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北宋河南伊川(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人称“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后追封洛国公,配祀孔庙。程颢、程颐学术思想略有不同,程颢主张“明心见性”,重视“”,为学“力行”,影响了陆九渊。程颐主张“格物致知”,重视“”,为学“穷理”,影响朱熹

程颐
北宋哲学家、文学家
清宫殿藏画本
正叔
封爵洛国公
封号伊川伯
族裔汉族
出生1033年
北宋淮南西路黄州黄陂县
逝世1107年
谥号正公
坟墓洛阳伊川二程墓
亲属
父亲程珦
兄弟胞兄 程颢
程端辅、程端中、程端彦
《程颐文集》

家庭

编辑
  • 高祖父︰程羽
  • 曾祖父︰程希振
  • 曾祖母︰崔氏
  • 祖父︰程遹
  • 祖母︰张氏(理学家张载之姑)
  • 父亲︰程珦(张载表兄)
  • 母亲︰侯氏(侯道济第二女,侯可姐姐[1]
  • 外祖父︰侯道济
  • 外祖母︰刁氏
  • 外曾祖父︰侯嵩
  • 外高祖父︰侯元
  • 舅父︰侯可
  • 舅母︰刘氏、刘氏,两名刘氏是姐妹关系。[2]
  • 表弟︰侯仲良
  • 儿子︰程端辅、程端中、程端彦

生平

编辑
 
《晩笑堂竹荘画传》程颐像

其祖父任黄陂县令,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后来还做了县尉。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3]。程颐幼承家学熏陶,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程颐为“正”。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思想

编辑

程颐政治思想颇受父程珦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教育思想基本一致,但学术思想略有不同。

程颐与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止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

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格物致知“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来源请求]

大程活泼自然,但小程严肃刚正,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实为后世所见的“道学脸孔”。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4],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朱熹(1130—1200)在〈与陈师中书〉也同意这样的说法:“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主张妇女“从一而终”、压抑“人欲”[5]

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其著作被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说》。

《易程传》(《伊川易传》)

编辑

北宋程颐(伊川先生)晚年著有《易程传》书稿,又称《伊川易传》、《周易程氏传》、《周易程传》、《程氏易传》。[注 1]其中,将〈序卦传〉内容分置于六十四卦的卦首,并有〈彖传〉、〈象传〉、〈文言传〉的注解,但无〈系辞传〉、〈说卦传〉、〈杂卦传〉。

轶闻

编辑
  • 一日讲罢未退,宋哲宗赵煦偶折柳枝为戏,程颐即正色指谏:“方春发,不可无故摧折”,皇帝听了很不高兴。
  • 司马光过世了,刚结束明堂祭祀大典的群臣欲往吊丧,但程颐认为不合孔子“是日哭,则不歌”的规矩,阻止群臣去吊丧。有一人曰:“孔子说当天哭了,则不唱歌,但没有说唱歌了之后不能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弃市枉死叔孙通[6]制订的礼。”(真正的叔孙通是汉朝的礼学大师,且没有枉死,苏轼意指程颐是腐儒)由此事起,苏轼、程颐两人结怨[7]
  • 苏轼觉得程颐迂腐,常常开他玩笑,一次国家忌日,程颐要求群臣素食,苏轼不但不愿意,还要求秦观黄庭坚等人一起吃肉,完全不给程颐面子[8]
  • 《邵氏闻见后录》记载:“程叔微云:伊川闻诵晏叔原‘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笑曰:‘鬼语也。’意亦赏之。”

注释

编辑
  1. ^ 程颐临终前将书稿交于门人张绎,但张绎不久亦去世,书遂散亡。后伊川弟子谢显道找到这书,交予同门杨时,杨时仔细整理校订,去其重复,乃成今本的《伊川易传》。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华阴侯先生墓志铭】︰“...颢,先生女兄之子也。”
  2. ^ 【华阴侯先生墓志铭】︰“...妻刘氏,早卒,封延长县君。继以其姝,封永寿县君。”
  3. ^ 严昌洪. 二程夫子与黄陂. 黄陂区政府网站. 2010-08-10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2). 
  4. ^ 卷二十二. 《程氏遺書》. 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5. ^ 六月六月. 朱熹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背后. 2003-06-27 [2011-01-11]. [失效链接]
  6.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7. ^ 《皇宋治跡統類》. 明堂降赦,臣僚称贺讫,两省官欲往奠司马光。程颐言:“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岂可贺赦才了,即往吊丧?”坐客有难之曰:“孔子言哭则不歌,即不言歌则不哭。”苏轼遂戏程曰:“此乃枉死市叔孙通所制礼也。”众皆大笑。结怨之端,盖自此始。 
  8. ^ 《程子微言》. 他日国忌,祷于相国寺,伊川令供素馔,子瞻诘之曰:“正叔不好佛,胡为食素?”正叔曰:“礼,居丧不饮酒食肉,忌日,丧之馀也。”子瞻令具肉食,曰:“为刘氏者左袒。”于是范淳夫辈食素,秦、黄辈食肉。 

研究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北宋五子
周敦颐 · 邵雍 · 张载 · 程颢 · 程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