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瓦罗·西塞·维埃拉
阿尔瓦罗·若阿金·德·梅洛·西塞·维埃拉(葡萄牙语:Álvaro Joaquim de Melo Siza Vieira,1933年6月25日—),通称阿尔瓦罗·西塞(Álvaro Siza,葡萄牙语发音:[ˈaɫvɐɾu ˈsizɐ])、西塞·维埃拉(Siza Vieira,葡萄牙语发音:[ˈsizɐ ˈvjejɾɐ]),葡萄牙建筑师。
阿尔瓦罗·西塞·维埃拉 Álvaro Siza Vieira | |
---|---|
出生 | 1933年6月25日 葡萄牙马托西纽什 |
国籍 | 葡萄牙 |
知名于 | 建筑艺术 |
生平
编辑1933年生于葡萄牙波尔图区的马托西纽什,其父朱利奥·西塞·维埃拉为工程师。他后来与玛丽亚·安东尼娅·马林诺·莱特结婚,并育有两名儿子,其中一人名为阿尔瓦罗·莱特·西塞·维埃拉,亦成为建筑师。
起初他的志向是成为一名雕塑家,这爱好对其日后的作品仍有影响;而他在一次往巴塞罗那的旅行参观了安东尼·高第的作品,这给予他成为建筑师的决心。[1]他自1949年于波尔图大学艺术学院(其后独立为建筑学院)修读建筑,1955年毕业。第一批作品为马托西纽什的四间屋,在其毕业前的1954年完成。同年他在波尔图成立其公司,与其师费尔南多·塔沃拉在1955-1598年间一起工作。
最早使其受关注的作品之一是他1959年开始设计、于1966年竣工的莱萨-达帕尔梅拉露天游泳池。它具有一个儿童嬉水池和成人游泳池,皆是在天然岩石上建造并引入海水。更衣室、小餐馆设于街道水平以下,皆可清晰看见海景。[2]
康乃馨革命后不久,埃武拉市政府于1977年委托他于其周边乡郊地区设计公共住宅,作为当地移居支援服务,即当时的公共住宅政策的一部分。他于该年设计的马拉古埃拉社会住宅区受哈佛设计研究院青睐,其后颁授他第一届绿色城市设计奖。[3]
他许多重要作品皆建于波尔图,包括其母校的建筑学院大楼(1986-1993)。自1970年代中期他亦收到许多公共住宅、公共游泳池[4]和大学的项目委托。他与许多建筑师的合作包括与鲁道夫·芬斯特瓦德尔设计位于霍姆布洛伊希岛博物馆中的建筑博物馆(1995-2009);[5]与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合作的1998年、2000年世界博览会的展馆和2005年的蛇形艺廊展亭;与胡安·多明哥·桑托斯在2010年赢得比赛、并在2014年竣工的阿尔罕布拉宫入口及访客中心等。[6]他亦是协调基亚多重整的团队成员,该处为里斯本的一个重要文化区,于1988年受火灾破坏。
他曾在2012指出其位于葡萄牙的公司因缺乏项目而面临关闭。[7]他近期的工作包括首个在美国的项目──位于曼哈顿第56街的一栋37层高公寓大楼;[8]以及佛得角共和国前首府旧城的古迹修复工作的协调等。
他在1966至1969年于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任教,1976年起亦担任助理教授。此外亦包括在哈佛设计研究院、宾夕凡尼亚大学、安第斯大学及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任客座教授。[3]
建筑设计
编辑其重要作品包括莱萨-达帕尔梅拉露天游泳池、马拉古埃拉社会住宅区、塞拉尔夫斯当代美术馆、伊贝拉基金会展示馆、新奥尔良大厦等。
他的设计被形容为“诗意的现代主义”。[9]他吸收了阿道夫·路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阿尔瓦尔·阿尔托等建筑师的特点,但也很快发展出自己的建筑语言:在国际性的现代主义中揉合葡萄牙的建筑传统,使其作品显得更为精致。普立兹克建筑奖评审亦赞扬他在各种规模的作品中,皆对空间的关系以及形体的相称有独到的思考,指出正如其他早期现代主义者,其设计的形状在光的塑造之下乍看简单,实为他以高超的手法对设计上的问题的直接回应;以及赞扬他对葡萄牙传统、对当地的背景和脉络的重视。[10]如他本人指出:
“ | 建筑师没有发明任何东西,他们只是将现实转变。[1] | ” |
荣誉
编辑他一生获誉甚多,包括:
- 1988年:密斯·凡·德罗欧洲当代建筑奖、[11]哈佛设计研究院的绿色城市设计奖、[12]阿尔瓦尔·阿尔托奖。
- 1992年:普立兹克建筑奖。[3]
- 1993年:葡萄牙建筑学协会国家奖。
- 1998年: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布鲁诺纪念奖、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
- 2001年:沃尔夫艺术奖。
- 200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颁予金狮奖,赞赏其首个在巴西的项目──伊贝拉基金会展示馆。[13]
- 2009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皇家金奖。[14]
- 201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金奖。[15]
- 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
他是多间大学的荣誉博士,包括:瓦伦西亚理工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巴勒莫大学、梅南德斯·佩拉尤国际大学、科英布拉大学、拿坡里费德里克二世大学、帕维亚大学等。他是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建筑师学会、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欧洲文理科学院荣誉会员。
贡献
编辑2014年7月他宣布将捐献大部分建筑档案至加拿大建筑博物馆,让这些资料能被他人使用。[16]另外部分档案则捐献给位于里斯本的塞拉尔夫斯当代美术馆,及位于波尔图的卡洛斯特‧古尔本金安基金会。[17]
参考来源
编辑- ^ 1.0 1.1 Rory Stott. Spotlight: Álvaro Siza. ArchDaily.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 ^ A Portuguese Wins Pritzker Award. New York Times. 1992-04-27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5).
- ^ 3.0 3.1 3.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Alvaro Siza Vieira. [2011-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2).
- ^ Patrick Lynch. Álvaro Siza: swimming pools with depth. The Architect's Journal. 2008-10-23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2).
- ^ Kieran Long. Pavilion by Álvaro Siza and Rudolf Finsterwalder, Insel Hombroich Foundation, Ruhr Valley, Germany.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2009-08-01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 ^ Karissa Rosenfield. Álvaro Siza + Juan Domingo Santos Design "New Gate of Alhambra". ArchDaily. 2014-03-11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2).
- ^ Raphael Minder. Celebrating a Year of Culture Amid Hard Times in Portugal.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12-11-09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 ^ Tim McKeough. Another Starchitect Arrives in New York. New York Times. 2019-08-30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0)..
- ^ Jonathan Glancey: A Gold Medal for Siza? About ti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2008-10-08.
- ^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Alvaro Siza Vieira.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2).
- ^ 1988-2011 Editions / European Union Prize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 Mies van der Rohe Award.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30) (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及英语).
- ^ Archived copy. [2011-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0).
-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8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2002.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7).
- ^ Royal Gold Medal 2009. architecture.com.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5).
- ^ 2011 UIA Gold Medal. UIA. 2011-04-18 [2011-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0).
- ^ Álvaro Siza's fonds. 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CCA). [201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 ^ Qeuirós, Luís Miguel. Álvaro Siza doa 40 projectos a Serralves. Público (Portugal). 2015-07-09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