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贺伯

超强台风贺伯(英语:Typhoon Herb,国际编号:9609,台湾编号:9608,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号:9608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0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Huaning),是1996年太平洋台风季中的一个热带气旋,也是当年最强及最大的台风[参4]

超强台风贺伯
Typhoon Herb(英文)
正值巅峰状态超强台风贺伯,其风眼清晰可见
正值巅峰状态超强台风贺伯,其风眼清晰可见
路径图
超强台风贺伯的路径图
超强台风贺伯的路径图
概况
形成日期1996年7月23日
消散日期1996年8月3日
最低气压925 hPa
瞬间最大阵风260 km/h
影响
财产损失 台湾300亿新台币[参1] [注1]
中国大陆652.7亿人民币 (有记录以来损失第二多的太平洋台风,经通胀调整)
死伤人数 台湾51死463伤22失踪[参2]
中国大陆779死[参3]
影响地区 台湾
中国大陆
 日本
1996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部分

发展及路径

编辑

1996年7月中旬[参4],西北太平洋自东南亚马绍尔群岛间的对流发展十分活跃,21日,云团渐渐形成3股扰动,这3股扰动由西向东后来分别发展成台风法兰奇(Frankie)、葛乐礼(Gloria)以及贺伯,7月21日6时,位于最东边,未来将发展为超强台风贺伯的热带扰动被正式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不过,该扰动的对流仍不甚强大,直到23日,深对流开始集中,低层环流中心也逐渐改善,也因此JTWC于当日0时发出了热带气旋形成报告,此后,低层环流中心持续加强,同日6时,JTWC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10W。

热带低压10W在24日6时,再进被升格为热带风暴(相当于中华民国的标准-轻度台风),并被命名为贺伯,此时更明显向西移动;其后贺伯持续增强,25日12时,贺伯被升级为台风(相当于中华民国的标准-中度台风),48小时后,贺伯的强度达到了第一次的巅峰,中心风速增强为125kts(64米/秒),这时的中华民国标准定意为强烈台风,在这同时,贺伯不寻常地向西偏南移动,这是因为另一生成并位于西方的台风葛乐礼牵制而带来影响。

7月29日,贺伯的强度开始减弱,当日6时中心风速已减至115kts(59米/秒),在减弱的同时,贺伯也开始从28日西偏南的路径,转为29日的向西北前进。虽然小幅减弱,但贺伯已经发展为一个十分巨大的热带气旋,其主要最外侧封闭等压线(ROCI)的半径几乎跨越了8.5个经纬度。30日前半日,贺伯再度增强(此时是中华民国台湾的标准-强烈台风),当日18时,达到了生成期间的巅峰期,中心风速到达140kts(72米/秒)。

过了此一巅峰,贺伯的路径开始较为偏西,约于31日16时以130kts(67米/秒)的强度从台湾的东北方登陆,经过台湾时,贺伯的风眼暂时消失,虽然接下来在经过台湾海峡时,曾又短暂的形成不完整的风眼,但贺伯在登陆中国大陆后,风眼又很快地消失。8月1日12时,JTWC为贺伯发出最后的报告,当时贺伯在深入中国大陆的内陆后已逐渐消散。

影响

编辑
台湾台风降雨纪录
累计降雨纪录 年份 风暴名称 发生地点 附注
排行 毫米 英寸
1 3,060 120.5 2009年 台风莫拉克 嘉义县阿里山乡 [7]
2 2,319 91.3 2001年 台风纳莉 台北县乌来乡 [8]
3 2,162 85.1 1969年 热带风暴芙劳西 台北市北投区 [7]
4 1,987 78.2 1996年 台风贺伯 嘉义县阿里山乡 [9]
5 1,914 75.4 2024年 台风凯米 高雄市茂林区 [10]
6 1,834 72.2 1987年 台风琳恩 台北市北投区 [11]
7 1,774 69.8 2012年 台风苏拉 宜兰县宜兰市 [12]
8 1,672 65.8 1967年 台风解拉 宜兰县冬山乡 [13]
9 1,611 63.4 2008年 台风森拉克 台中县和平乡 [14]
10 1,561 61.5 2005年 台风海棠 屏东县三地门乡 [15]
1960至2016年台湾台风各测站降水量纪录[16]
气象测站 总雨量 时雨量 6小时雨量 12小时雨量 18小时雨量 24小时雨量 备注
风暴名称 雨量 (毫米) 风暴名称 雨量 (毫米) 风暴名称 雨量 (毫米) 风暴名称 雨量 (毫米) 风暴名称 雨量 (毫米) 风暴名称 雨量 (毫米)
鞍部 1969年芙劳西 (Flossie) 2162.1 1979年欧敏 (Irving) 119.5 2000年象神 (Xangsane) 317.1 2000年象神 (Xangsane) 556.1 2000年象神 (Xangsane) 739.4 2000年象神 (Xangsane) 835
竹子湖 1930.6 1981年莫瑞 (Maury) 112 1987年琳恩 (Lynn) 338.9 1987年琳恩 (Lynn) 664.9 1987年琳恩 (Lynn) 967.7 1987年琳恩 (Lynn) 1151.9
淡水 865 86.8 1981年莫瑞 (Maury) 202.2 2000年象神 (Xangsane) 337.5 2000年象神 (Xangsane) 474.5 2000年象神 (Xangsane) 529.5
台北 2001年纳莉 (Nari) 854.4 2001年纳莉 (Nari) 76 2001年纳莉 (Nari) 310.5 2001年纳莉 (Nari) 444 2001年纳莉 (Nari) 560.5 2001年纳莉 (Nari) 603.5
新竹 813.6 1960年崔丝 (Trix) 72 264 475.5 519.5 602
基隆 1987年琳恩 (Lynn) 772.1 1987年琳恩 (Lynn) 95.3 1987年琳恩 (Lynn) 276.6 1987年琳恩 (Lynn) 340.8 1987年琳恩 (Lynn) 437.3 1987年琳恩 (Lynn) 490.3
宜兰 1966年艾尔西 (Elsie) 1076.9 1966年艾尔西 (Elsie) 112 1966年艾尔西 (Elsie) 380.5 1966年艾尔西 (Elsie) 518.3 1966年艾尔西 (Elsie) 642.6 1966年艾尔西 (Elsie) 698.7
苏澳 2010年鲇鱼 (Megi) 1195.9 2010年鲇鱼 (Megi) 181.5 2010年鲇鱼 (Megi) 645 2010年鲇鱼 (Megi) 861 2010年鲇鱼 (Megi) 908 2010年鲇鱼 (Megi) 1018.5
花莲 2001年利奇马 (Lekima) 697 1990年欧菲莉 (Ofelia) 106 1996年尔尼 (Ernie) 334 1996年尔尼 (Ernie) 419 1996年尔尼 (Ernie) 425 1998年瑞伯 (Zeb) 443.5
成功 1973年娜拉 (Nora) 737.8 1960艾琳 (Elaine) 92.3 1961年裘恩 (June) 263.4 1961年贝蒂 (Betty) 367.3 1961年裘恩 (June) 441.7 1973年娜拉 (Nora) 562.3
台东 691.4 1974年贝丝 (Bess) 99.6 1988年苏珊 (Susan) 247.5 1998年瑞伯 (Zeb) 381.5 1973年娜拉 (Nora) 460.4 538.3
大武 2009年莫拉克 (Morakot) 1209.2 2005年海棠 (Haitang) 103 2009年莫拉克 (Morakot) 329 2009年莫拉克 (Morakot) 549 2009年莫拉克 (Morakot) 701 2009年莫拉克 (Morakot) 842
梧栖 2001年纳莉 (Nari) 518 2001年桃芝 (Toraji) 87.5 2001年桃芝 (Toraji) 415 2001年桃芝 (Toraji) 441 2013年苏力 (Soulik) 508 2013年苏力 (Soulik) 510
台中 2009年莫拉克 (Morakot) 588.5 2008年卡玫基 (Kalmaegi) 120 2008年卡玫基 (Kalmaegi) 398.5 2008年卡玫基 (Kalmaegi) 446.8 2008年卡玫基 (Kalmaegi) 467.4 2004年敏督利 (Mindulie) 527.7
嘉义 2001年纳莉 (Nari) 1065.5 2001年纳莉 (Nari) 144 2001年纳莉 (Nari) 335 2001年纳莉 (Nari) 602 2001年纳莉 (Nari) 821 2001年纳莉 (Nari) 871
日月潭 2008年森拉克 (Sinlaku) 854.1 2001年桃芝 (Toraji) 110 2008年卡玫基 (Kalmaegi) 391 1996年贺伯 (Herb) 556.8 1960年雪莉 (Shirley) 637.1 1960年雪莉 (Shirley) 681.3
阿里山 2009年莫拉克 (Morakot) 3059.5 2009年莫拉克 (Morakot) 123 1996年贺伯 (Herb) 616.5 1157.5 1996年贺伯 (Herb) 1537.5 1996年贺伯 (Herb) 1748.5
玉山 2160.8 1998年奥托 (Otto) 65 2009年莫拉克 (Morakot) 265 2009年莫拉克 (Morakot) 480.7 2009年莫拉克 (Morakot) 697.3 2009年莫拉克 (Morakot) 879.3
台南 753 1994年凯特琳 (Caitlin) 112.5 1994年凯特琳 (Caitlin) 283.5 353.5 458 535
高雄 848.5 1962年凯蒂 (Kate) 124.8 1962年凯蒂 (Kate) 446.1 1962年凯蒂 (Kate) 607.3 1962年凯蒂 (Kate) 618 1962年凯蒂 (Kate) 627
恒春 2011年南玛都 (Nanmadol) 1103.5 2012年天秤 (Tembin) 167.5 2012年天秤 (Tembin) 472.5 2012年天秤 (Tembin) 562.5 2012年天秤 (Tembin) 591.5 2012年天秤 (Tembin) 618.5
彭佳屿 2008年森拉克 (Sinlaku) 731.5 2002年娜基莉 (Nakri) 186 2002年娜基莉 (Nakri) 605.5 2002年娜基莉 (Nakri) 632.8 2002年娜基莉 (Nakri) 636.4 2002年娜基莉 (Nakri) 641.7
澎湖 2009年莫拉克 (Morakot) 445.2 2008年卡玫基 (Kalmaegi) 94.5 2008年卡玫基 (Kalmaegi) 368 2008年卡玫基 (Kalmaegi) 421.5 2008年卡玫基 (Kalmaegi) 429.5 2008年卡玫基 (Kalmaegi) 430.5
东吉岛 708.9 2004年敏督利 (Mindulie) 75.5 2004年敏督利 (Mindulie) 235.5 2004年敏督利 (Mindulie) 377.5 2004年敏督利 (Mindulie) 458 2004年敏督利 (Mindulie) 488
兰屿 1991年耐特 (Nat) 738.3 1970年魏达 (Wilda) 73.6 1978年婀拉 (Ora) 252.6 1973年娜拉 (Nora) 306.6 1973年娜拉 (Nora) 354.1 1974年范迪 (Wendy) 419.5
金门 1971年宝佩 (Babe) 258 2004年艾利 (Aere) 46.5 2013年苏力 (Soulik) 81.3 2013年苏力 (Soulik) 115.3 2013年苏力 (Soulik) 118.4 2010年鲇鱼 (Megi) 122
马祖 1991年耐特 (Nat) 227.5 2013年潭美 (Trami) 33.5 2013年潭美 (Trami) 73 2012年苏拉 (Saola) 93 2013年潭美 (Trami) 109.5 2008年凤凰 (Fung-wong) 132


台湾中央气象局资料[参2]显示,贺伯是于7月24日20时生成,26日20时增强为中度台风,27日14时增强为强烈台风,29日11时30分中央气象局对其发布海上台风警报,同日23时20分再发布海上陆上台风警报, 31日20时44分贺伯登陆宜兰,8月1日2时减弱为中度台风,同日4时由新竹县新丰乡进入台湾海峡,11时在福建福州市平潭县登陆,23时减弱为轻度台风,8月2日20时于福建减弱为热带低压。

气象局在贺伯侵台前,曾将前次侵台的台风葛乐礼以及将到来的贺伯,比拟做1977年两个对台湾造成严重灾情的的台风-赛洛玛薇拉[参5],原因是在强度、路径及发生时间上,两对台风颇为相近。

风雨

编辑

贺伯结构坚实,环流广大,加以南方温暖海域的水汽补充,为台湾带来强风暴雨,是少数对全台湾皆造成严重影响的台风[参6],除澎湖外,各地皆出现10级以上阵风,其中北部及东北部地区均出现14级(约44m/s)以上的阵风,苏澳的阵风达16级(52.1m/s)基隆的阵风更达17级(59.5m/s),花莲台东则有焚风出现。

降雨方面,南投阿里山山区累积雨量皆超过1,000毫米,其中阿里山测站于7月31日日雨量高达1,094.5毫米、8月1日为892毫米,双双打破1963年9月11日台风葛乐礼的874.5毫米纪录,其中的24小时内曾降雨1,748毫米,迄今仍为台湾连续24小时的降雨纪录。贺伯在阿里山带来的18、24、48小时的连续降雨,已逼近当时的世界纪录(后被2001年的纳莉台风和2009年的莫拉克台风陆续突破多项纪录。)[参7]

 
 
彭佳屿
24.0 m/s
 
板桥
 
鞍部
31.5 m/s
 
竹子湖
3.4 m/s
 
淡水
 
基隆
36.3 m/s
 
台北
17.1 m/s
 
新屋
 
新竹
16.2 m/s
 
宜兰
13.9 m/s
 
苏澳
15.6 m/s
 
花莲
16.9 m/s
 
成功(新港)
14.7 m/s
 
台东
10.1 m/s
 
大武
18.2 m/s
 
兰屿
44.6 m/s
 
台中
5.9 m/s
 
梧栖
15.9 m/s
 
日月潭
9.0 m/s
 
阿里山
10.1 m/s
 
嘉义
13.8 m/s
 
玉山
25.7 m/s
 
台南
12.2 m/s
 
高雄
15.2 m/s
 
恒春
16.4 m/s
 
澎湖
13.6 m/s
 
东吉岛
27.3 m/s
 
金门
 
马祖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央气象署署属气象测站测得最大持续风力。图例:
 无数据
 测得5级风或以下
 测得6至7级风
 测得8至9级风
 测得10至11级风
 测得12至15级风
备注:金门、马祖测站当时尚未设立。
 
 
彭佳屿
52.0 m/s
 
板桥
 
鞍部
50.1 m/s
 
竹子湖
37.9 m/s
 
淡水
 
基隆
59.5 m/s
 
台北
44.6 m/s
 
新屋
 
新竹
29.8 m/s
 
宜兰
35.6 m/s
 
苏澳
52.1 m/s
 
花莲
28.8 m/s
 
成功(新港)
34.8 m/s
 
台东
24.0 m/s
 
大武
25.9 m/s
 
兰屿
55.8 m/s
 
台中
25.5 m/s
 
梧栖
36.9 m/s
 
日月潭
39.5 m/s
 
阿里山
30.6 m/s
 
嘉义
27.8 m/s
 
玉山
42.4 m/s
 
台南
24.3 m/s
 
高雄
26.0 m/s
 
恒春
31.4 m/s
 
澎湖
23.7 m/s
 
东吉岛
34.0 m/s
 
金门
 
马祖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央气象署署属气象测站测得最大阵风。图例:
 无数据
 测得8至9级风
 测得10至11级风
 测得12至15级风
 测得16级风或以上
备注:金门、马祖测站当时尚未设立。

农林渔牧

编辑

农林渔牧及水土保持损失共计新台币199亿元。

交通电信电力

编辑

全台铁路公路多处严重受损,公路坍方、路基流失、桥梁毁损共1,315处,其中造成交通中断者共101处。电力、电信亦受损严重。全国累积曾停电户达279.32万户[参8]

其他

编辑

此外,贺伯造成台湾中、南部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台北县市多处严重洪涝。南投县水里乡信义乡鹿谷乡山洪爆发,多人遭活埋[参9]。贺伯吹袭后,泥石流发生过程经由媒体报导,画面触目惊心,始广为大众认识,其中又以信义乡神木村的泥石流灾害最为人知悉[参10] [参11]

总计贺伯在台湾共造成51人死亡,22人失踪,47人重伤,416人轻伤,503间房屋全倒,880间房屋半倒[参2][参12]。估计全国经济损失超过新台币300亿元[参1][参13]

中国大陆,贺伯带来的洪水造成十分惨重的灾情,其中在福建省洪水摧毁70,000间左右的房屋,至少就造成233人死亡、284人失踪的灾害。由于其登陆前在台湾海峡中曾一度增强,并与天文大潮相叠加,使平潭出现千年一遇的高潮位,再加之其环流广大,所以北起渤海、南至华南等省市沿海也出现较重的灾情。在安徽省贵池市升金湖,贺伯减弱为一热带风暴,曾制造高达2.5米的涌浪。其后,贺伯深入内陆并与冷空气相结合,在华中华北降下暴雨,在太行山地区就出现大范围泥石流山洪与滑坡,全国4千6百多万人受灾,11.3万人受伤,实际死亡者不计其数。但由于严重的瞒报,罹难人数不得而知。全国损失652.7亿元。[参4]

注解

编辑

    注:

  1. ^ JTWC的资料是5亿美元。

参考资料

编辑

    参:

  1. ^ 1.0 1.1 《台湾的气候》 涂建翊、余嘉裕、周佳 合著,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1版4刷
  2. ^ 2.0 2.1 2.2 《民国八十五年台风调查报告》,1999年2月,中央气象局
  3. ^ 雷小途,陈佩燕,杨玉华,钱燕. 中国台风灾情特征及其灾害客观评估方法. 中国气象学报. 2009, (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4.0 4.1 4.2 JTWC台风报告
  5. ^ 《葛乐礼/贺伯 路径类似十九年前 赛洛玛/薇拉》,1996年7月30日,中国时报
  6. ^ 《台风警报解除 降雨量创卅三来新高》,1996年8月2日,中国时报
  7. ^ 吴俊杰. 賀伯颱風-認識西北颱. 《地球科学杂志》. 1997-03, 创刊号 (1997年3月) [2018-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2) (中文(繁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黄巧雯. 颱風梅姬破310萬戶停電 史上第2多. 中央通讯社. 2016-09-27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中央气象局TDB防灾台风数据库网络系统
  10. ^ 台湾坡地环境资讯网-神木村泥石流灾害
  11. ^ 泥石流防灾资讯网-台风与泥石流
  12. ^ [ 台湾地区天然灾害损失统计]
  13. ^ 台湾的洪水灾害,文/郭振泰,《地球科学杂志》第7期,1998年9月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