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兰·罗素

英國哲學家,邏輯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作家,社會批評家,政治活動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

第三代罗素伯爵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注 1](英语: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OM FRS,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2]曾在三一学院、剑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他写了许多著作,其中包括经典著作《西方哲学史[3]

伯特兰·罗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Bertrand Russell
出生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05-18)1872年5月18日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蒙茅斯郡特里莱赫英语Trellech
逝世1970年2月2日(1970岁—02—02)(97岁)
 英国卡那封郡彭希登德雷斯英语Penrhyndeudraeth
居住地英国
国籍 英国
母校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文学士,1893届)
机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配偶爱丽丝·皮尔索尔·史密斯英语Alys Pearsall Smith
1894年结婚—1921年结束)

豆拉·勃拉克英语Dora Russell
1921年结婚—1935年结束)

派屈西亚·斯彭斯英语Patricia Russell
1936年结婚—1952年结束)
[1]
伊迪丝·芬奇英语Edith Finch Russell
1952年结婚—1970年夫故)
奖项德摩根奖章(1932年)
西尔维斯特奖章(1934年)
诺贝尔文学奖(1950年)
羯陵伽奖英语Kalinga Prize(1957年)
耶路撒冷奖(1963年)
时代20世纪哲学
地区西方哲学
学派分析哲学
语言学转向
逻辑主义
主要领域
学术导师詹姆斯·沃德英语James Ward (psychologist)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博士学生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其他知名学生拉斐尔·戴姆斯英语Raphael Demos
签名

在数学哲学上采取弗雷格逻辑主义立场,认为数学可以化约到逻辑,哲学可以像逻辑一样形式系统化,主张逻辑原子论英语Logical atomism[4]

1920年7月,罗素申请了一年假,前往中国和日本讲学,对中国学术界有相当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西欧思想,言论自由最勇敢的君子,卓越的活力,勇气,智慧与感受性,代表了诺贝尔奖的原意和精神”。

生平

编辑

背景与早年经历

编辑
 
罗素的父亲安伯雷子爵

罗素于1872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当时大英帝国正值巅峰,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1840年代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父亲安伯雷子爵英语John Russell, Viscount Amberley是一名无神论者。罗素的母亲也出身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罗素是这个辉格党家庭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教父是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弥尔

在双亲去世后,罗素和他的哥哥富兰克·罗素英语Frank Russell, 2nd Earl Russell就由祖父母抚养长大。他祖母最爱的圣经格言是“不可随众行恶”(Thou shalt not follow a multitude to do evil) (出埃及记 23:2),这也成了罗素的座右铭。与当时其他上流社会的子女一样,罗素由家庭教师专门教授。罗素在17岁时认识了美国人爱丽丝·皮尔索尔·史密斯英语Alys Pearsall Smith,很快便爱上了这位姑娘,两人在1894年结婚。这段婚姻在1911年宣告结束,主要是因为罗素的不专情:他和包括奥特林·莫瑞尔夫人英语Lady Ottoline Morrell在内的多人都曾有过亲密的接触。

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哲学逻辑学数学,1908年成为学院的研究员并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

罗素反对英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被罚款并丧失了三一学院的教职。1918年他还因反战活动而判刑6个月。

战间期

编辑

1920年罗素访问俄国和中国,并在北京讲学一年,与美国人文哲学家杜威同时间在中国讲学。罗素在长沙时期,青年毛泽东曾担任他的记录员。回到欧洲后著有《中国问题》一书,孙中山因此书而称其为“唯一真正理解中国的西方人”。

1921年,罗素与女性主义作家豆拉·勃拉克英语Dora Russell再婚,他们育有两个孩子。这期间罗素已经因为参与反战活动而被剑桥大学开除,他通过出版各种有关物理、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谋生。1927年夫妇俩人共同建立了一所教育实验学校“皮肯·希尔学校”(Beacon Hill School)。

1931年罗素的哥哥去世,因他没有孩子,由罗素继承爵位,成为第三代罗素伯爵。但是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这么称呼自己,或被别人这样称呼。

罗素和豆拉·勃拉克很快因勃拉克部分报复性地暴露与一个美国记者的一段婚外情而告终。[5]1936年罗素再与一名牛津大学学生派屈西亚·斯彭斯英语Patricia Russell (nee Spence)结婚,他们最初是在1930年认识的。两人也生有1个儿子康拉德英语Conrad Russell, 5th Earl Russell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曾支持过绥靖政策,但是后来又支持与纳粹德国作战,因为他意识到希特勒必须被消灭,否则将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罗素始终认为,任何战争都是罪恶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战争是在很多种罪恶中较轻的一种。

1939年罗素搬到美国,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讲学,并很快被任命为纽约城市大学教授。但是当这个消息一曝光,地方法院就取消了他的教授资格,认为他在“道德上”无法胜任教授一职。(其中,法院和地方报纸抨击罗素1925年的著作《我的信仰》)他在1944年回到英国,并重新执教于三一学院。

晚年

编辑

1948年10月2日,搭小飞机坠毁英语Bukken Bruse disaster,机上19人伤亡,罗素竟完好无伤。

1948年11月20日,在对威斯敏斯特学校学生的一篇演说中,罗素惊人地指出,美国应该先发制人,发动预防性战争,用核武器彻底摧毁苏联,因为这样的后果要比苏联研制出核武器后爆发核战争好得多。但是之后罗素改变了看法,认为核武器裁军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并从此致力于核裁军运动。1954年氢弹爆破成功,罗素进一步意识到核武器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1954年4月,罗素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除了爱因斯坦在临终前数天签了字外,汤川秀树莱纳斯·鲍林等多位科学家也都在宣言上签字。

1952年罗素再度离婚,和一名美国的英语教授伊迪丝·芬奇英语Edith Finch Russell结婚。1960年代罗素出版了自己的三卷自传。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在肯尼迪遇刺事件发生后,罗素是最早几个对官方的事件版本提出异议的人之一,并罗列出了案件的16个疑点。他反对越南战争,和让-保罗·萨特一起于1967年5月成立了一个民间法庭(后来称为“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逝世

编辑

1970年去世,骨灰被撒在威尔士的群山之中。他的爵位由其与多拉的儿子约翰·康拉德·罗素继承,为第四代罗素伯爵。第四代罗素伯爵于1987年去世,爵位由罗素的小儿子康拉德·罗素继承,为第五代罗素伯爵,这位第五代罗素伯爵是位受尊敬的历史学家以及英国上议院成员。第五代罗素伯爵于2004年10月去世,爵位由1968年出生的他的儿子,也就是罗素的孙子,尼古拉斯·罗素继承,为第六代罗素伯爵。

思想与贡献

编辑

数学

编辑

罗素起初对数学感兴趣,后来逐渐转向哲学方面,他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树。在数理逻辑方面,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对20世纪数学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罗素在1900年便认识到,数学是逻辑学的一部分,他试图建立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把整个数学归纳为逻辑学;1910年,他和他的老师阿弗烈·诺夫·怀海德一起发表了三卷本的《数学原理》,在其中对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统整理。

哲学

编辑

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乔治·爱德华·摩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怀特海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新黑格尔主义,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唯心主义,转而研究实在主义,并很快成为“新实在主义”的倡导者。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论

罗素的分析哲学由此诞生: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但是罗素的努力被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是徒劳的。

罗素在20世纪初转向逻辑实证主义,提出逻辑原子论英语Logical atomism,要求从相当于逻辑上原始命题的原始事实出发,以这种事实作基本元素,由此构造出整个世界。罗素认为这种原始事实是主观的感觉经验,而且这些元素之间彼此毫无联系。罗素认为,人所感觉到的是“事实”或“事实”的集合体,它既不能被认为是物理的,也不能被认为是心理的,而是“中立”的。他把这种说法叫做“中立一元论”。

他相信简单成分的语言(句子,或是更恰当地说,命题)可以指称由简单成分的实在(事实)引起的简单成分的经验(感官作用)。在知识理论与逻辑学上,罗素都是个极简主义者;他试着化约世界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使其达到最简单的“原子”成分。根据罗素创立的学派主张,哲学应该以分析为主,分解成分,并且理解这些成分如何结合起来(相反地,英国的黑格尔主义者总是坚持,每件事都连结着其他事。无法掌握全体就无法理解部分)。因此,我们的语言也必须加以澄清、改善与“观念化”,必须根据逻辑重新理清文法,以便更精确地反映世界的结构。

预防性战争

编辑

在一战期间,罗素仍然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还曾因宣扬反战而被判刑,甚至失去在剑桥的职位。但二战后,罗素于1945年,在英国流行杂志《骑兵队》建议对苏联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他曾私下承认非常不喜欢苏联,且于1947年,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相关演说。罗素还跟英国军方讨论过这些想法,也写信给曾提出核子工厂检查计划的马赛耶陈述自己的意见。

但罗素却于1950年代多次否认他鼓吹预防性战争,直至1959年一次的BBC节目中才承认他先前支持预防性战争的立场。但他认为自己只是想给苏联压力而非真的鼓吹战争。

罗素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再次成为注目焦点,他谴责美国总统肯尼迪联合国在这次事件中的做法,并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表达同情与提出建议,他认为自己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且造成一定的作用。虽然多数评论家与舆论并不认同,但罗素过去对苏联的批评反而带来某种信誉,因为没人会认为他是克里姆林宫傀儡[6]

和平运动

编辑

罗素是一名和平主义者,他大力宣传反对军国主义,并协助推动反核运动

政治、社会和宗教

编辑

伦理学道德方面,罗素持的是开放态度,认为过多的道德束缚是人类不幸的根源,道德不应限制人类本能的快乐,因此提倡自由恋爱试婚离婚从简和节育等,认为未婚男女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发生婚前性行为并非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观点使他在美国遭到激烈抗议,最终还导致他失去了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职务。

宗教上罗素是一个不可知论者。罗素对所有宗教持反对态度,尽管在《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中罗素主要批判了基督教,但他在另一篇论文《宗教对人类文明起到有益贡献了吗?》中同样使用藏传佛教作为宗教的反面例子。罗素认为宗教机构在历史上一如既往地阻止人类社会的进步。[7]

教育方面,罗素主张自由教育,认为学生的言行举止不应受到约束与限制,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他和第二任妻子于1927年一起创立一所试验学校。

政治上罗素的立场接近于民主社会主义:他支持政府为穷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反对共产政权极权统治

罗素曾经说:“我绝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这句话体现了费边社成员的性格:费边主义者就是怀疑主义者,不仅怀疑权威,而且也怀疑自己原有的看法,他们主张不断的以现实观照理论,不断辩论,不断修正对社会的认识。

他在漫长人生将尽之时,写了一部情感浓郁的优雅自传,总结他的政治信念、对哲学的热情和对爱情的深沉追求。罗素也宣称—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显示的--“世界是恐怖的”;相较之下,形式哲学虽能提供庇护,但终究是虚掷光阴。

著作

编辑
  • 《几何学基础》(1897年)
  • 数学原理》(怀特黑德合著,1910, 1912, 1913年)
  • 《哲学论文集》(1910年)
  • 《哲学问题》(1912年)
  • 《社会重建原则》(1916年)
  • 《人类为什么战斗》(1916年)
  • 《自由之路》(1918年)
  • 《中国问题》[8](1922年)
  • 《工业文明的前景》(合著,1923年)
  • 《科学的未来》(1924年)
  • 《相对论入门》(1925年)
  • 《论儿童教育》(1926年)
  • 《物之分析》(The Analysis of Matter,1927年)
  • 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1927年)
  • 《心灵分析》(1927年)
  • 《怀疑论》(1928年)
  • 《婚姻与道德》(1929年),
  • 幸福的赢得》(幸福之路)(1930年)
  • 《哲学与现代世界》(1932年)
  • 《自由与组织》(1934年)
  • 《宗教与科学》(1935年)
  • 《权力:一种新的社会分析》(1938年)
  • 西方哲学史》(1945年)
  • 《权威与个人》(1949年)
  • 《名人的噩梦》(1954年)
  • 《罗素回忆录》(1956年)
  • 《我的哲学发展》(1959年)
  • 《人类有将来吗》(1962年)
  • 《文明之路》

作品的中译

编辑
  • 简体字本:
    • 《中國問題》. 秦悦译. 学林出版社. 1996年. 
    • 《社會改造原理》. 张师竹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 《自由之路》(原書名:Roads to Freedom). 不着译者.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 
    • 《羅素自選文集》. 戴玉庆译. 商务印书馆. 2006年. 
    • 《羅素自傳》(共有3卷). 陈启伟等译. 商务印书馆. 2006年. 
    • 《我的哲學的發展》. 温锡增译. 商务印书馆. 1982年. 
    • 《邏輯與智識:1901~1905年論文集》. 苑莉均. 商务印书馆. 2005年. 
    • 《我們關于外間世界的知識:哲學上科學方法應用的一個領域》. 陈启伟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 
    • 《西方的智慧》. 不着译者.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年. 
    • 《俗物的道德與幸福》. 不着译者. 华文出版. 2004年. 
    • 《性愛與婚姻》. 文良文化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年. 
    • 《羅素道德哲學》. 李国山等译. 九州出版社. 2009年. 
    • 《羅素論教育》. 不着译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 
    • 《西方哲學史:以社會和政治的視角敘述哲學的一般歷史(縮譯彩圖本)》. 钱发平编译. 重庆出版社. 2006年. 
    • 《西方哲學史》. 程舒伟等编译.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年. 
    • 《西方哲學史》. 钱逊编译. 重庆出版社. 2010年. 
    • 《羅素論自由》. 不着译者. 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 《羅素快樂智慧書》. 不着译者.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年. 
    • 《幸福之路:貝特蘭‧羅素通情達理集》. 不着译者.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 
    • 《羅素說幸福人生》. 不着译者. 现代出版社. 2010年. 
    • 《羅素論中西文化》. 不着译者. 北京出版社. 2010年. 
    • 《哲学问题》. 何兆武译. 商务印书馆. 2007年. 
    • 《罗素谈人的理性》. 石磊译. 天津社科院. 2011年. 
  • 繁体字本:
    • 《羅素回憶集》. 林衡哲译. 志文出版社. 1967年. 
    • 《羅素論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 刘福增主编. 水牛出版社. 1968年. 
    • 《羅素的戰爭倫理學》. 刘福增主编. 水牛出版社. 1968年. 
    • 《羅素論哲學與政治》. 福曾主编. 水牛出版社. 1968年. 
    • 《羅素論世界的新希望》. 刘福增主编. 水牛出版社. 1970年. 
    • 《心之分析》. 蒋年丰译. 协志工业出版. 1982年. 
    • 《羅素短論集》. 不着译者. 志文出版. 1984年. 
    • 《羅素論中西文化》. 胡品清译,刘福增主编. 水牛出版社. 1988年. 
    • 《羅素論現代教育》. 刘福增主编. 水牛出版社. 1988年. 
    • 《羅素論權威與個體》. 刘福增主编. 水牛出版社. 1988年. 
    • 《羅素的回憶:來自記憶裡的肖像》. 吴凯琳译. 左岸文化. 2002年. 
    • 《西方哲學史》. 何兆武、李约瑟译. 左岸文化. 2005年. 
    • 《來自記憶裡的肖像:羅素的回憶》. 容士毅译. 左岸文化. 2006年. 
    • 《西方哲學史》. 何兆武、李约瑟译. 商务印书馆. 2011年. 

相关书籍

编辑
  • 简体字本:
    • 杰克·奥德尔(S JackOdell)著. 《羅素》. 陈启伟、贾可春译. 中华书局. 2002年. 
    • 贾可春著. 《羅素意義理論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5年. 
    • 刘烨著. 《羅素的智慧》.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 
    • 姜继为编. 《哲學盛宴:羅素在華十大講演》. 安徽出版社. 2007年. 
    • 翟玉章著. 《大家精要:羅素》.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9年. 
    • 曹元勇编. 《通往自由之路:羅素在中國》.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年. 
    • 菲利普斯著. 《羅素的幸福觀:一天就能讀完的〈幸福之路〉》. 骆京景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年. 
  • 繁体字本:
    • 刘福增主编. 《大思想家羅素》. 水牛出版社. 1968年. 
    • 凯瑟琳·泰. 《我的父親羅素》. 水牛出版社. 1977年. 
    • 高德劭著. 《羅素小傳》. 王若璧、刘福增译. 水牛出版社. 1988年. 
    • 简旭裕著. 《羅素哲學概論》. 远流出版社. 1992年. 
    • 孙乃修著. 《羅素傳》. 明田出版. 1994年. 
    • 白志柔编. 《羅素名言錄》. 智慧大学出版. 1995年. 
    • 徐友渔著. 《羅素》. 中华书局(香港). 1997年. 
    • 胡基峻著. 《羅素及其哲學》. 桂冠图书公司. 1998年. 
    • 雷·蒙克(Ray Monk); 庄佳珣. 《羅素》. 麦田出版. 2000年. 
    • 刘烨著. 《羅素的智慧:羅素道德哲學解讀》. 正展出版. 2006年.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07-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9). 
  2. ^ 西洋哲學傳統.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6: 240–. ISBN 978-986-00-5422-4. 
  3. ^ 人民日报. www.people.com.cn.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9). 
  4. ^ 西洋哲學傳統.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6: 240–. ISBN 978-986-00-5422-4. 在数学哲学上采取弗雷格的立场,认为数学可以化约到逻辑,哲学可以像逻辑一样形式系化。 
  5. ^ Dora Russell. 12 May 2007 [17 Febr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9). 
  6. ^ 《囚犯的两难》,威廉庞士东著,2007年4月,远足文化发行,ISBN:978-986-5727-96-3。
  7. ^ Russel,Bertrand.Has religion made useful contributions to civilization?.Simon and Schuster.Inc.1957.
  8. ^ 存档副本. [2007-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注释

编辑
  1. ^ 英语人名Russell在现代人名翻译中译作“拉塞尔”,但在指该哲学家时约定俗成译作“罗素”

外部链接

编辑

录音资料

编辑

其它

编辑

影像资料:罗素告诉我们这代人的做人准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联合王国贵族爵位
前任:
法兰克·罗素,第二代罗素伯爵
罗素伯爵
1931–1970
继任:
约翰·罗素,第四代罗素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