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
《台湾青年》是台湾日治时期在日本留学的台湾人所组成之团体新民会的机关刊物,出刊形式为月刊,由蔡培火担任编辑与发言人,而实际负责编辑者有林呈禄与彭华英等人[1][2]。
《台湾青年》的发刊构想,是当时留日的彭华英与 林仲澍于1920年1月11日,在蔡惠如寓所举办的新民会创立大会上所提出,并获得成员一致通过,在蔡惠如、林献堂等人募捐而解决资金问题后,于1920年7月16日在东京正式发行[2]。而从第1卷第1期发行到1922年2月15日发行第4卷第2期为止,共发行了18期,但由于第2卷第3号曾发行两种版本,故也有算为19期[1][2]。而后在1922年4月1日,《台湾青年》更名为《台湾》[注 1],继续在东京发行了19期[2]。
《台湾青年》在当时除了在日留学生之外,在台湾的学生之中也有不少读者,而与日本当局关系良好的仕绅辜显荣与林熊征等人也曾出钱赞助《台湾青年》[1]。而《台湾青年》所刊载的文章,对日后台湾的新文化运动有相当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整体诉求,也可见于创刊号〈卷头辞〉所提出的“民族自决的尊重、男女同权的实现、劳资协调的运动”三大目标之中[2]。
内容
编辑《台湾青年》刊载的文章,初期主要是强调青年人要奋起,努力发展文化,后来开始介绍地方自治与世界殖民地情势[注 2],此外也有刊登林献堂等人一系列关于台湾议会设置的文章[1]。
然而由于有部份文章被台湾总督府认为不恰当,第1卷第4期遭到禁售,而后遭到相同待遇的还有第2卷第3期、第3卷第6期、第4卷第2期[1][2]。那些被台湾总督府认为不恰当的文章除了有一些是谈论台湾议会设置外,还有一些是批评台湾总督府的施政,例如吴三连〈对酒专卖之私见〉、张聘三〈言论自由三批判〉、郑松筠〈希望改善留学生待遇〉等文章[1]。
而《台湾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与参与者上述提到者外,尚有罗万伡、黄朝琴、王敏川、黄呈聪、陈炘等人,此外还有日本学者佐野学、安部矶雄等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