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农业,主要介绍广州地方的农业。随著广州发展,广州的农业逐步成为以为大城市服务为主的城郊型农业。

概览

编辑

截止2016年,广州有农副产品类市场135个,主要分布于荔湾区白云区[1]。而2015年底,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登记3.5万人[2]。到2016年广州据计有536,524农业从业者,其中122,695为本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生产机构就有过千间[3]

历史

编辑

《史记》载: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火耕水耨。在新石器时代,广州地区就有原始的农业渔业, 并有野生水稻生长。农业商业化亦较早出现,唐末广州地区已是水果稻米甘蔗产地[4]宋代时广州为全国一大米市,有大批馀粮接济等地,号称广米。宋代以后,珠江下游淤积日多,外来移民渐多,开垦种植,圈筑堤围,蓄泄灌溉。

明代中后期,广州、佛山等城镇成为手工业和商业要地,大批稻田改种手工业原料作物,一些农民进入城镇提供劳动力,一定程度领导稻谷生产衰落,由原“多谷之地”逐变为缺粮地,需依赖广西供应部分粮米。

至清代,筑围臻于鼎盛期。

鸦片战争后,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番禺县北至茭塘、新造,南至香山、黄阁,大片稻田转为桑基鱼塘。花地、石围塘及增城县部分地区则发展了果基鱼塘,并广种甘蔗花生、蔬菜、花卉,出现不少菜农、果农、花农、花户。河南至大石一带,果树“障蔽百里”,禺南糖蔗“连岗接阜,一望若芦苇然”,积极发展基塘农业

清末民初,广州相继建立了广东省农林试验场广东大学农学院等农业科研教育机构,致力于农作物品种比较、水稻选育种和化肥施用效果试验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国民政府时代还颁布过《农政纲要》、《森林法》等法规,进行过一系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引入化肥、化学农药、拖拉机,陈济棠时代还有建立化肥厂和机榨糖厂等近代产业。

农地

编辑

广州农业耕作土壤有水稻土(主)、菜园土、潮沙泥土、耕型赤红壤等。

旧日广州(番禺县),禺南分民田、围田和沙田区。民田区兼有丘陵,地势高;沙田区为冲积土;禺北多山,耕地较瘦瘠[4]。清光绪五年( 1879年),广州府登记在册的官民田地、山塘面积据计有1062.32万亩,其中屯田49.49万亩,占4.66%[5]

1860年代,小北门内的菜田因为填塘建屋而转去门外北郊。随近代广州城市化,蔬菜需求增加,使近郊菜地拓展,就河南57村7.4万亩农地中,就有3万几亩是菜地[6]

1950年到1953年春,广东、广州等地方推开农村土地改革,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杨奎章忆述其老首长张文亲历,当时城乡关系一度紧张,许多地主走难到广州[7]。据计番禺县境内此时期,被当局没收征收地主(含公尝田,或公蒸田,即宗族祠所有的田地)的农地有94.1万亩[8]。1955年秋后县当局推行农业合作化,短短两年几内结束农村的私人土地(农地)所有,取消土地分红,乡民的耕畜农具更被无偿征用收归集体所有。番禺县乡民对此转变大为不满,于1957年初爆发集中退出合作社的浪潮。

1988年后,广州划定为农村区域有“四县花县从化县增城县番禺县五区(划为市区,而保有农业白云区天河区海珠区芳村区黄埔区)”。1990年统计上述范围,共有耕地246.95万亩,其中水(旱)田218.11万亩,旱地28.85万亩[5]

农产品

编辑

一直农业发展有利用山地造林,丘陵旱地种果、蔗,水田种植水稻,河涌、水库、鱼塘养鱼。

1860年代左右,小北门外同河南(海珠)一带盛产白菜、黄芽白、芥兰、生菜等,市头等村盛产萝卜[6]

原番禺县内传统的农副产品,除糖蔗外,较主要的有生果蔬菜,大部分销向广州,少量出口香港。加工的菜乾和头菜,亦有部分出口;油料作物方面,主种花生和黄豆,产油可以自给。原禺北(今白云区)还有将黄豆制成腐竹、枝竹,成为特产。原禺东(东山&天河&黄埔)、禺北还曾有大量加工荔枝干同酸梅干[8]。广州一带的地理气候,亦适宜于引入许多外域品种,自汉代以来,先后从外埠引进有茉莉花、素馨花、海枣、古度树、底称实、芒果、菠萝蜜、番石榴、番荔枝、花生、玉米、烟草、番薯、橡胶等许多花果木与农作物品种,丰富本地农业资源[9]

下列为一些本地出名物产:

  • 岭南木瓜
  • 夏茅香芒
  • 番禺蕉门红番薯
  • 胭脂红番石榴(俗称番桃)
  • 增城迟菜心等

胭脂红番石榴引入广州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1930~1940年代便驰名省港澳,有“番石榴中的贵族”之称,主要种植分布在海珠、增城和番禺等地,番禺出产地有石楼、石碁、黄阁等,而过去最有名的产自李福林的乡下——番禺县塘司大塘乡[10]。胭脂红曾经出口到港澳台等地[11]

发展

编辑

近河海地区,农民会用涌泥肥田,建立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生态农业。近郊农民会搞花果菜药立体种植,建立人工生态群落模式。沙田蔗区农民会利用蔗苗封行前套种黄豆、花生、蔬菜,封行后培植食用菌。更有开辟出种植与游览观光相兼的旅游农业。

1949年后,一系列管制趋于强化,番禺县主种的水稻和糖蔗等,长期受到统购价格制度左右,生产量趋向下跌。而县境的林果业和畜牧业,在1970年代后重新开放经济前,受 “以粮为纲”政策制约而停滞不前[8]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郭艳华 陈翠兰. 提升广州现代农业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2. ^ 农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广州市人民政府.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9). 
  3. ^ 广州年鉴·农业 2017
  4. ^ 4.0 4.1 番禺县志·农业·种植业
  5. ^ 5.0 5.1 广州市志·农业志·农业综述
  6. ^ 6.0 6.1 近代广州 中华书局 2003-12
  7. ^ 你必须知道的土改真相 看完再也不会被忽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林爱玥 察网 2017-05-01
  8. ^ 8.0 8.1 8.2 番禺县志(1990)·经济综述
  9. ^ 广州人口与社区发展探析 廖世添 广东社会科学 1997年第2期
  10. ^ 番禺行将消失的果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屈慎宁 广州文史
  11. ^ 广州这种番石榴,有“番石榴中的贵族”之称,有着很多老广州人童年的味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