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蚤病(英语:Tungiasis),是一种由沙蚤侵入人体皮肤寄生疾病。沙蚤是一种寄生节肢动物,常见于热带副热带国家。其源自于中美洲南美洲,经由人类活动带入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现今可在非洲热带地区、加勒比海国家与印度发现其踪迹。沙蚤约1毫米大小,是目前已知最小的跳蚤。母沙蚤穿透人体表皮,然后在表皮与真皮层进行寄生与产卵。跳跃能力约为20公分高,与它种跳蚤比起来,算是相当有限。也因此穿上能够完整包覆脚部的鞋子是最能有效预防沙蚤寄生的方式。

在沙蚤可自由活动的生命阶段里,它栖息在土壤沙子里,以温血宿主的血液为食物来源,例如人类牧场动物、类等。公沙蚤与其它蚤类相同,在吸血后便离开宿主。但母沙蚤会将其头部钻进宿主皮下,然后在病变的表皮留下一个小洞使其腹部尾端可见,母沙蚤在透过宿主血液进食并获得氧气的同时,便可透过表皮小洞排泄与呼吸。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母沙蚤膨胀的腹部会载有上百到上千颗卵,在接近孵化时间时,母沙蚤便会透过表皮小洞将这些卵向外喷出,之后死亡。母沙蚤在寄生时,其分泌的化学物质会在宿主病变表皮上形成厚厚的鳞片组织,用以保护母沙蚤,然而产卵后死亡的母体就在这厚厚的鳞片组织里腐烂,便是宿主感染的原因。而掉落在沙土里的沙蚤卵在3~4周内会成长为成年沙蚤,然后重复一样的生命循环。

截至2009年,沙蚤病已现踪于全世界88个国家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个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有很大关联,在高流行地区如奈及利亚千里达及托巴哥巴西等,尤其在卫生与资讯落后的地方,其流行率已将近50%。

历史

编辑

就现存文献所示,沙蚤可能源自西印度群岛。而第一例沙蚤病则是由西班牙历史学家兼作家Gonzalo Fernández de Oviedo y Valdés于1526年所详细记载下来,描述并讨论了当时他自在海地遭遇海难的哥伦布圣玛丽亚号船员身上所观察到的皮肤感染症状。沙蚤病透过船舶航线而传播到全世界,尤其是在拉丁美洲非洲大陆。其更在17世纪与19世纪时在非洲广为扩散,特别是在1873年,由受感染的船员Thomas Mitchell自巴西启航,然后将该疾病引入目的地安哥拉

症状

编辑

由于沙蚤一生大多在沙土里,因此沙蚤病多半发生在部。但其约20公分的跳跃能力,使身体其它部位也有罹患沙蚤病的可能性。最好发的患部通常是皮肤相对柔嫩薄弱的地方,例如脚趾间。在感染的最初1~2天,病患可能会感觉搔痒或敏感,随著沙蚤在寄生皮肤周围形成厚茧,患部便没有感觉了。

在母沙蚤即将产卵的时候,其膨胀的腹部可能会挤压到患部相邻的神经血管,使病患感觉到轻微甚至严重的不舒服,其不适程度取决于感染的位置。

沙蚤病会引起皮肤发炎,患部可能有剧烈疼痛或搔痒。在红肿病变的中央,会有一圈白色区块,中间有一黑点。尤其在皮肤脱屑后更明显。若不即时接受治疗,病患可能遭受病毒破伤风坏疽等二度感染。

病因

编辑

沙蚤病是由沙蚤直接感染引起的,并不是一种传染病。该疾病好发在脚趾上,可能与沙蚤本身的跳跃能力不佳(约20cm)有关。但实际状况则较为复杂,因为其有限的跳跃能力并无法解释为何双手是第二好发部位。推测原因是我们常用双手去接触沙土,或是用手拨掉身上其它部位的沙土有关。

感染在脚趾及脚底部位的沙蚤病人,通常来自于贫困地区,习惯赤脚行走,家中地板或住家附近为沙土路。贫民窟或是贫困地区的公共卫生与住房品质低落,因此发病率高。尤其是在当地枯水期间,感染沙蚤病的比例明显增加,是发病高峰期。

宿主与传播

编辑

沙蚤利用多种哺乳动物作为储存宿主,目前已记录的包括人类等。这些宿主是下一代沙蚤的起源,间接地传播的这疾病。一旦母沙蚤产下100~200颗卵,这种传播的周期就会重新开始。

潜伏期

编辑

由于疾病发作相对有效且快速,潜伏期短。虽然在母沙蚤钻进的表皮周围有泛红现象,但真正有感的症状出现是通常已是感染第二阶段,例如搔痒或剧烈疼痛,通常是在虫体渗入皮下后一天。

治疗

编辑

在非洲地区,针对此类疾病的直接方法是用手术刀个切除死皮并且去除皮下的沙蚤实体(一般为白色粘稠物),在切除后以消炎药抗生素包扎服用

案例

编辑

从2010年开始,在乌干达就传出2万人感染沙蚤病[1]。这个病截至2017年4月 (2017-04)还未受控,有东南亚NGO发起旧鞋募捐及利用废弃车胎制作简便拖鞋,使当地居民无需在赤足在沙上行走,避免感染[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烏國2萬人 染沙蚤病. 苹果日报. 2010-10-24 [201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2). 
  2. ^ 東非沙蚤病橫行 沒穿鞋 蟲蟲侵人體奪命. 马来西亚: 中国报. 2017-04-19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