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

低地球軌道上的國際研究設施

国际太空站(法语:Station spatiale internationale缩写SSI;英语: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缩写ISS;俄语: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косми́ческая ста́нция,缩写为МКС),是一个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科研设施,是人类目前在轨的两个空间站之一,亦是人类历史上第九个载人太空站。国际太空站分为两个部分:俄罗斯轨道段(ROS)由俄罗斯运营,而美国轨道段(USOS)由美国和其他国家运营。太空站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目前由五个国家或地区合作运转,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太空局欧洲空间局(成员国英国[4]爱尔兰葡萄牙奥地利芬兰没有参加国际空间站计划,希腊卢森堡则是在计划开始之后加入欧洲空间局[5])。中华人民共和国曾表达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的意向,但由于美国出于政治因素的反对,中国最终被排除在外[6][7][8][9]

国际太空站
国际太空站的照片
2021年SpaceX载人2号任务中拍摄的国际太空站
国际空间站臂章
空间站信息
COSPAR ID1998-067A
SATCAT no.25544在维基数据编辑
呼号AlphaStation
成员数量远征72
目前:7
联盟MS-26载人9号)
指令长苏妮塔·威廉斯
发射日期1998年11月20日,​25年前​(1998-11-20
发射台
质量419,725公斤(925,335磅)
长度73米(239.4英尺)
宽度109.0米(357.5英尺)
加压体积915.6 立方米(32,333立方英尺)
大气压力101.3千帕 氧气 21% 氮气 79%
远地点421公里平均海拔
近地点417公里平均海拔
轨道倾角51.6度
平均速度7660米/秒
(27,600公里/小时)
轨道周期92.68分钟
在轨天数9493
(11月16日)
有人天数8782
(11月16日)
轨道数目149008
(11月16日)
轨道衰减2公里/月
资料日期: 2010年5月23日
(除非另外注释)
参考资料: [1][2][3]
配置图
国际空间站的装配图。
国际空间站装配状况
(至2022年12月)
  最初创始国
  美国宇航局签约国

截止2022年4月,已有来自20国的宇航员太空游客登上国际空间站,但均为美国俄罗斯主导的太空计划。从1998年11月15日国际空间站第一个部份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升空。第一批长期居民远征1远征队于2000年11月2日抵达。到2010年6月,空间站已经在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转了66000圈[10]。俄罗斯质子号联盟号火箭以及美国航天飞机发射了国际空间站的主要模块。负责空间站与地面之间运输的太空船有俄罗斯联盟号进步号以及美国的龙飞船2号天鹅号宇宙飞船等。国际空间站最多可承载七名乘员(长时间),大部分实验设施也已经投入使用。由于大气阻力和重新启动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实际高度常发生漂移。截至2024年3月 (2024-03),已有来自22个国家的279人造访过国际空间站。[11]

2022年1月,美国太空总署宣布计划于2031年1月令国际空间站退役使其脱离轨道,并将任何残馀物引导到南太平洋的一个偏远地区。[12]在2031年1月由NASA专用太空船脱离轨道之前,国际太空站预计将拥有额外的模组(例如公理太空模块段),美国也在研究后续空间站外包给商业公司的可行性与法规问题。[13]

2022年7月26日,俄罗斯单方面表示将在2024年之后退出国际空间站。[14]不过在俄航太部门的建议下,改为到完工后续基础设施为止[15][16]

命名

编辑

国际空间站最初提议的名字是“阿尔法(Alpha)空间站”,但是遭到俄罗斯的反对,理由是此名字暗示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而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先后成功地运行过8个空间站。虽然国际空间站的命名没有采用最初提出的阿尔法空间站,但是空间站的无线电呼号却是“阿尔法”,这个呼号是空间站第一批乘员登站时确定的,当时国际空间站的名字仍然未定,时任美国宇航局主席的丹尼尔·戈登英语Daniel Goldin将空间站的临时呼号定为阿尔法,此呼号后来沿用下来,成为空间站的正式电台呼号。

历史

编辑

国际太空站计划的前身是美国太空总署的自由号空间站,这个计划是1980年代美国战略防御计划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在1987年12月1日美国太空总署宣布波音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麦道飞机公司和洛迪恩推进动力公司获得了参与建造自由太空站的订单。老布什执政期间,星球大战计划被搁置,自由太空站也随之陷入停顿,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结束了自由太空站计划。冷战结束后在美国副总统戈尔的推动下,自由太空站重获新生,美国太空总署开始与俄罗斯联邦太空局接触,商谈合作建立太空站的构想。

1998年11月15日国际太空站的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进入预定轨道,同年12月,由美国制造的团结号节点舱升空并与曙光号连接,2000年7月星辰号服务舱与太空站连接。2000年11月2日首批太空人登上国际太空站。

国际太空站的各个组件大多由美国太空总署的太空梭进行运输,由于各个组件大多在地面就已经完成建设任务,太空人在太空只需要进行很少的操作便可以将组件连接上太空站主体。国际太空站完全完成之后,根据其设计共可以提供7名太空人同时工作和生活。

国际太空站的预算远远超过了美国太空总署最初的预计,其建造时间表也比预定的要晚,其主要原因是2003年发生哥伦比亚号太空梭失事事件之后,美国太空总署停飞了所有的太空梭。在太空梭停飞的两年半时间里,太空站的人员和物资运输完全依赖俄罗斯的联盟号太空船,太空站上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尽可能地被压缩了。按照预定计划,太空站的建设将在太空梭重返太空之后在2006年恢复,但是在2005年7月发现号太空梭的STS-114飞行任务完成后,由于太空梭隔热材料在升空过程中脱落,美国太空总署再次停飞所有太空梭,这使得国际太空站的建设时间表再次拖延。

2006年11月20日,国际太空站上的活动首次在地球上进行了高画质电视直播,并在纽约的时代广场大萤幕电视上播放。这是人类首次观看到来自太空的高画质电视直播画面。直播节目的主角是国际太空站第14长期考察组指令长迈克尔·洛佩斯-阿莱格里亚,摄像师是站内的随航工程师托马斯·赖特尔。这套直播系统名为太空影片网关,直播的清晰度可以达到普通类比电视的6倍。[17]

2007年1月31日,国际太空站第14长期考察组中的两名美国太空人洛佩斯-阿莱格里亚和苏尼特·威廉斯成功进行超过7个小时的太空漫步。他们将命运号实验舱的一个冷却回路从临时系统接入永久系统,完成了一些电路接线工作,使对接的太空梭能接入并使用太空站上新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力,将一个遮光反射罩和隔热罩丢弃,然后将一组旧太阳能电池板上的散热器回收[18]。2月4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8时38分,这两名太空人再度出舱,进行约7个小时的太空漫步。他们将命运号实验舱的另一个冷却回路从临时系统接入永久系统,对一个废弃的氨水冷却设备进行清理[19]。2月8日,这两名太空人完成了6小时40分钟的第三次太空漫步,将太空站外的两个大型遮罩移除丢弃,并安装货物运输机的几个附属装置[20]。2月22日,国际太空站飞行工程师、俄罗斯太空人米哈伊尔·秋林和洛佩斯-阿莱格里亚进行一次6个多小时的计划外太空漫步,修复了对接在太空站上的进步M-58飞船的一处未能收拢的天线[21]

 
第23次任务合照

2007年10月30日[22],美国“发现号”太空梭太空人日前为国际太空站重新装配太阳能天线电池板时,电池板出现破裂,美国太空总署科学家检视电池板破损处,了解造成原因。

2009年3月,美国太空总署网站开始线上直播国际太空站即时画面,太空站工作人员睡觉或者下班的时候,全球网际网路用户可以通过网路欣赏太空站的直播影像[23]

2012年5月31日,全球首艘造访太空站的商业太空船——美国龙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制造龙飞船的SpaceX与美国太空总署签署了价值16亿美元的合约,向太空站发射12次货运太空船。

站体漏气事件

编辑

2020年9月29日,星辰号舱体出现漏气[24]。翌月19日,俄罗斯太空人阿纳托利·伊万尼申利用茶包里释出的些许茶叶,让其漂浮于星辰号的转隔舱里。随后紧闭中转隔舱口密封,再以摄影机监控茶叶于微重力下飘浮方向之移动轨迹,终于在靠近星号服务舱通讯设备附近一处墙上刮痕上找到泄漏点,太空人最后利用卡普顿胶带(Kapton tape)修补了这个裂缝[25]

建造

编辑
 
国际空间站组装的动画

按照计划,建造整个国际空间站共需要超过50次太空飞行和组装,其中的39次飞行需要由航天飞机完成,每次约15吨左右,有大约30次飞行和装配任务需要进步号飞船上的货物提供支持。整个建造工作完成后,国际空间站将会有1200立方米的内部空间,总重量420公吨,总输出功率达到110千瓦,桁架长度108.4米,舱体长度74米,额定乘员6人。

整个空间站由众多组件构成:

组件 航次 运载者 发射时间 长度
(m)
直径
(m)
质量
(kg)
曙光号功能货舱 1 A/R 质子号 1998年11月15日 12.6 4.1 19,323
团结号节点舱(1号节点舱) 2A - STS-88 奋进号 1998年12月4日 5.49 4.57 11,612
星辰号服务舱 1R 质子号 2000年7月12日 13.1 4.15 19,050
国际空间站桁架 - Z1桁架 3A - STS-92 发现号 2000年10月11日 4.9 4.2 8,755
国际空间站桁架 - P6桁架及太阳能电池板 4A - STS-97 奋进号 2000年11月30日 73.2 10.7 15,824
命运号实验舱 5A - STS-98 亚特兰蒂斯号 2001年2月7日 8.53 4.27 14,515
外部装载平台1 (ESP-1) 5A.1 - STS-102 亚特兰蒂斯号 2001年3月13日 4.9 3.65 2,676
移动维修系统 - 空间站遥控机械臂(加拿大臂2) 6A - STS-100 奋进号 2001年4月19日 17.6 0.35 4,899
寻求号气密舱(联合气密舱) 7A - STS-104 亚特兰蒂斯号 2001年7月12日 5.5 4 6,064
科学号多用途实验舱 3R - 535-45 质子M 2021年7月21日 13 30 20,350
国际空间站桁架 - S0桁架 8A - STS-110 亚特兰蒂斯号 2002年4月8日 13.4 4.6 13,971
移动维修系统 - 机械臂移动平台 UF-2 - STS-111 奋进号 2002年6月5日 5.7 2.9 1,450
国际空间站桁架 - S1桁架 9A - STS-112 亚特兰蒂斯号 2002年10月7日 13.7 4.6 14,124
国际空间站桁架 - P1桁架 11A - STS-113 奋进号 2002年11月23日 13.7 4.6 14,003
外部装载平台2 (ESP-2) LF1 - STS-114 发现号 2005年7月26日 4.9 3.65 2,676
国际空间站桁架 - P3、P4桁架及太阳能电池板 12A - STS-115 亚特兰蒂斯号 2006年9月9日 13.8 4.8 15,824
国际空间站桁架 - P5桁架 12A.1 - STS-116 发现号 2006年12月9日 3.4 4.6 1,864
国际空间站桁架 - S3、S4桁架及太阳能电池板 13A - STS-117 亚特兰蒂斯号 2007年6月8日 13.7 5.0 16,183
国际空间站桁架 - S5桁架 13A.1 - STS-118 奋进号 2007年8月8日 3.4 4.6 1,864
外部装载平台3 (ESP-3) 13A.1 - STS-118 奋进号 2007年8月8日 4.9 3.65 2,676
和谐号节点舱(2号节点舱) 10A - STS-120 亚特兰蒂斯号 2007年10月23日 7.2 4.4 14,288
哥伦布实验舱 1E - STS-122 亚特兰蒂斯号 2008年2月7日 6.9 4.5 19,300
希望号日本实验舱 - 实验储藏舱 1J/A - STS-123 奋进号 2008年3月11日 3.9 4.4 4,200
移动维修系统 - 特殊微动作机械手 1J/A - STS-123 奋进号 2008年3月11日 3.67 6.70 1,560
希望号日本实验舱 1J - STS-124 发现号 2008年5月31日 11.19 4.39 14,800
希望号日本实验舱 - 日本机械臂 1J - STS-124 发现号 2008年5月31日 10.0 0.35 780
国际空间站桁架 - S6桁架及太阳能电池板 15A - STS-119 发现号 2009年3月15日 13.84 4.97 14,100
希望号日本实验舱 - 外部实验平台 2J/A - STS-127 奋进号 2009年7月15日 5.20 5.00 4,100
迷你研究舱2(探索号迷你研究舱) 5R - 进步-M-MIM2英语Progress M-MRM2 进步号 2009年11月10日 2.25 4.049 3,670
宁静号节点舱(3号节点舱) 20A - STS-130 奋进号 2010年2月8日 6.706 4.480 19,000
穹顶舱 20A - STS-130 奋进号 2010年2月8日 1.500 2.955 1,880
迷你研究舱1(晨曦号迷你研究舱) ULF4 - STS-132 亚特兰蒂斯号 2010年5月14日 6.00 2.35 8,015
多用途增压舱 ULF5 - STS-133 发现号 2011年2月24日 N/A N/A N/A

周期性往返任务:

已脱离的组件

已取消的组件

  • 离心重力舱
  • 对接货舱
  • 多用途对接舱
  • 生活舱
  • 乘员逃生太空船
  • 空间站推进舱
  • 俄罗斯实验舱
  • 临时控制舱

往返航天器

此外还有很多非承重桁架用于支撑空间站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

美国太空制造公司英语Made in Space (company)专门设计的用于国际空间站微重力制造项目的3D打印机已经通过了美国宇航局最后的验证测试,将于2014年8月发射到国际空间站投入使用。[26]

组件配置

编辑

下面是空间站主要组成部分的图示。蓝色区域是航天员不使用宇航服就可以进入的加压部分。空间站的非增压上层建筑用红色表示。计划中的组件用白色显示,以前的组件用灰色显示。其他非增压部件为黄色。团结号节点舱同命运号实验舱直接相连。为了清晰起见,图中二者被分开显示。类似的情况在图示中也可以被注意到。

俄罗斯
对接口
英语SSVP docking system
太阳能板星辰号
服务舱
太阳能板
俄罗斯
对接口
英语SSVP docking system
探索号
(小型实验舱-2)
英语Poisk (ISS module)
码头号
对接舱
俄罗斯
对接口
英语SSVP docking system
大型有效载荷
连接方式
加热器英语External Active Thermal Control System太阳能板ERA
便携工作台
英语Rassvet (ISS module)#Details
欧洲机械
手臂(ERA)
英语European Robotic Arm
俄罗斯
对接口
英语SSVP docking system
科学号
(实验舱)
俄罗斯
对接口
英语SSVP docking system
码头号
节点舱
俄罗斯
对接口
英语SSVP docking system
太阳能板科学号
实验气闸
俄罗斯对接口英语SSVP docking system
通过临时对接器
俄罗斯
对接口
英语SSVP docking system
俄罗斯
对接口
英语SSVP docking system
太阳能板曙光号
(第一个舱组)
太阳能板
晨曦号
(小型实验舱-1)
英语Rassvet (ISS module)
俄罗斯
对接口
英语SSVP docking system
PMA 1
加压对接口
英语Pressurized Mating Adapter#PMA-1
通用停泊对接装置英语Common Berthing Mechanism 列奥纳多号
货舱
英语Leonardo (ISS module)
BEAM
充气太空舱
英语Bigelow Expandable Activity Module
寻求号
气密舱
团结号
节点舱1
宁静号
节点舱3
毕晓普
气密舱
英语Bishop Airlock Module
旋转式太阳能板阵列英语Roll Out Solar ArrayESP-2
外部存储平台
英语External Stowage Platform#ESP-2
穹顶舱
太阳能板太阳能板散热器英语External Active Thermal Control System散热器英语External Active Thermal Control System太阳能板太阳能板旋转式太阳能板阵列英语Roll Out Solar Array
ELC-2
挂载存储器
英语ExPRESS_Logistics_Carrier#ELC-2

阿尔法磁谱仪
桁架 Z1ELC-3
挂载存储器
英语ExPRESS_Logistics_Carrier#ELC-3
桁架 S5/6桁架 S3/S4桁架 S1桁架 S0桁架 P1桁架 P3/P4桁架 P5/6
ELC-4
挂载存储器
英语ExPRESS_Logistics_Carrier#ELC-4

ESP-3
外部存储平台
英语ESP-3
ELC-1
挂载存储器
英语ExPRESS_Logistics_Carrier#ELC-1
专用灵巧机械手英语Dextre
机械手臂
移动维修系统
机械手臂
太阳能板太阳能板太阳能板旋转式太阳能板阵列英语Roll Out Solar Array太阳能板旋转式太阳能板阵列英语Roll Out Solar Array
旋转式太阳能板阵列英语Roll Out Solar ArrayESP-1
外部存储平台
英语External Stowage Platform#ESP-1
命运号
实验舱
希望号
货舱
旋转式太阳能板阵列英语Roll Out Solar ArrayIDA 3
对接器
英语International Docking Adapter
货运飞船
对接口
英语Common Berthing Mechanism
PMA 3
加压对接口
英语Pressurized Mating Adapter#PMA-3
希望号
机械手臂
外部酬载设施哥伦布号
实验舱
和谐号
节点舱2
希望号
实验舱
希望号
外部平台
公理号
(预计)
英语Axiom Orbital Segment
PMA 2
加压对接口
英语Pressurized Mating Adapter#PMA-2
IDA 2
对接器
英语International Docking Adapter

目标

编辑
 
美国元件的工厂
 
俄罗斯的火星-500建筑的三维规划,是基于地面的试验以补充基于国际空间站的试验 - 用于准备一个载人火星任务

有很多持批评观点的人认为国际空间站计划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并且抑制了其他更有意义的计划。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列举,花费在国际空间站计划上的上千亿美元和近乎一世代的时间,可以用来实施无数的无人太空任务,或者将这些时间和金钱花在地球上的研究中,也要比国际空间站更有意义。空间站的支持者认为对于空间站的批评是目光短浅而且带有欺骗性的,支持者认为花费在载人空间探索上的巨额经费同样会给地球上的每个人带来切实的好处。有评估指出,国际空间站计划所开发的载人航天相关技术商业应用,会间接带动全球经济,其所带来的收益是最初投资的七倍,也有一些相对保守的估计则认为此种收益只是最初投资的三倍。还有一些坚定的支持者认为,即使国际空间站在科学方面的意义为零,仅其发挥的推动国际合作的作用,也足以令这个计划彪炳史册。

运行

编辑

目前对接/停泊情况

编辑
 
目前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航天器的效果图。NASA官网实时链接.
任务 类型 飞船 位置 到达 (UTC) 脱离 (计划)
进步MS-27英语Progress MS-27   载货 进步号 No. 457 探索号实验舱英语Poisk (ISS module) 天顶 2024年6月1日 2024年
CRS NG-21英语Cygnus NG-21   载货 天鹅座号
S.S. Francis R. "Dick" Scobee
团结号节点舱 天底 2024年8月6日 2024年
进步MS-28英语Progress MS-28   载货 进步号 No. 458 星辰号服务舱 后向 2024年8月17日 2025年
联盟MS-26   载人 联盟MS No. 757 晨曦号实验舱英语Rassvet (ISS module) 天底 2024年9月11日 2025年
SpaceX载人9号   载人 载人龙飞船自由号 和谐号节点舱 前向 2024年9月28日 2025年2月

远征队

编辑

所有永久驻地乘员组命名“长期考察组N”,长期考察最长为6个月,“远征N”在每次远征以后连续地被增加。太空游客没有算作是远征成员。以A、B、C次发射组员为例,当A+B一组在空间站时,称为第XX次任务远征队,但是当A组员返回地球,C组发射时,则变成B+C组在空间站执勤,就称为XX+1次任务远征队。依此类推。

远征1至6由三人组组成。在美国宇航局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第7至12次远征被减少到安全的最少两人。从第13次远征开始,考察组在2010年左右逐渐增加到6人[27][28]。从2020年开始,随着美国商业载人航天发展计画的乘员组抵达[29],美国宇航局把长期考察组的规模增加到7名,这是国际空间站最初设计的人数[30][31]

太空游客

编辑

自费进入太空的旅行者被俄罗斯航天局和美国宇航局称为太空飞行参与者,有时被称为"太空游客"。在航天飞机2011年退役之前,当专业人员更换的人数不能被联盟号的三个座位整除时,而短期停留的乘员没有被派来,备用座位就由MirCorp公司通过太空探险公司出售。2011年之后,空间站的乘员人数减少到6人时,太空旅游就停止了,因为合作伙伴都要需要俄罗斯的运输工具。这段时间共有7名太空游客到达国际空间站。

在美国宇航员使用龙飞船2号抵达空间站之后,太空旅游得以继续。2021年12月以来,另有5名太空游客到达国际空间站。

轨道

编辑
国际空间站从1998年11月到2018年11月高度变化图表
国际空间站从2018年9月14日到2018年11月14日的轨道动画(地球没有显示)。

国际空间站目前维持在一个近乎圆形的轨道上,最低平均高度为370 km(230 mi),最高为460 km(290 mi)[32],位于增温层中心,与地球赤道的轨道倾角为51.6度。之所以选择这个轨道,是因为它是俄罗斯联盟号和进步号航天器从北纬46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能直接到达的最低倾角,而不会飞越中国或在居民区掉落废弃火箭级[33][34]。它的平均速度为28,000千米每小时(17,000英里每小时),每天飞行15.5个轨道(一个轨道93分钟)[35]。在NASA航天飞机每次对接时,空间站的高度被允许下调,以允许更重的负载转移到空间站。在航天飞机退役后,空间站的名义轨道被提高了高度(从大约350公里到大约400公里)[36][37]。其他更频繁的补给航天器不需要这种调整,因为它们是性能更高的飞行器。[38][39]

大气层的阻力平均每月使空间站减少约2公里的高度。轨道维持可以由空间站星辰号服务舱上的两个主发动机,或与星辰号尾部对接的俄罗斯或欧洲航天器来完成。自动运载飞船在建造时有可能在其尾部增加第二个对接端口,允许其他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和助推[39]。维持国际空间站的轨道每年要使用约7.5吨的化学燃料[40],每年的成本约为2.1亿美元[41]

 
国际太空站 瑞德数位电影摄影机公司

退役

编辑

2012年3月30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弗拉基米尔·波波夫金表示,联邦航天局正在与外国伙伴讨论2020年后继续使用国际空间站的问题,并打算改变国际空间站的运作方式。波波夫金说,联邦航天局考虑将国际空间站的使用期延长到2028年,即使作出了延长使用期的决定,国际空间站的作用也将改变,它将成为进行技术试验和训练载人登月的平台。[42]

2022年1月,美国宇航局宣布计划于2031年1月令国际空间站退役使其脱离轨道,并将任何残余物引导到南太平洋的一个偏远地区。[12]

2023年4月6日,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向俄政府建议将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运行期限延长至2028年。[43]

成本

编辑

国际空间站被描述为有史以来建造的最昂贵的单一项目。[44] 截至2010年,总成本为$1500亿美元。这包括美国太空总署1985年至2015年对该站的$587亿美元预算(以2021年美元计算为$897.3亿美元)、俄罗斯$120亿美元、欧洲$50亿美元、日本$50亿美元、加拿大$20亿美元、以及为建造太空站而进行的36次太空梭飞行的费用(估计每次飞行费用为$14亿美元),总计 $504亿美元。假设从2000年到2015年,由2至6名工作人员使用20,000人/日,则每人/日的成本为$750万美元,不到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天空实验室每人日$1,960 万美元(通货膨胀前为$550万美元)的一半.[45]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Chris Peat. ISS—Orbit Data. Heavens-Above.com. 2010-06-18 [2010-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2. ^ Steven Siceloff. NASA Yields to Use of Alpha Name for Station. Space.com. 2001-02-01 [2009-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9). 
  3. ^ STS-132 Press Kit (PDF). NASA. 2010-05-07 [2010-06-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2-25). 
  4. ^ 國際空間站將迎來首位英籍宇航員. 亚太日报. 2013-05-21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5. ^ Human and Robotic Exploration. www.esa.int.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英语). 
  6. ^ China wants role in space station. CNN. Associated Press. 2007-10-16 [200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4). 
  7. ^ James Oberg. China takes aim at the space station. MSNBC. 2001-10-26 [200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2). 
  8. ^ 宋婉源; 詹娜·陶辛斯基. 中国如何计划成为下一个太空大国. BBC News 中文. 2022-06-06 [202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1) (中文(简体)). 
  9. ^ “国际空间站不带我们玩,倒逼了我们”. www.xhby.net. 2024-01-22 [2024-01-22]. 
  10. ^ Statement by Charlie Bolden, NASA Budget Press Conference (PDF) (新闻稿). NASA. 2010-02-01 [2010-02-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2-01). 
  11. ^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Visitors by Country – NASA. [2023-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January 2024) (美国英语). 
  12. ^ 12.0 12.1 NASA plans to tak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out of orbit in January 2031 by crashing it into 'spacecraft cemetery'. Sky News. 2022-02-01 [2022-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13. ^ 黄松勋, 科技产业资讯室 (iKnow)-. NASA研究國際太空站退役後的未來低軌道國家實驗室選項. iKnow科技产业资讯室. 2023-12-28 [2024-11-10]. 
  14. ^ 俄罗斯将退出国际空间站. 美国之音. [2022-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1) (中文). 
  15. ^ 联合新闻网. 想告別卻離不開?俄國無法落實的國際太空站分手宣言. 转角国际 udn Global. [2024-11-10] (中文(台湾)). 
  16. ^ 中央通讯社. 2024退出國際太空站計畫有變 俄太空總署:擬續參與 | 科技. 中央社 CNA. 2022-10-04 [2024-11-10] (中文(台湾)). 
  17. ^ 国际空间站完成首次高清晰度直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年11月17日,新华网
  18. ^ 张忠霞,国际太空站太空人进行太空漫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19. ^ 张忠霞,太空站太空人完成第二次太空漫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20. ^ 张忠霞,太空站太空人太空漫步创纪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21. ^ 刘洋,张忠霞,太空站太空人太空漫步修复"进步"飞船天线故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22. ^ 国际太空站太阳电板破损 恐影响太空站用电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1-02.
  23. ^ 孝文. NASA網站开始線上直播國際太空站实时视频. 科学网. 2009-03-14 [2016-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8) (中文(简体)). 
  24. ^ 国际空间站再现漏气事件 未对宇航员造成威胁-中新网. www.chinanews.com.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25. ^ 國際太空站氣體外洩 太空人利用茶葉抓漏 (新闻稿). 中央社. 2020-10-21 [2020-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中文(台湾)). 
  26. ^ 国际空间站8月将获3D打印机拟在太空制造零件. 环中网. [2014-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27. ^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Expeditions. NASA. 2009-04-10 [2009-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4). 
  28. ^ NASA.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NASA. 2008 [2008-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7). 
  29. ^ SpaceX completes emergency crew escape manoeuvre. BBC NEWS. 2020-01-19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7). 
  30. ^ Morring, Frank. ISS Research Hampered By Crew Availability. Aviation Week. 2012-07-27 [201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1). A commercial capability would allow the station's crew to grow from six to seven by providing a four-seat vehicle for emergency departures in addition to the three-seat Russian Soyuz capsules in use today. 
  31. ^ Hoversten, Paul. Assembly (Nearly) Complete. Air & Space Magazine. 2011-05-01 [2011-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In fact, we're designed on the U.S. side to take four crew. The ISS design is actually for seven. We operate with six because first, we can get all our work done with six, and second, we don't have a vehicle that allows us to fly a seventh crew member. Our requirement for the new vehicles being designed is for four seats. So I don't expect us to go down in crew size. I would expect us to increase it. 
  32. ^ Garcia, Mark.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Overview. NASA. 2016-04-28 [2021-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0). 
  33. ^ Cooney, Jim. Mission Control Answers Your Questions. Houston, TX. [2011-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7). Jim Cooney ISS Trajectory Operations Officer 
  34. ^ Pelt, Michel van. Into the Solar System on a String : Space Tethers and Space Elevators 1st. New York, NY: Springer New York. 2009: 133. ISBN 978-0-387-76555-6. 
  35. ^ Current ISS Tracking data. NASA. 2008-12-15 [200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5).    本文含有此来源中属于公有领域的内容。
  36. ^ Europe's ATV-2 departs ISS to make way for Russia's Progress M-11M. NASASpaceFlight.com. 2011-06-20 [2012-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2). 
  37. ^ Oberg, James.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World Book Online Reference Center. 2005 [2016-04-03]. [失效链接]
  38. ^ 39.0 39.1 ISS Environment. Johnson Space Center. [200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3). 
  39. ^ Rocket company tests world's most powerful ion engine. Newscientist.com. [2017-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0). 
  40. ^ Executive summary (PDF). Ad Astra Rocket Company. 2010-01-24 [2010-02-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3-31). 
  41. ^ 星空筑巢不怕路遥. 新京报. 2012-06-17 [201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0) (中文(简体)). 
  42. ^ 俄航天集团向政府建议将国际空间站俄舱段运行期限延长至2028年.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3-04-07 [202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中文). 
  43. ^ What Is The Most Expensive Object Ever Built?. Zidbits.com. 6 November 2010 [22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5 August 2021). 
  44. ^ Lafleur, Claude. Costs of US piloted programs. The Space Review. 8 March 2010 [18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 August 2023).  See author correction in comments.

更多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实时查看

编辑

多媒体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