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尔铁塔

特大型铁制镂空塔、法国巴黎地标性建筑

艾菲尔铁塔(法语:Tour Eiffel/ˈfəl/ [tuʁ‿ɛfɛl] ,也常称为巴黎铁塔)是位于法国巴黎第七区、塞纳河畔战神广场的铁制镂空塔英语Lattice tower,世界著名建筑,也是法国文化象征英语Cultural_icon之一[3],巴黎城市地标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正式地址为Rue Anatole-France 5号。

艾菲尔铁塔
Tour Eiffel
Tour Eiffel Wikimedia Commons.jpg
战神广场方向拍摄的埃菲尔铁塔
词源居斯塔夫·埃菲尔
记录高度
全球最高建筑 1889年-1930年
概要
类型观光
广播
用途旅游景点避雷针发送器灯塔
地点 法国巴黎战神广场
坐标48°51′29.6″N 2°17′40.2″E / 48.858222°N 2.294500°E / 48.858222; 2.294500
邮政编码75007
起造1887年1月27日
竣工日1889年3月31日
开放1889年5月15日
托建方居斯塔夫·埃菲尔
所有者巴黎
管理者艾菲尔铁塔营运管理公司英语The Société d'exploitation de la tour Eiffel(SETE)
高度
高度330 米
设计高度300米(984英尺)[1]
324米(1,063英尺)[1]
顶楼276米(906英尺)[1]
重量10,100 公吨
技术细节
材料熟铁puddled iron[*]
层数3[2]
电梯数8[2]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斯特芬·索维斯特英语Stephen_Sauvestre
建筑商居斯塔夫·埃菲尔
结构工程师莫里斯·凯什兰英语Maurice Koechlin
埃米尔·诺吉耶英语ÉmileNouguier
主承包商古斯塔夫·艾菲尔
保护情况注册历史遗迹[*]Historic Civil Engineering Landmark[*]
网站
www.toureiffel.paris/cn
地图
地图
参考
I. ^ Eiffel TowerEmporis地产资料库

埃菲尔铁塔建成于1889年,初名为“三百米塔”,后得名自其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铁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多人付费参观的名胜古迹,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2011年约有698万人参观[4],是法国参观人数第二多的文化景点。1986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将该建筑列入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1991年,艾菲尔铁塔连同巴黎塞纳河沿岸整座被列入世界遗产[5]

埃菲尔铁塔以312米的高度,占据世界最高人造建筑的位置长达四十年,直到纽约克莱斯勒大楼的出现,其位于279.11米处的观景平台是欧盟范围内公众能够抵达的最高的观景台,在全欧洲范围内仅次于莫斯科的奥斯坦金诺电视塔。铁塔的总高度曾通过安装天线而多次提高。这些天线曾被用于许多科学实验,现在主要用于发射广播电视信号。

历史

起源

 
莫雷斯·克什兰的草稿

随著工业化革命的技术可能性出现了建造高层建筑物的想法。塔式结构尤其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早在1833年,英国人理查德·特雷维希克就提议建造一根1000英尺(304.80公尺)高的铸铁塔,由1000个支架支撑,底部直径30公尺,顶部直径3.60公尺。然而,特雷维西克在他的计划公布后不久就去世了。美国工程师托马斯·柯提斯·克拉克英语Thomas Curtis Clarke和大卫·里夫斯接受了这个想法,并想为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建造盛年塔(Centennial Tower),该建筑设想一个直径为9公尺的圆柱形铁管作为核心,并用钢索支撑。该项目最后没有实现。[6]

1881 年,法国工程师阿梅迪·塞比洛(Amédée Sébillot)从美国旅行归来,提出“太阳塔”上的灯,照亮整个巴黎大都市区的想法。在法国政府于1884年5月宣布将于1889年举办世界博览会后,他与特罗卡德罗宫的建造者朱尔斯·布尔代斯一起制定了计划。[7]该设计让人想起传说中的亚历山大灯塔重建,并带有许多装饰品,受到了极大的保留,在1886年5月的官方规划竞赛之前一直被公开讨论。但由于缺乏技术可行性,太阳塔的案子最终没有建成。[8]

埃菲尔铁塔的项目设计,要归功于莫里斯·凯什兰英语Maurice Koechlin埃米尔·诺吉耶英语ÉmileNouguier,他们是埃菲尔建筑公司(Compagnie des Établissements Eiffel)的两名高级工程师。这栋建筑是为1889年世界博览会而建。艾菲尔曾说其灵感来自于1853年纽约万国工业博览会上建造的一个叫做莱廷观览塔的建筑[9]

1884年5月,克什兰在家工作时画出建筑的草图,他将其描述为“一个巨大的塔架,由四根格子梁组成,先从底部分开并在顶部连接,并由金属桁架定期连接在一起,埃菲尔最初对他们的设计并不感兴趣,两位工程师随后请公司建筑部门的建筑部主任斯特芬·索维斯特英语Stephen_Sauvestre绘制了一份新图稿之后,艾菲尔改变了主意并出钱买下了设计专利权。并以公司名义在1884年秋季的装饰艺术展上展出。 1885年3月30日,埃菲尔向法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法语Société des Ingénieurs Civils提交了他的计划;在讨论了技术问题并强调塔的实际用途,并强调了气象学、天文学和空气动力学的科学重要性,他称:

铁塔将象征著现代工程师的艺术,更是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纪,经历18世纪的科学革命运动和1789年的革命为世纪开辟了道路,为了表达法国的感激之情,将为此建造这座纪念碑。[10]

艾菲尔在铁塔介绍中并未特别强调斯特芬的名字。因此该塔在计画阶段就已与艾菲尔联系在一起,甚至在建造之前就被命名为艾菲尔铁塔,不过埃菲尔本人从来没有这样称呼过铁塔。1885 年春天,建筑成本估计为3,155,000法郎,塔的重量预计为4,810吨。最终,艾菲尔铁塔的全钢结构重达7300吨,为建造成本增加了两倍半以上。[11]

直到1886年儒勒·格雷维再次当选法国总统,爱德华·拉可罗(Édouard Lockroy)当选贸易部长。拉可罗决定为世博会场所配置设计一个中轴线的建筑物。5月1日,拉可罗宣布举办 针对法国建筑师和工程师的世博会建筑创意竞赛。并在5月12日成立了委员会,来审查艾菲尔的及其竞争对手们的计划,大约有100名申请者参与其中,其中许多评审接受了艾菲尔塔式结构的想法,在对塔的确切位置进行了一番辩论后,一个月后,委员会决定除艾菲尔之外的所有提议,全部都不切实际且缺乏细节,最后决定埃菲尔铁塔入选。[12] 艾菲尔在没有一些装饰元素的情况下,再次对斯特芬的图稿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以这个折衷方案赢得了比赛,随后于1887年1月8日以自己而非公司的名义,签署了一份合同,仅得到了150万法郎的资金,距离预期的650万甚远,但相应的是,他得到了博览会开办后20年铁塔所有收入的所有权。随后,艾菲尔又组建了一个新公司来筹资、建造铁塔。[13]:121

艺术家的抗议

 
1887年2月14日发表在《时代》杂志上的古斯塔夫·艾菲尔漫画,将埃菲尔铁塔与金字塔进行了比较。
 
纪尧姆·阿波里奈尔的图象诗

在当时的巴黎,拟议中的铁塔计画一直是争议性的议题,引起了那些不相信兴建可行,或是以艺术为由反对兴建的批评声浪,毕竟在艾菲尔铁塔建造之前,从来没有任何建筑物的高度能够达到300 公尺高[14],这些反对意见也法国长期以来关于建筑与工程之间关系的争论。在战神广场开始兴建时,社会舆论就达到了顶点,艺术和文化历史学家雅各·布克哈特将这座建筑视为整个欧洲和美国无思想的闲人的广告。一些重要的艺术家成立了“三百米委员会”,委员会由著名建筑师查尔斯·加尼叶英语Guy de Maupassant领导,成员包括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居伊·德·莫泊桑夏尔·古诺朱尔·马斯奈,委员会随后寄出名为《艺术家反对艾菲尔铁塔》的请愿书,发送给工程部长兼博览会专员阿道夫·阿尔芬德英语Adolphe Alphand上,并于1887年2月14日由《Le Temps英语Le Temps》出版:

我们作家、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对巴黎迄今未受破坏的美丽充满热情的奉献者,以轻视法国品味的名义,以我们所有的力量,以我们所有的愤慨,反对建造这座无用且可怕的艾菲尔铁塔,想像一下,一座令人眩晕、荒谬的塔就像庞然大物的黑色烟囱般统治著巴黎,巴黎圣母院圣雅克塔卢浮宫荣军院凯旋门将会被压垮,我们所有纪念碑将被屈辱消失在这场可怕的梦中,二十年内……我们将看到可恨的螺栓金属板柱的可恨阴影像墨水一样延伸。[15]

请愿书并非一个孤立的案例,莱昂·布洛伊将埃菲尔铁塔描述为“悲惨的路灯”,保尔·魏尔伦描述为“钟楼的骨架”[16]法兰索瓦·科佩描述为“一根固定,不完美、混乱和畸形的铁桅杆,另一方面,公开展示的铁制建筑与缺失的立面也被认为是彻头彻尾的丑闻[17] ,战神广场的一位居民甚至对州和市提起诉讼,因为担心埃菲尔铁塔会倒塌并摧毁他的房子。法院只允许在艾菲尔对任何损害负责的情况下,可进行进一步的建设。[18]

艾菲尔通过将铁塔比作埃及金字塔来回应这些批评:“我的塔将是人类建造最高的建筑物。它的方式不会也很宏伟吗? 为什么在埃及令人钦佩的东西,在巴黎会变得丑陋和可笑?”[19]爱德华·洛可罗伊英语Édouard Lockroy在写给阿尔芬德的一封支持信中也处理这些批评[20],他讽刺道:“从庄严的节奏、隐喻的美感、精致而精确的风格的优雅来看,可以看出这次抗议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合作的结果。”他解释说,艺术家的抗议是无关紧要的,因为铁塔的项目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决定好,并且建设也已经在进行中。

事实上,加尼叶也是铁塔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审查了各种提案,并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因此艾菲尔同样不担心这个问题,他向记者指出,仅根据图纸来判断塔的效果还为时过早,战神广场距离抗议中提到的纪念碑足够远,几乎没有风险表明铁塔将有压垮这些历史建筑的可能,并提出了铁塔的美学论点:“自然力的规律,不总是符合和谐的秘密规律吗?”。[21]艾菲尔铁塔完工后后,一些抗议者改变了主意;其他人仍然不相信,[22]像是居伊·德·莫泊桑据说每天都在塔楼的餐厅吃午餐,因为这里是巴黎唯一一个看不到塔楼的地方。[23] 到1918年,纪尧姆·阿波里奈尔写了一首塔形的民族主义诗歌(图象诗),表达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感受后,铁塔已成为巴黎和法国象征的看法。至今艾菲尔铁塔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非凡的结构艺术品,经常出现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

建造

艾菲尔铁塔的基座工程从1887年1月28日起建[24]埃菲尔使用水坑锻铁作为建筑材料,这有助于其耐用性,东塔脚和南塔脚的结构很简单,每条置在四块2公尺(6.6英尺)的混凝土板上,每条腿的主梁各有一块。靠近塞纳河的西塔脚和北塔脚较复杂:每块板需要安装两个桩,并使用压缩空气沉箱好安装15公尺(49英尺) 长和6公尺(20英尺)的深度,驱动深度为22公尺 (72英尺)用于支撑6公尺(20英尺) 厚的混凝土板。[25]这些石板中的每一个都支撑一块顶部倾斜的石灰石,好支撑金属结构。

塔脚都通过一对直径为10厘米(4英寸)、长7.5公尺(25英尺)的螺栓固定在石制品上。基座工程于6月30日完成,金属结构的安装也在此刻开始。现场可见的工程,与幕后进行大量严格的准备工作相辅相成:制图室共大约40名技术绘图员制作约1,700份总图和3,629份详细图纸,涉及所需约18,038个不同部件。[26]绘制组件的任务,因设计中涉及的复杂角度和所需的精确度而变得复杂:铆钉孔的位置被指定在1毫米(0.04 英寸)内,角度计算为1弧度。 [27] 完成的部件,以及一些已经铆接成子组件,则是从巴黎郊区勒瓦卢瓦-佩雷的一家工厂用马拉车搬运到工区,首先用螺栓固定在一起,随著施工的进行,螺栓被铆钉取代。现场不进行钻孔或成型:如果任何零件不适合,则将其送回工厂进行改造,埃菲尔铁塔的工程中,总共使用 250 万个铆钉将18,038个零件连接。

起初,塔架被建造成悬臂,但大约在第一层建造的一半时,又建造一个坚固的木脚手架。这再次引起人们对铁塔结构完整性的担忧,以及诸如《艾菲尔自杀!...》《艾菲尔疯了!他被关在精神病院》之类等耸人听闻的头条新闻。[28] 实际上在这个阶段,木脚手架的设计是用于移动铁塔上的小型“爬行”起重机,好将每条塔架上安装在四个升降机导轨。在1888年3月时,完成了第一层连接金属塔架结构的关键阶段。尽管塔架结构的准备非常注重细节,但还是做了一些小调整以精确对齐塔架;每条塔架的底部都安装了液压千斤顶,能够施加800吨的承载力,并且塔脚被有意建造成稍微陡峭的角度,并由脚架上的沙箱支撑。多达250人参与了艾菲尔铁塔的施工,其中大约 150 人在现场铆接组件。除了木匠之外,建筑工人中也有清扫烟囱的人,因为他们习惯于在高处工作。工作轮班在冬季持续九个小时,在夏季持续十二个小时。1888年9月,工人罢工;三个月后,他们再次停工并要求加薪,艾菲尔与他们进行了谈判,并在第一层完工的平台上为他们设立了食堂。由于埃菲尔的安全预防措施和使用可移动的过道、护栏和屏风,工程只有1人死亡。[29]

升降机

 
在施工期间的Roux, Combaluzier & Lepap斜道升降机,注意前景中的驱动链轮和链条。

在艾菲尔铁塔的建造过程中,内部安装了五座当时最先进的液压电梯,这些电梯的设置是世博会与政府委员会的重要关注点,旨在确保充足且安全的运输功能。虽然一些游客可能会选择爬到第一层或第二层,但电梯仍是主要游客前往顶部观景的重要设施。[30]

建造通往第一层的斜道升降机相对简单,由于塔柱足够宽且几乎笔直,可以容纳一条笔直的轨道空间。法国公司鲁氏、康巴卢奇耶与勒帕佩公司(Roux, Combaluzier & Lepape)签订了安装东西塔脚两部升降机的合同。他们使用了一对带有刚性、铰接连接的环形链条。这些链条的上部或返回部分的某些链节上附有铅块,以平衡升降机的大部分重量。由于斜道升降机是从下面推上来,而不是从上面拉上去,为了防止链条弯曲,升降机被封闭在一个导管中。在运行轨道的底部,链条通过直径约3.9米的链轮,而顶部的较小链轮则引导链条。[31]

 
第二层的奥的斯电梯

安装到第二层的电梯更具挑战性,因为涉及较多弯曲位置,增加了升降机直线工程的复杂程度。没有一家法国公司愿意承担这项工作。奥的斯电梯公司欧洲分公司提交了一份提案,但因世博会章程排除了建造塔楼时使用任何外国材料而被拒绝。在仍然没有法国公司愿意承担的状况下,合同最终于1887年7月交给奥的斯公司。[32]奥的斯设计了两部沿轨道运行的大型油压电缆升降机,每个电梯可容纳25名乘客,操作员占据第一层的外部平台。动力由一个长12.67公尺(41英尺7英寸)、直径96.5厘米(38.0英寸)的倾斜液压油缸提供,行程为10.83公尺(35英尺6英寸)。。

用于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的电梯由莱昂·埃杜(Léon Edoux)提供。一对81公尺的液压油缸安装在第二层,几乎到达第三层的一半。升降电梯安装在这些柱塞的顶部,电缆从电梯的顶部一直延伸到第三层的滑轮,然后再回到第二辆电梯。每辆电梯仅行驶二层和三层之间的一半距离,乘客需要通过一个短过道在中途更换电梯。每辆10吨的电梯可载65名乘客。[33]

落成和1889年的博览会

 
1889 年世界博览会的景色

艾菲尔铁塔的主要结构工程于1889年3月结束,3月31日,埃菲尔在媒体代表的陪同下带领一群政府官员登上塔顶,以庆祝艾菲尔铁塔的落成。由于升降机尚未投入使用,因此一行人则步行攀登,耗时一个多小时才到达,艾菲尔经常在中途停下来解释铁塔结构的特征。大部分官员选择了在较低的层级停留,但少数人,包括结构工程师、建筑负责人埃米尔、市议会主席、《费加罗报》记者和《画报世界英语Monde Illustré》记者登上塔顶。下午2点35分,伴随著在第一层发射的25响礼炮,艾菲尔悬挂了一个大型的三色旗,给巴黎世界博览会开幕典礼剪彩。[34][35]

1889年5月15日,巴黎世界博览会开幕后的9天,艾菲尔铁塔才向公众开放;尽管当时电梯还没有完工。但这座塔却在公众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成功,在5月24日给鲁道夫·菲尔绍的一封信中,海因里希·施利曼在铁塔正式开幕后获得了攀登的机会,称赞该结构是工程能力的奇迹,没有它,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就会毫无吸引力。尽管人们欣喜若狂地称赞铁塔是法国展现国力强盛的典范,但无情的批评仍然存在。无论如何,据法国哲学家、作家和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所道:“铁塔极大地激发了时代精神,使人们对此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36]

在5月26日电梯投入使用之前,近30,000名游客共攀登了1,710级台阶登上塔顶,当时艾菲尔铁塔的门票价格为第一层2法郎、第二层3法郎、顶层 5 法郎,周日半价入场,到展览结束时,参观者已达1,896,987人。[37][4]

 
博览会期间铁塔的夜间照明

天黑后,艾菲尔铁塔被数百盏煤气灯点亮,一盏烽火台发出红、白、蓝三道光束。安装在圆形轨道上的两个探照灯被用来照亮博览会的各个建筑物。在第二层,《费加罗报》设有一个办公室和一个印刷机[38],在顶部设有一个邮局,游客可以在那里寄信和明信片,作为他们访问铁塔的纪念品。[39]艾菲尔铁塔的著名参观者包括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与五名皇室成员、卡扎尔王朝国王纳赛尔丁沙阿[40]、希腊乔治王子、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日本明治天皇之子嘉仁莎拉·伯恩哈特水牛比尔(他的狂野西部表演是博览会的一大亮点)和汤玛斯·爱迪生,当时在伦敦读书的圣雄甘地也在世博会上攀登了埃菲尔铁塔,艾菲尔后邀请爱迪生到他位于塔顶的私人公寓,爱迪生在那里向他展示了他的一部留声机,这是一项新发明,也是此次博览会的众多亮点之一。爱迪生在留言簿上签了字:

亚历山大·古斯塔夫·艾菲尔是一位勇敢的建造者,他令包括伟大工程师汤玛斯·爱迪生在内的所有工程师,怀有最大的敬意和钦佩,创造了如此巨大而原始的现代工程技术。

艾菲尔获得了这座塔的许可证,可以使用20年。它将于1909年被拆除,届时其所有权将归还给巴黎市,但由于该塔被证明对无线电报很有价值,因此在该塔到期后被允许保留许可证,从1910 年开始,它也成为国际授时服务的一部分。艾菲尔利用他在塔顶的公寓进行气象观测,还利用塔进行了空气阻力对坠落物体作用的实验。[41][42][43]

埃菲尔铁塔开放时,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总高度为312公尺,击败了169.3公尺的华盛顿纪念碑,成为当时的世界最高建筑物。当时最高的建筑是都灵约167.5米高的安托内利尖塔,于1888年竣工。

20世纪

卢米埃尔兄弟攀登艾菲尔铁塔过程中的全景,1898年
弗兰兹·瑞切特的实验准备和艾菲尔铁塔上的致命一跳

20世纪初,艾菲尔铁塔发生了许多创新,1900年的世界博览会,艾菲尔铁塔东段和西段的电梯被法国公司Fives-Lille建造的电梯所取代,电梯一直延伸到第二层。以在第一层的上升角度发生变化保持地面水平,与奥的斯升降机类似的液压机构驱动,北柱的电梯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通往第一层的楼梯。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布局都进行了修改,第二层的空间可供游客使用。 1901年10月19日,亚伯托·桑托斯·杜蒙到达巴黎后开始安排热气球飞行,并以六号飞船成功地往返圣克卢公园及艾菲尔铁塔。赢得了法国石油商人亨利·多伊奇·德拉默尔特英语Henri Deutsch de la Meurthe提供的100,000法郎奖金[44],1910年,特奥多尔·沃尔夫神父测量了塔顶和底部的辐射能。他在顶部发现了比预期更多的辐射,偶然发现了今天被称为宇宙射线的带电高能次原子粒子[45]。两年后,1912年2月4日,奥地利裁缝弗兰兹·瑞切特 (Franz Reichelt) 从塔的第一层(高度57公尺)跳下,以展示他的降落伞设计,实验却以瑞切特坠楼死亡告终。[46]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广播信号

1914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艾菲尔铁塔对公众关闭,成为军方的电信中心,位于塔内的无线电发射机除了拦截加密的敌方无线电通讯,导致间谍玛塔·哈里被捕。甚至还成功并干扰德国的无线电,严重阻碍了他们在巴黎的推进,并为盟军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的胜利做出了贡献。[47] [48]

1921年12月24日,艾菲尔铁塔开始传输广播信号。露西安·吉特里英语Lucien_Guitry萨沙·吉特里第一次从铁塔播放他们的广播节目《Radio Tour Eiffel》。这也是是欧洲第一次公共广播。一年后,即 1922年2月6日,在北柱设立了一个临时演播室,吉特里、伊冯娜·普林滕普斯和导演费里在此进行广播。[48]从1925年到1934年,雪铁龙的照明标志装饰了塔的三个侧面,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广告墙。[49]

1925年,奥匈帝国的骗子维克多·拉斯提格曾两次策划出售艾菲尔铁塔的骗局。[50]一年后,即1926年2月,飞行员莱昂科莱特(Leon Collet) 在试图塔下飞行时丧生。[51]

1925 年,爱德华·贝林英语Édouard Belin从塔楼广播了第一个电视信号。这使得埃菲尔铁塔成为世界第一座电信和电视塔,1929年,埃菲尔铁塔广播了来自 350 个气象站的数据,使欧洲、北非和包括冰岛和佛得角群岛在内的大西洋岛屿之间能够交流,1935年4月,该塔被用于进行实验性低分辨率电视传输,使用功率为200瓦的短波发射机。11月17日,安装了改进的180线变送器。[52]

1929年,人们为了纪念艾菲尔对法国和巴黎的贡献,特别还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安托万·布德尔雕刻的古斯塔夫·艾菲尔半身像,于5月2日北腿底部揭幕[53]。1930年,当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落成时,艾菲尔铁塔失去世界最高建筑的称号[54]。1938年,第一层周围的装饰拱廊被拆除。[55]

第二次世界大战

随著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巴黎,艾菲尔铁塔电梯电缆被法国人切断,对于德军和阿道夫·希特勒来说,这意味著他们只能通过楼梯爬上铁塔。德国士兵不得不爬上塔以悬挂以纳粹标志为中心的纳粹德国国旗,但国旗几个小时后就被吹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较小的国旗。德军还在第一个观景台上悬挂了一面横幅,上面写著“德国在所有方面都取得胜利”,希特勒于 1940 年 6 月 24 日亲自访问巴黎,他宁愿不攀登埃菲尔铁塔。铁塔在占领期间对公众关闭,希特勒与纳粹政权的其他知名人物,如阿尔伯特·施佩尔和阿诺·布雷克定居下来,并在埃菲尔铁塔前摆出各种姿势,在当地民众面前展示对法国人的胜利。当盟军于1944年8月接近巴黎时,希特勒命令时任巴黎军政长官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将塔与城市的其他部分毁灭。迪特里希不服从命令,而是将其和平转交给自由法国的军队。[56]

战后

法军于1944年8月25日解放巴黎,并在铁塔的二楼安装了发送机,以便能够与英吉利海峡的武装部队进行通讯,电梯直到1946年才修复,6月重新向公众开放后,在接下来的六个月内,超过 600,000名游客登上了这座塔。随著旅游业的增加,铁塔游客人数稳步上升到每年超过一百万,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不断增加。

1956年1月3日,电视发射机发生火灾导致塔顶受损。维修花了一年时间,1957年,现在的无线电天线被添加到顶部。1964 年,艾菲尔铁塔被文化事务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正式宣布为历史古迹。一年后,在北柱安装了一个额外的电梯系统。根据采访,1967年,蒙特利尔市长让·德雷波与夏尔·戴高乐谈判达成一项秘密协议,将这座塔拆除并临时搬迁至蒙特利尔,作为1967年世界博览会期间的地标和旅游景点。据称,该计划被营运艾菲尔铁塔的公司否决,因为担心法国政府可能拒绝将塔恢复到原来的位置。[57]

近代

 
2013年7月14日,从蒙帕纳斯大厦看到艾菲尔铁塔的烟火。

1982年,原来二三层之间的电梯在服役97年后更换。在11月至3月期间对公众关闭,因为液压驱动器中的水往往会结冰。新电梯使用两部Duolift升降机,采用长达160公尺的露天滑轨。每部升降机配备两个轿厢来平衡彼此的负重量,即使在恶劣的天气下,升降机的镀锌电缆和防冰装置也能保证运行运行。同时安装了两个新的紧急楼梯,以取代了原来的螺旋楼梯。1983年,南柱安装了奥的斯电动电梯。东段和西段的Fives-Lille升降机于1989年安装,并于1986年进行了大规模翻新。更换了电梯,并安装了电梯系统以使升降机完全自动化。

自1991年以来,塞纳河沿岸及其位于艾菲尔铁塔的苏利桥耶拿桥之间的建筑物,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58]

1999年12月31日举行的“2000年倒计时”庆祝活动中,艾菲尔铁塔上安装了闪光灯和大功率探照灯。在一年的最后三分钟,灯从塔的底部开始一直亮著,并以一场盛大的烟花表演迎接2000年。闪烁的灯光持续了18个月,直到2001年7月。艾菲尔铁塔于2002年11月28日接待了第200,000,000位游客,自2003 年以来,该塔每年约700万名游客到此参观。2004年1月16日,为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法国巴黎市政府特意在艾菲尔铁塔上介绍了其为申奥所做出的准备情况,而艾菲尔铁塔更成为了该国申奥的“天然广告”。

2017年起,游客必须经过安检才能来到埃菲尔铁塔正下方。[59]

2017年8月5日夜,一名男子携刀试图闯入埃菲尔铁塔,结果被立即被捕。[60]

2020年,艾菲尔铁塔被选定20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铁人三项和游泳的竞赛场地,艾菲尔铁塔将迎来整修工程,预计将铁塔上19层的油漆全数清除,并以金色调作为取代原本的棕色。

2023年8月12日,埃菲尔铁塔一度因遭遇炸弹威胁而临时关闭,后来重新开放。[61]

设计

位置和环境

 
埃菲尔铁塔塞纳河

艾菲尔铁塔位于巴黎市中心第七区西部,战神广场的西北端。海拔33米,离塞纳河畔不远,附近设有游船码头。在埃菲尔铁塔的西南边,是塞纳河呈狭长形状的天鹅岛(天鹅岛)。军事学校在建筑物东南和西北的直接视线内,位于耶拿桥上方的河对岸。东北部靠近埃菲尔铁塔的是布朗利河岸博物馆

以下对车辆开放的街道与塔区相接:西南是古斯塔夫·艾菲尔,东北是布尔多奈大道,西北是繁忙的布朗利码头,耶拿桥从这里分岔穿过塞纳河,东南方是醉酒大道,四条街道以埃菲尔铁塔为中心划定了一片树木繁茂的长方形公园。不允许机车通过。 距离艾菲尔铁塔最近的巴黎地铁车站是比尔阿克姆站,最近的区域快铁车站是阿尔玛桥站法语Gare du Pont de l'Alma

艾菲尔铁塔共分为四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颗铆钉,模仿人体的骨头而建,极为壮观属于镂空结构铁塔,塔高为300公尺,总高320公尺。徒步登塔可以上第一层和第二层,费用为7欧元,坐缆车上第一层和第二层11欧元,最顶尖17.00欧元(价格至2016年8月18日)在此可以放眼巴黎全城。

材料

 
从下方看的艾菲尔铁塔

艾菲尔铁塔的结构使用了7,300公吨的熟铁,若包括非金属的部份共计约10,000公吨。假设金属的密度是每立方公尺7.8公吨,将结构用的铁熔化后,铺在边长125公尺的正方形中,铁的厚度只有约6公分,可见使用材料的节省。因为铁会热胀冷缩,使得艾菲尔铁塔的形状会略为变化,靠近太阳一侧的铁会因为受热而膨胀,塔顶最多会往远离太阳的方向移动18公分。 艾菲尔铁塔由2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于塔的四个面上共刻有72个法国科学家、工程师与其他知名人士的名字居斯塔夫·埃菲尔以此来铭记他们做出的贡献。[62]

美学

艾菲尔铁塔被漆成三种色调:顶部较浅到底部逐渐变暗,以配合巴黎的天空[63]。铁塔刚落成时原本为红棕色,在1968年改为棕色,又称为“艾菲尔铁塔棕色”。[64]当时铁塔唯一未实现的结构元素是索维斯特中约四个装饰性格栅的拱门,这有助于使铁塔从视觉效果看起来更坚固,并使博览会的入口更加令人印象深刻。[65]

许多流行文化陈腔滥调表示,从巴黎窗户看到的景色总是能够看到铁塔。[66] 实际上,由于分区限制将巴黎大多数建筑物的高度限制为七层,因此只有少数高层建筑可以清楚地看到铁塔。[67]艾菲尔铁塔的维护每七年就会涂刷60吨油漆以防止生锈,自建成以来,铁塔至少被重新粉刷过19次。2001年,由于对环境的关注而停止使用含铅涂料。[68][69]


通讯

 
艾菲尔铁塔圆顶

自20世纪初以来,艾菲尔铁塔一直用于进行无线电传输,1950年代,多组架空输电线路从圆顶一直延伸到萨夫伦大道和战神广场设置锚点。它们与小掩体中的长波发射器相连。1909年,在南柱附近建造了一个永久性的地下广播中心,至今仍然存在。1913年11月20日,巴黎天文台以铁塔为天线,与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使用天线的美国海军天文台交换无线信号。传输的目的是测量巴黎和华盛顿特区之间的经度差异[70],今天,法国广播和数位电视信号是从埃菲尔铁塔传输的。

调频广播

Frequency kW Service
87.8 MHz 10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89.0 MHz 10 RFI Paris
89.9 MHz 6 TSF爵士
90.4 MHz 10 思乡广播
90.9 MHz 4 尚特法国

数位电视

电视天线于1957年首次安装,铁塔的模拟电视信号于2011年3月8日停止。

Frequency VHF UHF kW Service
182.25 MHz 6 100 Canal+
479.25 MHz 22 500 法国电视二台
503.25 MHz 25 500 法国电视一台
527.25 MHz 28 500 法国电视三台
543.25 MHz 30 100 法国电视五台
567.25 MHz 33 100 M6

高度变化

多年来,艾菲尔铁塔的顶峰高度发生了多次变化,如下图所示。[71]

公尺 英尺 增加物 附注
1889年 1957年 312.27 1,025 天线 建筑高度300公尺,是世界上最高的独立式结构,直到1930年被 克莱斯勒大楼超越,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塔,直到1956年被KCTV广播塔超越。
1957年 1991年 320.75 1,052 天线更换 增加广播天线,使其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塔,直到东京铁塔于1958年完工。
1991年 1994年 317.96 1,043 天线更换
1994年 2000年 318.7 1,046 天线更换
2000年 当前 324 1,063 天线更换

旅游

公共设施

原则上,艾菲尔铁塔一年365天向公众开放,没有休息日,只有在强风的情况下才有关闭或限制,总共有600多人受雇于该地标建筑或为该地标建筑工作。其中有280名在 SETE 工作的行政人员。大约240人受雇于餐馆,50人从事纪念品销售,50人从事其他工作,主要是技术工作。塔内设有邮局,有专门的警察专案组守卫,由于收入相对较高,艾菲尔铁塔是法国少数几个不需要任何国家补贴的景点之一。

访客人数和统计数据

早在1889年世界博览会,就有约190万人登上了艾菲尔铁塔。在接下来的十年,游客人数平均减少到250,000人左右。在1900年世界博览会期间,艾菲尔铁塔的参观人数仅略高于100万,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个数字继续低于前十年的水平,直到1915-1918年一战期间铁塔关闭。当铁塔在1919年重新开放时,每年的游客人数增加到近480,000人。尤其是1931年和1937年的国际殖民展览会,吸引超过800,000名游客参观。由于二战因素,铁塔于1940年关闭;于1946年6月重新开放。

早在1950年代初,就有大约100万游客来到铁塔,2000年代中期有超过650万人参观;在2011年和201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700万。2011年销售额更是达到了约8570万欧元。随著游客人数的增加,铁塔高峰日经达到约35,000人次,人满为患的情况也导致游客的等待时间有时会增加到几个小时[72] ;2017年9月28日,艾菲尔铁塔迎来第3亿位访客。[73]


1889年至2017年艾菲尔铁塔的游客人数[74][75]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1889 1.968.287 1910 203.803 1931 822.550 1952 1.250.094 1973 2.914.814 1994 5.419.462 2015 6.917.000
1890 393.414 1911 204.168 1932 339.242 1953 1.204.371 1974 3.018.455 1995 5.212.677 2016 5.841.026
1891 335.829 1912 258.950 1933 363.720 1954 1.301.152 1975 3.045.573 1996 5.530.279 2017 6.207.303
1892 277.276 1913 261.337 1934 322.969 1955 1.435.192 1976 3.050.606 1997 5.719.773
1893 265.894 1914 152.725 1935 288.643 1956 1.476.400 1977 3.298.844 1998 6.051.603
1894 210.836 1915 全年关闭 1936 264.145 1957 1.632.647 1978 3.430.886 1999 6.368.534
1895 218.974 1916 1937 809.978 1958 1.591.005 1979 3.429.571 2000 6.315.324
1896 226.654 1917 1938 258.306 1959 1.668.558 1980 3.594.190 2001 6.103.987
1897 199.827 1918 1939 252.495 1960 1.735.230 1981 3.393.208 2002 6.157.042
1898 183.391 1919 311.714 1940 全年关闭,1946年6月开放 1961 1.763.448 1982 3.399.683 2003 5.864.969
1899 149.580 1920 417.869 1941 1962 1.735.796 1983 3.701.558 2004 6.230.050
1900 1.024.887 1921 426.635 1942 1963 2.013.594 1984 4.183.857 2005 6.428.441
1901 131.724 1922 422.172 1943 1964 2.143.173 1985 4.368.573 2006 6.719.200
1902 121.144 1923 551.444 1944 1965 2.295.193 1986 4.386.291 2007 6.959.186
1903 122.979 1924 585.730 1945 1966 2.405.554 1987 4.293.187 2008 6.929.463
1904 156.918 1925 631.758 1946 603.349 1967 2.416.502 1988 4.668.468 2009 6.603.792
1905 169.770 1926 657.004 1947 1.009.161 1968 2.070.417 1989 5.580.363 2010 6.709.634
1906 182.399 1927 555.087 1948 958.386 1969 2.561.157 1990 5.698.613 2011 7.086.273
1907 190.026 1928 634.819 1949 1.143.046 1970 2.757.768 1991 5.442.346 2012 6.270.000
1908 189.338 1929 577.624 1950 1.026.631 1971 2.899.070 1992 5.747.357 2013 6.740.000
1909 181.574 1930 580.075 1951 1.129.637 1972 3.003.659 1993 5.537.155 2014 7.097.302


1889年至2017年艾菲尔铁塔的参观人数(累计)[74][76]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1889 1.968.287 1910 7.104.524 1931 15.156.185 1952 25.175.987 1973 68.200.687 1994 156.888.933 2015 290.903.462
1890 2.361.701 1911 7.308.692 1932 15.495.427 1953 26.380.358 1974 71.219.142 1995 162.101.610 2016 296.744.488
1891 2.697.530 1912 7.567.642 1933 15.859.147 1954 27.681.510 1975 74.264.715 1996 167.631.889 2017 302.951.791
1892 2.974.806 1913 7.828.979 1934 16.182.116 1955 29.116.702 1976 77.315.321 1997 173.351.662
1893 3.240.700 1914 7.981.704 1935 16.470.759 1956 30.593.102 1977 80.614.165 1998 179.403.265
1894 3.451.536 1915 7.981.704 1936 16.734.904 1957 32.225.749 1978 84.045.051 1999 185.771.799
1895 3.670.510 1916 7.981.704 1937 17.544.882 1958 33.816.754 1979 87.474.622 2000 192.087.123
1896 3.897.164 1917 7.981.704 1938 17.803.188 1959 35.485.312 1980 91.068.812 2001 198.191.110
1897 4.096.991 1918 7.981.704 1939 18.055.683 1960 37.220.542 1981 94.462.020 2002 204.348.152
1898 4.280.382 1919 8.293.418 1940 18.055.683 1961 38.983.990 1982 97.861.703 2003 210.213.121
1899 4.429.962 1920 8.711.287 1941 18.055.683 1962 40.719.786 1983 101.563.261 2004 216.443.171
1900 5.454.849 1921 9.137.922 1942 18.055.683 1963 42.733.380 1984 105.747.118 2005 222.871.612
1901 5.586.573 1922 9.560.094 1943 18.055.683 1964 44.876.553 1985 110.115.691 2006 229.590.812
1902 5.707.717 1923 10.111.538 1944 18.055.683 1965 47.171.746 1986 114.501.982 2007 236.549.998
1903 5.830.696 1924 10.697.268 1945 18.055.683 1966 49.577.300 1987 118.795.169 2008 243.479.461
1904 5.987.614 1925 11.329.026 1946 18.659.032 1967 51.993.802 1988 123.463.637 2009 250.083.253
1905 6.157.384 1926 11.986.030 1947 19.668.193 1968 54.064.219 1989 129.044.000 2010 256.792.887
1906 6.339.783 1927 12.541.117 1948 20.626.579 1969 56.625.376 1990 134.742.613 2011 263.879.160
1907 6.529.809 1928 13.175.936 1949 21.769.625 1970 59.383.144 1991 140.184.959 2012 270.149.160
1908 6.719.147 1929 13.753.560 1950 22.796.256 1971 62.282.214 1992 145.932.316 2013 276.889.160
1909 6.900.721 1930 14.333.635 1951 23.925.893 1972 65.285.873 1993 151.469.471 2014 283.986.462

图片版权主张

艾菲尔铁塔及其呈现方式已经进入了公共领域,不过在1990年6月时法国的法院裁定1989年为庆祝艾菲尔铁塔一百周年的特殊灯光照明属于“原创的视觉艺术创造”,受到版权的保护。法国的翻案法院在1992年3月维持此项裁定[77]艾菲尔铁塔营运管理公司英语The Société d'exploitation de la tour Eiffel(SETE)现在认为艾菲尔铁塔的所有照明都有版权[78]。而艾菲尔铁塔照片是艾菲尔铁塔的衍生作品,因此需经法国及一些其他国家允许,才能出版有当代艾菲尔铁塔夜间照片的摄影集,否则是不合法的。

上述版权的主张一直有争议。新艾菲尔铁塔开发公司董事迪厄在2005年1月表示“这只是一种管理此类影像应用在商业上的方式,因此影像就不会以我们不许可的方式使用。”不过这也可能用来禁止有艾菲尔铁塔夜间照片的旅游图书出版[79],也阻碍了有关塔的影像在非营利性和半商业性的应用。公共空间全景照自由是指在拍摄公共空间的全景照时,若拍摄到有版权的艺术作品,不受衍生作品的版权限制,艾菲尔铁塔的夜间照片是说明公共空间全景照和版权作品冲突的主要案例之一[80]

依照法国的学说和判例传统,若一个有版权的作品只是偶尔地在图片中出现,或者是主要呈现物体的一部份,是可以接受的[81]。依照法律中类似的微量允许英语de minimis原则,SETE不会对包括艾菲尔铁塔及其灯光的巴黎公共空间全景照片主张版权。

文化

艾菲尔铁塔作为法兰西文化里的标志性传世佳作之一,广泛见之于许多书籍、文艺、美术、装饰品等。

艾菲尔铁塔引发的建塔热潮

艾菲尔铁塔的建设为巴黎带来了显著的声望,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铁塔建设浪潮。许多其他城市,尤其是英国在早期都试图效仿铁塔。最早的复制品之一是158.1米高的布莱克浦塔,建于1891年至1894年间,位于海滨度假胜地黑潭。尽管这座塔外观借鉴埃菲尔铁塔,但它在建筑意义上是成功的,并已被列入英格兰最高等级(I级)的历史建筑保护,仍然是英格兰西北部地区的主要旅游景点。不太成功的是根据类似概念建造的新布莱顿塔(始建于1896 年);由于钢格架结构破旧不堪,不得在1920年代拆除。这座 172.8米高的塔楼还有一个基地台,里面有各种休闲设施,包括英国最大的宴会厅。建成后,这两座塔楼都是该国最高的建筑。[82][83]

1890年,英国首都伦敦也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塔楼建设项目。项目设想了300至456公尺高的钢塔。一年后,沃特金塔温布利公园开始建造,预计高358米,比埃菲尔铁塔高50米。该项目的发起人爱德华·沃特金爵士最初试图招募艾菲尔本人担任设计师;然而艾菲尔以爱国为由拒绝了。[84] 当项目用完资金后,沃特金塔只留下一个150英尺的基桩时,该塔最后于1907年拆除。[85]

仿制品及设计概念在其他项目的应用

 
美国内华达州巴黎酒店的仿制品

由于艾菲尔铁塔的知名度,世界上已出现三十座类似艾菲尔铁塔的建筑,其中包括东京的东京铁塔柏林柏林无线电塔等,其中最高的是在中国哈尔滨龙塔,高336公尺。另外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田纳西州都有名为“巴黎”的地区,而两地也都有名为艾菲尔铁塔的缩小版铁塔。最新的仿制艾菲尔铁塔位于澳门的澳门巴黎人,以法国艾菲尔铁塔的一半比例打造,成为澳门热门的法式浪漫景点,楼高37层,设法式餐厅及7楼、37楼观景台,能俯瞰澳门路氹金沙大道各大型酒店景色。

建筑历史评估

艾菲尔铁塔拥有著自身的奠基时代历史主义风格[86],将它与周遭19世纪的古典建筑区分开来。是继伦敦水晶宫后,功能主义建筑风潮下的重要里程碑,现代土木工程因此恢复了哥特时期后建筑形式的统一,使艾菲尔铁塔处于可与历史上存在的神圣建筑相媲美的位置。[87]由于风压引起向下增加的应力,使得铁塔延伸基础的结构方法以树木为自然模型,并以广泛分枝的基底附著在地面上,其对应树干的高度逐渐变细,令艾菲尔铁塔它不仅具有形式上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相关技术的先驱,在德国的斯图加特电视塔(Stuttgart TV Tower) 建造之前,几乎所有独立式输电塔都由基于艾菲尔铁塔的模型,以及钢或铁框架制成的,更艾菲尔铁塔在建筑上的突出地位和评价有著深远的影响。[88]

法国国家象征的重要性

由于《塔纳赫·创世纪篇》所提及的巴别塔,使得“能够通天的”高塔在过去曾被视为人定胜天的象征,具有统治天下的含义,当艾菲尔铁塔完工后,其除了建筑成就之外也对法国的民族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毕竟铁塔本身就是在法国大革命的一百周年纪念时完工,并强调了法国在19世纪后期新兴的经济实力。以及国家终于从君主制中解放出来的精神,因此在历史背景下,艾菲尔铁塔具有革命纪念碑的功能。对于公众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来自法国各省的人们也特地到访巴黎只为目睹铁塔本身,使铁塔也成了不同社会阶级的交汇点,并模糊了阶级之间的界限。[89][90]

在文学、音乐、艺术的重要性

 
罗伯特·德劳创作的《埃菲尔铁塔》

早在兴建之初,艾菲尔铁塔就激发了朱尔·凡尔纳在1886年8月出版的科幻小说《征服者罗伯》(Robur the Conqueror)中描绘了他对于战神广场上一座塔的印象[91],后在艾菲尔铁塔开放后,诗人是第一批对于铁塔本身展开创造的人。作家布莱斯·桑德拉尔(Blaise Cendrars)曾写下《Turm, Turm der Welt》,智利抒情诗人比森特·维多夫罗则将其描述为“天堂般的吉他”(“Guitarra del cielo”)[92],并于1918年出版了一本名为《Tour Eiffel》的诗集。同时担任导演的作家让·谷克多曾发表了剧本《艾菲尔铁塔前的新婚爱侣》(Les mariés de la tour Eiffel),并于1921年6月18日在香榭丽舍剧院以芭蕾舞剧的形式上演[93],该故事具有超现实主义的主题,场景则发生在位于纳米比亚沙漠中部的埃菲尔铁塔顶上。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的《加利格拉姆》中,其中一首诗组成艾菲尔铁塔的形状,进一步抛弃了诗歌的形式,开始尝试用诗句来构成图案,对后来诗歌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艾菲尔铁塔也在音乐中占有巨大贡献。其中如米歇尔·埃梅尔(Michel Emer)的〈mais c'est la Tour Eiffel〉,夏尔·特雷内的〈Y’a d’la joie, la Tour Eiffel part en balade〉,雷欧·费亥(Léo Ferré)的〈Paris portait sa grande croix〉,杰克·瞿彤克(Jacques Dutronc)的〈La Tour Eiffel a froid aux pieds〉和巴斯卡·欧比斯伯(Pascal Obispo)的〈Je suis tombé pour elle〉2009年,爱沙尼亚作曲家阿福·佩尔特创作了交响诗《剪影——向古斯塔夫·艾菲尔致敬》 ,一年后在巴黎首演,在弦乐和打击乐的交响诗区,佩尔特在作品的结构中再现了塔的建造并将其诗化。

绘画也与艾菲尔铁塔密切相关。自19世纪末以来,铁塔几乎被一大批国际知名艺术家绘制成各种风格。凭借其技术特性,作为巴黎最高地标的铁塔也促成了一场艺术辩论,甚至还为建筑和空间表达形式找到了全新的方法。[94]早在1888年完工之前, 乔治·秀拉就画了一幅名为《艾菲尔铁塔》(La Tour Eiffel) 的画作,现在旧金山美术馆展出。其他曾绘制铁塔的著名画家包括亨利·卢梭保罗·希涅克皮尔·波纳尔莫里斯·郁特里罗、马塞尔·格罗梅尔(Marcel Gromaire)和爱德华·维亚尔等人。拉乌尔·杜菲在1890年绘制了《格勒纳勒》(Seine Grenell),图中远景的建筑物即铁塔,目前这幅画则为私人收藏。1913年,马克·夏卡尔绘制了《窗外的巴黎》,该画作描绘了巴黎的城市景观,埃菲尔铁塔占画面的主导地位,1954年,夏加尔在《Champ-de-Mars》中再次采用了塔的主题。[95]

罗伯特·德劳内在20世纪绘制了一系列《艾菲尔铁塔》作品,透过光线的曲折和空间的融合为主题,藉以铁塔本身和灯光效果以此研究色彩的和谐与相互作用,目前当代的画家也经常运用艾菲尔铁塔为主题绘画。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CTBUH摩天大楼数据库上的Eiffel Tower
  2. ^ 2.0 2.1 Eiffel TowerEmporis地产资料库
  3. ^ The Eiffel Tower at a glance-Things to Remember. SETE (Official Tour Eiffel website). [2014-01-01]. 
  4. ^ 4.0 4.1 The Eiffel Tower at a glance-Key Figures. SETE (Official Tour Eiffel website). [2014-01-01]. 
  5. ^ Clayson, S. Hollis, Eiffel Tower,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02-26 [2021-11-14], ISBN 978-0-19-092246-7, doi:10.1093/obo/9780190922467-0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英语) 
  6. ^ Template:Webarchiv (PDF; 615 kB), abgerufen am 1. März 2012.
  7. ^ Musée d’Orsay: Projet de phare monumental pour Paris, élév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bgerufen am 2. Februar 2012.
  8. ^ Martin Trautz: Maurice Koechlin. Der eigentliche Erfinder des Eiffelturms In: Deutsche Bauzeitung, 04/2002 (Template:Webarchiv).
  9. ^ Engineering News and American Railway Journal 22. G. H. Frost. 1889: 482 [201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10. ^ Loyrette, p. 116.
  11. ^ Henri Loyrette: Der Eiffelturm. In: Pierre Nora (Hrsg.): Erinnerungsorte Frankreichs, Beck 2005, ISBN 978-3-406-52207-9, S. 116.
  12. ^ Lemoine: The Eiffel Tower. Gustave Eiffel: La Tour de 300 Mèters, S. 9.
  13. ^ Loyrette, Henri. Eiffel, un Ingenieur et Son Oeuvre. Rizzoli. 1985 [2019-09-27]. ISBN 978-0-8478-06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14. ^ Diagrams - SkyscraperPage.com. skyscraperpage.com.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15. ^ Loyrette, p. 174.
  16. ^ Lemoine: Die phantastische Geschichte vom Eiffelturm, S. 12.
  17. ^ Ursula Muscheler: Die Nutzlosigkeit des Eiffelturms: Eine etwas andere Architekturgeschichte. Beck, 2008, ISBN 978-3-406-57523-5, S. 205.
  18. ^ Ursula Muscheler: Die Nutzlosigkeit des Eiffelturms: Eine etwas andere Architekturgeschichte, Beck 2008, ISBN 978-3-406-57523-5, S. 202.
  19. ^ Paul Souriau; Manon Souriau. The Aesthetics of Movemen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3: 100 [2022-02-07]. ISBN 0-87023-4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5). 
  20. ^ Harvie, p. 99.
  21. ^ Loyrette, p. 176.
  22. ^ The Eiffel Tower . News. The Times (32661) (London). 1 April 1889. col B, p. 5. 
  23. ^ Jill Jonnes. Eiffel's Tower: And the World's Fair where Buffalo Bill Beguiled Paris, the Artists Quarreled, and Thomas Edison Became a Count . Viking. 2009: 163–64. ISBN 978-0-670-02060-7. 
  24. ^ SETE. Origin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iffel Tower. Official Eiffel Tower website. [1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July 2015). 
  25. ^ Loyrette, p. 123.
  26. ^ Loyrette, p. 148.
  27. ^ Eiffel, G; The Eiffel TowerPlate X
  28. ^ Harvie, p. 110.
  29. ^ Construction of the Eiffel Tower. wonders-of-the-world.net.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30. ^ Vogel, pp. 20–21.
  31. ^ Vogel, p. 28.
  32. ^ Vogel, pp. 23–24.
  33. ^ Eiffel, Gustave. La Tour de Trois Cents Mètres. Paris: Société des imprimeries Lemercier. 1900: 171–3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法语). 
  34. ^ Harvie, pp. 122–23.
  35. ^ Hawkes: Wunderwerke, S. 76.
  36. ^ Ursula Muscheler: Die Nutzlosigkeit des Eiffelturms: Eine etwas andere Architekturgeschichte, Beck 2008, ISBN 978-3-406-57523-5, S. 206.
  37. ^ SETE. The Eiffel Tower during the 1889 Exposition Universelle. Official Eiffel Tower website. [16 April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April 2016). 
  38. ^ Eiffel, Gustave. La Tour de Trois Cents Mètres. Paris: Lemercier. 1900: 335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39. ^ Jill Jonnes. Thomas Edison at the Eiffel Tower. Wonders and Marvels. 23 May 2009 [2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1). 
  40. ^ The Eiffel Tower: key dat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glisch); abgerufen 20. April 2013.
  41. ^ Michelin Paris: Tourist Guide 5. Michelin Tyre Public Limited. 1985: 52. ISBN 9782060135427. 
  42. ^ Watson, p. 829.
  43. ^ Lemoine: Die phantastische Geschichte vom Eiffelturm, S. 18.
  44. ^ M. Santos Dumont's Balloon. News. The Times (36591) (London). 21 October 1901. col A, p. 4. 
  45. ^ Theodor Wulf. Physikalische Zeitschrift. Contains results of the four-day-long observation done by Theodor Wulf at the top of the Eiffel Tower in 1910.
  46. ^ L'inventeur d'un parachute se lance de le tour Eiffel et s'écrase sur le sol. Le Petit Parisien. 5 February 1912: 1 [26 Nov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0) (法语). 
  47. ^ Barbara Wertheim Tuchman. August 1914. Papermac. 1994: 236 [2022-02-07]. ISBN 978-0-333-3051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48. ^ 48.0 48.1 Lemoine: Die phantastische Geschichte vom Eiffelturm, S. 17.
  49. ^ Smith, Oliver. 40 fascinating facts about the Eiffel Tower. The Daily Telegraph. 31 March 2018 [14 Nov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5). 
  50. ^ Piers Letcher. Eccentric France: The Bradt Guide to Mad, Magical and Marvellous France. Bradt Travel Guides. 2003: 105 [2022-02-07]. ISBN 978-1-84162-06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51. ^ An air tragedy. The Sunday Times (Perth, WA). 28 February 1926 [2 January 2012]. 
  52. ^ Stephen Herbert. A History of Early Television 2. Taylor & Francis. 2004: 40 [2022-02-07]. ISBN 978-0-415-3266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53. ^ Harriss, p. 178.
  54. ^ Claudia Roth Pierpont, The Silver Spire: How two men's dreams changed the skyline of New York, The New Yorker, 18 November 2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February 2012) 
  55. ^ Harriss, p. 195.
  56. ^ Henri Loyrette: Der Eiffelturm. In: Pierre Nora (Hrsg.): Erinnerungsorte Frankreichs, Beck 2005, ISBN 978-3-406-52207-9, S. 113.
  57. ^ Nick Auf der Maur. How this city nearly got the Eiffel Tower. The Montreal Gazette. 15 September 1980 [29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58. ^ Paris banks of the Sein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6 Octo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8 October 2014). 
  59. ^ 巴黎鐵塔安檢趨嚴 無法再任意走近 (圖). Yahoo News. 2017-05-27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中文). 
  60. ^ 持刀客闯巴黎埃菲尔铁塔被捕.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7-08-06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中文). 
  61. ^ 法国警方称埃菲尔铁塔“炸弹威胁”为误报 景区恢复开放-中新网视频. chinanews.com.cn. 2023-08-13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0) (中文). 
  62. ^ The 72 scientist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2-15.. Eiffel Tower official website. Accessed 2008-01-31.
  63. ^ SETE. The Eiffel Tower gets beautified (PDF). Official Eiffel Tower website. [8 November 2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1 November 2015). 
  64. ^ SETE. Painting the Eiffel Tower. Official Eiffel Tower website. [25 Jan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October 2016). 
  65. ^ History: Development of clear span buildings – Exhibition buildings. Architectural Teaching Resource. Tata Steel Europe, Ltd. [4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5 October 2013). 
  66. ^ The Eiffel Tower. France.com. [27 Jan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67. ^ Eiffel Tower (Paris ( 7 th ), 1889). Structurae. [27 Febr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英语). 
  68. ^ SETE.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Eiffel Tower (PDF). Official Eiffel Tower website. [15 April 20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1-28). 
  69. ^ Bavelier, Ariane. Coup de pinceau sur la tour Eiffel. Lefigaro. 3 December 2013 [28 March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70. ^ Paris time by wireless. The New York Times. 22 November 1913: 1 [202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7). 
  71. ^ Eiffel Tower, Paris - SkyscraperPage.com. skyscraperpage.com.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4). 
  72. ^ Symbole de Paris, la Tour Eiffel en chiff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bgerufen am 23. Februar 2012.
  73. ^ Europe 1: Tour Eiffel: une fréquentation en hausse en 201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0. Januar 2018, abgerufen am 29. März 2019.
  74. ^ 74.0 74.1 eiffel-tower.com: The major events, abgerufen am 13. März 2012.
  75. ^ Template:Webarchiv abgerufen am 20. April 2013.
  76. ^ eiffel-tower.com: Template:Webarchiv, abgerufen am 20. April 2013.
  77. ^ Cass. 1re civ.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11-16., 3 March 1992, RIDA 1994 no. 159, p.113.
  78. ^ Image rights - the Eiffel Tower brand. SETE (official Tour Eiffel website. [2014-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31). 
  79. ^ Eiffel Tower: Repossessed. Blog.fastcompany.com. 2005-02-02 [201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5月12日). 
  80. ^ Bryce Clayton Newell. Freedom of Panorama A Comparative Look at International Restrictions on Public Photography. Creighton Law Review. 2011: p.412 [2014-01-25]. 
  81. ^ E.g., "La représentation d'une œuvre située dans un lieu public n'est licite que lorsqu'elle est accessoire par rapport au sujet principal représenté ou traité"; Cass. 1re civ. 4 juillet 1995. Christophe Caron, Droit d'auteur et droits voisins, Litec, 2006, §365.
  82. ^ R. T. McDonald: Blackpool Tower in: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Band 72, Nr. 21/1 November 1994, S. 363. zitiert nach: Engineering, März 1893.
  83. ^ Template:Webarchiv, abgerufen am 8. März 2012.
  84. ^ The Guardian: The height of ambi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m de Lisle (14. März 2006), abgerufen am 12. Februar 2012.
  85. ^ The Tower Morecamb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elected photographs from the archives of Morecambe Bay, abgerufen am 7. Februar 2012.
  86. ^ Baustil und Architektur im Historismu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7. ^ Werner Müller, Gunther Vogel: dtv-Atlas. Baukunst, Band 2, ISBN 978-3-423-03021-2, S. 497.
  88. ^ Klaus Jan Philipp: Das Reclam Buch der Architektur, Reclam-Verlag, 2006, ISBN 978-3-15-010543-6, S. 319.
  89. ^ Kohle: Der Eiffelturm als Revolutionsdenkmal, S. 119.
  90. ^ Kohle: Der Eiffelturm als Revolutionsdenkmal, S. 130.
  91. ^ Robur der Sieger von Julius Verne in einer deutschen Übersetzu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bgerufen am 2. März 2012.
  92. ^ Template:Webarchiv, abgerufen am 7. März 2012.
  93. ^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Eiffel Tow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DF; 432 kB), S. 16, abgerufen am 7. März 2012.
  94. ^ Lemoine: Die phantastische Geschichte vom Eiffelturm, S. 14.
  95. ^ Dieter Daniels: Kunst als Sendung. Von der Telegrafie zum Internet., C.H. Beck Verlag, 2002, ISBN 978-3-406-49509-0, S. 116.

外部链接


纪录
前任:
华盛顿纪念碑
世界最高的塔
1889—1931
300.24m
继任:
克莱斯勒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