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燃大士
面燃大士或面然大士(然是燃的古字),又称焦面大士、焰口鬼王,原为佛教护法,后成为道教的著名神祇,俗谓“大士爷”、“大士王”、“普渡公”或“普渡爷”。原在佛教中是形容“颜面被火燃烧的鬼王”,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1][2][3]。释迦佛的弟子阿难陀尊者为了解救饿鬼面然,让佛陀说出放焰口的仪轨,后饿鬼面然皈依佛法而成为佛教护法面然鬼王大士[2]。这套仪轨在盂兰盆节中也会用到,再后来“焰口鬼王”被道教吸收为神祇。道教认为,在农历七月,所有来阳世享香火的亡灵,都归此神管理;不少地方中元法会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面燃大士[4]。在台湾,有少数以此神为主神的庙宇,最著名为嘉义县民雄乡“大士爷庙”,另为高雄市小港区的龙湖庙。
面燃大士 | |
---|---|
观世音菩萨化身 | |
其他名称 | 面然大士、焦面大士、焰口鬼王、大士爷、大士王、普渡公、普渡爷 |
天城体 | उल्कामुख प्रेतराज |
梵文转写 | Ulkāmukha Pretarāja |
体系 | 饿鬼、护法神 |
佛教典籍 | 《佛说救拔面燃饿鬼陀罗尼经》 |
地区与教派 | 佛教、道教、中国民间信仰 |
代表节日 | 盂兰盆节 |
典故来由
编辑唐代于阗国实叉难陀三藏旧译称面燃鬼王(不空三藏新译为焰口鬼王)的典故出现在“阿难遇面燃鬼王”的佛经故事中。实叉难陀译《佛说救拔面燃饿鬼陀罗尼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难尊者在林间修习禅定时,忽然看见一位满脸火焰熊熊燃烧、骨瘦如柴、痛苦异常的鬼王来到面前。鬼王自称“面燃”,说阿难三天之后将堕落饿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百千个饿鬼及百千个婆罗门仙人各一斛饮食,并供养三宝。阿难向佛陀禀报,佛陀教阿难《陀罗尼施食法》,即陀罗尼加持过的食物成为法供,上奉佛法僧三宝,平等下施饿鬼等众生,如此则能消除众鬼的痛苦,令他们舍去鬼身,生于天道。阿难便遵照佛陀的教化与指示,设斋供僧,并且施饿鬼来祈福,因此获得解脱。从此佛教就有了设“面燃鬼王”牌位,放焰口法会等习俗。
关于“面燃鬼王”的来由与职能,依一些民间佛教说法,祂是观音大士所权现,故称“大士爷”。也有人认为“面燃大士”以鬼王相貌展现,源自《法华经普门品》中,观音大士“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观音大士教化饿鬼界因众生的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们应该积极布施僧侣、贫民,不宜动贪爱及悭吝想,以免堕入饿鬼心识,成为“面燃”的眷属。[1][2]
民间的奉祀
编辑华人民间则多采佛教说法,而使用道教科仪。无论是中元盛会,或是各种类型的超度法会与斋醮,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爷神像:“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而在各种类型的超度法会与斋醮前会请僧人或道士进行开光。[5]
中元节祭亡魂前,一般都先拜大士爷;有些慎重的信徒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画像、木石雕像祭祀,并将大士爷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待到七月一过,一般会火化大士爷像,送其登天。
在泰国神话中,大士爷与猴王哈努曼是南传佛教佛祖的护法神,在泰国被称为鬼王,同时也是泰国的象征之一。在曼谷素万那普机场便有竖立其身著盔甲,手持法剑的雕像。[来源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