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使(日语:渤海使ぼっかいし Bokkaishi),指渤海国派往日本的使节。据记载自728年至919年之间共派遣34次使节(之后922年的遣使状况不明,不被计入,929年辽朝属国东丹国派遣一次)。

概述

编辑

698年高王大祚荣建立渤海国,第二代武王大武艺时,渤海与新罗发生外交上的对立,为牵制两国,开始向日本派遣使节。初期往来有较强的军事同盟意义,日本方面[来源请求]认为渤海仰慕天皇的德化[来源请求]而来朝见,故隆重接待使节。[1]

第三代文王大钦茂时改善与唐朝的关系,日本与渤海间往来的军事意义逐渐淡化,改为以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为主。此外由于两者往来采取朝贡贸易的形式,对于渤海的贡品,日本方面须给予数倍的回赐。渤海得到较大利益,但日本的财政因此受到影响。故接待使节及回赐的费用达到较大规模后,日本制定了十二年一次使节来朝等限制。二者往来一直持续到渤海灭亡为止。

随著唐朝与渤海国关系改善,日本、渤海国也成为彼此与唐朝往来,以及引入唐朝文化、技术的中介。例如遣唐使判官平群广成遇难后经渤海国回日本,又渤海国自日本引入唐朝制定的宣明历,渤海国曾向唐朝进贡日本舞女。

路线与贸易

编辑

渤海遣日使自今日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盐州城出发,[2]在日本山阴、北陆、东北太平洋岸的港口上陆,寻山阴道、北陆道至京都 (平安京),住于平安京鸿胪馆。日本自渤海国输入兽皮、人参、蜜,渤海国自日本输入纺织品、金、水银、金漆 (五加科植物果实榨取的接著剂)、海石榴油 (发油,也可用于保存皮革、金属)、水晶珍珠、槟榔树扇 (琉球群岛进献土产物)。[1]

渤海遣日使一览表

编辑
次数 年份 年号(中) 年号(日) 年号(渤) 正使名 中国皇帝 日本天皇 渤海王 出典
1 727年 开元十五年 神龟四年 仁安八年 高仁义 唐玄宗 圣武 大武艺 续纪
2 739年 开元二十七年 天平十一年 大兴二年 胥要德 唐玄宗 圣武 大钦茂 续纪
3 752年 天宝十一载 天平胜宝四年 大兴十五年 慕施蒙 唐玄宗 孝谦 大钦茂 续纪
4 758年 乾元元年 天平宝字二年 大兴二十一年 扬承庆 唐肃宗 孝谦 大钦茂 续纪
5 759年 乾元二年 天平宝字三年 大兴二十二年 高南申 唐肃宗 淳仁 大钦茂 续纪
6 762年 宝应元年 天平宝字六年 大兴二十五年 王新福 唐代宗 淳仁 大钦茂 续纪
7 771年 大历六年 宝龟二年 大兴三十四年 壹万福 唐代宗 光仁 大钦茂 续纪
8 773年 大历八年 宝龟四年 大兴三十六年 乌须弗 唐代宗 光仁 大钦茂 续纪
9 776年 大历十一年 宝龟七年 大兴三十九年 史都蒙 唐代宗 光仁 大钦茂 续纪
10 779年 大历十四年 宝龟十年 大兴四十二年 张仙寿 唐代宗 光仁 大钦茂 续纪
11 779年 大历十四年 宝龟十年 大兴四十二年 高洋弼 唐代宗 光仁 大钦茂 续纪
12 786年 贞元二年 延历五年 大兴四十九年 李元泰 唐德宗 桓武 大钦茂 续纪
13 795年 贞元十一年 延历十四年 正历元年 吕定琳 唐德宗 桓武 大嵩璘 后纪
14 798年 贞元十四年 延历十七年 正历四年 大昌泰 唐德宗 桓武 大嵩璘 后纪
15 809年 元和四年 大同四年 正历十五年 高南容 唐宪宗 嵯峨 大嵩璘 后纪
16 810年 元和五年 大同五年—弘仁元年 永德元年 高南容 唐宪宗 嵯峨 大元瑜 后纪
17 814年 元和九年 弘仁五年 朱雀二年 王孝廉 唐宪宗 嵯峨 大言义 后纪
18 819年 元和十四年 弘仁十年 建兴元年 李承英 唐宪宗 嵯峨 大仁秀 后纪
19 821年 长庆元年 弘仁十二年 建兴三年 王文矩 唐穆宗 嵯峨 大仁秀 后纪
20 822年 长庆二年 弘仁十三年 建兴四年 王文矩 唐穆宗 嵯峨 大仁秀 后纪
21 823年 长庆三年 弘仁十四年 建兴五年 贞泰 唐穆宗 嵯峨 大仁秀 后纪
22 825年 宝历元年 天长二年 建兴七年 高承祖 唐敬宗 淳和 大仁秀 后纪
23 828年 大和二年 天长五年 建兴十年 王文矩 唐文宗 淳和 大仁秀 后纪
24 841年 会昌元年 承和八年 咸和十一年 贺福延 唐武宗 仁明 大彝震 续后纪
25 848年 大中二年 嘉祥元年 咸和十八年 王文矩 唐宣宗 仁明 大彝震 续后纪
26 859年 大中十三年 天安三年 大虔晃二年 乌孝慎 唐宣宗 文德 大虔晃 实录
27 861年 咸通二年 贞观三年 大虔晃四年 李居正 唐懿宗 清和 大虔晃 实录
28 871年 咸通十二年 贞观十三年 大虔晃十四年 杨成规 唐懿宗 清和 大虔晃 实录
29 876年 乾符三年 贞观十八年 大玄锡五年 杨中远 唐僖宗 清和 大玄锡 实录
30 882年 中和二年 元庆六年 大玄锡十一年 裴颋 唐僖宗 阳成 大玄锡 实录
31 892年 景福元年 宽平四年 大玄锡二十一年 王龟谋? 唐昭宗 宇多 大玄锡 纪略
32 894年 乾宁元年 宽平六年 大玮瑎元年 裴颋 唐昭宗 宇多 大玮瑎 纪略
33 908年 开平二年 延喜八年 大諲譔二年 裴璆 后梁太祖 醍醐 大諲譔 纪略
34 919年 贞明五年 延喜十九年 大諲譔十三年 裴璆 后梁末帝 醍醐 大諲譔 纪略
35 922年 龙德二年 延喜二十二年 大諲譔十六年 不明 后梁末帝 醍醐 大諲譔 扶桑
36 929年 天成四年 延长七年 天显四年 裴璆 后唐明宗 醍醐 耶律倍 纪略

第36回使节实为东丹国使者以渤海使节名义来访。天显为辽朝年号。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上田雄‘渤海国の谜~知られざる东アジアの古代王国~’讲谈社现代新书、1994年6月20日。ISBN 4061491040
  2. ^ 田村晃一 ‘论集:沿海州渤海古城クラスキノ古城の机能と性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青山学院大学クラスキノ土城発掘调查団・ロシア科学アカデミー极东支部历史考古民族学研究所(2013年〈平成25年〉)(CiNii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