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弗
德弗(阿维斯陀语:𐬛𐬀𐬉𐬎𐬎𐬀)又译达埃瓦,也称迪弗、德维。[1][2]是琐罗亚斯德教中对于残恶的生魔的统称,与仁善的神灵阿胡拉对立。《阿维斯塔》中的驱魔书《维提吠达特》就是针对德弗的宗教典籍[2]。德弗与阿梅沙·斯彭塔、亚扎塔处于敌对关系,主要的有二十多位[3]。
列表
编辑- 阿卡·马纳(Aka Manah)也称阿库曼(Akuman):意为“恶思”、“恶意”,是瓦胡·马纳的死敌。
- 德鲁杰(Druj)也称多鲁格(Dorough):意为“虚伪”、“欺诈”,是阿沙·瓦希什塔的死敌。
- 艾什玛(Aēšma)也称哈什姆(Khashm):意为“愤怒”、“暴虐”,是赫沙特拉·瓦伊里亚的死敌。
- 塔罗克马特(Tarōkmat)也称塔鲁马特(Tarumat):意为“叛教”、“傲慢”,是斯彭塔·阿尔迈蒂的死敌。
- 托里兹(Tōrīz)也称图里兹(Turīz):意为“疾病”、“破坏”,是胡尔瓦塔特的死敌。
- 阿斯托维扎图(Astovidhātu)也称阿斯特维达特(Astvīdāt)、维扎图(Vidhātu)、维达特(Vīdāt):意为“死亡”,是阿梅雷塔特的死敌。
- 贾赫(Jah)也称贾希(Jahī)、杰赫(Jeh):淫荡女妖,一说为安哥拉.曼纽之妻,另说为安哥拉.曼纽之女。
- 阿日达哈卡(Azhidahāka)也称阿日达哈克(Azhidahāk)、扎哈克(Dahāk):蛇形巨妖,传说中的暴君。曾与火神阿塔尔争夺灵光未遂。
- 阿普沙(Apausha)也称阿普什(Apūsh):旱神,是雨神蒂尔的死敌。
- 派里卡(Pairīka)也称帕里(Parey):蛊惑女妖。
- 布什扬斯塔(Bushyānsta)也称布沙斯普(Būshāsp)、布沙斯布(Būshāsb):贪睡恶魔,是遵命天使索鲁什的死敌。
- 马赫尔库沙(Mahrkūsha)或称马尔科斯(Malkōs)、马尔库斯(Malkus):是暴风雪恶魔。
- 斯彭杰鲁什(Spenjrush):雷电恶魔,是雨神蒂尔的死敌。
- 维扎雷沙(Vizaresha)也称维扎尔什(Vīzarsh)、瓦尤(Vayu)、瓦伊(Vāy):拖死鬼。
- 派蒂亚拉(Paityāra)也称帕特亚拉克(Patyārak):对抗恶魔。
- 阿拉什克(Arashk)也称拉什克(Rashk):嫉妒恶魔。
- 孔德(Kund):酗酒恶魔。
- 扎马克(Zamak):寒冬恶魔。
- 派里马特(Pairīmat):腐败恶魔。
- 密特尔·德鲁杰(Mitr-Druj)也称梅赫尔·多鲁格(Mehr-Dorough):毁约恶魔。
- 纳苏什(Nasūsh):肮脏恶魔。
与印度教神话中的提婆之间的关系
编辑一种流行的观点声称德弗对应印度教神话中的提婆(Deva),后者是对于仁善的神灵的统称,在神话中,祂们是残恶的神灵阿修罗(Asura)的天敌。 在吠陀教(婆罗门教的前身)早期的神话中,阿修罗的形象比较正面,在吠陀教圣典《吠陀经》最早出现的部份中,不论是善是恶,所有超自然生灵都被称为提婆及阿修罗,事实上,在神话中,提婆及阿修罗都是由生主所生的,只是因为提婆选择行善,阿修罗却选择作恶,所以才使得祂们之间出现差别[来源请求],直到后来,婆罗门教开始将阿修罗当成恶魔。
有意见认为婆罗门教把阿修罗当成恶魔和琐罗亚斯德教将德弗当成恶魔,反映了古时印度人与波斯人之间的冲突。伊朗百科全书否定了这种说法[4],认为印度把阿修罗当成恶魔,伊朗将德弗当成恶魔,都发生得太晚,因此有关词汇不能被视为印度-伊朗宗教术语的特征。伊朗百科全书认为由尼伯格(Nyberg)[5]、语言学家雅克·杜切内-古列明(Jacques Duchesne-Guillemin)[6]及维德格伦(Widengren)[7]所提出的这种观点,牵扯到冗长而且完全是推测性的讨论上。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547页
- ^ 2.0 2.1 《世界神话辞典》,1009页
- ^ 《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547-550页
- ^ Herrenschmidt, Clarisse; Kellens, Jean (1993), "*Daiv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cyclopaedia Iranica, vol. 6, Costa Mesa: Mazda, pp. 601.
- ^ Nyberg 1938,第96页 .
- ^ Duchesne-Guillemin 1953,第27–28页
- ^ Widengren 1954,第15,29页 .
参考资料
编辑- 《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贾利尔·杜斯特哈赫 选编,元文琪 译,商务印书馆出版,ISBN 9787100040846
- 《世界神话辞典》,鲁刚 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ISBN 978720500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