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历
农民历是以农业社会的时节与日常生活的参考用书,为古代中国人流传下来的经历及体验,经千年累月撰写与添加各项内容后而完成现今流传农民历,也称“夏历”。[1]
内容
编辑农民历主要内容包含中国农历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黄历。并附上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不少古代历法都是由月亮算起,一个推测是黑夜中的月亮特别容易观察,月亮盈亏一目了然,直至天文技术成熟后,才能观察到太阳在历法中的作用[2]。古代农业经济中,春天播种、秋天收耕,中国古代更以农耕为民生之主要,中国的农历因此是结合了阴历与阳历两者的阴阳合历,在阴历下还会有阳历,以应四季与诸节气。也因此,农历中需闰月,以合乎一年共四季、约365日的长度。
农民历之内容多数记载农事相关,除了阳历、阴历、时令节气按年照月地顺序排列,每日各有划栏记载吉时凶辰、卦爻、节庆、冲煞之事,因此不仅可作为年历、月历、日历观看,并可对于婚事、丧礼、扫墓、探病……等重要之事参考做为择时挑日的依据,在生活上也会供年岁、生肖、卦事查询,通常在末页附有太岁符咒与安太岁方法之介绍,日常生活和典礼祭仪等各层面均具有影响,其中“择吉日宜忌”,为最常使用的内容。。
影响性
编辑农民历在古时,对于农民来说是十分重要,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里几乎每户人家会拥有一册。在台湾,主要是由各庙宇或乡镇农会发行提供,封面多为黄色底福禄寿三星图像,背面则为食物相克中毒图解。在台湾相当普遍成为台湾生活指南。经过时代的转变,农民历也逐渐以电子书形式,但是使用它的,却不只限于农民,也可从中了解先民在古早时期的生活方式轨迹。
二十四节气
编辑立春(2月3日~4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春天开始。农谚有云:‘立春赶春气’,是因立春之后,万象回春。此时,开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时令季节轮转。
雨水(2月18~19日):气温回升,降雨的机率增高。农谚:‘ 雨水连绵是丰年’。
惊蛰(3月5~6日):春雷初响,惊动了蛰伏的冬眠动物开始活动。农谚:“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3月20~21日):春天过了一半,白昼与黑夜各为十二小时。农谚:‘春分,日暝对分’。
清明(4月4~5日):天气转暖,花草树木开始萌发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谚:‘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 ’。
谷雨(4月19~20日):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雨水增多。农谚:“谷雨补老母”。
立夏(5月5~6日):夏季开始。农谚:“立夏补老爸”。
小满(5月21日):稻麦结实成穗亦进入梅雨季节。农谚:“小满雨水相赶”。
芒种(6月6日):进入典型的夏季,芒作物开始成熟。农谚:“芒种蝶仔讨无食”。
夏至(6月21日):炎热夏天来临,昼长夜短。农谚:“夏至风台就出世”。
小暑(7月7日): 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农谚:“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大暑(7月22~23日): 一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俗谚:“大暑曝死老鼠”。
立秋(7月23日): (8 月 8 日)秋天伊始,立秋时气温慢慢下降但天气仍炎热,俗谚:“立秋煎鰗鳅”。
处暑(8月23日): 暑气将要结束,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俗谚:“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
白露(9月8日): 夜间气温下降较快而致水气开始凝结成露水,露水晶莹剔透,呈白色而得名。俗谚:“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秋分(9月23日): 秋天过半,昼夜等长。俗谚:“秋分暝日对分”。
寒露(10月8日): 寒露代表深秋来临。天气比白露更冷。
霜降(10月24日):天气变得更冷,地面结霜。但是台湾平地实际上极少结霜。
立冬(11月8日): 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标示著冬天的开始。
小雪(11月22日):中国地区北部开始下雪,但雪量不大,故名小雪。而地处亚热带的台湾只有山上才有可能下雪。
大雪(12月7日): 雪量增加,名大雪。
冬至(12月22日): 本日昼最短夜最长。俗谚:“冬至乌,过年酥”。
小寒(1月5日):冬至过后天气渐寒,尚未大冷,故名小寒。俗谚:“小寒大寒人马安”。
大寒(1月20日):一年中最冷的时间,也是24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谚:“大寒冬已尽,寒极春渐至”。
争议
编辑版本众多,有古时官府版本的通书、道教编写的黄历、农人版本的农民历,官方版的通书以及道教均衍生许多流派,民间版本则是由平民或商人参考官方与道教版本而制作出的农民历,各家看法不同,台湾的农民历,版本最为多种,以致现代民众在查询择日宜忌时,常常发生争端。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戴妍秀 林芳穗. 資訊圖像應用於農民曆宜忌細項之創作研究. 国立台南大学. [2014-01-21].[永久失效链接]
- ^ The Mathematics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PDF). [2007-09-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