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国茉莉花活动

(重定向自Talk:中國茉莉花革命
AINH在话题“外部链接已修改”中的最新留言:5年前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政治专题 (获评丙级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政治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政治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丙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中国专题 (获评丙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关于条目名称

编辑
茉莉花示威并非原创,请见:京沪民众响应“茉莉花示威”遭警察驱散;会做如此移动,最主要提醒原条目中“革命”名称不符合“比例原则”(革命:“革命...指对现行体制的推翻或取代...),在此考量下,宜使用BBC报导之标题名称;维基总不能人云亦云,搞得个不符实际的条目名称。--Winertai (留言) 2011年2月21日 (一) 06:27 (UTC)回复
我上面还提到了普遍性,Google“"中国茉莉花革命"”的结果(约有 94,400 项结果),Google“"茉莉花示威"”的结果(约有 2,770 项结果),一眼就看出来谁用的更多了(差一个数量级)。正名这事情不应该由我们去做,根据维基的方针,我们要做的只是把二、三手资料来源写进维基而已,我们的工作要对专业性准确性负责。至于二、三手资料来源的对错,不是我们应该去管的。当然你可以找出具有更大支持面的二、三手资料去提升条目质量。(参见原创研究)我尊重每个人不同的看法,但是写作维基这样的百科全书必需去异求同。(其实一个合格的维基人做事就和写论文差不多,不过不能提出个人观点,也不能以个人观点左右资料选材。在写作其他条目时这方面我算不上及格吧)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1日 (一) 06:55 (UTC)回复
如果你觉得“茉年花示威”有一定的使用基础,你大可以加到别名之中,再由其他维基人公断。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1日 (一) 06:56 (UTC)回复
Google新闻的结果:“"中国茉莉花革命"”约有 207 项结果,“"茉莉花示威"”2 项结果。这可是两个数量级的差距了,谢谢。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1日 (一) 06:59 (UTC)回复
1.我已经证明“示威”一词有可供查证来源。2.Wikipedia:原创研究从没教导我可以用Google搜索数量来判别名称普遍性3.我再强调原条目名称中“革命”不符合比例原则;也就是不准确。惠请阁下就这三点集中说明。--Winertai (留言) 2011年2月21日 (一) 07:22 (UTC)回复
我简单回应一下。1.你所谓比例原则完全忽视了两词在媒体中使用的"比例"——谁多谁少,谁是主导(明显是中国茉莉花革命为多且主要使用)。这样可以不用跟你说下去;2.维基没教你用Google数量判断普遍性,但是还是需要判断,而且维基也不拒绝贡献者用Google判断。3.你所谓不符合“比例原则”属原创研究,再者维基有这样的方针:当不符合的你“比例原则”,可是忽略事实存在的普遍性而径直用那些支持来源不多的资料吗?你好像都在回避我普遍性的问题吧,维基也不是以的原则写论文的地方。请你不要再回避普通性问题,回答大家写一些没有普遍认可的内容进维基是否正常的做法?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1日 (一) 08:49 (UTC)回复

用中国茉莉花革命这词不恰当

编辑
  • 维基百科所指的革命意指“往往是一个利益集团采取暴力等激烈的方式打击另一个利益集团,从而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的系列性变革。”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而且还是和平示威性质的运动,改为茉莉花革命中国波动诸如此类的比较恰当。喷出牛奶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04:07 (UTC)回复
名字是抄来的,地点都选择舶来餐厅,当事人全不现身,唯一手段是在网上寻找中共打压的“证据”,呵呵--┐(´∀`)┌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05:12 (UTC)回复
名字是根据号召文稿的,不恰当不是由谁来说吧。除非新闻有更恰当的名字(Wikipedia:可靠来源)。楼上说话失失中立吧。请在有共识或可靠来源的情况下再移动条目。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07:41 (UTC)回复
这条目一开始就POV了,成了一方的宣传……我好心给你打个Air quote,免得其真成为“闹剧”一场……--┐(´∀`)┌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0:12 (UTC)回复
鬼都没出来,好一场“革命” 喷出牛奶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0:25 (UTC)回复
行为艺术。--狗见愁 - 此处给我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7:57 (UTC)回复
这种程度的事件叫作“革命”,仅仅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媒体意淫又一例。--百楽兎 2011年2月24日 (四) 08:55 (UTC)回复

请各位提出看法

编辑

Winertai (留言) 对现在条目名称“中国茉莉花革命”有相当大的意见。请各位就原名称“中国茉莉花革命”及Winertai提出的“茉莉花示威”的普遍性(公众认受性、两词在媒体等公众引用的使用程度)及疑为Wineratai原创研究的比例原则指导编辑本条目使用媒体认受性较低的条目名称是否恰当,谢谢。

楼上这为朋友能就题目评论下么?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1日 (一) 09:42 (UTC)回复
各方媒体皆使用“中国茉莉花革命”为多数,故宜采用之。--安可(居住地:酒馆-职业:诗与歌之演者) 2011年2月21日 (一) 14:12 (UTC)回复
(!)意见:请Ivantalk讨论就讨论,不要动不动就搬岀“原创研究”,“命名常规”什么方针,请看看从讨论到今,阁下已经误引了几回?--Winertai (留言) 2011年2月21日 (一) 14:29 (UTC)回复
我个人主张还是暂时使用茉莉花革命,基本上我所看到的媒体都在用“革命”一词,茉莉花示威听起来有点不伦不类。—Pagan (留言) 2011年2月21日 (一) 16:46 (UTC)回复
(!)意见:还是那句,建议用什么名称的人都不要以自己意见为依归,请提出一个有广大媒体基础(比中国茉莉花革命)的词语吧。维基百科的一切内容都要是可以查证的。喷出牛奶,请你按照我上面的建议去“同意”Winertai的意见,不要为同意而同意。命名的目的是,一般人在新闻媒体接触到这个事件后,就马上可以用听到的名字访问条目。谢谢。(如果有媒体支持,可以在条目开始处用短小篇幅说明这是个不合格的革命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0:52 (UTC)回复
(!)意见:我耐著性子再说明一次:现在症结点在于“多位参与编辑者认为:“中国茉莉花革命”条目名称不正确,而不是“普遍不普遍”问题。我们几位异议者,只是想找另外个“可供查证的条目名称”来替代原本不正确条目名称。至于要符合“听到的名字”访问条目;只要作重定向就可以。另外请Ivantalk善意推定,不要把与阁下意见不同者通通视为寇仇。--Winertai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4:17 (UTC)回复
(&)建议:为了条目稳定性及避免编辑战,个人逾越本际地郑重建议User:Ivantalk可否停止关注及编辑此条目或讨论区一至两天,等您冷静点、条目冷点了,几天后再来编辑。个人认为这样对您或大家或此条目都好。--Winertai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4:24 (UTC)回复
(&)建议,上面有资料的具体回复中有超过一半都是支持保留现有“中国茉莉花革命”的条目名的,你没有通过维基的机制,提出更有可靠性和普遍性的资料来源,再进而以你一个人的看法来代表整体编辑者,是否有违反Wikipedia:礼仪呢?我是你的话,我就不会那么冒昧的提出让我“停止关注及编辑此条目或讨论区一至两天”,乖乘的在网上搜集更多资料以准备完成你的改名大计。你提不出证据的话,管你是或不是维基管理员的谁,一样不能把非公认的资料写进维基。请你关注编辑条目及资料的可靠性,停止“逾越本际”的在维基开展政治活动吧,谢谢。人的容忍是有限度的。我也不会听你说“停止关注”本条目,而让某些人借此机会不依可靠来源的原则去编辑、涂鸦和骑劫本条目。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4:30 (UTC)回复

(!)意见:呵呵,看到“人的容忍是有限度的”的貌似人身攻击警告,我觉得很可笑。算了,善意劝告到此为止。我早知道你不会接受我的意见,我只是想做些记录在此;希望您不要为了想掌控此条目所有权,并在尔后为了这条目犯编辑战,人身攻击等方针。--Winertai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4:39 (UTC)回复

(!)意见:我对你的做法多次提出建议和回复,你都视而不见。还敢“善意劝告”,抑或是恶意的视若无睹,这留给编辑者判断。我每次有根有据你给你回复,你却给我瞎写几句,看着手都觉得有点累。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4:50 (UTC)回复

目前的情况

编辑

目前条目名字和其他地方的引用都保持“中国茉莉花革命”,简约引用(或定性)时则用“事件”(指“革命”)和“集会”(指具体集会活动)。个人认为可以用现在的情况作为编辑时对事件引用和称呼的标准。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6:24 (UTC)回复

中国茉莉花示威?

编辑


中国茉莉花活动

编辑

没人有意见就移动到中国茉莉花活动,革命实在有点怪,反正也能重定向。69.64.91.184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4:59 (UTC)回复

你问得实在太快了,这条目的名字也被移动了五、六次。谁说不反对了?你只按自已的意愿去篡改维基,管理员应该收拾你!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5:23 (UTC)回复
你们重新定向导致了一个回环啊喂~~~这是要搞行为艺术么?= =||| —Pagan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5:25 (UTC)回复
不要把我算在内,我实在没办法才和他们掺和。我都忍住不回退了,忍到刚才出现循环的时候。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5:27 (UTC)回复
有人支持吗,不要在拖了69.64.91.184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5:33 (UTC)回复
(!)意见,你要玩暴民民主吗?维基不是你玩民主的地方。你们把条目定向搞的乱七八糟,访问个页面都要等上几秒钟....这算Wikipedia:破坏吧。不要在这里玩。180.94.143.233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5:37 (UTC)回复
(&)建议是不是保护起来先?貌似要打编辑战和回退战的感觉--Noah~~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5:38 (UTC)回复
大家退一步海阔天空,嘴炮解决不了事情,小学生都会觉得这不是革命69.64.91.184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5:43 (UTC)回复
海阔天空?这里不是论坛,还是需要按照章程办事。另,我早已申请保护了,但因为众所周知的中文WK的效率,暂时还是处于被无视状态。要么直接去找管理员?…… = =b —Pagan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5:46 (UTC)回复
限时5分钟之内再没有人反对就当默认,移了哦69.64.91.184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5:53 (UTC)回复

注:此处原有文字,因为人身攻击,已由Symplectopedia (留言)于2011年2月22日 (二) 16:05 (UTC)删除,尚祈见谅。若有异议请至互助客栈或向管理员反映。回复

我反对你移动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5:53 (UTC)回复

真头疼,有时候激情太高也不是好事  囧rz……--Noah~~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5:56 (UTC)回复
维基百科条条款款实在太烦,你们慢慢玩吧 69.64.91.184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6:02 (UTC)回复

维基的条目名称不等于为事件定义属性

编辑

世界革命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一直以来都只是个设想,但这个条目哪个语言版本都是一样的世界革命。

“中国茉莉花革命”也差不多,作为一个设想,或者一个流产OR失败的行动,以及共产党政权面对一个小小谣言作出的惊弓之鸟的反应的这个系列的事件。用作条目名称是没有问题的。

维基百科使用什么作为名称也从来不是为该事物定义一个属性。请注意这一点。-唐吉訶德的劍(風車之戰)十步殺一人 低頭思故鄉 2011年2月22日 (二) 16:24 (UTC)回复

学理上我会认为叫做茉莉花嘉年华会,然而维基百科只具记录功能,人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写,如果是说定义,倒不如说这是一次网络恶搅事件好过,我支持用革命两个字,不代表事件与革命有任何关系,正如王政共和的波兰明明是共和国,却叫做王国一样,但有必要思考的,是条目已经太过冗杂,对公信力已经造成扣损,该移至其他地方的章节怎移动,该否合并,怎样删节才比较重要。--罚抄(罚抄会馆) 2011年2月22日 (二) 18:22 (UTC)回复

不如改为→中国“茉莉花革命”?一劳永逸

编辑

是的,在"茉莉花革命"上加引号,我似乎有在维基上见过先例,而且有许多实际媒体报道这样使用。可惜引号是搜索语法符没办法通过搜索引擎证明使用率,不过例如BBC:中国是否会发生“茉莉花革命”?;例如博讯(临时): 中国“茉莉花革命”发起者的话;连"法广""自由亚洲电台"都用引号。

这样,认为如此规模谈不上革命的、认为需要尊重通称的,正反双方都可以顾及。--林卯 (留言) 2011年2月27日 (日) 07:43 (UTC)回复

考虑到“条目名称不等于为事件定义属性”,收回下面的提议

条目重命名

编辑

====方案一:易名为“2011年中国反政府示威”==== 理由如下:

  • 这只是少部分人在2011年2月底组织的一次小规模的和平示威,并没有发展到“革命”的程度。
  • 所谓“中国茉莉花革命”实质上与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并没有直接联系,至多只是受其影响,不应该直接借用“茉莉花革命”的名称。
  • “反政府示威”与这次活动的性质最为贴切,同时也是参考了2011年叙利亚反政府示威条目。

====方案二:易名为“中國「茉莉花革命」”==== 理由如下:

  • 同“方案一”前两点。
  • 为了避免所谓“原创研究”,条目暂时保留“茉莉花革命”的说法,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也有不少是在茉莉花革命上加了引号的。这已经是最大的妥协,即使是在介绍此次阿拉伯世界示威的条目中,用的也仅是“反政府浪潮”。

最后,为了防止重蹈前面讨论石沉大海的覆辙,如果一周内方案一没有出现反对意见,或反对意见明显少于支持意见,则移动为方案一的名称;否则移动至方案二的名称。如果方案二的反对意见过多,则易名事宜再议。--Patvoiiage (留言) 2011年4月19日 (二) 14:09 (UTC)回复

此事件的“号召人”

编辑

最初是中国境外民众通过境外网站发起号召,不是中国境内民众发起的事件。 参与者也寥寥,大部分都是看热闹的民众而已。Kerinlau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1:19 (UTC)回复

号召人是谁现在还不清楚。消息首发境外不能说明是境外人发起的。中国禁止网络自由发文你不会不知道吧?Dayten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1:43 (UTC)回复

以我个人见解,发起者以境内的为多。为什么?起事前一天(2月19日)有一票人被抓了,他们就事起事的干部组织。海外人员充其量就是呐喊助威而已(像王丹一样)。欢迎提供可靠来源证明你说法。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3:04 (UTC)回复

策划者 :据美联社报导,“中国茉莉花革命”或由美中情局秘密指示数个美籍反华组织共同实施。<- 有没有网址 或 报章 的详细资料?例如日期和页数。

号召人另一版本

编辑

刚刚发现有人把加拿大一个论坛的已删贴文资讯转来,称中国茉莉花革命是由庾至正号召的,请注意并查证之。--羊男 (留言) 2011年2月27日 (日) 21:00 (UTC)回复

内容其实就是对本条目不正确版本的引用而已,居然还有维基人用作来源,如果不是一时不察就是居心叵测。211.72.90.49114.35.207.116分别在2011年2月28日 (一) 20:582011年3月1日 (二) 02:07都以此作来源增删内文。(其中211.72.90.49累犯达四次)。以上涉及破坏的操作都已经被我回退。请各位维基人留意以上人仕及其他维基人有否出现以上操作,如发现请及时回退及警告。Ivantalk (留言) 2011年3月1日 (二) 03:13 (UTC)回复

主办方写得也太扯了吧

编辑

王丹的在Facebook上的那个页面同样是转载的,怎么他本人成了“主办方”?“mypowercell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05:42 (UTC)回复

已修改。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07:42 (UTC)回复

不存在的事件不宜创建条目

编辑

此条目在所指事件所谓的“发生”之前就已经创立,直接起到了广告作用。维基的作用是记录历史,并非改变历史。本条目原文更适合在个人网络日志中发表。—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Kerinlau对话贡献)于2011年2月20日 (日) 15:21加入。

楼上没签名?此事已获大面积的新闻媒体报导了,自己看资料来源。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07:42 (UTC)回复
看了下监视列表 (差异 | 历史) . . Talk:中国茉莉花“革命”‎; 15:21 . . (+256) . . Kerinlau (讨论 | 贡献) (→不存在的事件不宜创建条目: 新段落) “mypowercell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07:56 (UTC)回复
  • (!)意见不是都有人被抓了吗?应该算是存在的事件了,不论是否有流血或失败。(要求结束一党专政?那国民党或民进党,能够跑去与共产党抢执政权吗?危机也可能是转机,若是无血革命那就是往一个中国更进一步,反之就是鼓励异议者走向分离之路。)-P1ayer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09:15 (UTC)回复
有人进去了=/=革命,造这么大的雷,下这么小点雨,小心人民都被搞得“狼来了”--┐(´∀`)┌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0:12 (UTC)回复
包括有BBC和DW等的媒体报道,有足够知名度。话说今天看香港TVB时享用了10分钟的公益广告……囧。—Pagan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0:54 (UTC)回复

多少人参与能被形容成革命?事实就是出来抗议,游行的就10个以内的的,其余都是围观的,如果说这个规模的事件都可以列为一个条目说明的话,是不是以后凡是中国境内10人以下的群体事件例如拆迁,罢工,上访也好,每次事件都可以被列为一个条目?广而言之世界许多地方10人以内的抗议行动层出不穷,是不是都得列为条目叙述?13亿的国家没几个抗议的那才见鬼了。换做任何其他国家的10人抗议行动,维基会否立新条目呢?还是说就是冲着中国来?--94.213.108.96 (留言) 2011年3月2日 (三) 19:09 (UTC) 几个小群体的狂欢,大部分人根本不感兴趣,仅仅因为符合了某些人的期待,就可以如此大书特书,煞有介事地描绘出一幅“革命”画卷,真的不知道中立性何在。维基百科要沦落为广告宣传专版吗?回复

我觉得有些人太扯了

编辑

有时间乱挂模板,还不如帮忙贡献下条目内容...不知道那些人自于什么心理,只会搞Wikipedia:破坏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2:02 (UTC)回复

另外大家注意下,无可靠来源的东西就尽量不写了;写了就尽量把来源找出来。那些闲得蛋疼、只会挂模板的维基人可以在这方面给予帮助吗?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2:04 (UTC)回复
挂模板可以吸引维基人关注,使条目得以改善,而且维基人又不是样样都精通,无法每次看到参考资料不足或不中立就动手修改。-- 小虎 Tiger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011年2月20日 (日) 12:06 (UTC)回复
分工合作是好事,而只分工不合作还是一边净吆喝,一边净干活。只挂模板不提高质量的人(哪怕上网辨异一下)是不是不会写维基的,还是只懂得模板语句?不要跟我说没时间,没时间还来编辑战。我都赖得说了。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2:12 (UTC)回复
有时间并不代表一定要来对这个条目分工合作,挂模板也是种贡献,因为能吸引有兴趣的编者注意并修改。-- 小虎 Tiger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011年2月20日 (日) 12:21 (UTC)回复
你的意思是“有时间就搞搞编辑战”......? =.= 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2:28 (UTC)回复
挂模板根本不会引来编辑战,倒是一些有新的贡献者一直抢着回退维护模板,不知阁下为何将事情真相扭曲成这样?-- 小虎 Tiger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011年2月20日 (日) 12:33 (UTC)回复
  • 刚把内容修订过了一遍,很多确实没有可靠来源的部分我就先挂上[来源请求]的模板。注脚也有一点杂乱,还需要再整理,也有一些不知是被河蟹还是其他原因,注脚的连结已失效。-TW-mmm333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2:14 (UTC)回复
摘录维基百科Wikipedia:可供查证方针供诸位阅读-Mys 721tx(留言)-U18协会 2011年2月20日 (日) 12:24 (UTC)回复

是,香港苹果日报头版,香港电视台亦重点报导“The Writer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7:17 (UTC)回复

编辑探讨

编辑

- 我这里有苹果日报的网民要茉莉花 解放军严阵,供各位维基人参考编辑。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2:38 (UTC)回复

苹果日报免责声明里说,

,所以是否能作为可靠来源值得商榷--Mys 721tx(留言)-U18协会 2011年2月20日 (日) 12:58 (UTC)回复

这种是与不是都自保式免责满大街都是吧?而且没有直接关系到内容真实性呢。表示不解...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3:14 (UTC)回复
同意Ivantalk所言,因为中国目前对言论严格箝制,常会导致原有的网络资讯在发表后被删除,甚至会有官方发言明显偏离事实的现象,所以这种无责声明不应影响到其成为可供查证来源之标准。-TW-mmm333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3:23 (UTC)回复
嗯,那应该问题不大。@Mmm333k 但是苹果日报不是不在大陆么....@Ivantalk 我的意思是,传媒需要给自己内容背书吧,不过我看到这个报道最后有一个(来源:互联网)...-Mys 721tx(留言)-U18协会 2011年2月20日 (日) 13:43 (UTC)回复
哥哥你眼神不好呢,它是说那个集会地点的列表是来自于网络,你再看一下(我之前就想到这点了,但那列表地球上的媒体目前都是用转的)。里面还采访了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秘书鲍彤呢,怎么可能从网上转来...:)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4:02 (UTC)回复
这样的话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了,祝Ivantalk兄能找到更多的佐证来源-Mys 721tx(留言)-U18协会 2011年2月20日 (日) 15:12 (UTC)回复

“侵犯持不同政见者人权”标题玄乎

编辑

User:喷出牛奶,我说玄乎原因有三:

  1. 标题一般侧重主体写在前方,谓语写在后方,较合理的标题是“不同政见者的人权遭侵犯”。
  2. 动不动说到人权,人权的含义很广的,这种表述有点太法律。
  3. 你把我原来用两个标题说明的文字合并成一个标题,但是那两段文字叙述的内容还是有明显差别的:第一段是异见人土被捕,准确的说是中共行驶了拘捕的司法职能;第二段则只是中共派员纯粹限制某部分人的自由而已(并无拘捕和拘禁的行为),所以我还是主张使用我原来的两个标题“多名人士被捕 ”和子标题“维权人士人身自由受限”,谢谢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4:45 (UTC)回复
  1. 第一点我同意。
  2. 正是因为您所撰写的语句的确意指侵犯人权才整体概括,而且对应此具体事件。太法律?维基百科好像没有这个规则
  3. 根据世界人权公约第九条: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拘禁或放逐。及第十一条

(一)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获得辩护上所需的一切保证的公开审判而依法证实有罪以前,有权被视为无罪。 (二)任何人的任何行为或不行为,在其发生时依国家法或国际法均不构成刑事罪者,不得被判为犯有刑事罪。刑罚不得重于犯罪时适用的法律规定 及第三条: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这不是侵犯人权是什么。喷出牛奶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5:03 (UTC)回复

太法律的意思是不方便一般人阅读。你上面不是人权的定义,只是人权的一部分;你不如把人权的所有含义列出来吧。这样打击面太大而且讨论主体不明显(我只是说异见人士被捕和禁足而已,不是说他们的“安全的权利、自由的权利、政治的权利、诉讼的权利、平等的权利、福利的权利(经济的权利)、民族的权利”被侵犯——摘自人权条目)。我还是认为你这样的做法简化过度了。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5:14 (UTC)回复
改成不同政见者的人权遭侵犯,前一句多名人士被捕的情节较严重改成粗黑体方便辨识 喷出牛奶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5:27 (UTC)回复
支持。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15:28 (UTC)回复

注:此处原有文字,因为与本讨论页面无关,已由Pagan (留言)于2011年2月21日 (一) 03:40 (UTC)删除,尚祈见谅。若有异议请至互助客栈或向管理员反映。回复

关于诉求和定性问题

编辑

那么,既然有编辑者认定此次事件的参与者的诉求是“为结束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则:

  • 文中和现场为何并非都是相关口号?从逻辑上来说,比如要求新闻自由,不等同于要现政权下台,若以部分人的部分口号代替所有,则是编辑者的主观认定行为,属于POV PUSH。
  • 何以判断“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如此来自于示威者的泛泛且POV的口号式判断不适用于WK行文中。

Pagan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4:13 (UTC)回复

没办法反驳你的问题,不过我提个个人看法,这次政治事件(或者叫示威吧)和以往不同的是口号中有“结束一党专政”,伟光正最怕就是这个了,所以事情才会开始闹大。以过往的示威事件相比,过往的示威事件都是相当温和的。
POV方面,既然出自于示威者的口号,应该换种行文方式;保留他们的观点之余,不要让观点影响到维基的POV。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4:25 (UTC)回复
可以运用中文的引用句形和复述语法去解决这个问题。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4:34 (UTC)回复
对于争议性条目的编辑,需要注意NPOV的标准,编辑者不应当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作出定性的判断。在参与者的口号和诉求并非非常明确时(反例如2011年埃及革命),首段不适合作出对事件本身的定性判断,具体的诉求和口号可以在后文具体说明。所以我认为不应当明确在首段作出“为结束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这类代替读者作出的POV判断,至于事实如何应当由读者自行判断,而非由编辑者来“引导”。—Pagan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4:43 (UTC)回复
同意。转成复述或者放在别段如何?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4:47 (UTC)回复

请问所谓的“示威、集会”现场有人喊口号吗?如果没有,口号就不成为“口号”。98.27.133.127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4:57 (UTC)回复

所谓口号应该是计划中的口号,“中国茉莉花革命”没有成为实在的革命游行,但是我们不应该从这一点去否认它的设计内容吧。口号从设计伊始就是口号,并不需要别人“喊”出来确认。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4:59 (UTC)回复

请至少删除恶搞的什么民族企业的段落,恶搞的人在这里有洋洋得意的炫耀 http://www.newsmth.net/bbstcon.php?board=MilitaryJoke&gid=133200&start=133200&pno=1

口号或者诉求下文实际上已有,无论是计划还是实际,基本上只要保持有可信源支持就没问题。还有我以为尽可能避免有争议的量化行为,比如人数一类,需要引用量词时,适合用“部分”一类模棱两可的字眼,而最好避免“多数”或“少数”这类容易引起争议的字眼。—Pagan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5:11 (UTC)回复
其实我还是(+)支持你现在的做法吧,因为在口号中已经说出了“革命”的目的。这应该是为了避免Wikipedia:NPOV的折衷做法。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6:16 (UTC)回复

Google动作好快,马上我刚加入的内容收录。Bus88MRT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6:05 (UTC)回复

需更换新闻连结

编辑

由于Yahoo奇摩新闻连结之后会消失,因此应尽可能使用原报社的网页链接,或是适合的网页存档备份空间。--章·安德鲁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08:24 (UTC)回复

对条目进行整理的意见

编辑

事实上这个条目细琐的内容已经过多了,就连自由时报论坛的一个投书都可以写一行出来,再加上个别关键字封锁,完完全全可以整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审查等条目中,而各地集会情况方面,既然事件并没有主办方的预期成果,而事实上各地亦没有事情发生,举办地方面大可以只保留城市名,用段落形式列出参与城市,并将可能有参与者的两三个城市概况列出,其余城市就一笔带过即可。(留意我用了可能字眼,事件并没有要求参与者提供标识,在本来就人潮较多地区用观望作共通点,本来就容易产生混淆,不论政治中立也好,不敢尽信传媒也好,加上可能一词便足以兼具保存知识内容及对无可能证实的内容作出足够存疑表示了,这亦是史学界对无法证实内容的一贯做法)

至于实际上如何修订,我建议将这个条目合并到2010-2011年阿拉伯世界的反政府示威中成为一个独立章节,分两段说明事情经过及结果,即使不作合并,亦应该仿效日文条目般对内容作大规模删减,以保持公信力。这个没有签名的留言是user:Panel在2011年2月23日 (三) 02:22留下的

(!)意见应该整理。来源应该尽量以三级来源为主,所以投书那个就可以免了。
关键字封锁部分,把没有来源的全部去掉,其他的保留在原条目(要让看的人知道的确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网络控制措施)
城市方面支持你的看法。不过我不支持合并,在中或人而言,这两个事件的关系其实就只有名字了。有必要重写。(维基的编辑工作对编辑者的语文掌握能力也有一定要求的...)
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3:02 (UTC)回复

请注意应对针对本条目进行的恶搞和破坏

编辑

刚才去看了一下前面有人贴出的水木社区的讨论串,发现有恶意人士将继续对本条目进行持续的恶搞,而且供认出青岛这个城市的内容属于恶搞( http://www.newsmth.net/bbstcon.php?board=MilitaryJoke&gid=133200&start=133200&pno=4 ),经过参看参考链接11的内容,发现青岛部分的内容并不包含在博讯网新闻当中,确属于恶搞。所以请大家关注新增的内容并考核参考文献部分,及时清除恶搞部分,维护条目质量。 FucGFW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0:45 (UTC)回复

请特别留意某些用户,如WangliusZuxy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2:27 (UTC)回复
那些经常移动、大幅修改页面,却又不说一句话的用户(我就不开名了),我觉很有问题。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3:03 (UTC)回复
另外也希望有管理员定期值班整理页面,尤其是整理框架架构,合适时候该要开新页面把冗长的资讯“分门别类”到子页里,尤其是已发生而比较少跟进补充资料的或者经常更新动态消息的可开新分页(如各次集会情况),本页面提供提要资讯,而且也避免编辑战与段落调动与资讯重复,就如我这类补充资料与维基化的基础建设会比较顺畅与方便。--羊男 (留言) 2011年3月1日 (二) 15:04 (UTC)回复

博讯网的来源

编辑

根据维基百科的Wikipedia:可靠来源方针,我们应该使用二次文献(或者更佳的三次文献),但是现在条目中很多来源都是使用博讯网的一次文献(在我们外人看来,他算是半个组织者,所有新闻的来源都是它)。为了保证条目可靠性,我建议大家开始为这些博讯网的来源转换为二次文献来源。(可以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一起来,维基不会嫌来源多的)

博讯的出版过程连可靠来源的标准都不满足(任何人都可以自行发表),更加谈不上成为一次文献了。--Skyfiler留言2012年8月30日 (四) 15:56 (UTC)回复

还有一个发生了但已解决的问题也说一下,之前我留意到有不少来源都是直接连到博讯首页的。在引用博讯网的内容时,请维辑者确定可以获得该息消的唯一URL(而不是博讯网临时网站的首页)。谢谢。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16:24 (UTC)回复

我建议大家开始为这些博讯网的来源转换为二次文献来源

看不下去了,Ivantalk又再次误引方针。正确二次文献条件之一是引用学者创作并由学术出版机构出版;而不是由条目编辑者整理出来的就叫二次文献。较好描述这段语意的意境是不要把资料堆砌,而是要经过整理。--Winertai (留言) 2011年2月24日 (四) 04:15 (UTC)回复
在上面,我没有定义什么是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定义内容在各自的条目中。我说说我的意思吧,免得有些人要钻牛角尖:只来源于博讯网或自接来自民众记录的,叫一次文献来源(比如我去了茉莉花革命现场,我把现场的实况记录下来);二次文献某某报社综合了我和(或)其他资料来源写出来的东西,并在媒体网络发布;更严格的三次文献是其他媒体机构纵合了上面某某报社的和其他同层次的作品,再精炼出来的结果。无论二次、三次文献都不会出自于编辑者的手笔。还有,这两文献等级是参考了论文写作规范出来的东西,对于新闻文学写作和维基编辑就有适当调整。总而言之,不要直接用来自现场的记录(一次文献),最好用有被媒体机构综合过的资料(二次或三次文献)。理论上是这样没错,但是有时候一次文献可能是唯一的资料来源,这个就要灵活处理。User:Winertai就你会再次误会我的意思了,其他维基人也不需要我大段文字说明。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4日 (四) 06:34 (UTC)回复
看清楚,是你误解我的说法。维基借用了学术论文范法的用法,在Wikipedia:可靠来源中列明了一、二、三次文献(维基中又叫一、二、三级来源)的定义,和建议使用二级及以上来源。方针的正确意思就是不要用现场、第一手的记录。而不是你说的“不要把资料堆砌,而是要经过整理。”(确定可靠来源的实施者是学术机构/媒体机构,也不是你忽略掉你主语。汉语中被忽略调的主语认为“听话者”)
还有转换应该用更确切的字面替换(找出二次文献的出处如URL,替换掉一次文献的出处如URL),因为有些人就要死死的去解字面意思,而不懂得变通。如果你还有疑问、或者现在不会再误会我的讲法的话,请你说明。希望你想下一为什么你会误会别人误引维基方针,还有发出批评之前请先思考。Ivantalk (留言)
需要更准确定义的朋友,请直接Wikipedia:可靠来源Ivantalk (留言) 2011年2月24日 (四) 07:03 (UTC)回复
自圆其说。--Winertai (留言) 2011年2月25日 (五) 02:23 (UTC)回复
Ivantalk 的留言,我看不出有任何的问题。而 Winertai 的部分,我觉得纯属误解的成分居多。--章·安德鲁 (留言) 2011年2月25日 (五) 15:58 (UTC)回复
如果可以从一次文献转成二次文献,维基编辑者大家都可以当报社编辑或论文撰述者了。这种即时事件,哪会那么快出来“二次”文献?除了专文出版,最低标准的硕士论文也要等到七月或一月,何况更费时的“三次”(三级文献)?我的意思是说:碰到这种时事条目,我们最好因应就是“不要把资料堆砌,而是要经过整理”改写润文就是。Ivantalk误引方针,振振有词,后来还自圆其说。不料,这样子还有人帮腔,真是怪哉。--Winertai (留言) 2011年3月7日 (一) 16:35 (UTC)回复

影响

编辑

那一年代,有“苏东波”,中国则有“六四”; 这一年代,有“中东波”,中国则有“00”。

注:00表示待填的数目字。--220.142.194.200 (留言) 2011年2月24日 (四) 01:24 (UTC)回复

又见西方媒体不实报道

编辑

我在英文维基上也发了同样的东西,不过在这里就不需要翻译了,自行前往

解释一下:

1.这是activist网站,一般来说不能当RS看,但是这个帖子的内容是有事实证据的,应该可以用吧。

2.POV了,不过个人感觉跟3.14一样,西方媒体捏造不实证据,被ac抓到了。问题是这捏的也太假了吧。Zlqq2144 (留言) 2011年2月25日 (五) 21:02 (UTC)回复

(?)疑问请把anti-cnn中所有没有的链接(来源)补上。另外我不知道anti-cnn给的第一个事实证据——“美国Online USA News”是不是西方媒体,其页面底部甚至其自我介绍页面也没有介绍其来历,除了一个词 ——“Pakistan”(巴基斯坦)。太危险 (留言) 2011年2月26日 (六) 03:34 (UTC)维基百科处理编辑冲突的能力越来越差了。回复
(?)疑问我根据anti-cnn的描述搜出来了台湾《自由时报》的原网页,却无anti-cnn所指摘的照片,而anti-cnn偏偏在此时不给原文链接,不知为何。太危险 (留言) 2011年2月26日 (六) 03:58 (UTC)回复
我没有anti-cnn的ID,希望楼主帮忙去问问这是怎么回事。谢谢。本条目应该没有引用anti-cnn所写的来源。另外,有没有人懂挪威语的?太危险 (留言) 2011年2月26日 (六) 04:01 (UTC)回复

因为代理原因,不知道为什么只能发新话题而不是继续上面的写,哪位好心人帮忙改一下吧。

关于anticnn帖子的内容东西我也不是很了解,因为不是我发的,也没参与。不实报道目前还有质疑,而且数量就目前来说还不算太多,所以我觉得应该继续观察,看看有没有更多的报道出现。Zlqq2144 (留言) 2011年2月26日 (六) 12:18 (UTC)回复

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新发话题不留标题就直接跟在上一个标题后面。--达师198336 2011年2月26日 (六) 13:18 (UTC)回复
  • “某些境外媒体不惜滥竽充数,甚至张冠李戴”具体是哪些?“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表演行为艺术”有何凭据?“为了完成既定的炒作任务”只不过是作者编的小说而已。我想起了08年anti-cnn的无逻辑的、造谣的帖子,真是“本性难移啊”!--Jerry Wong (留言) 2011年2月28日 (一) 14:33 (UTC)回复

:*这次确实有点小题大做了,但是08年AC可是贡献了不少主流媒体的不实报道吧,‘造谣’是从哪来的?Zlqq2144 (留言) 2011年3月2日 (三) 13:37 (UTC)回复

改掉“事件历程”和“事件动态”之说明

编辑

“事件历程”和“事件动态”过于笼统。“事件动态”里面记录的很大部分是上个星期的事情,已成过去,算不上“动态”。而仔细比较“事件历程”与“事件动态”,分明记录的是推动革命(标题如此)与反对革命的两股力量的行动。故改成现有段落标题。太危险 (留言) 2011年3月1日 (二) 23:17 (UTC)回复

我已回退,原因如下:
尽管旧有两个标题真的有点不堪,但是此事件本身的性质也同样的模糊不清。你使用的章节称呼中,“反革命”一则是从近代中国就存在的刑法罪行,二则文字上带有暗示此事为“革命”。目前媒体对事件定性接近于示威,但还没有统一论调;维基人也对事件定性多有争论,其中反对称为“革命”的不少。条目名称应以媒体报导为基础(“中国茉莉花革命”),但是对事件的称呼,尤其是标题应该注意不要使用这种“隐含定性”的做法(或者是读者对行文的误会所引起的)。可以的话,尽量以“事件”等中性名词指代“中国茉莉花革命”,以避免绝辑争端及歧义、暗示等问题。Ivantalk (留言) 2011年3月2日 (三) 02:41 (UTC)回复
在不清楚事件的关系时,动不动就用XX和反XX这种结构,可能会有Wikipedia:NPOV的问题。Ivantalk (留言) 2011年3月2日 (三) 02:42 (UTC)回复

由于此次行动发生在春天开始之时,再有鉴于发生过北京之春事件,因此个人先将“事件动态”的段落名称,调整为现名。依时、依物而得其名“茉莉花”。 ——小南 2011年3月3日 (四) 00:55 (UTC)

修正个人前面看法,以“茉莉花之春”对“事件历程”。“事件动态”让“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取代,对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想到,居然连都不给唱了……‘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小南 2011年3月3日 (四) 01:13 (UTC)

现在已有媒体报导事件的名称,怎么还要另行定名?参见Wikipedia:命名常规。维基百科是记实百科,不是抒情百科,那些自由发挥的标题请拿掉。(Wikipedia:中立的观点Wikipedia:胡言乱语Wikipedia:可靠来源)维基更多的需要Wikipedia:可靠来源而非Wikipedia:原创研究吧,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放弃个人的创意。Ivantalk (留言) 2011年3月3日 (四) 02:31 (UTC)回复

就好比中国茉莉花后面应该接上“行动”、“革命”等等……或什么的,标题只是标题,并不能代表什么。正因为标题不能代表什么,真正能叙述过程的是内容。更何况北京之春、民谣茉莉花都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就算是抒情,也仅是个人论定,那是心理投射(内部效度#影响因素:主试对被试的印象时总是假设其他人有相同倾向,即把自我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致。——小南 2011年3月3日 (四) 03:28 (UTC)

另外就你所提的维基百科:命名常规,该条目摘要早写到:“……本页面虽然是方针、是所有维基百科用户应遵从的标准,但毕竟只是整理了过去编者约定俗成的常规,并非绝对。随着维基百科的逐渐发展变化,有些一度有意义的常规可能已经过时,某些特定常规可能明显不再合适。无论如何,当你对条目命名犹豫不决的时候,请参考命名常规所倡议的标准,总的来说,所有条目命名都应当首先使用大多数中文用户最容易理解、最不容易混淆的文字……”。依理论事,就过去发生事件(布拉格之春北京之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是茉莉花 (民歌)歌词)内容而名,本质上来说,不属于我个人创作,就没有什么所谓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放弃个人的创意”。 ——小南 2011年3月3日 (四) 03:28 (UTC)

"茉莉花之春"这改的什么玩意……能否用容易理解的语句?--林卯 (留言) 2011年3月3日 (四) 07:37 (UTC)回复

不然呢,单用茉莉花?春?茉莉花春?茉莉?茉春?要动嘴巴、动笔质疑当然很简单,给个所谓“容易理解”的建议吧。而“茉莉花绽放”是OK的,最起码我承认 ——小南 2011年3月3日 (四) 14:55 (UTC)
(你是想与每一个提出异议的人卯上,排斥异见是吗) 你所举的"茉春"等例子…呃…都不是例子(就像某人把饺子命名为包子,旁人认为不对后,某人却用"不然呢,豆沙包?小笼包?"来反驳——你这是故意吧?)。而你改的实际上只有你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别人只能猜个大概,甚至还需要你的解释,这就是所谓“不容易理解”。总之这真不适合放维基。我真的不知道"茉莉花之春"是指什么,到底是事件发起还是事件历程还是事件脉络还是事件大纲?或者是无解、微妙、内涵、不可理喻的?--林卯 (留言) 2011年3月7日 (一) 06:35 (UTC)回复
茉莉花之春,除了个人提出之外,已有媒体提到。引述明报2011年2月28日之报导,“张文光: 茉莉花之春,【明报专讯】革命不会永远都在远方,不要低估中国的茉莉花之春……”。既然都是人家质疑我,总该小南发问了。可否给几个不该用“茉莉花之春”的正当理由,而你的依据是什么?如果茉莉花之春不够好,请问您的命名是? ——小南 2011年3月3日 (四) 14:55 (UTC)
很简单,就用类似“事件发起”,“事件历程”——你也可以说"茉莉花之春"意思不是"发起"、不是"历程",那么还可以改成“事件**”,但"茉莉花之春"意思绝对不明确,这不是有没有人用就能解释的。如果你认为"茉莉花之春"意思明确,可否用通俗语言说明一下这是指什么?话说User:Aistsana为何因为我一句话发两段回复,难道是戳中要点了=_,= ?--林卯 (留言) 2011年3月7日 (一) 06:35 (UTC)回复

墙国的革命居然都是用繁体的人写的,好笑 Zxj boy (留言) 2011年3月5日 (六) 07:47 (UTC)回复

这个规模称为"革命",未免太太贬低"革命"了。不过我说的是规模,你可能是指"深远"意义。--林卯 (留言) 2011年3月7日 (一) 06:35 (UTC)回复

新增【茉莉花革命影响】

编辑

新增维基条目茉莉花革命影响,与茉莉花革命有关的他国后续发展,希望大家增修到这里。——小南 2011年3月5日 (六) 15:44 (UTC)

有鉴于某人作为

编辑

有鉴于用户:J87j8787茉莉花革命影响进行条目重定向之作为。另一方面,茉莉花行动影响已提升至全球层面,就之前在中国茉莉花革命之编修的回退结果([2])来看。个人觉得,与中东北非无关的资料不该放至“2010-2011年中东地区和北部非洲的反政府示威”此处。且条目标题时间地区定义都太狭隘,所以内容放至此处不妥。强烈建议该做个变动,甚至与“茉莉花革命影响”或新增“其他”对调,以权衡内容比重。况且,中国茉莉花也算是正式事件,不是附属在中东地区和北部非洲之下。(个人意见)——114.40.53.220 (留言) 2011年3月5日 (六) 16:29 (UTC)回复

第四次?累不累啊。。

编辑

虽然中国社会矛盾重重,民生问题堪忧,但是还没有到实在没法活的地步,个人感觉近几年出现大规模示威起义不太可能。Xiehechaotian (留言) 2011年3月9日 (三) 15:49 (UTC)回复

维基百科,就是客观记录所发生的事件。至于起义的可能性大不大,这不在词条讨论范围内,词条只需记录事实。Solelyeagle (留言) 2011年3月13日 (日) 07:21 (UTC)回复

维基百科“可查证”、“有可靠来源”的标准愈来愈低了

编辑

一碰到批评政府的条目,可查证、可靠来源的标准就降到这么低的程度,”引用某位网友的话“,”据不愿透露姓名的目击者称“。。。 啥也不多说了。 马不停蹄 (留言) 2011年3月16日 (三) 11:27 (UTC)回复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目击者称,下大雨,在西藏路有2、3千人聚集,包括大学生、访民和下岗工人,大批全副武装配备长、短冲锋枪警察、便衣和几卡车军队驱散群众、抓捕外国记者”。这种挑战读者智商的话还是去掉好。--马不停蹄 (留言) 2011年5月13日 (五) 03:21 (UTC)回复

这个条目仅仅是某些人喊出的几句口号,我认为用革命一词或者事件一词都脱离了现实意义,只能说是一次煽动未遂。“Landao123456 (留言) 2011年3月17日 (四) 03:23 (UTC)回复

注:此处原有文字,因为与本讨论页面无关,已由金肃(留言)于2011年3月20日 (四) 04:54 (UTC)删除,尚祈见谅。若有异议请至互助客栈或向管理员反映。回复

“中国茉莉花革命”事件,这个名字倒还能接受。共产党真牛逼,抓得这么牢这么小心,十年不行,看看二十年内倒台有没有希望,坐等。

来谈谈茉莉花革命本人的看法,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独轮运没有身先士卒,这点上独轮运真没有谭嗣同的那股子劲儿,这也是我鄙视歧视独轮运的根本原因。茉莉花这两天在网上抄的沸沸扬扬,让云云们好像产生了8964的幻觉,美好的梦总是要醒的。这帮8964难民怀揣着一颗对自己遭遇不公的嫉妒不平衡扭曲的变态的心全部怨恨到中国政府头上,还没种站在最前沿,只有在网上歪歪唧唧的,真是让我们新一代留学生和全国人民所唾弃!

他们已被中国抛弃了,国内的人没有人愿意理他,没有人赞同他们,他们回不了国,没有真正的朋友,白人歧视他们,国人歧视他们,甚至有时连他们自己都歧视自己!真正的民运要像戊戌6君子一样身先士卒,敢为断头第一人!

试问独轮运,你们有这种勇气吗?我帮你们回答了,“没有!”

这次所谓的茉莉菊花大哥命,站出来的寥寥无几,看热闹得多,国内老百姓正常生活,正常赚钱,学生正常上学,商人正常经商,一切井井有序,欣欣向荣。看来独轮运所期待的一起只是他们安慰自己意淫的幻觉而已

3月27日的呢?

编辑

没后续报道了?要太监了?

都已经唔系新闻,仲加旧野上去做乜

编辑

都已经唔系新闻,仲加旧野上去做乜都已经唔系新闻,仲加旧野上去做乜都已经唔系新闻,仲加旧野上去做乜

地点/信息正确吗?

编辑

很奇怪在右上角信息框的地点里看到了我所在城市,就我所知当时那里未有人聚集,连警察都没有增多,这个地点是怎么算进去的?

话说现在还有必要加新闻动态标记吗?另外看了英文维基页,只记录到20 March,2011——不谈这个,集会地点后面的五六七好像连来源注脚都没有,最奇怪的是“让散步者增长到十六亿”这什么玩意…倡议不至于这么不切实际,连植物人也算上?…抑或恶搞?--林卯 (留言) 2011年4月4日 (一) 15:30 (UTC)回复

宣传

编辑

目前集会地点部分,宣传已经大于记述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4月7日 (四) 14:18 (UTC)回复

参考英文维基将集会地点并入活动现状,五六七次集会地点没有参考来源及未能表达正确意义而删除,文章中一些宣传性的外部链接例如文章第一段中:每周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等其他信息在 中国茉莉花革命发起者博客发布。这种内容去除。Zxj boy (留言)

“呼吁地点”的内容竟然快有条目的一半长了,这种纯宣传的内容还是删掉比较好,留着只会影响条目本身的客观性。 --马不停蹄 (留言) 2011年5月13日 (五) 03:27 (UTC)回复

中国斩茉莉 21岁知青被判劳教2年

编辑

文章中用邪党称呼中共违反了维基中立原则

编辑

希望于以更正

早点把这文章删除了吧

编辑

说实话,各位自己心里都清楚,所谓的茉莉花,其实屁事都没发生,顶多算煽动未遂,真正实际发生的事情就是十几个看热闹的,加上一群反华媒体巴不得想出点事情。结果,最后是什么事也没发生,但是反华媒体白白浪费了表情,于是维基百科就有了这么长一篇文章描述此事的,仔细看看,大多数篇幅都在描述一下几个东西: 1. 煽动者制定的详细规则,包括尝试过煽动哪些城市,试图在哪个广场聚集等。 2. 反华媒体是多么期待出点事情,不停的发报道说没有出现大规模示威,然后猜测没有出现的原因是中共打压。 3. 所谓的第三方,也就是反华势力对此事的评价,什么王丹啊,马英九啊,也就是一群喊热闹的人。 4. 煽动者与官方的冲突,包括一些明明收到了禁令还去现场采访的记者。 但是最最最最最最关键的是,实际上真正观测到的,发生事情是,国内民众根本不鸟这些鼓动,自己该干啥干啥,少数几个闲的无聊的人在看热闹。 没了。 总结一下,真正实际发生的事情是,反华势力看到阿拉伯革命了,心里痒了,聚在一起大肆鼓动中国民众上街闹革命,于是发生了1-4条所说的事。换来的是十几个看热闹的人。 这算革命吗?要革命好歹也要有几个货真价实的国内民众自发上街抗议的行为吧?(香港台湾那几个滥竽充数的不算)。事实是,真正的革命的影子都没有,有的是积极的煽动。 编辑这篇文章的作者们,你们以为在维基百科上写了一篇超长的标题为“中国茉莉花革命”的文章,茉莉花革命就真的发生了吗?别搞笑了。即使毫不知情的人看了这篇文章也会觉得这所谓的革命根本就是作者YY出来的。 你们自己也应该看看,此文是不是绝大多数部分都在描述某些人尝试煽动革命的过程?如果承认了,就应该意识到,中国历史上海外势力尝试煽动颠覆中国政府的例子多的数不完了,就单从这次煽动的手法、结果来看,这次煽动是在是太业余了,相当于是在搞笑,根本无特殊之处,不值得记载。 早点删了吧,免得以后被人看了笑。68.145.215.183 (留言) 2011年11月27日 (日) 00:54 (UTC)回复

孩子,小心民主后被杀全家68.145.220.234留言2013年8月25日 (日) 22:27 (UTC)回复

注:此处原有文字,因为无证据侮辱他人,已由Fanglongzong(留言)于2012年8月5日 (日) 00:59 (UTC)删除,尚祈见谅。若有异议请至互助客栈或向管理员反映。回复

水深火热,不想可想象。

所谓的“第三方”大半是民运的人,这也太不妥当了吧。137.189.228.1留言) 2012年12月24日 (一) 15:57 (UTC) 哈哈,你也不是不知道,中国大陆有一个东西叫“墙”。相信我吧,要是真是哪一天共产党的信息部门不再用屁股指挥脑袋,“皇恩浩荡”把墙拆了,中文维基百科三天之内就得挂镰刀锤子标。47.240.25.9留言2019年8月18日 (日) 16:54 (UTC)回复

缺乏持续性深入报道

编辑

找到的新近文献都是和这个事件类比的,不属于案例分析之类的深入报道。--Skyfiler留言2012年8月8日 (三) 00:04 (UTC)回复

这有什么好深入报导的?这事件根本就没有后续,谁叫中国人没有阿拉伯人那么好煽动,其实也是因为阿拉伯国家都太蠢了当初事件发生时没有及时封锁掉脸书这个专门替西方犹太人煽动那些目的在颠覆发展中国家政权的叛乱的西方自由派喉舌加犹太人开的媒体才导致以色列那些犹太人得逞(我实在想不出阿拉伯之春对除了以色列之外的国家有什么好处,欧洲人一开始被犹太人的脸书(脸书创办人祖克柏就是个犹太人,脸书会促成阿拉伯之春就是因为犹太人有明显的动机要忽悠阿拉伯人自相残杀,犹太人是所有阿拉伯人的共同敌人)误导所以那时候欧洲人还对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喊打喊杀喊的很欢,结果最后欧洲人发现内战导致的叙利亚难民都往他们那去了之后就开始转换立场变成支持阿萨德了,自私自利的以色列却连一个叙利亚难民都没收,明明以色列是离叙利亚最近的国家之一)。123.192.250.229留言2017年11月27日 (一) 12:57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中国茉莉花革命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8月3日 (四) 06:39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中国茉莉花革命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8月2日 (四) 13:57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中国茉莉花革命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8月29日 (三) 06:08 (UTC)回复

注:此处原有文字,因为与本讨论页面无关,已由某人2019年9月11日 (三) 02:55 (UTC)删除,尚祈见谅。若有异议请至互助客栈或向管理员反映。回复

返回到“中国茉莉花活动”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