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专题讨论:地球科学

(重定向自Wikipedia talk:地球科學專題
Eric600369在话题“矿物学-破碎词句,不知所云”中的最新留言:1年前
          专题依照页面评级标准无需评级。
本维基专题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地球科学专题 (获评专题级不适用重要度
本维基专题属于地球科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地球科学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专题级专题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维基专题无需评级。

断层:部分页面内容与普通地质学相异,若属二十一世纪新概念.请例举文献证明

编辑

举例如下:

"断层滑动方向和倾向(断层面和水平面的夹角)平行的断层称为走向滑移断层",十九世纪地质学定义为倾向滑移断层

"大于45°为高角度逆断层或逆冲断层,小于45°为低角度逆断层";十九世纪地质学定义恰恰相反,大于45°为逆断层,小于45°为逆冲断层

铲形断层:“因为通常其弧度随着高度递减”;十九世纪地质学定义。弧度随着深度递减。断层面在深处甚至与地层面平行。形成滑脱面

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7月24日 (日) 01:43 (UTC)回复

阁下您好,这一条目定义的确存在问题。这几种说法在中国学界流行,逆冲断层常被定义为“断层倾角小于或等于45°的具有挤压收缩性质的断层。”[1]在大陆出版的大多数学术论文皆以此定义,而在国际的现代地质学中则少见将thrust fault如此定义。走向滑移断层在中国地球科学学界常被视为倾向滑移断层的一种。这一条目没有任何来源,您可以协助改进。--Paritto Ame 2022年12月30日 (五) 00:35 (UTC)回复

参考资料

页面:隐没带 (部分内容与十九世纪地质学概念相异)

编辑

”隐没带(英语:subduction zone),也称俯冲带、消减带,指地球的'岩石圈'中对流的沉降流(downwelling)所在的地区“; 十九世纪地质学,根据地震波研究岩石圈为固体,不可能有对流存在--陈建民留言2022年7月24日 (日) 02:00 (UTC)回复

造山运动 -因果倒置的翻译

编辑

生物学 原文“海洋的存在对于海床的延伸与隐没是相当重要的”不知何芸? 此句因果倒置:应为“海床的延伸与隐没对于海洋的存在是相当重要的”

原文”在1950和1960年代,造山运动的研究配合生物地理学。。。英伟”continental drift and plate tectonic‘被翻译成“造山运动” 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7月24日 (日) 05:38 (UTC)回复

隐没带-东拼西凑,前后矛盾

编辑

原文“指地球的岩石圈中对流的沉降流(downwelling)所在的地区”-- 岩石圈为固体,基本没对流存在。若有则需加注明文献

原文“海洋岩石圈的密度通常比软流圈大。例外的情况发生在大片的洪流玄武岩(flood basalt),又称为“大型火成岩区(large igneous provinces(简称LIPs))。这类例外的情况会造成海洋地壳极度增厚,浮力太大而无法隐没。当在下沉板块之上的岩石圈浮力太大无法隐没时会产生碰撞,因此有这句常说的话:隐没作用引起造山运动“---前段说海洋岩石圈的密度大,后段说海洋地壳极度增厚,浮力增加。前后矛盾。十九世纪普通地质学认为洪流玄武岩是由地幔柱造成的和造山运动无关。 若有则需加注明文献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7月28日 (四) 05:02 (UTC)回复

杏仁孔-以讹传讹

编辑

Amygdules原被翻译为杏仁状体,后被改为“杏仁孔”,因中文文献已有先例。殊不知这又是个以讹传讹。 基本地质指明“amygdules“不是孔洞,而是被次生矿物充填的孔洞,状如杏仁。 未被充填的孔洞是气泡孔(Vesicle)。 其纹理为气泡纹理(Vesicular texture)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7月29日 (五) 06:13 (UTC)回复

放射虫-以讹传讹

编辑

原文“放射虫多产于热带海洋中….”-此句是误导,以讹传讹

放射虫各物种分别逐居在不同海洋水团中,因被洋流带动,热带海洋比两极海洋,在垂直分布上具有较多的水团。所以物种较多,并非产量多。

原文“因为迅速的繁殖与过多的物种…”--此句是”Due to their rapid change as species and intricate skeletons”的错误翻译。 正确翻译为“因为物种及其复杂骨骼的迅速变化…”--陈建民留言2022年7月29日 (五) 16:49 (UTC)回复

远海沉积物-重组词句,以彰显地质概念

编辑

原文“远海沉积物(Pelagic sediments 或 marine sediments),为那些在深海平原累积的沉积物,远离陆源沉积物的陆地来源。陆源沉积物主要由大陆棚所限制,并由河流所沉积”-词句错乱,重组如下:

“为在远离陆地的深海平原上累积的沉积物,所含陆源沉积物皆由悬浮搬运而后从水体或大气沉淀到海底。陆源沉积物主要由河流搬运到近海或大陆棚沉积。”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7月29日 (五) 20:00 (UTC)回复

非整合-地质新观念需加文献表明

编辑

非整合

1)原文”表明沉积物堆积不连续的地下侵蚀或非沉积面“-- “地下侵蚀”为本页面新创地质名词。按基本地质概念,侵蚀是流体在地表对岩层的破坏。“地下侵蚀”指地下水在喀斯特地形的侵蚀?

2)原文”描述沉积地质记录中的所有断裂“--“断裂”是地质构造名词,而非沉积学。 可能是“间断”的误译。

3)原文“在随后的下次沉积前未受到侵蚀”--是”were subsequently eroded before the next deposition“的词句颠倒的误译。经重新组合后”在随后的下次沉积前,受到侵蚀“ 较有地质意义。

平行不整合 原文”平行不整合是代表侵蚀或非沉积时期二层平行沉积岩层间的非整合面沟壑和非整合“--“二层平行沉积岩层间的非整合面“为本页面新创地质慨念。按基本地质概念,一层即可,无需”二层“。

非整合 原文”如果裂缝下方的岩石是火成岩或因变质作用已失去层理“--非整合是”裂缝“亦为本页面新创地质慨念。

长壁状不整合--应该采用上超不整合(also known as onlap unconformity)

敬请专家斟酌,以彰显基本地质概念--陈建民留言2022年7月30日 (六) 18:07 (UTC)回复

我已核实,这些条目的确存在问题。其中地下侵蚀在中国地球科学学界常指“固体颗粒被地下水流从土壤中带走的现象”,是水文地质学的混用概念。阁下可以添加参考文献协助修改。--Paritto Ame 2022年12月30日 (五) 01:02 (UTC)回复
(~)补充经查,地下侵蚀为中国学界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学的分支学科)和地质学的混用概念。--Paritto Ame 2022年12月30日 (五) 01:06 (UTC)回复

片岩-修正词句,以彰显基本地质概念

编辑

原文“是具有明显片状构造的变质岩”--按schistosity是岩石纹理,并非构造

原文“所以颗粒粗大“--按普通地质定义,片岩颗粒属中等,并非粗大

原文“其颗粒结构主要是石英和长石”--应译为“其颗粒状矿物主要是石英和长石”或“其颗粒状结构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组成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7月31日 (日) 18:06 (UTC)回复

schistosity并不完全是岩石的纹理,而是叶理的一种,中文叫做“片理”。--ハネ・シラヌイ 留言 2023年10月14日 (六) 22:35 (UTC)回复

硅铝层--修正词句,以彰显基本地质概念

编辑

原文“ 根据地壳均衡理论 山脉既向下也向上扩展其岩石圈"--按普通地质定义,地壳均衡理论指,山脉既向下也向上扩展其地壳, 非岩石圈。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7月31日 (日) 22:38 (UTC)回复

温盐环流--指出疑点

编辑

深层水的动态

原文”挪威海是这个系统主要进行蒸发冷却及洋带下沈的场地“--洋带是water mass译误 应该是水团

原文”接格林兰岛、冰岛及大不列颠海底岩床的裂隙”--海底岩床是submarine sills译误 应该海底山脊

原文”也就是大西洋洋中脊溢流向南方“--此句不在英维原文中,不知文出何处,且北大西洋深层水和大西洋洋中脊无关

原文”。。。抵达北太平洋,受到浅而狭窄的白令海峡阻塞然后因为受热上涌变回暖流继而循环”--此句拼凑错误。应为“在北极海盆形成的深水,受到浅而狭窄的白令海峡阻塞不能流入太平洋。”

又”后因为受热上涌变回暖流继而循”--此与海洋学抵触,深水不可能受热,唯一受热上涌只能在海底火山。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2日 (二) 06:20 (UTC)回复

铲形断层-与基本地质概念不符

编辑

原文”因为通常其断层面弧度随着高度递减“--基本地质定义指铲形断层面上陡下缓。与"随着高度递减"相反。

原文“经过长时间演进的铲形断层可能会被整平,成为水平的分层”--此句可能为现代基本地质的创新概念,19世纪基本地质指出“因断层面倾角往深处减低,在深层可能达到水平,而形成滑脱面”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2日 (二) 18:07 (UTC)回复

滑脱构造-地质新观念(?)需加文献表明

编辑

原文”由于岩石圈本身并不是一个均质的圈层,而是由许多平行的小圈层组成"--按基本地质定义,岩石圈只有两圈层,地壳及上地幔。而非许多平行的小圈层组成。且滑脱构造是在局部地壳内形成,而非延申整个到岩石圈。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2日 (二) 18:17 (UTC)回复

热点 (地质学)-东拼西凑

编辑

原文“最新的地质学上的证据则把热点的成因指向了海洋地壳隐没至核幔边界(Gutenberg discontinuity),海洋地壳因其密度较小而上升,且过程中减压融熔”

海洋地壳(oceanic crust)隐没至核幔边界--海洋地壳必须和海洋岩石圈(oceanic lithosphere)一起在隐没带下沉.本身不能。

海洋地壳因其密度较小而上升--按基本地质概念,海洋岩石圈因其密度较大而下沉入软流圈(asthenosphere)。

减压融熔(decompression melting)是指热慢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时,对岩石圈底部的减压融熔。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3日 (三) 04:30 (UTC)回复

蛇绿岩套-错误讯息,与基本地质概念不符

编辑

“岩套的顶层是0.3公里厚的深海沉积物(pelagic sediments)如燧石”--按基本地质,远海沉积物(pelagic sediments)由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及红土主要成分组成。 无燧石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3日 (三) 21:25 (UTC)回复

增生楔-与基本地质概念不符

编辑

原文"连同岛弧火山喷发碎屑(Trench sediments)"--按基本地质,(Trench sediments)为海沟沉积物,以浊流沉积岩为主

原文"板块缝合处,非潜没板块从洋壳上刮下来的残块,称为仰冲(obducte)" -- 英文为"obduction",非(obducte)。

原文"增生楔处,逆冲断层叠加地震活化(seismicity activating superimposed thrusts)“--应该重组为”在增生楔处,叠加的逆冲断层被地震活化”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3日 (三) 21:39 (UTC)回复

中洋脊-词不达意

编辑

原文“形成转换断层,虽然朝着同一方向扩展(脊推机制),但移动方向却不相同,而这些转换断层会出现剪切作用”--应该写成 “形成转换断层。虽然中洋脊同一边朝着同一方向扩展,但横切中洋脊的转换断层两边移动方向却不相同,而出现剪切作用”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4日 (四) 20:12 (UTC)回复

矿物学-破碎词句,不知所云

编辑

矿物与对称概念

原文“晶格概念、基本对称元素。推测并模拟矿物生成的环境,在实验室中生成矿物“--东拼西凑,破碎词句。不知所云

研究方法。

原文“利用显微镜观察其特征,谓之光性矿物学;亦可检测其化学成分”--基本地质的光性矿物学不能检测化学成分。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4日 (四) 20:17 (UTC)回复

我只知到光性矿物学主要是将岩石做成薄片,放到偏光显微镜(注意:一般没有偏光功能的显微镜是不能用的)底下观看看矿物的光学性质,虽说可以透过一些光学性质来鉴定是哪一种矿物,但是不是每一种矿物都能这样鉴定,还是得透过其他仪器辅助。当然化学成分是无法靠这样的方法分析的,打EDS可能会快一点。--ハネ・シラヌイ 留言 2023年10月14日 (六) 22:50 (UTC)回复

构造地质学-词句误译

编辑

原文“折叠和断层的岩石地层通常会形成圈闭“--折叠为21世纪新创构造地质词句?可能是FOLD的误译。

原文“积聚和浓缩石油和天然气等流体”--浓缩石油为21世纪地质新观念?可能是集中的误译。

原文“导致基底和贵金属矿床的集中区域“--基底矿床的集中为21世纪地质新观念?可能是普通金属(base metal)的误译

原文“叶面和关节等缺陷是岩石的内部弱,,,--叶面是Foliation 叶状层理的误译,关节是Joint 节理的误译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4日 (四) 20:40 (UTC)回复

地质学-词句误译

编辑

原文“是对地球的起源探讨压力与时间、历史与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探讨压力与时间为21世纪新创构造地质观念?

原文“武纪大爆发-具有坚硬结构的生命大量出现”--应该译为“具有硬壳的生物大量出现”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4日 (四) 20:45 (UTC)回复

石油-与基本地质概念不符

编辑

形成/生物成油理论

原文“碳氢化合物。。。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中空的岩层中. 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中空的岩层而聚集石油成油田是二十一世纪创新地质概念,需加注释说明。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6日 (六) 05:58 (UTC)回复

地幔热柱-与基本地质概念不符

编辑

原文“较热的岩石由地幔底部一路上升至地幔顶部"--按基本地质概念,岩石不存在地幔底部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8日 (一) 21:00 (UTC)回复

终碛-与基本地质概念不符

编辑

原文“是指冰川在后退消融时因为某种原因而暂停在原地的状态。形成原因是因为冰川的提供量和消融地点处于在大约接近平衡点,则冰川就会在后退消融的过程中暂停上述于平衡点的位置,并且由冰川所带来的沉积物质形成圆弧型的堤防状,成为端冰碛“--按基本地质概念。终碛是冰川在前进最大処留下的冰碛,而非停上不动时留下的冰碛。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8日 (一) 21:07 (UTC)回复

珍珠岩--与基本地质概念不符

编辑

原文“由于喷发后急速冷却,形成球粒状玻璃质岩石,有弧形或圆形裂纹,尤如珍珠的结构,所以被命名为珍珠岩"

事实上珍珠岩是由含水高的黑燿岩,加热脱水后,脆裂形成的珍珠状的结构。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02:24 (UTC)回复

构造岩--与基本地质概念不符,词句误译

编辑

原文“这些特征一般说明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连续的固体(韧性)流动”--此段与地质观念不符。并非所有构造岩都经过固体(韧性)流动

原文“平面褶皱来自硅酸盐矿物或石墨等板状矿物相的平移“--平面褶皱是Planar foliation 的错误翻译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23日 (二) 06:12 (UTC)回复

油砂-观念与传统石油地质不符

编辑

原文“油砂(英语:Oil sands,亦称焦油砂)是一种黏土、水、石油和沥青的混合物”--油砂按常规定义,石油成分只剩沥青。其它成分皆被降解或蒸发。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8月27日 (六) 03:46 (UTC)回复

已修改油砂。--YFdyh000留言2022年12月30日 (五) 02:52 (UTC)回复

逆断层与逆冲断层

编辑

逆冲断层(thrust fault)为逆断层(reverse fault)之一种,其断面倾角为45-15度。故逆断层不能与英维thrust fault链接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10月13日 (四) 06:01 (UTC)回复

各向异性-含错误地球物理及地质基本概念

编辑

地质学文段中叙述如下:

“在地球物理的研究领域常常使用的是地震波的非均向性,意指地震波在不同方向传递的波速不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岩石的组成矿物本身就是不具有均向性的,而且大部分的造岩矿物都具有此现象,例如石英、长石、橄榄石。当地震波传递经过此种晶体时,会造成垂直方向振动的波与水平方向振动的波波速不同,当地震波抵达测站后,测站会量到两个不同方向振动的波抵达之时间差。借由量测时间差,就可以推知地球内部矿物的分布情况”

缺失地震波规模概念-在实验室利用声波(极高频率地震波)可测出矿物波速的各向异性,但在野外地震波为低频率,其波长大于矿物晶体大小百倍以上。地震波波速和矿物晶体无关。

缺失普通物理概念-地震波被激发时,自然产生纵波(垂直方向振动)和横波(水平方向振动)其速度和密度,体积模量及剪切模量而定。和矿物晶体方向无关。两种波抵达测站之时差,只能判断震源距离,和矿物分布无关。

缺失岩石学概念-岩石有不同矿物组成,矿物颗粒在岩石中的排列是非均一的(变质岩列外)。除非岩石由单一矿物组成,并且结晶轴排列一致,否则地震波波速和矿物晶体无关。

若要达到原文中之叙述,需待诺贝尔奖金级之突破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10月18日 (二) 03:37 (UTC)回复

地温梯度-部分内容与基本地质科学不符

编辑

原文“在世界上大部分远离板块构造的地区里”-地球所有地区均在板块构造内,不可能远离板块构造

原文“地球的内部热量来自行星形成时的沉积物的剩余热量-行星形成时没水没空气,不可能有沉积物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10月27日 (四) 17:49 (UTC)回复

大陆漂移学说-部分内容为误译与地质基本概念不符

编辑

原文“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大陆海洋的分布以及大陆之间存在的构造、地质和物理相似性的假说”-“物理”一词是误译。物理是全球性的,不可能在海洋或大陆之间有相异性。即相似性是必然的。

原文“值得一提的是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根本的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 被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推动力有多种。非只潮汐一种。Wegener 曾提出地球离心力是推动力。马廷英(1964)提出地壳滑动为推动力,等等

由来

原文“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非洲分裂开去” – 英文“torn away from Europe and Africa ... by earthquakes and floods"  Abraham Ortelius, floods 应译为洪水,非潮汐

理论

原文“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玄武岩质是Sima的误译,应译为硅镁层。花岗岩质是Sial的误译, 应译为硅铝层.

证据

原文“古磁场的证据:把非洲、南美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大陆连接在一起时,各大陆测得的古生代磁极边缘轨迹大致重合在一起,证明它们在古生代期间确实属于同一大陆地块。” -古生代磁极边缘轨迹是Paleozoic polar wondering curve的误译. 应译为古生代磁极漂流轨迹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12月17日 (六) 03:20 (UTC)回复

海底扩张学说-部分内容自相矛盾,因果颠倒

编辑

科学发现

原文“赫斯直到布鲁斯·希森(1953年,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所)发现了沿着大西洋洋中脊的全球性大裂谷以后才得以了解他所探测北太平洋海床的状况 - 希森的大西洋洋中脊的大裂谷文章于1960 年发表,根据此文,赫斯于1962发表海底扩张学说。 并非原文所述,赫斯先发表,后经希森证实。两文献在条目均有列出。海底扩张学说提出后,希森就再度引申膨胀地球说,因为当时没认出班尼奥夫带岩石圈隐没带消失的证据。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12月17日 (六) 19:46 (UTC)回复

前陆盆地-误译连连

编辑

原文“…若是因为板块张裂产生的沉积空间,则称为张裂盆地。“ - 张裂盆地 为裂谷盆地(rift basin)的误译。

前陆盆地的类型

原文“边缘盆地:由于板块碰撞、隐没而形成的前陆盆地” – 是(which occur on the plate that is subducted or underthrust during plate collision (i.e. the outer arc of the orogen) 的误译,应该翻译为 “边缘前陆盆地,位于在板块碰撞区的被隐没的板块之上“。

原文”弧后(尾弧)盆地:由于海洋板块下沉的拉力,位于隐没带-火山弧之后的前陆盆地“ – 是(which occur on the plate that overrides during plate convergence or collision (i.e. situated behind the magmatic arc that is linked with the subduction of oceanic lithosphere) 的误译,应该翻译为 “弧后前陆盆地,位于在板块碰撞区的覆盖板块之上,火山弧之后”

板块运动及地震活动性

原文“前陆盆地的板块运动可借由研究与之连接的变形区来计算“-是(The motion of the adjacent plates of the foreland basin can be determined by studying the active deformation zone with which it is connected) 的误译. 应该翻译为”与前陆盆地相邻的板块运动,可借由研究与连接区的变形来计算“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12月22日 (四) 04:58 (UTC)回复

海沟-因果倒置与基本地质概念相异

编辑

原文“海沟多分布于活动的海洋板块边缘,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一般认为它是地球板块相互挤压所形成” - 海沟不一定在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例如马尼拉海沟(英语:Manila Trench)是海洋板块之间的海沟。

定义

原文“在地质学上,海沟的产生被认为是海洋板块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 是错误地质概念,理由同前。

原文”环太平洋的地震带都发生在海沟附近。这是因为海沟区的重力值比正常值要低,它意味着海沟下面的岩石圈被迫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向下沉降“ - 因果倒置的地质概念。海沟附近的地震带,并非导自重力值比正常值要低。是导自海沟下面的岩石圈被迫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向下沉降。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12月22日 (四) 05:17 (UTC)回复

“多分布于”,所以不在“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是否为少数或者另一种情况,是否断句问题。
似乎是说法之一,[1]“这里往往形成海沟”部分,[2]“发生碰撞的地方,通常会形成海沟”部分。如果存在其他学说或者更好的归纳,请WP:举证并补充到条目中。
不了解,不过[3]说“海沟是明显的重力负异常带。”--YFdyh000留言2022年12月27日 (二) 17:18 (UTC)回复

砾岩-叙述错误

编辑

原文 “砾岩(英语:conglomerate)是一种沉积岩,由从母岩上破碎下来的“ - 其中胶结物不一定是由从母岩上破碎下来的

原文“砾岩是一种碎屑岩。其胶结物中常含有矿物,砾岩可以做为建筑材料。- 沉积岩的胶结物都是矿物,即使黏土也是矿物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12月22日 (四) 20:06 (UTC)回复

砾岩。“由从母岩上破碎下来的”是描述母岩上破碎下来的碎屑而非胶结物。胶砾岩,胶结物是塑料,可能不算矿物。--YFdyh000留言2022年12月27日 (二) 17:05 (UTC)回复

蛇绿岩套-误译

编辑

原文“岩套的顶层是0.3公里厚的深海沉积物'''燧石'''“ - 燧石在深海沉积物非常罕见,因为是陆源颗粒,不可能达到深海。可能是远海沉积物中的硅质软泥(siliceous ooze)的误译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2年12月22日 (四) 21:59 (UTC)回复

蛇绿岩套,不反对去掉未列来源的“如燧石”,但检查看到有多则来源提到含燧石。[4]燧石层。[5]燧石岩。[6]“沉积剖面为泥质和砂质岩石﹐可含燧石和石灰岩”。--YFdyh000留言2022年12月27日 (二) 17:00 (UTC)回复

有关地球科学专案讨论页中, 有维基人提出有关地质学的相关问题

编辑

User:陈建民WikiProject_talk:地球科学中提出了约二十个的地质学条目相关问题, 因为该讨论页阅读者不多, 因此没什么人回应, 请地质相关专业的维基人协助参与讨论, 谢谢大家, 另外@Raymon090Dan310546卡達:--2001:B400:E285:FFCB:60B0:BFBD:1EE8:367D留言2022年12月16日 (五) 03:42 (UTC)回复

副知活跃的地科专题编者@A1CafelTenbeens:@Theodore XuJyxyl9:。--🍫巧克力~✿ 2022年12月16日 (五) 04:51 (UTC)回复
(“Jyxyl9”,@Patlabor Ingram)——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2年12月16日 (五) 07:37 (UTC)回复
感谢您的信任。我在地科领域里只对地球物理学比较熟悉,对地质学内容不是很清楚,所以帮不上大忙  囧rz……。如果遇到了我擅长的领域的话我会参与讨论的。中二少年西奥多 セオドア 地震专题 2022年12月16日 (五) 14:38 (UTC)回复
其实也可以建议他直接来互助客栈提问?——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2年12月25日 (日) 17:36 (UTC)回复
不太确定中文维基是否有熟悉地质学,愿意协助的维基人。若是有的话,邀请条目作者到互助客栈提问,也许是个不错的短期方案--2001:B400:E2DA:F04B:4072:4E8C:6184:349C留言2022年12月27日 (二) 16:43 (UTC)回复
如果无人协助,提到客栈也没用吧,还不如集中一点。试着回了几个,不过我对此并不了解。--YFdyh000留言2022年12月27日 (二) 17:20 (UTC)回复
我大致查看了这些问题,大部分的确存在不严谨,地区差异和过时的问题。但我自己对学科前沿动向并不了解,还请其他编者协助改进。--Paritto Ame 2022年12月30日 (五) 00:42 (UTC)回复

包气带-误译

编辑

原文“包气带(Vadose zone),或称渗流带,是指位于地球表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质介质。”—“潜水面”是“地下水位”(water table)的误译。

原文“非饱和区一般不包括潜水面之上的毛细上升区(capillary fringe)和季节性饱和区域”—与所附图不符,非饱和区在附图中包括毛细上升区。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3年1月18日 (三) 03:17 (UTC)回复

阁下直接修改即可,虽然阁下来这里咨询大家意见也好,但事实上估计没个几年不会有回复。--蓝莓味绿茶留言2023年1月29日 (日) 08:24 (UTC)回复
建议阁下直接和编者本人讨论。--蓝莓味绿茶留言2023年1月29日 (日) 08:25 (UTC)回复
包气带或许是中国的常用名。--Paritto Ame 2023年3月14日 (二) 12:07 (UTC)回复

钟乳石-相反误译

编辑

形成和种类

原文“并不是每一个钟乳石都是由开始于一滴载有矿物的水滴”是“All limestone stalactites begin with a single mineral-laden drop of water.” 的误译-应该译为“所有钟乳石都是由开始于一滴载有矿物的水滴”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3年1月18日 (三) 04:37 (UTC)回复

石灰岩洞(Cenote)-地质名词误译

编辑

原文"石灰岩洞是指石灰岩基岩地下水的侵蚀坍塌后形成的天坑"

石灰岩洞(limestone cave)是一个广泛的地质名词,包括地陷,沉洞,落水洞,渗穴,岩溶塌陷 (sinkhole 的同义异名)及横向的各种石灰岩洞。 将Cenote(岩坑井或天然井,地陷之一种)译为石灰岩洞,实乃不妥.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3年1月22日 (日) 22:17 (UTC)回复

依照术语在线及一些网络文章,赞成更名为天然井等待编者意见。--YFdyh000留言2023年1月22日 (日) 23:00 (UTC)回复
 完成,更名为石灰阱,别名另行附注和重定向。--蓝莓味绿茶留言2023年1月29日 (日) 08:17 (UTC)回复

培长岩 vs 培长石(Bytownite)

编辑

页面“培长岩”的内容是“培长石”(Bytownite) -“岩”与“石”不分,缺少基本地质观念

敬请专家斟酌--陈建民留言2023年2月10日 (五) 19:43 (UTC)回复

去那条目讨论页开个讨论吧。--蓝莓味绿茶🍵 2023年2月11日 (六) 04:51 (UTC)回复
培长岩的条目吗?已找到了,是倍長岩--2001:B400:E2A8:542E:979B:5120:9E3D:F883留言2023年2月11日 (六) 07:06 (UTC)回复
返回到“地球科學”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