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之戰太平天國晚期戰役之一,太平軍湘軍安徽三河鎮交戰。此役湘軍戰敗,湘軍將領李續賓曾國藩曾國華皆陣亡。

三河之戰
日期1858年11月4日-1858年11月15日
地點
結果 湘軍慘敗,提督李續賓自裁,大清安徽江西戰情全面吃緊。
太平天國安慶脫困,天京糧荒抒解,李秀成陳玉成都封王。
參戰方
大清 太平天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湘軍提督李續賓(自殺)
總兵曾國華 
李秀成陳玉成
捻軍張樂行
兵力
6,000人(援軍綠營15,000人未至) 100,000人
傷亡與損失
6,000人全軍覆沒 2,000人陣亡或受傷

三河:戰略據點

編輯

三河鎮距廬州不足百里,位於廬江肥西舒城三縣交界,有杭埠河中河豐樂河流貫,水陸要沖,故名三河;東接無為巢縣,西接舒城,南通廬江,「為水陸衝途,實扼廬州總要」[1],自古為軍事必爭之地。

戰鬥始末

編輯

咸豐八年(1858年)8月陳玉成等人在安徽樅陽鎮集會,決定攻破江北大營,保護天京(今南京)糧道。9月陳率軍進攻浦口,敗清軍德興阿部,遂占浦口、揚州湘軍曾國藩乘太平軍東下,派李續賓率精兵六千援廬州(今合肥),連陷太湖潛山桐城舒城,並進攻廬州三河鎮(今肥西縣三河鎮),「深入四、五百里,寇城壘望風潰破」[2]。九月廿八日李續賓部湘軍逼近三河。太平軍三河守將吳定規一日五文向陳玉成告急。

陳玉成在浦口大捷後迅速率兵近三萬回救,並奏准天王約李秀成同來,李秀成與廬州(今合肥市)守將吳如孝捻軍張樂行亦領兵前來助戰,陳玉成經巢縣、廬江,繞過了金牛鎮(三河鎮西南15公里)、白石山(三河鎮東南12.5公里),至清軍背後,十月初陳玉成部亦抵三河。李續賓發現被陳玉成反包圍,湘軍「合計兵勇,一分於九江、湖口、彭澤、再分於蘄州、黃州、又分於桐城、舒城,所帶不過五千人」[1],「力戰太苦,後路太單,壯士受傷太多」[3],急從九江、桐城調兵增援。李續賓部將勸其退兵桐城,待援軍到達後再攻三河,李續賓不聽[4]

李續賓、曾國華犯一兵法大錯,即孤軍深入,猛追窮寇,十月初九日(1858年11月14日),湘軍逼近金牛鎮,李續賓部將趙國棟主張五更開戰,但李續賓見陳玉成兵強馬壯,決定黎明開仗。十月初十日(1858年11月15日)黎明,李續賓部由金國琛毛有銘等人率領,分左中右三路偷襲金牛鎮,在樊家渡、上家祠堂打敗陳玉成軍,忽大霧迷漫,咫尺莫辨,鼓角相聞,敵我難分,李續賓軍衝過金牛鎮,這時陳玉成部迅速擊潰左路湘軍,李秀成率軍趕到,及時投入戰鬥,將其圍困在煙墩崗一帶,斬殺湘軍副將劉神山、參將彭友勝、游擊胡廷槐鄒玉堂杜廷光。三河守將吳定規率軍從城中出擊,把李續賓內外圍定,逐一攻破李續賓的七座營壘。李續賓連續衝擊數十次,斬殺兩千多名太平軍,均為太平軍所阻,只得撤回。

綠營官兵一萬五千人並未依約援助李續賓、曾國華[5],「飛檄召趙克彰以六營赴援,克彰不進」[6]胡林翼「急走書官文[6],力促速赴援三河,但官文始終未發一兵一卒。血戰一晝夜,陳玉成大破湘軍,激戰至深夜三更,李續賓於戰地枯樹自縊而死(一說投水),所部湘軍副將曾國華以下六千餘人於三河郊外煙筒崗全部覆沒。雖陣亡僅約6000人,但其中軍官竟達400餘人,全部戰死。如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以及知府何忠駿、知州王揆一楊德誾,道員孫守信丁銳義等人皆同時殉難,曾國華因耽心自若被俘定遭太平軍拿他勒索哥曾國藩,竟於戰場一枯樹上吊自裁。在知弟已領軍追擊太平軍時,曾國藩竟預知弟凶多吉少,悲嘆完矣,並派援兵追李續賓、曾國華,但消息傳來,曾國藩提筆寫了「自三河敗後,元氣大傷,全軍皆寒,不可復戰」。胡林翼極度恐慌,舊病復發吐血不止,他哀嘆道:「三河敗潰之後,元氣盡傷,湘軍四年的精銳,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

陳玉成乘勝佔領舒城桐城湘軍大將都興阿棄圍安慶敗逃,退至宿松、太湖。太平軍扭轉了皖南被動的局面[7]。次年1859年陳玉成、李秀成封贈為「英王」、「忠王」。

注釋

編輯
  1. ^ 1.0 1.1 《胡林翼集》卷一,第527頁
  2. ^ 王闓運:《湘軍志》,第37頁
  3. ^ 《胡林翼集》卷二,第193頁
  4. ^ 《湘軍人物年譜》卷一:「公曰:『賊能戰,我亦能戰。退,必為所躡』。」
  5. ^ 《出自敵對營壘的太平天國史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8頁
  6. ^ 6.0 6.1 《湘軍人物年譜》第一冊,第182頁
  7. ^ 酈純指出:「三河之勝,殲滅敵軍主力,逼其退守鄂東,制止其長驅直入之勢,扭轉了自『內訌』及石達開出走以來的艱危局勢。」(酈純:《太平天國軍事史概述》第一冊,第80頁)

參考

編輯
  • 《藤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