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燃大士

口吐火焰的鬼王,佛教以其為觀音報身,道教以為太乙救苦天尊化身

面燃大士面然大士(然是燃的古字),又稱焦面大士焰口鬼王,原為佛教護法,後成為道教的著名神祇,俗謂「大士爺」、「大士王」、「普渡公」或「普渡爺」。原在佛教中是形容「顏面被火燃燒的鬼王」,是觀世音菩薩化身[1][2][3]釋迦佛的弟子阿難陀尊者為了解救餓鬼面然,讓佛陀說出放焰口的儀軌,後餓鬼面然皈依佛法而成為佛教護法面然鬼王大士[2]。這套儀軌在盂蘭盆節中也會用到,再後來「焰口鬼王」被道教吸收爲神祇。道教認為,在農曆七月,所有來陽世享香火亡靈,都歸此神管理;不少地方中元法會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面燃大士[4]。在臺灣,有少數以此神為主神的廟宇,最著名為嘉義縣民雄鄉大士爺廟」,另為高雄市小港區的龍湖廟。

面燃大士
觀世音菩薩化身
寶寧寺明代水陸畫
其他名稱面然大士、焦面大士、焰口鬼王、大士爺、大士王、普渡公、普渡爺
天城體उल्कामुख प्रेतराज
梵文轉寫Ulkāmukha Pretarāja
體系餓鬼護法神
佛教典籍《佛說救拔面燃餓鬼陀羅尼經》
地區與教派佛教道教中國民間信仰
代表節日盂蘭盆節
潮州式面燃大士紙紮像,攝於香港沙田舉行的潮人盂蘭盆會
海陸豐面燃大士紙紮像,攝於油塘高超道球場舉行的盂蘭盆會
廣府式面燃大士紙紮像,攝於香港中區三十間盂蘭勝會

典故來由

編輯

唐代于闐國實叉難陀三藏舊譯稱面燃鬼王(不空三藏新譯為焰口鬼王)的典故出現在「阿難遇面燃鬼王」的佛經故事中。實叉難陀譯《佛說救拔面燃餓鬼陀羅尼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難尊者在林間修習禪定時,忽然看見一位滿臉火焰熊熊燃燒、骨瘦如柴、痛苦異常的鬼王來到面前。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人各一斛飲食,並供養三寶。阿難向佛陀稟報,佛陀教阿難《陀羅尼施食法》,即陀羅尼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上奉佛法僧三寶,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如此則能消除眾鬼的痛苦,令他們捨去鬼身,生於天道。阿難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設齋供僧,並且施餓鬼來祈福,因此獲得解脫。從此佛教就有了設「面燃鬼王」牌位放燄口法會等習俗。

關於「面燃鬼王」的來由與職能,依一些民間佛教說法,祂是觀音大士權現,故稱「大士爺」。也有人認為「面燃大士」以鬼王相貌展現,源自《法華經普門品》中,觀音大士「應以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因眾生的需要而產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應該積極布施僧侶、貧民,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的眷屬。[1][2]

民間的奉祀

編輯

華人民間則多採佛教說法,而使用道教科儀。無論是中元盛會,或是各種類型的超度法會齋醮,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而在各種類型的超度法會與齋醮前會請僧人或道士進行開光。[5]

中元節亡魂前,一般都先拜大士爺;有些慎重的信徒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畫像、木石雕像祭祀,並將大士爺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待到七月一過,一般會火化大士爺像,送其登天。

在泰國神話中,大士爺與猴王哈努曼南傳佛教佛祖的護法神,在泰國被稱為鬼王,同時也是泰國的象徵之一。在曼谷素萬那普機場便有豎立其身著盔甲,手持法劍的雕像。[來源請求]

相關條目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1.0 1.1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2. ^ 2.0 2.1 2.2 《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呪經》
  3. ^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
  4. ^ 中文品名:面然大士.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17-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5. ^ 傲視北馬最大尊大士爷. [2018-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