争最后的作战。[151]而圣语族投入追捕的行列,共计杀害50到60个人并剥去了他们的头皮。[152]

结果 编辑

黑鹰战争总共导致77名拓荒者、民兵和正规军死亡。[2]不过这个数字并未包含温菲尔特·斯科特将军在运送部队期间造成的霍乱死亡。而不列颠团则约死亡450到600人,是1832年不列颠团随黑鹰进入伊利诺伊州1100人的一半。[153]

为数不少的美国政治人物都参加过这场战争,其中有七人在战后成为美国参议院议员,四人分别成为伊利诺伊州州长、密歇根州州长、内布拉斯卡州州长和威斯康辛领土总督,以及一名美国总统。[154]黑鹰战争同时对美国政府展现了骑兵部队的重要性,战后美国政府组建了一个骑兵营,由亨利·道奇英语Henry Dodge率领,1833年整编成团,称为第一骑兵团英语1st Caval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为美国陆军游骑兵的前身。[155]

黑鹰战后关押和游历 编辑

 
黑鹰的雕像,位于黑鹰部落历史遗迹英语Black Hawk State Historic Site

烂斧头战役后,黑鹰、沃博基希尔克与他们的追随者一路向东北方移动,希望能寻求欧及布威族的协助与保护,美国则发出100美金与40匹马的悬赏令以求活捉他们。[156]一日,他们在现今威斯康辛州托马市英语Tomah, Wisconsin附近扎营,被一名恰巧路过的圣语族男子发现,这名男子立即告知了他部落的首领,很快的,该部落派出了代表与黑鹰等人接触,也确定了黑鹰想向美国投降的意图。1832年8月27日,黑鹰和沃博基希尔克等人向印地安事务官约瑟·史崔特(Joseph Street)投降。[157]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上校接管了黑鹰和一干人等,由杰佛逊·戴维斯罗伯特·安德森两位中尉押解,用蒸汽船将他们运送到杰佛森军营。[158]

黑鹰和其他19名不列颠团的领袖被关押在杰佛森军营中,很多人在数个月后陆续被释放,但黑鹰、沃博基希尔克、尼雅帕普和另外三名领袖被转移到维吉尼亚门罗堡,当地装备较佳,较适合监管囚犯。[159]美国大众亟欲想知道被关押的印地安人,大批人群聚集在路易维尔辛辛那提等著看他们一眼。[160]4月16日,黑鹰等人移往门罗堡的途中在华盛顿与杰克森总统见面。[161]即使在监狱中,黑鹰等人也受到如名贵般的待遇,查尔斯·伯德·金英语Charles Bird King约翰·卫斯理·贾维斯英语John Wesley Jarvis等艺术家都帮他们画制了肖像,并在他们离开前举行了晚宴。[162]

美国官员决定在几周后将他们全部释放,不过,美国官员要求黑鹰等人必须先参观美国东岸几个大城市。透过对美洲原住民显示美国的力量,以减少美国扩张时的阻力。[163]自1833年6月4日开始,黑鹰等人先后到访巴尔的摩费城纽约,所到之处都招待了晚宴和旅游,参观了军舰、各式各样的公共建筑和军队游行。这些参观行程也吸引了大量想一睹他们面貌的民众。黑鹰的儿子因其俊俏的面貌而特别受到大众喜爱。[164]相比之下,西岸城市就没这么友善了,当他们在归途时,途经底特律,一群人就悬吊并燃烧英语Effigy有印地安样貌的人偶以泄群众愤怒。[165]

史学家凯瑞·特拉斯克(Kerry Trask)说,之所以黑鹰等人会在美国东岸这么地受到欢迎,是因为高贵野蛮人的神话在美国东岸十分有名,而它们正式这个神话的最佳实证。特拉斯克更认为,美国人通过对像黑鹰这样战败的美洲原住民表达钦佩或同情,藉以免除,抑或自我安慰他们剥削原住民的罪行。[166]特拉斯克认为,黑鹰的神话化仍在继续,其中有许多匾额和纪念碑,后来为此竖立起来。“事实上,黑鹰战争中大部分的纪念地都只是为了让白人自我安慰而建立。”特拉斯克这著写道。[167]黑鹰最后也成为美洲原住民反抗美国的一个令人钦佩的象征,甚至在那些当时反对他的人的后代也是如此。

条约与搬迁 编辑

黑鹰战争也象征着美洲原住民已经无法以武力阻止美国在西北领地的扩张行为。[168]这场战争也为安德鲁·杰克逊、刘易斯·卡斯、约翰·雷诺兹等美国官员提供了机会,强迫原住民部落卖掉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并迁往西部,是为印第安人迁移政策。官员们在战争结束后又签署了一系列条约,以购买原住民声索的西北领地剩余土地。达科他人和梅诺米尼人因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得到美国官员批准,在战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驱逐压力,直到几十年之后[169]

战后,美国官员得知一些圣语人为黑鹰提供了多于先前所知的帮助。[170]八名圣语人因其在战争中的行为而被短暂关押于温尼巴构堡,但因缺乏证人,指控最终被撤销。[171]1832年9月,斯科特将军及雷诺兹与圣语人签订条约,后者割让了位于威斯康辛河以南的土地,以换得爱荷华州的一片土地和一笔每年1万美元持续27年的款项。[172]爱荷华州的这片土地被称为“中立土地”,因为其在1830年被指定为达科他族与之南方敌人(索克族与美斯夸基族)之间的缓冲区。[173]斯科特希望圣语族人定居于此会有助于维持和平。[174]继续留在威斯康辛的圣语人于1837年被迫签署迁移条约,即便沃根·达科拉等领袖在黑鹰战争期间曾为美国盟友。阿特金森被指派使用军队强制迁走那些拒绝前往爱荷华的族人。[175]

1832年与圣语族签订条约之后,斯科特与雷诺兹还和索克族及美斯夸基族签订了另一项条约,基奥卡克与瓦佩洛作为部落的主要代表。斯科特告知这些酋长们,“如果国家的一部分脱离国家发动战争,整个国家都应对此负责”。[174]这些部落以每年2万美元共计三十年的价格及其他一些条件出售了爱荷华东部英语Black Hawk Purchase24,000平方千米(9,300平方英里)的土地。[176]基奥卡克被授予一个保留区,同时被美国政府指定为索克族和美斯夸基族的领袖。[177]1836年,他们又将保留区卖给了美国,往后数年又陆陆续续卖了他们位于爱荷华地区的土地。[178]1842年,爱荷华地区的最后一块土地被卖出后,他们大部分都搬到了堪萨斯的保留区中。[179]

为了感谢波塔瓦托米族在战争期间协助美国,美国官员以不抢夺他们的土地来做为答谢。此外,三名被指控参与印地安克里克大屠杀的原住民,最后也被无罪释放。[180]不过,1832年8月,美国政府开始购买波塔瓦托米族位于西密西西比的土地,美国的购地专员在一次没有所有波塔瓦托米族领袖都出席的会议中,将大量波塔瓦托米族土地购下英语Treaty of Tippecanoe[181]1833年,他们被迫签下芝加哥条约英语Treaty of Chicago将他们在西密西西比剩下的土地全部售与美国。[182]

参考文献及注解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原文:the Black Hawk War also involved an intertribal conflict that had smoldered for decades.
  2. ^ 原文:Atkinson was a paper general, unwilling to proceed until all risk had been eliminated
  3. ^ 原文:move upon the Indians should they be within striking distance without waiting for my arrival.
  4. ^ 原文:pretentious and unqualified
  5. ^ 原文:less of a battle and more of a massacre

注脚 编辑

  1. ^ Hall, 2: Jung, 174
  2. ^ 2.0 2.1 2.2 2.3 Jung, 172.
  3. ^ Eby, 17.
  4. ^ Understanding the war between the States - Chapter 24 (PDF). [2019-01-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5-04). 
  5. ^ Hall, 21–26; Jung, 13–14; Trask, 29.
  6. ^ Jung, 14; Trask, 64.
  7. ^ Owens, 87–90.
  8. ^ Jung, 21–22.
  9. ^ Jung, 32.
  10. ^ Trask, 72.
  11. ^ Trask, 28–29.
  12. ^ Trask, 70; Jung, 52–53.
  13. ^ Jung, 52.
  14. ^ Jung, 55.
  15. ^ Jung, 54–55; Nichols, 78.
  16. ^ 16.0 16.1 Jung, 56.
  17. ^ Jung, 53.
  18. ^ Jung, 53; Trask, 73.
  19. ^ Hall, 90; Trask, 71.
  20. ^ Trask, 79.
  21. ^ Jung, 59.
  22. ^ Jung, 47, 58.
  23. ^ Hall, 90, 127; Jung, 56.
  24. ^ Edmunds, 235–36.
  25. ^ Eby, 83–86.
  26. ^ Eby, 88; Jung, 62.
  27. ^ Jung, 62.
  28. ^ Eby, 88–89; Jung, 63; Trask, 102.
  29. ^ Jung, 64; Trask, 105.
  30. ^ Hall, 116.
  31. ^ 31.0 31.1 Jung, 66.
  32. ^ Jung, 69; Hall, 116.
  33. ^ Jung, 74.
  34. ^ Trask, 63, 69.
  35. ^ Dowd, 193; Hall, 110.
  36. ^ Hall, 110.
  37. ^ Jung, 74; Hall, 116; Trask, 145,根据这两个资料来源,日期应该是4月6日更为可信
  38. ^ Jung, 74–75; Trask, 145.
  39. ^ Trask, 149–50; Hall, 129–30.
  40. ^ Trask, 150.
  41. ^ Jung, 73; Trask, 146–47.
  42. ^ Hall, 110; Jung, 73.
  43. ^ Eby, 35; Jung, 74–75.
  44. ^ Jung 50, 70; Hall, 99–100.
  45. ^ Hall, 9.
  46. ^ Hall, 100.
  47. ^ Hall, 55, 95; Buckley, 165.
  48. ^ Buckley, 172–75; Hall, 77–78, 100–02.
  49. ^ Hall, 9, 24, 55, 237.
  50. ^ Hall, 103–04. Eby, 79, echoed the argument.
  51. ^ Hall, 113–15.
  52. ^ Hall, 115; Jung, 49–50.
  53. ^ Hall, 115; Jung, 70.
  54. ^ Hall, 115; Jung, 71–72; Trask, 143.
  55. ^ Trask, 146.
  56. ^ Hall, 117; Jung, 75.
  57. ^ Jung, 76; Trask, 158–59.
  58. ^ Jung, 79–80; Trask, 174.
  59. ^ Jung, 79.
  60. ^ Jung, 76–77; Nichols, 117–18.
  61. ^ Eby, 93.
  62. ^ Trask, 152–55.
  63. ^ Jung, 86.
  64. ^ Hall, 10–11.
  65. ^ Hall, 131.
  66. ^ Hall, 122–23; Jung, 78–79.
  67. ^ Hall, 125.
  68. ^ Hall, 122.
  69. ^ Hall, 132.
  70. ^ Jung, 86–87; Edmunds, 236.
  71. ^ Jung, 83–84; Nichols, 120; Trask, 180–81.
  72. ^ Hall, 133.
  73. ^ 73.0 73.1 Jung, 84.
  74. ^ Jung, 85–86.
  75. ^ Jung, 88–89; Trask, 186.
  76. ^ Jung, 89; Hall, 133–34.
  77. ^ Jung, 89.
  78. ^ Jung, 118–20.
  79. ^ 79.0 79.1 Edmunds, 237; Trask, 200; Jung, 95.
  80. ^ Jung, 94, 108.
  81. ^ Jung, 95; Trask, 198.
  82. ^ Jung, 97; Trask, 198–99.
  83. ^ Jung, 95.
  84. ^ Hall, 135–36.
  85. ^ Jung, 95; Trask, 202.
  86. ^ Jung, 96; Trask, 215.
  87. ^ Trask, 212–17.
  88. ^ Hall, 152–54; 164–65.
  89. ^ Trask, 200–06; Jung, 97.
  90. ^ Edmunds, 238; Jung, 103.
  91. ^ Jung, 96.
  92. ^ Trask, 194–96.
  93. ^ Jung, 100; Trask, 196.
  94. ^ Jung, 101; Trask, 196–97.
  95. ^ Jung, 115.
  96. ^ Jung, 114–15.
  97. ^ Jung, 116.
  98. ^ Hall, 143–45.
  99. ^ Hall, 148.
  100. ^ Hall, 148; Jung 104.
  101. ^ Hall, 145.
  102. ^ Hall, 162–63; Jung, 105.
  103. ^ Jung, 108.
  104. ^ Jung, 109.
  105. ^ Jung, 109–10; Trask, 233–34.
  106. ^ Jung, 110; Trask, 234–37.
  107. ^ Jung, 111–12.
  108. ^ Jung, 112; Trask, 220–21.
  109. ^ Trask, 220.
  110. ^ Jung, 112; Trask, 220.
  111. ^ 111.0 111.1 Trask, 222.
  112. ^ Jung, 113.
  113. ^ Jung, 114.
  114. ^ Jung, 121–23.
  115. ^ Jung, 124.
  116. ^ Jung, 118; Trask, 272.
  117. ^ Jung, 139.
  118. ^ Jung, 140–41; Trask, 271–75.
  119. ^ Jung, 141; Trask, 276.
  120. ^ Jung, 130.
  121. ^ Edmunds, 239; Hall, 244–49.
  122. ^ Jung, 131–34.
  123. ^ Hall, 165–67.
  124. ^ Jung, 144.
  125. ^ Jung, 146–48.
  126. ^ Jung, 149–50.
  127. ^ Jung, 153–56.
  128. ^ Jung, 156; Trask, 260–61.
  129. ^ Lewis, James. The Black Hawk War of 1832. Abraham Lincoln Digitization Project.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2c. [2009-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5). 
  130. ^ Jung, 157.
  131. ^ Jung, 156.
  132. ^ Jung, 161; Trask, 268.
  133. ^ Jung, 162; Trask, 270–71.
  134. ^ Nichols, 131; Trask, 266.
  135. ^ Jung, 168–69.
  136. ^ Hall, 192–94.
  137. ^ Jung, 164–65; Hall, 194.
  138. ^ Jung, 165; Nichols, 133.
  139. ^ Jung, 166; Trask, 279.
  140. ^ Jung, 166; Nichols, 133. Jung says "about 60 people" left with Black Hawk; Nichols, 135, estimated "perhaps forty".
  141. ^ 141.0 141.1 Jung, 169.
  142. ^ Jung, 180–81; Trask, 282.
  143. ^ Jung, 170.
  144. ^ Trask, 286–87; Jung, 170–71.
  145. ^ Jung, 171–72; Hall, 196.
  146. ^ Trask, 285–86, 293.
  147. ^ Hall, 197.
  148. ^ Hall, 198.
  149. ^ Hall, 199.
  150. ^ Jung, 175; Hall, 201.
  151. ^ Hall, 202.
  152. ^ Jung, 177; Hall, 210–11.
  153. ^ Jung, 172, 179.
  154. ^ Lewis, James. The Black Hawk War of 1832. Abraham Lincoln Historical Digitization Project.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2d. [200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9). 
  155. ^ Jung 205–06.
  156. ^ Jung, 181.
  157. ^ Jung, 182; Trask, 294–95.
  158. ^ Jung, 183.
  159. ^ Jung, 190–91.
  160. ^ Trask, 298; Jung, 192.
  161. ^ Jung, 192; Trask, 298.
  162. ^ Nichols, 147; Trask, 298.
  163. ^ Jung, 191; Nichols, 148; Trask, 300.
  164. ^ Jung, 195–97; Nichols, 148–49; Trask, 300–01.
  165. ^ Trask, 301–02; Jung, 197.
  166. ^ Trask, 298–303.
  167. ^ Trask, 308.
  168. ^ Buckley, 210; Hall, 255; Jung, 208.
  169. ^ Hall, 207.
  170. ^ Hall, 209–10.
  171. ^ Jung, 207.
  172. ^ Hall, 212–13; Jung, 285–86.
  173. ^ Jung, 49; Buckley, 203.
  174. ^ 174.0 174.1 Jung, 186.
  175. ^ Hall, 259–61.
  176. ^ Trask, 304; Jung, 187.
  177. ^ Jung, 187.
  178. ^ Jung, 198.
  179. ^ Jung, 201–02.
  180. ^ Edmunds, 238; Hall, 208, 215.
  181. ^ Hall, 215–16.
  182. ^ Edmunds, 247–48; Hall, 231.

次要文献 编辑

  • Buckley, Jay H. William Clark: Indian Diplomat. Norman,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08. ISBN 978-0-8061-3911-1; ISBN 0-8061-3911-0.
  • Eby, Cecil. "That Disgraceful Affair", The Black Hawk War. New York: Norton, 1973. ISBN 0-393-05484-5.
  • Edmunds, R. David. The Potawatomis: Keepers of the Fir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78. ISBN 0-8061-1478-9
  • Hall, John W. Uncommon Defense: Indian Allies in the Black Hawk Wa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0-674-03518-6.
  • Jung, Patrick J. The Black Hawk War of 1832. Norman,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07. ISBN 0-8061-3811-4.
  • Nichols, Roger L. Black Hawk and the Warrior's Path. Arlington Heights, Illinois: Harlan Davidson, 1992. ISBN 0-88295-884-4.
  • Nichols, Roger L. Warrior N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n Peoples.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13.
  • Owens, Robert M. Mr. Jefferson's Hammer: William Henry Harrison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ndian Policy. Norman,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07. ISBN 978-0-8061-3842-8.
  • Trask, Kerry A. Black Hawk: The Battle for the Heart of America.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2006. ISBN 0-8050-7758-8.

主要文献 编辑

  • Black Hawk. Life of Black Hawk. Originally published 1833. Reprinted often in various editions. Revised in 1882 with inauthentic embellishments; most modern editions restore the original wording.
  • Whitney, Ellen M., ed. The Black Hawk War, 1831–1832: Volume I, Illinois Volunteers. Springfield, Illinois: Illinois State Historical Library, 1970. ISBN 0-912154-22-5. Published as Volume XXXV of Collections of the Illinois State Historical Library. Available online from the Internet Archive.
  • ———, ed. The Black Hawk War, 1831–1832: Volume II, Letters & Papers, Part I, April 30, 1831 – June 23, 1832. Springfield, Illinois: Illinois State Historical Library, 1973. ISBN 0-912154-22-5. Published as Volume XXXVI of Collections of the Illinois State Historical Library. Available online from the Internet Archive.
  • ———, ed. The Black Hawk War, 1831–1832: Volume II, Letters & Papers, Part II, June 24, 1832 – October 14, 1834. Springfield, Illinois: Illinois State Historical Library, 1975. ISBN 0-912154-24-1. Published as Volume XXXVII of Collections of the Illinois State Historical Library.
  • ———, ed. The Black Hawk War, 1831–1832: Volume II, Letters and Papers, Part III, Appendices and Index. Springfield, Illinois: Illinois State Historical Library, 1978. Published as Volume XXXVIII of Collections of the Illinois State Historical Library.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