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事明朝时期的军队,明代早期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于少数,整体而言,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明朝士兵数量最高在二百万左右,驻扎在全国各地。而明朝军工业也十分发达,一营5000人的士兵中就装备有霹雳炮1000挺,鸟枪200支以及大炮20门,在此之外明军还有鬼头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装备。与宋朝不同的是,明朝在每代皇帝执政期间,都会发生大规模战事,所以明朝的军工业为了应付战争所生产出来的武器数量是十分可观的[参1]

明代是传统火器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面临挑战的时期。在西洋火器传入以前,传统火器的发展已相当可观,其中金属管形火器(当时统称为火铳)是明代火器发展的主轴,也是明朝军队中应用最广泛的火器。不过从明代中期以后,源自西洋的新型火器,逐渐透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凭著其优异性能,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对传统火器的生存空间,形成了严重的挑战[参2]

卫所制

编辑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各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准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参3]

在嘉靖年间,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战部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戚家军李如松的私人部队辽东铁骑,及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关宁铁骑[参4]

纪效新书是明朝军事家戚继光所著的一部兵书,初撰于嘉靖39年(1560年),共18卷正文加一卷卷首,后戚继光晚年时又加以手校,修订为14卷。全书语言简明通俗,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阵法、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是戚继光一生征战的心得之作。

三大营

编辑

五军营

编辑

五军营分为中军、左﹑右掖和左﹑右哨。军士除来自京师卫军外,又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轮番到京师宿卫和操练,称为班军。隶属五军营的还有掌随驾马队官军的十二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军的围子手营,以及幼官舍人殚忠﹑效义诸营。

三千营

编辑

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实际人数不止三千,全部为骑兵。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 ﹑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物等,是明朝京军的主要机动力量。

神机营

编辑
 
神机营

神机营明代京城禁卫军三大营之一(其馀两营为五军营三千营[参5],是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

明成祖交阯后,得神机枪炮法,为一种使用木马子来增加膛压的技术,特置神机营肄习[参6]。该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嘉靖以后添置鸟铳(一开始为火绳铳,后来也包括燧发铳)。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三大营丧失几尽,后改革军制建立营团,未入选的军士归本营,称“老家”。嘉靖时罢营团,恢复三大营旧制。

火龙神器阵法》又名《火龙经》有记载明代诸多火器科技,作于明朝永乐十年(1403年),首见于崇祯年间焦勒的《火攻罕要》,清朝咸丰年间方始有刻本传世,其中有最早的地雷水雷火绳枪等等的描述。

据后人考证发现书中一些细节有误,如称朱棣为“成祖”(庙号)等,但因元朝忽必烈攻打日本时已经使用铁火炮、朱元璋大战陈友谅鄱阳湖时也早已使用火箭、火铳、火蒺藜、大小火枪等多种火铳[参7],尚能断定今本《火龙经》可能经过嘉靖年间修订而成,但其余书中原文应不该置疑。

热兵器

编辑
大沽口炮台:明代铁炮

发端于唐宋时期的中国火器制造技术,在明朝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准。这时的火器不仅仅种类多,而且制造技术以及性能均有极大提高。火箭鸟枪是明朝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地雷在明朝也很盛行,管形火器的发展尤为显著。明中期,佛郎机以及红夷大炮等西洋火器传入,使得明朝得以汲取其瞄准器的长处,以改良自产的火器性能。当时中国的冷兵器时代即将终结,火器时代正在来到,中国完全有机会赶上西方的火器技术水准。可惜这一过程却随着明朝的灭亡而中断了[参8]

然而有学者指出,中国比西方早两个世纪使用热兵器,到了15世纪技术开始被葡萄牙人超越,后来清军利用了明朝和西方的技术和经验,多次改良并制造出比明朝更有威力的火器,到了三藩之乱期间,中国的热兵器技术已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准[参9]。在万历年间,日本人亦在火器技术上一度领先中国,以致日本火器的优势在万历援朝战争中一度令日军占于上风[参10][参11]。另外,戚继光亦有批评当时多种形式火器的实用性[参12]

为适应火器化军事变革的需要,明军进行了从训练理念、训练依据、训练目标、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等全方位的军事训练改革。军事训练变革的实践提升了明军的战斗力,也促使了火器技术改进、完善和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发明[参13]

防御体系

编辑

修建明长城

军事著作

编辑
  • 《火龙神器阵法》
  • 《武备志》
  • 《纪效新书》

参考资料

编辑

    参:

  1. ^ 明朝的世界第一. 中国藏族网. 青海法制网.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8). 
  2. ^ 黄盟盛,《明代传统火器发展之研究》,《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学位论文》 , 2014。
  3. ^ 《细说明朝》〈二五、军民分籍、卫所〉. 黎东方. 第59页-第60页
  4. ^ 《细说明朝》〈二六、五军都督府、兵部〉. 黎东方. 第61页-第62页
  5. ^ 明史》卷八十九
  6. ^ 《明史》卷九十二
  7. ^ 钱谦益著 《国初群雄事略》 卷四
  8. ^ 邢涛; 纪江红. 《中国通史·<第二十一章·集权下的统治·明朝的军事建设·热兵器的兴盛>》.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年10月1日: 第143页. ISBN 9787200050646 (中文). 
  9. ^ 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看明清时代和今天》,中信出版社,第111-114页
  10. ^ 赵士桢《神器谱》,卷一:“……调集人马十有馀万,附以朝鲜土著,何止三十馀万。倭奴止以飞峦岛鸟铳手三千凭为前驱,悬军深入,不劳馀力,抗我两国。我以两国全力,不能制倭死命。焱驰电击而前,从容振旅而退,不但诸酋尽全首领,至于倭众亦觉无多损失。”
  11. ^ 张萱《西园闻见录》卷五六:“倭制火铳,其药极细,以火酒渍之,故其发速,又人善使,故发必中。中国有长技,而制之不精,与无技同。”
  12. ^ 戚继光《练兵实纪》,卷五-军器制解:“……以上之外,有火砖,一窝锋,地雷,千里炮,神枪等,百十名色,皆不切于守战,故不备,今皆一切禁之。以节靡费,惟有子母炮,尚属可用,未当终弃,亦一奇品也。”
  13. ^ 张帆,《论明朝中后期火器技术进步对军事训练的影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