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东福殿城隍庙
22°27′48″N 120°26′42″E / 22.4633515°N 120.44495°E
东港东福殿城隍庙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屏东县东港镇延平路319号 |
宗教 | 台湾民间信仰 |
主神 | 城隍尊神 |
例祭 | 农历五月十二日 |
建立时间 |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 |
地图 | |
东港凤邑二十四司 | |
---|---|
位置 | 屏东县东港镇 |
官方名称 | 东港凤邑二十四司 |
类型 | 登录等级:民俗 登录种类:仪式 |
评定时间 | 2018年10月22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奉祀神祇
编辑主祀城隍尊神,由凤山县城隍庙分灵至东港镇基已有200年之历史,庙内尚奉祀有开基城隍金身,是见证镇基200多年最珍贵的金身。
配祀卢王千岁、卢府二千岁、颜府千岁、朱府千岁、水仙尊王、城隍夫人、阴阳司、速报司、文武判官、谢范将军、注生娘娘、福德正神、戴将军、马将军、虎爷将军等神祇。
建庙沿革
编辑- 本庙主祀神祇城隍爷,据历代地方老宿辈之传,于清嘉庆十九年甲戌间﹙西元1814年﹚,境内一商人,经商于凤山县,在一机缘之中自凤山县城隍庙(位于现今高雄市凤山区)乞获香火,携返家中朝暮膜拜祷祝,而得灵感,后此城隍爷降乩表示,奉旨镇基东津,辖领二十四司爷等神,燮理阴阳两界人丁、功过、赏善、罚恶等之职。于此才恭雕城隍爷小金身乙尊供奉拜祀。
- 1946年间,战后初期,地方人士诸贤,提议建庙,经城隍爷降乩同意及指示建庙基地之位置,并示该位置系青斗灯穴﹙即今之庙址﹚。于是地方诸贤集资而建 ,城隍庙始完成简式小庙,蒙玉赐“东福殿”。时聘洪清荣先贤为堂主(编制前),从此香火鼎盛。角头之信徒恭称为“境主公”,称东福殿为“境主公庙”。
- 因东福殿历经风雨之洗礼,殿宇庭构斑剥凋腐,故于1962年地方信士黄万福等发起重建,然经向城隍爷掷筊请示,其以现址为“青斗灯穴”,不宜易地而建。城隍镇基东津,凡二百年,虽庙殿重建仅五十多年,然无匾额先物可考,但开基时之正身金尊今仍奉祀于庙内。
- 信众于民国八十三年甲戌年(西元1994年)再恭雕七尺软身神尊敬祀,并奉城隍爷指示以老山材质雕之。2001年举办首次全台城隍庙联谊“全国迎城隍在东港”。 1962年庙堂重建竣工,2014年主事者再发起重修庙顶剪黏雕像及购置前右邻地房舍,兴建左室“二十四司殿”右室“刑医部”与休息招待室。
一般庙宇皆以秦叔宝、豫迟恭为门神,在城隍庙则是分别以文武判官、七爷八爷和牛头马面的立体浮雕为门神,极富特色。
草人改运
编辑- 草人改运:每年农历五月十一、十二日,由人员装扮谢、范将军,亲持草人为信众改运,并通过七星桥后在身上衣服领口,盖上城隍尊神金印乙枚及赠送平安符乙座保身。若逢农历每月三、六、九、十三、十六、十九、廿三、廿六、廿九日可来庙,由专人受理草人改运服务。
- 冬至草人改运:特在冬至举办草人改运年年延续举办至今已近60年之传统仪式,持 谢、范将军法器并草人,为信众改运解厄。
二十四司
编辑二十四司乃是城隍爷的行政幕僚,协助城隍爷处里不同的事务各司其职,据传是依古代官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其下又各分为四司,总共是二十四司而来。
东福殿城隍庙于1952年间因参予东港迎王由城隍指示妆扮,成立至今已逾一甲子,每三年一科东港迎王均妆扮绕境,从不间断代代相承,也是全台湾唯一由人妆扮二十四司的阵团。
东港凤邑二十四司于2018年10月22日,经屏东县政府公告登录为无形文化资产民俗类保存团体。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二十四司: 功曹司、功过司、刑法司、赏法司、警报司、巡察司、赏善司、罚恶司、监狱司、功考司、阴阳司、速报司、库官司、感应司、注福司、记功司、见录司、来录司、改原司、瘟疫司、事到司、察过司、人丁司、保健司。 (各地二十四司名称并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