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各邦和中央直辖区首府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印度是一个位于南亚的国家,拥有超过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是一个联邦立宪共和国,由包含29个邦和7个联邦属地议会进行管理[1]。印度各邦、本地治里首都德里都存在沿袭西敏制的立法议会和政府,另外五个联邦属地则是由中央通过委任管理者的形式加以管治。根据《1956年邦界重划法》,各邦根据语言基础加以重组[2],之后其行政结构大致保持不变。每一个邦和联邦属地又会再进一步划分为行政区。

各邦和联邦属地的首府按行政、立法和司法首府加以分类。行政首府是执法政府办公室的所在地,立法首府是相应议会召开的地方,而司法首府则是相应邦或属地高等法院所在地。联邦属地以一个小十字架(†)加以标明。

各邦和联邦属地首府

编辑
排序 邦/联邦属地 行政首府 立法首府 司法首府 成立年份 前首府
1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布莱尔港 布莱尔港 加尔各答 1956 加尔各答(1945至1956年)
2 安得拉邦 海得拉巴法定首府,至2024年)
阿摩罗波胝实际首府,2017年起)[a]
阿摩罗波胝[6] 海得拉巴(1956年起) 1956[7]
2017[6]
3 阿鲁纳恰尔邦 伊塔那噶 伊塔那噶 古瓦哈提 1987
4 阿萨姆邦 迪斯布尔 古瓦哈提 古瓦哈提 1975 西隆[b](1874至1972年)
5 比哈尔邦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1935
6 昌迪加尔 昌迪加尔[c]  — 昌迪加尔 1966  —
7 恰蒂斯加尔邦 赖布尔[10] 赖布尔 比拉斯布尔 2000  —
8 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和达曼-第乌 达曼  — 孟买 2020  —
9 拉达克 列城  — 斯利那加 2019
10 国家首都辖区德里 德里 德里 新德里 1952  —
11 果阿邦 帕纳吉[d] 波尔沃林 孟买 1961 帕纳吉(1961至1987年)
12 古吉拉特邦 甘地讷格尔 甘地讷格尔 艾哈迈达巴德 1960 艾哈迈达巴德(1960至1970年)
13 哈里亚纳邦 昌迪加尔 昌迪加尔 昌迪加尔 1966  —
14 喜马偕尔邦 西姆拉  西姆拉  西姆拉  1971 比拉斯布尔(1950至1956年)
15 查谟-克什米尔 斯利那加(夏)
查谟(冬)
斯利那加(夏)
查谟(冬)
斯利那加(夏)
查谟(冬)
2019  —
16 贾坎德邦 兰契 兰契 兰契 2000
17 卡纳塔克邦 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 1956 迈索尔
18 喀拉拉邦 特里凡得琅 特里凡得琅 柯枝 1956
19 拉克沙群岛 卡瓦拉蒂 卡瓦拉蒂 柯枝 1956
20 中央邦 博帕尔 博帕尔 贾巴尔普尔 1956 那格浦尔[e](1861至1956年)
21 马哈拉施特拉邦 孟买[f]
那格浦尔(冬,第二首府)[g]
孟买(夏)
那格浦尔(冬)[h]
孟买 1818
1960
 —
22 曼尼普尔邦 因帕尔 因帕尔 因帕尔 1947  —
23 梅加拉亚邦 西隆 西隆 西隆 1970  —
24 米佐拉姆邦 艾藻尔 艾藻尔 古瓦哈提 1972  —
25 那加兰邦 科希马 科希马 古瓦哈提 1963  —
26 奥里萨邦 布巴内什瓦尔 布巴内什瓦尔 克塔克 1948 克塔克(1936至1948年)
27 本地治里 本地治里市 本地治里市 金奈 1954 金奈(1948至1954年)
28 旁遮普邦 昌迪加尔 昌迪加尔 昌迪加尔 1966 拉合尔[i](1936至1947年)
西姆拉(1947至1966年)
29 拉贾斯坦邦 斋浦尔 斋浦尔 焦特布尔 1948  —
30 锡金 甘托克[j] 甘托克 甘托克 1975  —
31 泰米尔纳德邦 金奈[k] 金奈 金奈 1956  —
32 特伦甘纳邦 海得拉巴 海得拉巴 海得拉巴 2014  —
33 特里普拉邦 阿加尔塔拉 阿加尔塔拉 阿加尔塔拉 1956  —
34 北方邦 勒克瑙 勒克瑙 安拉阿巴德 1937  —
35 北阿坎德邦 德拉敦[l] 德拉敦 奈尼塔尔 2000  —
36 西孟加拉邦 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 1947  

解释说明

编辑
  1. ^ 海得拉巴实际位于特伦甘纳邦。2014年,特伦甘纳地区脱离安得拉邦成为单独的特伦甘纳邦,根据2014年安得拉邦重组法案英语Andhra Pradesh Reorganisation Act, 2014,十年之内两邦以海得拉巴作为共同的首府。[3]安得拉邦随后建设新首府阿摩罗波胝[4][5]2016年开始迁移工作,立法机构于2017年开始在新首府运作。[6]
  2. ^ 到1971年止,西隆曾是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共同的首府。[8]
  3. ^ 昌迪加尔是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的首府,同时又与两邦分离,成为一个单独的联邦属地。[9]
  4. ^ 帕纳吉从1843年起就是果阿邦的首府,当时果阿邦还是由葡萄牙统治。[11]
  5. ^ 那格浦尔曾是1861至1950年间存在的中央省首府[12]。1950年中央邦形成,中央省成为其主要组成部分[12],那格浦尔也继续作为新邦的首府[13]。1956年,中央省(维达巴地区)脱离中央邦并入孟买邦,那格浦尔也因此失去了首府地位。1960年,根据那格浦尔协定,那格浦尔成为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第二首府[14]
  6. ^ 孟买曾是孟买管辖区首府直至1950年,然后成为孟买邦的首府。1960年时孟买邦分割成了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15]
  7. ^ 1960年,根据那格浦尔协定,那格浦尔成为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第二首府[14],不过这一举措一直到1988年才正式公布。印度政府的印度年鉴中至今没有提及那格浦尔是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第二或冬季首府。
  8. ^ 根据1960年的那格浦尔协定,维达巴地区加入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其中一项前提条件就是那格浦尔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立法会议,因此该邦的冬季立法会议则在那格浦尔举行。[16]
  9. ^ 拉合尔曾是英属印度旁遮普省的首府[17],如今已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10. ^ 甘托克自1890年起就是锡金的首府,锡金于1975年加入印度联邦。[18]
  11. ^ 金奈(又名马德拉斯)自1839年起就是英属印度马德拉斯省的首府,于1956年重新划分为马德拉斯邦,再在1968年更名为泰米尔纳德邦。[19]
  12. ^ 德拉敦是北阿坎德邦的临时首府。[20]

参考注释

编辑
  1. ^ Country Profile: India (PDF),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5th (Library of Congress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2004-12 [2014-03-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1-29) 
  2. ^ Sharma, B. K.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itution of India 4th. Prentice Hall. 2007-08: 49 [2014-03-09]. ISBN 978-81-203-324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3. ^ The Andhra Pradesh Reorganisation Act, 2014 (PDF). AP Reorganisation Portal. New Delhi: The Gazette of India Extraordinary. 2014-03-01 [2015-03-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9-04). 
  4. ^ U Sudhakar Reddy. Andhra Pradesh capital to come up on riverfront in Guntur district. Deccan Chronicle (Hyderabad). 2014-10-31 [2015-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5. ^ Andhra Pradesh releases master plan for its capital Amaravathi. Business Standard. 2015-05-26 [2016-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6. ^ 6.0 6.1 6.2 After 2200 Years, Amaravati Gets Back Power!. Gulte.com. 2017-03-07 [2017-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2). 
  7. ^ Post-Independence Era, History of Andhra Pradesh (Government of Andhra Pradesh), [2014-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0) 
  8. ^ Baruah, Sanjib. India Against Itself: Assam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t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9: xiii [2014-03-09]. ISBN 978-0-8122-34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9. ^ Menon, N. R. Madhava; Banerjea, D. Criminal Justice India Series: Haryana, 2002. Allied Publishers in collaboration with National University of Juridical Sciences. 2002: 5 [2014-03-09]. ISBN 978-81-7764-51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10. ^ President dedicates to the people secretariat block in Naya Raipur. The Hindu. 2012-11-07 [2014-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2). 
  11. ^ Ring, Trudy. Asia and Oceania: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Historic Places. Taylor & Francis. 1996-01-01: 288 [2014-03-09]. ISBN 978-1-884964-0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12. ^ 12.0 12.1 Boland-Crewe, Tara; Lea, David (编). The Territories and States of India. Europa. 2002-11-15: 155 [2014-03-08]. ISBN 978-1-85743-14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13. ^ Kumāra, Braja Bihārī. Small States Syndrome In India. Concept Publishing Company. 1998-01-01: 136 [2014-03-09]. ISBN 978-81-7022-6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3). 
  14. ^ 14.0 14.1 Kini, N. G. S. The City Voter in India: A Study of 1967 General Elections in Nagpur. Abhinav Publications. 1974: 34–35 [2014-03-09]. ISBN 978-0-88386-52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15. ^ Grover, Verinder; Ranjana Arora. Federation of India and States' Reorganis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Consolidation. Deep and Deep Publications. 1994: 392 [2014-03-09]. ISBN 978-81-7100-541-3. 
  16. ^ Khandewale, Shrinivas Vishnu. Industrial Area and Regional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f Nagpur Industrial Area. Mittal Publications. 1989: 21 [2014-03-09]. ISBN 978-81-7099-13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17. ^ Kippen, James. Gurudev's Drumming Legacy: Music, Theory, and Nationalism in the Mr̥daṅg Aur Tablā Vādanpaddhati of Gurudev Patwardhan. Ashgate Publishing. 2006: 26 [2014-03-09]. ISBN 978-0-7546-542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31). 
  18. ^ Spate, Oskar Hermann Khristian. The Changing Map Of Asia A Political Geography. Taylor & Francis. 1953: 200 [2014-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4). 
  19. ^ Dr. S. Sundari. Migrant women and urban labour market: concepts and case studies. Deep & Deep Publications. 2007-01-01: 105 [2014-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20. ^ Sati, Vishwambhar Prasad; Kumar, Kamlesh. Uttaranchal: Dilemma Of Plenties And Scarcities. Mittal Publications. 2004: 9–10 [2014-03-09]. ISBN 978-81-7099-89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3). 

参考书籍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