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忏
水忏,又称之为慈悲水忏法、慈悲道场水忏、慈悲三昧水忏,为根据印度大乘“佛名忏悔经典”于唐末五代时期所制成的礼忏文本,收录于大正藏诸宗部[1]。
题解
编辑《别译杂阿含经》中,佛陀将善法譬喻为法水,表示身心具足受戒、忏悔之法,《水忏》取水的净除之意,契接忏悔法门的修行精神,以法水洗净身、口、意三业的染污[2]。
白金铣认为《水忏》的主体内容(三障忏悔文字)是印度大乘佛教“以水洗疮”的缘起疗心之忏悔譬喻,其根本方法是众生须以缘起的“慈悲心力”、“悲喜心水”进行忏悔,不是依赖〈水忏序〉中迦诺迦尊者的“三昧法水”[1]。
流传
编辑《水忏》三卷的诸佛菩萨名号,与三障忏悔文字内容之资料,在“梁代之时”(六世纪)已由中国人“纂集编写”而存于佛名忏悔经典之中[1]。
据比对,《水忏》中的“诸佛菩萨”名号,与北魏菩提流支译的十二卷本《佛名经》卷八之名号相同。另外,敦煌本“二十卷《佛名经》”(后又演变为十六卷本《佛名经》)残卷中的“三障忏悔文字”,与《水忏》中的“三障忏悔文字”亦几乎全同[1]。
唐末五代时,敦煌佛教人士由十六卷《佛名经》或《大佛略忏》中抄出“诸佛菩萨名号”与“三障忏悔文字”,舍去了《马头罗刹经》与《地狱报应经》等民间宗教的伪经内容,并与庞杂的“诸佛菩萨名号”分离,又在前、后内容略加润饰,成为佛教的礼忏法[1]。
根据《宋高僧传》的说法,在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以前),长江以南一带已经盛行《水忏》法。宋太宗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出现〈水忏序〉[1]。
至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时,《水忏》正式被明代朝廷收入《南藏》之中。明成祖在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加入〈御制水忏序〉[1]。
内容
编辑本书首先对诸佛菩萨归命,其次举忏悔文,对一切烦恼障、业障、四生六道之一切报障等忏悔,观照诸法空相之理,最后有发愿回向文[3]。
据释德音法师的研究,“慈悲道场”的忏法,若就广义来说,即所有忏悔法门之坛场,皆是慈悲道场的开显。若狭义来说是以“慈悲”为名的忏法,通常启建慈悲道场来标榜“慈悲”的法义,崇仰佛菩萨慈悯众生救度普济,趋向佛道离苦得乐为目的。[4]
注解
编辑考证
编辑〈水忏序〉记载《水忏》是由知玄悟达国师,于唐懿宗时期(公元860~873年),遇迦诺迦尊者以“三昧水”为其洗濯积世怨仇,因感其殊胜而作忏。在《释氏稽古略》(1341~1367)中,则记载是发生在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间[1]。
明朝释禅(1577~1632)〈依楞严了义究竟事忏语跋〉,则认为《水忏》作者是南宋左街僧录若讷(1110~1191)自十五卷《佛名经》摭取而来[1]。
《龙藏》《慈悲水忏法提要》则云:《水忏》是唐朝知玄依据宗密《圆觉修证仪》著录而成的忏悔法门[1]。
据白金铣的研究,〈水忏序〉是将汉景帝袁盎谏杀晁错的历史实事,和《宋高僧传》“罗僧传”的“感遇异僧”故事,以及“知玄著礼忏文六卷”的事迹,加以附会而成,并不可信。《水忏》应为唐末五代时期僧人所制成,后来撰成的序文再假托为知玄所作[5][6][1]。
参考文献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白金铣. 《水懺》與〈水懺序〉之關係三論. 正观杂志. 2008, 45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 ^ 黄佳卿. 禮《水懺》,看見「心」自己. 法鼓山全球资讯网.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 ^ 佛光大辞典. 慈悲水懺法.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0).
- ^ 释德音. 《慈悲三昧水懺》之研究—其結構、思想與教化. [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2015/7) ]]. [2018-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1) (中文(繁体)).
- ^ 圣凯.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禮懺法」新探 (PDF). 普门学报. 2003, 18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6-12).
- ^ 慈悲三昧水懺.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