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俱乐部大楼

22°11′29.8″N 113°32′39.5″E / 22.191611°N 113.544306°E / 22.191611; 113.544306

陆军俱乐部大楼
Edifício do Clube Militar
概要
类型俱乐部餐厅,展览室等
地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南湾大马路
坐标22°11′N 113°32′E / 22.19°N 113.54°E / 22.19; 113.54
竣工日1870年
设计与建造
保护情况葡萄牙时期遗产[*]
地图
地图

陆军俱乐部大楼(葡萄牙语:Edifício do Clube Militar),是一座位于澳门半岛大堂区南湾大马路新古典平房式建筑物,属南欧建筑风格,建成于1870年,其设计者是陆军俱乐部创始人之一贾华玉(葡萄牙语:Henrique Augusto Dias de Carvalho[1]

该大楼最初供澳门葡萄牙军人组织——军人同业组织(葡萄牙语:Grémio Militar)作聚会、娱乐及教育用途,初期设有图书馆,藏有大量珍宝书籍。1941至1945年间,该大楼用作收容香港难民,1945年用作财政厅办事处,1951年办事处迁走后大楼重修。1953年,军人同业组织更名为陆军俱乐部(葡萄牙语:Clube Militar),并首次允许平民成为会员和频繁出入俱乐部。现今为一处以娱乐、文化及体育为主的场所,设有葡萄牙菜餐厅、酒吧、多功能厅、儿童娱乐室、打牌室及阅览室等[2],并不定期开设不同类型的展览[3][4][5]。历史上一些中国葡萄牙的著名人物也曾造访大楼,包括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和葡萄牙象征主义诗人庇山耶

大楼现时为澳门文化遗产清单中的一座“具建筑艺术价值的楼宇”,属“被评定的不动产”[6]

历史

编辑
 
陆军俱乐部大楼内的肥茶聚会(CHÁ GORDO,又称澳门土生葡人下午茶),摄于1930年代

1870年4月20日,陆军俱乐部(葡萄牙语:Clube Militar)的前身——军人同业组织(葡萄牙语:Grémio Militar)经澳葡政府批准正式成立,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娱乐,由阿泽维多·高帝纽(葡萄牙语:Manuel Azevedo Coutinho)上尉担任第一任俱乐部主席,其助手是贾华玉(葡萄牙语:Henrique Augusto Dias de Carvalho中尉,秘书为拉斐尔·达斯·多雷斯(葡萄牙语:Rafael das Dores),三人都在澳门以及东帝汶非洲的葡萄牙海外领土服役,当中达斯·多雷斯是最早提议成立俱乐部的人,他也是一名亚洲地区葡萄牙语报纸杂志的狂热收藏家,曾出版东帝汶方言字典[7][8]

1870年6月,陆军俱乐部大楼兴建完毕并成为一处驻澳门葡萄牙军人及其宾客的社交场所,由于其军人同业组织最初的宗旨是“先教育,后娱乐”,故大楼初期并无显著的娱乐设施,而是主要希望建立一所藏书丰富、包含了报纸以及历史科学军事等范畴的书籍的图书馆。俱乐部建立之初便很快收集到大批图书,其中包括卡米罗.布兰科(Camilo Castelo Branco)、埃萨.凯洛斯(Eça de Queirós)、拉马略.奥尔第冈(Ramalho Ortigão)、格拉.荣盖洛(Guerra Junqueiro)等葡萄牙著名作家的俱稀有价值的第一版作品,还搜集到东方发行的全部葡文报刊及中国、日本出版的百多部书(后来该图书馆经历偷窃白蚁火灾的侵害,更因俱乐部要建一个舞厅而彻底被毁,现已不复存在);除了图书馆设施外,大楼内也设有枪械等法律容许的娱乐项目。此外,该大楼也被称为在澳门欣赏艺术的首选地,在建立后不久就开始举行有各种音乐和娱乐节目的晚间聚会,有高质量水准的歌剧咏叹调表演。俱乐部举办的宴会常用以欢迎来自葡萄牙、中国大陆香港的重要宾客,其水准及程度据说甚至比当时的澳门总督在其居所举行的宴会还更好[8][9]

1873年5月,俱乐部举行第一次会议,葡萄牙海军中尉吉马良斯(葡萄牙语:José Maria Teixeira Guimarães)在会上谈及“炮兵和装甲”。1900年代大楼建成30年之际,由于出现倒塌危机,故澳门政府出资进行维修,费用为1,670元7角2分葡币。1912年5月,建立中华民国后不久的孙中山在该俱乐部受到表彰。1915年3月,葡萄牙作家诗人庇山耶在俱乐部举行了一次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会议。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澳葡政府接管大楼以容纳来自被日本侵占的香港的数千名难民;1945年战争结束后,大楼用作财政厅的办事处,直到办事处在1951年迁出后翌年将大楼物归原主。大楼在1952年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工程由政府委派的一个委员会负责[8]

1953年,军人同业组织更名为陆军俱乐部,并首次允许平民成为会员和出入俱乐部。澳门历史学家文德泉神父将俱乐部区分了“两代人和两种思维方式”,分别为1870至1950年及1950年至今两代,他指出第一代人的目的是通过在俱乐部里建立一个图书馆,在澳门增进知识,以“启发和娱乐会员”;然而新的一代人却将第一代的宗旨“先教育,后娱乐”的顺序倾倒,体育活动以及一般的庆祝活动变得越来越普遍[8]

1994年4月,俱乐部大楼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大规模重建,由建筑师苏东波(葡萄牙语:A. Bruno Soares)及柯万钻(葡萄牙语:Irene Ó)负责设计,在4月7日的晚宴上,陆军俱乐部会员关注俱乐部会址重修计划委员会主席李必禄(葡萄牙语:Brigadeiro H. Lages Ribeiro准将在致辞时以澳门和香港两地作比较,他指出与香港相比,澳门在历史文物方面拥有相对的优势,又表示“令一件文物有生气及得以延续,才是保存这件文物的明智方法”。1995年,翌年俱乐部大楼重新开放。2020年,陆军俱乐部预计将庆祝成立150周年[8]

会员

编辑

陆军俱乐部的会员资格在历史上随著澳门人口结构的变化及俱乐部会员资格规则的逐步放松而有所改变。1872年,该组织规定任何“被授予军事荣誉的绅士”都可以使用该设施;1890年,该俱乐部的会员比率中有三分之一是非军人,当中有7名英国人;1953年开始允许平民成为会员和容许频繁地进出俱乐部。现时俱乐部约有700名会员,当中大多数是非葡萄牙人。澳门军事史研究人员里卡多·博尔赫斯(葡萄牙语:Ricardo Borges)指出,俱乐部通过欢迎平民来适应历史上的许多变化,自成立以来,该俱乐部便是个才华横溢之处,是一处给予有才华的军民聚集、讨论时事以及中国和欧洲的地缘政治的地方[8]

地理环境

编辑

陆军俱乐部大楼建立初期濒临海湾,背山向海,后因填海工程而造成景观变迁,现时大楼的周边海景已被高楼遮挡[2][6]

设计及风格

编辑
 
陆军俱乐部大楼立面,右方可见嘉思栏炮台澳门葡京酒店

陆军俱乐部大楼建成初期的范围及规模被记录在1872年6月8日的物业登记中[2]

“一层高的城市楼宇,有十三扇窗子,六扇通往露台的门户,另外两扇通到门口,整座物业的面积为2,211平方腕尺(Covado,昔日葡萄牙的量度名称)。它位于南湾街(现南湾大马路),即南湾公园加思栏炮台之间,属大堂区,有门牌。北与连也营(Batalhão de Linha)的兵营校场相连,南与南湾街为限,东、西则分别与加思栏炮台和公园为邻。此前没有其他业主,因是由目前的业主下令兴建。依据上述呈交的文件与递交人的声明,本人估计这楼宇时值12,000元葡币,其每年的纯收入为700元葡币。”

大楼从1870年建成至今经历过多次大规模复修和重整,最后一次重建在1994至1995年,当时采用的是1980年代至今澳门经常采用的仅保留建筑立面的重建方法,故大楼沿街的新古典建筑立面实际上是整座大楼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筑部分(包括原有的吊灯和石阶栏杆)。大楼正门处立面左右平整,为古典的三段式设计,塔司干式通透的柱廊,在建筑外部形成半开敞的露台,是欧洲建筑迎合亚洲气候的一种造法,也是殖民建筑风格的一大特征。柱廊及宝瓶状栏杆柱列立横布,刻有山花浮雕装饰,立面顶部以樽型矮围墙及弧形山墙建造,中间位置刻有初建年份“1870”和陆军俱乐部的葡文“Clube Militar”,外墙为粉红色,以白色柱体搭配,屋顶则为西式的瓦面。另外,在重建工程中负责设计的建筑师选择重建一个想像空间,恢复原先建筑空间与环境的华丽面貌,并且在室内运用仿古的“浪漫主义”做法,而非采用现代与技术性的设计。重建工程中也加建了地下层,增设了展览室、游戏室和杂物储存等空间[2]

参考来源

编辑
  1. ^ 陸軍俱樂部大樓. 澳门文化局. [2020-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0). 
  2. ^ 2.0 2.1 2.2 2.3 吕泽强. 【建築藝術】陸軍俱樂部大樓的再生. 《澳门杂志》. 2015-07-01, (106): 98-101. 
  3. ^ Military Club Exhibition Depicts City’s Unique History. 澳门每日时报. 2016-12-13 [2020-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4). 
  4. ^ Military Club Marks 146th Anniversary with Exhibitions. 澳门每日时报. 2016-06-01 [2020-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5. ^ Lusophone Painters' Artwork on Display at Military Club. 澳门每日时报. 2015-06-01 [2020-08-22]. 
  6. ^ 6.0 6.1 陸軍俱樂部大樓. 城市指南. 
  7. ^ 阿利马. 《澳門:它的圖書館和藏書》. 《文化杂志》. 1988, (4): 461. 
  8. ^ 8.0 8.1 8.2 8.3 8.4 8.5 Paulo Figueiredo. Soldier of culture. Macao Magazine. 2020-07, (59) [2020-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9. ^ 刘先觉、陈泽成 (编). 《澳門建築歷史文化遺產》.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01: 166. ISBN 7-81089-7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