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系列
基地系列(英语:The Foundation Series)是一部经典科幻小说系列,创作时间横跨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49个写作年头,一共10册(包括别人续写3册),彼此间剧情独立,却又紧密关联。“基地系列”通常也将处在同一架空宇宙的“机器人系列”和“银河帝国系列”包括进来,总计起来整个“大基地系列”作品共有14册长篇,和数不清的短篇小说,另外6册由其他作家在他死后续写。“基地系列”备受赞誉,1966年得过雨果奖“史上最佳科幻小说系列”。
基地系列 | |
---|---|
作者 | 艾萨克·阿西莫夫 |
类型 | 科幻 |
语言 | English |
发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Astounding Magazine, Gnome Press, Spectra, Doubleday |
出版时间 | 1942–1993 |
出版地点 | United States |
媒介 |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银河帝国三部曲 |
《基地》原本是一系列8篇的短篇小说,在1942年5月到1950年1月期间发表于《惊奇杂志》。阿西莫夫在自传中表示,《基地》是在他拜访编辑约翰·坎贝尔的路上,天马行空联想自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之后与坎贝尔两相讨论下,整体概念遂而成形[1]。
“基地系列”第一部《基地》包含4篇短篇小说,剧情各自独立,单行本发行于1951年。其它4篇中篇小说两两相对,分别收录在《基地与帝国》和《第二基地》,成为名闻遐迩的“基地三部曲”。1981年,“基地三部曲”早已是世所公认最重要的现代科幻作品,阿西莫夫终于被出版商说服续写“基地系列”第四部《基地边缘》[2]。接下来他又写了一部续集《基地与地球》,5年后发表两部前传《基地前奏》和《迈向基地》,在这几年中,阿西莫夫将“基地系列”与其它系列相结合,将所有系列作品同置于一个“基地宇宙”架构下。
阿西莫夫和坎贝尔联手为“基地系列”打造出一门全新的统计科学,称之为“心理史学”,这门学问由书中数学家哈里·谢顿穷尽毕生之力创建,根据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数据,预测未来走向,规模一旦小于一颗星球或是一座帝国,结果就会失准。谢顿运用此一科学,预见银河帝国的殒落,整片银河将因此进入长达三万年的黑暗时期,直到第二帝国建立。
于是谢顿建立两座基地,藉以缩减蛮荒时期,一座远在边陲,是艺术与科学的避风港,相对的另一座则在“群星的尽头”。“基地三部曲”的主要焦点就在端点星上的基地。端点星上的学者为了抢在衰退期之前,保存人类物理科学的知识,努力编辑著一部全方位的《银河百科全书》,对谢顿真正的意图毫不知情(如果他们知道,就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变数)。基地的位置也是刻意选定的,千年后就是第二帝国的首都(并非三万年后的那个帝国)。
基地三部曲
编辑“基地三部曲”由9篇中短篇小说组成,集结成3册单行本,分别是:《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早期的这些短篇小说,启发自爱德华·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阿西莫夫曾用“小小抄袭了爱德华·吉朋”来形容“基地三部曲”所受的影响)。
从许多方面来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说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小说的焦点在于讨论文明力量的兴衰起落,引为借镜。虽然不少科幻小说都有相似的意图,像《一九八四》或《华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讲述流行趋势如何在社会上结实累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基地系列”则扩大观察范围,不再把重点放在社会变成什么样子,更关心的是社会怎么改变,要如何适应。此外“心理史学”赋予剧情一个合理化的宿命观,用以道德教化,在剧情里的突发事件皆避无可避,是建构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误偏差。比方说,在“骡”现身前的基地已经缓缓步入寡头政治与独裁统治的境地,但是小说把这些都当作“谢顿计划”必不可缺的一环,没有在对错之间大作文章。
小说也斟酌讨论到个人主义,“谢顿计划”代表的是一股无可憾动的社会作用,由遍布银河的人类,数以兆亿的心智所带动,任何力量都莫与之争,然而计划本身却仰赖深谋远虑的个体(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马洛)因时制宜,领导大局。“骡”也是单一个体,具有超凡能力,预料之外的颠覆了基地,差点毁了“谢顿计划”,第二基地设局布阵,弥补“骡乱”,倚靠的还是个体。哈里·谢顿希望自己的计划能“将三万年的黑暗洪荒时期,缩短为一千年”,奠基于群体趋势的心理史学,无法准确预测个体的影响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实是修补这道瑕疵。
基地后传
编辑“基地后传”由2篇长篇小说组成,分别是:《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 阿西莫夫没有在《第二基地》成功为“基地系列”标下句点,第二帝国的建立是一则千年预言,小说仅用掉几百年,“基地三部曲”完全没有结束的迹象,所以出版社在几十年后就向他施压编写续集。
三十年后的1982年,阿西莫夫终于让步,动笔写“基地系列”的第四部《基地边缘》,之后就欲罢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出版《基地与地球》,把所有零星末节统统系于一身,在最后的十几页里,开创出一番全新视野。结果不少(期待大结局的)书迷都认为这种结局相当失败。阿西莫夫的遗孀珍妮特·阿西莫夫表示,他对于《基地与地球》之后该怎么办毫无头绪,于是就动笔改写前传。
系列大融合
“基地系列”设定在阿西莫夫第一部长篇小说《苍穹微石》的架空宇宙一万年后。《苍穹微石》是“银河帝国系列”的基础,有一天(动笔写《基地边缘》之前),阿西莫夫决定要将“基地/银河帝国”与“机器人”合而为一,将三大系列置于同一宇宙,成为一个厚达14册,总共150万字的“大基地系列”,整个系列跨越的时间约有两万年之久。
基地前传
编辑“基地前传”由1篇长篇小说和4篇短篇小说组成,分别是:《基地前奏》、《迈向基地》 “基地前传”在“基地系列”中,故事年代最早,写作顺序却是最晚,故事描述哈里·谢顿的一生,与发展心理史学的过程。“基地前传”第一部《基地前奏》,开始于正在构筑心理史学的年轻谢顿,结局已是一年后,第二部《迈向基地》接续第一部,十年一章,讲述谢顿失去所爱,帝国分崩离析,一切不幸的背后,如何孕育心理史学的成功,故事结尾谢顿也完成了“穹窿”的全像录影。《迈向基地》也是阿西莫夫死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基地系列”作品。
其他作家续写
编辑从基地到第二帝国,长达千年,阿西莫夫的作品却仅涵盖五百年,艾氏辞世后,在遗孀珍妮特的要求下,杰格瑞·班福德同意为“基地系列”代写续章,扩充枝叶。班福德与葛瑞格·贝尔、大卫·布林一起执笔,合作谱写三部曲,故事背景介于两部前传之间,后来被共称“第二基地三部曲”,许多热切期待第二部三部曲能填补缺口的书迷,后来都相当失望。
在阿西莫夫去世前的1992年,认可了罗杰·麦克布莱·艾伦的“卡利班三部曲”(Caliban Trilogy)。“卡利班三部曲”故事设定在《机器人与帝国》和“银河帝国三部曲”之间,描述地球化的外世界行星,面临生态危机,迫使外世界人放弃许多长期文化。艾伦的作品仿照阿西莫夫对于“机器人三定律”的不确定性,强调极端的机器人文化将削弱人类的主动权。
再次造访基地宇宙的是《基地之友》,一册由今日许多杰出科幻作家合写的短篇集。欧森·史考特·卡德的〈The Originist〉描述谢顿死后不久,第二基地建立的故事。哈利·托特达夫的〈Trantor Falls〉讲述第二基地在川陀遭劫期间,力图生存的故事。乔治·兹包斯基的〈Foundation's Conscience〉则是一位历史学者证明了谢顿计划造成第二银河帝国建立。
最近获得授权的的作品,是另一部机器人推理三部曲,作者是马克·泰德曼,这些小说的时空背景设计在《机器人与帝国》前几年,分别是《Mirage》、《Chimera》和《Aurora》。还有另一部机器人推理作品,是亚历山大·艾尔文的《Have Robot, Will Travel》,设定在泰德曼三部曲的五年后。
还有一些不同作者撰写的作品(“阿西莫夫机器人城系列”、“阿西莫夫机器人与外星人系列”和“阿西莫夫时间机器人系列”),与“机器人系列”略有关联,但是与阿西莫夫的作品有不少相互矛盾之处,一般来说不被视为“大基地系列”的一环。
阅读次序和评价
编辑01基地
02基地与帝国
03第二基地
04基地前奏
05迈向基地
06基地边缘
07基地与地球
改编
编辑广播剧
编辑由英国广播公司音效工作室推出的广播剧《基地三部曲》于1973年首播,后于1977年和2002年重播,时长达八小时。
电影
编辑1998年,新线影业投入了150万美元来开发《基地三部曲》的改编电影。但后来该公司又签约了《魔戒电影三部曲》而放弃了前者[3]。2008年7月29日,据报导,新线的联合创始人鲍勃·夏尔和麦可·林恩已和华纳兄弟公司签约,将与他们创立的Unique Pictures来制作该三部曲[4]。但哥伦比亚影业(索尼)于2009年1月15日成功竞标到《基地》的电影改编权,并打算让罗兰·艾默瑞奇来执导和监制。麦可·维默(Michael Wimer)被任命为联合制片人[5]。两年后,片商聘请丹特·哈伯来改编这几本书。该项目最终流产,直到HBO于2014年获得了其版权[6]。
电视剧
编辑2014年11月,TheWrap报导,强纳森·诺兰被HBO指派担任《基地三部曲》改编电视剧的主创和制片人[6]。诺兰于2015年4月13日在参加佩利中心的活动时证实了此事[7]。2017年6月,Deadline报导,天空之舞传媒公司将制作其改编电视剧[8]。2018年4月10日,据报导,苹果公司已获得该作版权并开始计划推出改编电视剧,由大卫·S·高耶与乔许·费德曼担任节目统筹[9]。
参考资料
编辑-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Memory Yet Green》 P.311, Isaac Asimov, Doubleday
- ^ 艾氏官网“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小说历史,1973-198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Sibley, Brian. Three-Ring Circus. Peter Jackson: A Film-maker's Journey. London: Harpercollins. 2006: 403. ISBN 0-00-717558-2.
- ^ Rich Drees. FOUNDATION Heading To Big Screen. Film Buff OnLine. 2008-07-29 [200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5).
- ^ Roland Emmerich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
- ^ 6.0 6.1 Sneider, Jeff. 'Interstellar's' Jonah Nolan Developing 'Foundation' Series for HBO, WBTV (Exclusive). TheWrap. 2014-11-10 [2014-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PaleyLive: An Evening with the Cast of Person of Interest. Yahoo. 2015-04-13 [2015-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8).
- ^ Fleming, Mike, Jr. Skydance Trying Asimov's 'Foundation' As TV Series; David Goyer, Josh Friedman To Adapt. Deadline Hollywood. 2017-06-27 [2017-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 ^ Apple is developing a TV show based on Isaac Asimov’s Foundation series. Yahoo. 2018-04-11 [2018-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