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行李
《失踪行李》[备注 1](英语:Lost Luggage)是一款于1982年发行的动作游戏,由总部位于美国的阿波罗游戏开发,游戏平台为家用游戏机雅达利2600。在游戏中,玩家操控著在机场工作的行李搬运工,去接从行李输送带疯狂送下来的行李。游戏也包含双人模式,当中第二个玩家负责控制行李落下的方向。
失踪行李 | |
---|---|
| |
类型 | 动作游戏 |
平台 | 雅达利2600 |
开发商 | 阿波罗游戏 |
发行商 | 阿波罗游戏 |
设计师 | 艾德·萨佛[1] |
模式 | 单人 双人(同时) |
发行日 | 1982年9月 |
程式设计师艾德·萨佛(Ed Salvo)在美国达拉斯/沃思堡国际机场等待行李送达时,获得了《失踪行李》的灵感。该作花费约4个星期的时间开发。游戏推出后,评论家们的评价好坏参杂,对玩法、图像呈现的看法不一,但整体而言以负评为主。有评论家认为该作和动视出品的游戏《Kaboom!》很像,批评《失踪行李》是款粗劣的仿制品。
游戏玩法
编辑《失踪行李》是一款动作游戏,当中玩家操控著机场搬运工,试图接住从捉摸不定的行李输送带上疯狂送下来的行李[2]。游戏的目标是在每个行李落地前全部接起来。玩家开始游戏时,左下角会有三个行李,代表玩家的生命值。每当玩家没接到任何一个落下的行李,左下角的行李就会扣一个,如果三个行李都扣完了,游戏就会结束。[3]另外,如果玩家漏接,画面上所有正在落下的行李都会散开,掉出里面的东西,包含普通衣物和内衣裤等[4]。
该作分有两种不同难度,根据玩家选择的难度,玩家可以操控一个或两个搬运工。除了单人模式外,《失踪行李》也包含双人模式,当中第二个玩家负责控制行李落下的方向。[5]在“恐怖份子行李”模式中,会有黑色行李和一般行李一起从输送带上落下。[3][5]一旦黑色行李落地,游戏会直接结束[3]。
开发
编辑《失踪行李》由总部位在美国德州理察森市的电子游戏工作室阿波罗游戏开发[6]:55,游戏平台为雅达利2600。该工作室以经常旅行的人们为该作的目标族群,相信他们会喜欢其内容[6]:78。在《失踪行李》的开发期间,阿波罗游戏聘用了五名人员[7]。该作由程式设计师艾德·萨佛(Ed Salvo)构思。一次,萨佛在与阿波罗游戏的创办人帕特·罗珀(Pat Roper)会面后,待在美国达拉斯/沃思堡国际机场的行李输送带处等待行李送达,这时萨佛有了《失踪行李》的灵感[8]。后来,萨佛与罗珀讨论了这款游戏的概念,两人还想出了让输送带“喷出内衣裤”的点子[7]。
之后,萨佛将他对游戏的粗略概念告诉艺术家厄尼·朗年(Ernie Runyon)。阿波罗游戏的成员花了半个小时脑力激荡,决定该作的标题。朗年回忆道,在定案为《失踪行李》前,曾有一个提议是“机场大乱”(Airport Mayhem)。朗年在萨佛的帮助下完成了游戏的编程。朗年表示,他原本打算加入行李列车,但仅4KB的卡带空间容纳不下。萨佛在碰撞侦测和让角色动作与摇杆同步方面上面临难题,其中摇杆问题花了整整一个星期修复。由于硬体问题,玩家每次接到行李都会出现显示图像的Bug。这个问题可以透过用另一台电脑对游戏进行编译来解决。[7]
该作的音效和配乐由赖瑞·麦讷(Larry Minor)负责。根据朗年的说法,《失踪行李》是第一款不只是有音效,而是将配乐结合游戏机的雅达利2600游戏[7]。萨佛表示,《失踪行李》估计共花了四个星期的时间完成开发[8]。拜伦·帕克斯(Byron Parks)为该作设计了长4分钟的广告顺口溜。当时罗珀正在“找寻广告题材”,而帕克斯正好是罗珀拥有的一间录音室的成员。这段广告后来完全没有派上用场,多年后,朗年在2013年的采访中表示,他“根本不知道或不记得这段广告本来要作何用途”[7]。
《失踪行李》推出后,朗尼退出了阿波罗游戏,该作是他在该工作室的唯一作品[7]。萨佛最终也选择出走[8]。由于广告公司班顿与鲍尔斯的压力,阿波罗游戏于1982年11月12日申请破产。阿波罗游戏欠班顿与鲍尔斯250万美元,而总债务则达500万美元。虽然罗珀希望阿波罗游戏能以较小规模重生[9],但最后以失败告终,阿波罗游戏于1983年正式关闭,走入历史[10]。
发布与反响
编辑评价 | ||||||||
---|---|---|---|---|---|---|---|---|
|
《失踪行李》于1982年9月由阿波罗游戏发布[12],分为两种版本,分别在卡带上标有蓝色标签和绿色标签。蓝色标签版本包含开场动画:玩家角色拿出三个代表生命值的行李。如果玩家玩的是绿色标签版本,便可以在游戏时透过按下操控器上的“开火”按钮来重新开始游戏,蓝色标签版本的“开火”按钮则无毫无功能。萨佛和朗年都不知道绿色标签版本的存在。朗年推测萨佛可能是在调整游戏后发现卡带还有空间,便加入了重新开始功能[7];而萨佛则表示不记得自己“有弄过什么东西”,并表示“我无法想像阿波罗游戏的任何人会在游戏(卡带)开始生产后,还对它胡搞瞎搞”[8]。
发布初期,评论家给予该作评价整体而言褒贬不一。1982年,比尔·康柯与艾尼·凯兹(Arnie Katz)在杂志《电子游戏》上批评《失踪行李》“毫无伟大的火花”。虽然两人称赞该作跳脱“老套的科幻射击游戏”,“扎实”又具“高可玩性”,但对于该作简陋的外观动画则予以批评,表示“就算游戏概念真的无与伦比,如果不结合出色的视觉呈现,仍然无法成就一款佳作”。[13]。康柯和凯兹也为《视频》杂志写了一篇《失踪行李》的评论,当中两人称赞该作“相当可爱”,但认为阿波罗最好“多花点心思在游戏外观上”,不要一心只想著增加游戏的挑战性[14]。《创意电脑》杂志的丹尼·古德曼称赞《失踪行李》的图像呈现“很有趣”,但表示,“该作的玩法对于有经验的玩家而言很快就腻了”[15]。为杂志《电视玩家》(TV Gamer)写文章的一位评论家将《失踪行李》推荐给儿童们,但觉得比起该作,资深游戏玩家会更喜欢《Kaboom!》[16]。杂志《Videogaming Illustrated》和《德州月刊》给出了较为正面的评价,前者称赞该作为阿波罗游戏出品过最迷人的作品[17],而后者则形容该作是“巧妙又高难度的小消遣”[12]。
2000年代后,许多评论家们给予《失踪行李》较糟糕的评价。为AllGame写文章的评论家布雷特·艾伦·怀斯(Brett Alan Weiss)认为该作像是《Kaboom!》,只是“更迟缓、更没刺激感又更无趣”。他也对该作不支援旋式控制器这点给予批评,并表示,就算有双人模式或恐怖攻击模式也不会让游戏变有趣。[5]怀斯在他的著作《经典家庭电子游戏》(Classic Home Video Games)中评论道,玩《失踪行李》带来的娱乐只有一下子,“虽然画面上方的飞机看起来不错,但其他部分的图像呈现实在是平庸至极”。他也批评该作的难度曲线和角色移动十分糟糕。[18]Atari HQ的编者凯特·伊达(Keita Iida)表示,“这世上有一款优质的《Kaboom!》仿制游戏——《Eggomania》,也有一款差劲的——就是这一款”。伊达认为,如果《失踪行李》不那么像《Kaboom!》的话,就会“有趣一点”[11]。
备注
编辑- ^ 非官方翻译。
参考资料
编辑- ^ The Giant List of Classic Game Programmers. [201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1).
- ^ Lost Luggage promotional catalog. Games by Apollo. 1982: 2 [201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 ^ 3.0 3.1 3.2 Lost Luggage Manual. Games by Apollo. September 1982 [201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 ^ Atari 2600: Lost Luggage. Internet Archive.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6).
- ^ 5.0 5.1 5.2 5.3 Weiss, Brett Alan. Lost Luggage – Overview. AllGame. 2003-02-18 [201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4).
- ^ 6.0 6.1 Herman, Leonard; Feinstein, Keith. Phoenix: The Fall & Rise of Videogames. Rolenta Press. 1997 [2019-07-30]. ISBN 978-0-964384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 ^ 7.0 7.1 7.2 7.3 7.4 7.5 7.6 Stilphen, Scott. DP Interviews... Ernie Runyon. 2600 Connection. 2013-03-17 [2014-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 ^ 8.0 8.1 8.2 8.3 Stilphen, Scott. DP Interviews... Ed Salvo. Digital Press. 2010-12-05 [2014-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3).
- ^ Vid Game Firm Apollo Files Chapter XI. Billboard 94 (48). 1982-12-04 [2014-06-30]. ISSN 0006-2510.
- ^ AGH – Third Party Profile: Apollo. Atari Gaming Headquarters. 2005-01-23 [2014-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11.0 11.1 Iida, Keita. AGH Atari 2600 Review – Lost Luggage. Atari HQ. 2005-01-25 [2014-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12.0 12.1 Communications, Emmis. Low Talk. Texas Monthly. September 1982, 10 (9): 112 [2014-06-07].
- ^ Lost Luggage. Electronic Games. November 1982, 1 (9): 36 [2014-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9).
- ^ Kunkel, Bill; Katz, Arnie. Arcade Alley: Beyond Science Fiction–A New Breed of Games. Video (Reese Communications). November 1982, 6 (8): 40, 110. ISSN 0147-8907.
- ^ Goodman, Danny. Home Video Games: Video Games Update. Creative Computing Video & Arcade Games. Spring 1983: 32 [2019-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 ^ Lost Luggage. TV Gamer (Boytonbrook). June 1983: 28 [2014-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5).
- ^ Apollo, Like Its Namesake, Shoots For The Videogame Stars. Videogaming Illustrated. August 1982: 8 [2014-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 ^ Weiss, Brett. Classic Home Video Games, 1972–1984: A Complete Reference Guide. McFarland & Company. 2012-03-07: 76 [2019-07-30]. ISBN 978-0-7864-875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