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代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81032部隊,軍部駐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 | |
---|---|
存在時期 | 1947年 - 2003年 |
國家或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部門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
專用顏色 | 紅色與綠色 |
進行曲 |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
參與戰役 | 第一次國共內戰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朝鮮戰爭 |
沿革
編輯抗日戰爭
編輯前身可以追溯到中國工農紅軍時期,由抗日戰爭中的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蘇皖支隊、第一師第三旅、蘇浙軍區第三縱隊和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華中野戰軍第一師、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等部隊演變而來[1]。
前身中的一支是以1927年12月由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人領導的江西省橫峯縣、弋陽縣農民起義武裝演變而來的紅十軍團為基礎組建的紅軍閩浙軍區挺進師;一支是1928年春夏,由鄧子恢、張鼎丞等人領導的福建省龍巖縣、永定縣、上杭縣等地農民起義武裝演變而來的地方紅軍,和紅二十四師等部組成的紅軍閩西南抗日討蔣軍第四、第五支隊;一支是1929年福建省漳州農民起義武裝演變而來的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紅軍主力長征後,上述三支部隊在浙南、閩西南、閩南地區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這三支部隊在1937年秋陸續下山集中。1938年2月,閩南、閩西南紅軍部隊在福建省龍巖縣白土鎮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下轄第三、第四團。其中,第四團(即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的前身)團長盧勝,副團長葉道之,參謀長廖海濤,政訓處主任王勝,該團下轄兩個營。第一營由閩南獨立第三團等部隊組成,共300多人;第二團由閩西南抗日討蔣軍第四、第五支隊等部隊組成,共計大約400人。1938年4月,第四團衝破中國國民黨阻撓,抵達皖南涇縣田坊,第三支隊第七團隊(即原閩浙軍區挺進師)調歸第四團編為笫三營,全營共計400多人。1938年5月,張道庸(即陶勇)任第四團團長,廖海濤任政治委員,王勝任參謀長,劉央宗任政治處主任[1]。
1940年2月,在江蘇省儀徵縣移居集,第四團與新四軍挺進縱隊第三團等部組成新四軍蘇皖支隊,陶勇任司令員,盧勝任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梅嘉生任副司令員,張震東任參謀長,下轄3個營以及1個特務大隊。1940年7月,在江蘇省江都縣塘頭鎮,蘇皖支隊擴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陶勇,副司令員陳玉生,參謀長張震東,政治部主任盧勝,下轄第三團(原蘇皖支隊)、第七團(原挺進縱隊第八團)、第八團(原江都獨立團)。1940年10月,第三縱隊參加黃橋戰役,完成了堅守黃橋的任務,殲敵6000多人。戰後,第七團、第八團調出第三縱隊,第一縱隊第五團調歸第三縱隊建制。1941年2月,第三縱隊在江蘇省如皋縣掘港改編為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旅長陶勇,政治委員劉先勝,參謀長張震東,政治部主任盧勝,下轄第七團(原第三團)、第八團(原第五團)、第九團(原蘇北第四區第三旅)、南通獨立團。1945年1月,在浙江省長興縣槐花坎,第三旅改編為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陶勇,政治委員阮英平,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彭德清,政治部主任韓念龍,下轄第七支隊(原第七團)、第八支隊(原特務第四團)、第九支隊(原特務第一團)。在抗日戰爭中,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的前身部隊作戰2980多次,殲滅日偽軍18800多人、頑軍29800多人[1]。
第二次國共內戰
編輯1945年11月,第三縱隊在江蘇省淮安縣整編為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陶勇,副司令員彭德清,副政治委員伍洪祥,政治部主任韓念龍,下轄第六十四團(原第七支隊)、第六十六團(原第八支隊)、第六十八團(原第九支隊)、第七十團(蘇浙軍區第1軍分區獨立第1團)、第七十二團(原第三縱隊特務團、蘇浙軍區特務團合編)。1946年5月8日,第八縱隊在江蘇省如皋縣整編為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一師,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兼第一師師長及政治委員,陶勇任副師長,王集成任副政治委員,梅嘉生任參謀長,韓念龍任政治部主任,全師共計15942人,下轄第一旅、第三旅。
- 第一旅旅長為張震東,政治委員為盧勝,副旅長兼參謀長為譚知耕,政治部主任為張日清,下轄
- 第一團:由華中第1分區基幹武裝改編
- 第二團:如皋警衛團-->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第61團。在蘇中戰役中首創立功運動,野戰軍政治部主任鍾期光據此寫了6萬多字的《一年來華野立功運動的總結報告》,上報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讚揚。延安《解放日報》三次發表評論,號召全解放區普遍地開展這一運動,至此,立功運動推向全軍,並一直發展至今。1952年9月,200團入朝參戰,參加了丁字山防禦戰、反擊石峴洞北山戰鬥,湧現出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許家朋等英雄模範。1958年3月回國。1966年湧現出的攔驚馬救兒童英勇獻身的英雄戰士劉英俊,《人民日報》發表題為《人民的好兒子》的社論,把學習活動推向全國。
- 第三團(陳玉生起義部隊改編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獨立支隊-->1940年8月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7團-->1941年4月調歸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保安司令部警衛團-->1942年7月與1師特務營等部合編為1師兼蘇中軍區教導團(1師特務營為第1營、保安隊兩個連及師政衛連遍為第2營、行委會警衛團為第3營)-->1944年2月改稱1師兼蘇中軍區特務第1團-->1944年末編入第1師第3旅為特1團-->1945年1月13日改編為蘇浙軍區第3縱隊第9支隊-->1945年11月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第68團-->1946年8月與南通警衛團改編的華中1分區特2團合編為華中野戰軍第1師第1旅為第3團。作風硬朗,戰鬥力強,是軍、師主力團)
- 第三旅旅長為彭德清,政治委員為伍洪祥,副旅長兼參謀長為張雲龍,政治部主任為李彬山,下轄
- 第七團(紅軍團、老虎團)1927年底由方志敏領導的戈陽、橫峰起義後組建的贛東北農民革命團。1929年4月,農民革命團擴編為江西紅軍獨立第1團。1930年6月擴編為紅軍獨立師。1930年7月,獨立師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同時還成立一個赤色警衛師。1933年1月,紅10軍奉命編入紅七軍團,調駐中央蘇區;留在贛東北的赤色警衛師擴編為新的紅十軍,由方志敏領導。1934年7月,駐守在福建連城地區的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1934年11月初在皖南湯口紅七軍團與新紅十軍再度會師,合編為紅十軍團,下轄19、20, 21師,全軍團約4萬人。1935年2月,突圍部隊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粟裕為師長,劉英為政委,王蘊瑞為參謀長,黃富武為政治部主任,全師共500餘人,向浙南進軍,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1938年1月,該師編為新四軍二支隊四團(閩南紅軍獨立3團、中央紅軍第24師71團的部分也編入了該團),盧勝任團長兼政委,葉道之任副團長。新四軍一師三旅七團。1946年5月,林少克任團長,蔣新生任政委。
- 第八團
- 第九團(渡江突擊先鋒團)1945年8月,新四軍蘇浙軍區第3縱隊成立了特務團,下轄兩個營,1營以杭嘉湖游擊支隊(3縱8支隊在1945年4月挺進杭嘉湖敵後新區幫助建立起來的地方武裝)組成,2營以3縱8支隊第3連及1945年7月12日國民黨「忠義救國軍」第2縱隊第4團2營在營長姚建的率領下舉行起義帶出的4個排(每連第一個排及臨時配屬的總部一個機炮排)及營部大部人員共170多人,起義前配發為美械裝備,武器精良,火力強大,是當時3縱裝備最好的一個營。1945年11月,北撤的蘇浙軍區第3縱隊改為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3縱特務團和蘇浙軍區特務團合編為第72團。1946年5月,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擴編為華中野戰軍第1師,以8縱70團(蘇浙軍區第1軍分區獨立第1團)、72團合編為第1師第3旅第9團。蘇中戰役、保衛漣水的戰役戰鬥後,該團首創「評定傷亡」經驗,對廣大指戰員研究戰術、提高技術,減少傷亡,增強信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華中軍區政治部給予高度肯定,認為是「自衛戰爭中政治工作的新成就之一」、「在政治工作的創造性上說,是突破了內戰與抗戰時期的新紀錄」,並向全野戰軍推廣。延安《解放日報》也報道了該團的經驗。隨着「評定傷亡」運動的展開和深入,經驗不斷完善和豐富,逐步發展為全軍普遍開展的「戰評運動」,即戰後四評:評指揮、評戰鬥動作、評技術、評紀律。1948年5月,該團2營調出,參與組建華野渡江先遣縱隊。1948年10月,濟南戰役後,縱隊特務團撤消,其第2營劃歸該團改為第2營。
1946年6月底,中國全面內戰爆發。1946年7月13日至9月12日,第一師在粟裕直接領導下,在蘇中地區六戰六捷,全殲敵軍1個整旅、1個師部、2個旅部、3個整團、4個交警大隊等部18151人。1946年9月24日到12月12日,第一師參加漣水、鹽城等反擊作戰,殲敵3169人。1946年10月29日,第一師組建第二旅,代旅長為張雲龍,副政治委員為王敬群,參謀長為賈鴻均,政治部副主任為陳茂輝,下轄
- 第四團:(「金剛鑽團」)1940年4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特務營第4連為骨幹與天長地方武裝合編。1943年2月路東分區精簡整編時分散組成天高支隊和東南支隊,擔負起堅持原地鬥爭任務。1943年底新四軍軍部給中央軍委的報告《華中各戰略區情況演變及部隊概況》裡提到,淮南路東分區的某些支隊戰鬥力有顯著提高,已達到了主力兵團的水平。1944年10月,該團奉命恢復建制,番號為新四軍第2師兼淮南軍區路東軍分區獨立第4團,團長胡定千,政委趙榮。1945年上半年的路東攻勢中,表現突出,尤其是1945年5月底第四次進襲六合東溝鎮,全殲汪偽警衛3師9團3營近500人並收復該鎮。戰後被新四軍第2師兼淮南軍區授予「金剛鑽」團榮譽稱號。抗戰勝利後,獨立第4團編入淮南獨立旅。1946年9月又調歸華中野戰軍第1師建制,上升為主力,改番號為該師第2旅第4團。1947年2月改稱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11師31團。1949年2月全軍統一部隊編制番號時改為第3野戰軍第23軍68師202團。1949年4月參加渡江戰役,遭到游弋在長江水面的英國遠東艦隊「紫石英」號的炮擊,團長鄧若波及200多名指戰員犧牲。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該團參加大小戰鬥50餘次,殲敵2萬餘人。1952年8月,23軍進行整編,68師202團轉隸67師,改番號為第199團。1952年9月,199團隨軍入朝參戰。
- 第六團。
1946年12月下旬,第一師奉命北進山東。1947年1月2日,第一師在魯南戰役中參與圍殲國軍第一快速縱隊,殲敵5400多人,擊毀敵坦克10多輛,繳獲敵坦克8輛、山野炮10門、汽車65輛等等。1947年1月19日,第一師攻占棗莊,殲滅國軍整編第五十一師共11000多人,其中俘虜敵中將師長周毓英以下7700多人,繳獲榴彈炮和山炮19門、輕重機槍247挺[1]。
魯南戰役後,華中野戰軍特務團調歸第一師建制,改稱第二旅第五團。1947年1月下旬,按照中央軍委命令,第一師在山東省臨沂縣大官莊整編為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陶勇,政治委員王集成,參謀長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劉文學,下轄第十師(由第一旅改稱)、第十一師(由第二旅改稱)、第十二師(由第三旅改稱),全縱隊共27400多人[1]。
1947年2月下旬,第四縱隊參加萊蕪戰役,殲敵2991人。1947年5月13日到16日,第四縱隊參加孟良崮戰役,殲敵8136人,其中俘虜敵整編第七十四師少將參謀長以下6477人,繳獲山炮18門、輕重機槍200挺、噴火器8具、騾馬459匹。1947年6月下旬,第四縱隊與第一縱隊出擊魯南敵後,以調動分散國軍,配合劉鄧大軍南進,1947年7月7日攻占費縣,殲敵5200多人;隨後第四縱隊與第一縱隊進攻鄒縣、滕縣,切斷了津浦鐵路,迫使敵軍急調新五軍等7個整編師回師援救;1947年7月24日,第十師(欠第三十團)負責掩護,第四縱隊與第一縱隊主力同敵軍激戰十二個晝夜,突破敵軍7個整編師的合圍,返回濟寧。1947年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第四縱隊主力轉戰魯西南,殲敵5972人。1947年9月26日,第四縱隊越過隴海鐵路挺進豫皖蘇,接連攻克河南省夏邑縣、永城縣和安徽省渦陽縣、蒙城縣等縣,殲敵5996人,開闢了解放區。1947年10月中旬,第四縱隊北返山東省曹縣休整。第十師掩護主力突圍後,也衝破堵截,於1947年8月10日抵達諸城縣,加入華野內線兵團。1948年1月到2月,第四縱隊開展新式整軍運動。1948年2月13日,南下歸建的第十師與第四縱隊主力在河南省定陶縣以北的劉樓地區會師。1948年6月下旬到7月初,第四縱隊參加豫東戰役,殲敵11000多人,其中俘虜敵6300多人(含4名將官),繳獲炮63門、輕重機槍293挺。1947年11月6日至1948年1月10日,第四縱隊參加淮海戰役,先後參與全殲黃伯韜兵團、黃維兵團、杜聿明集團,共殲敵72863人,其中俘虜敵軍杜聿明以下58018人,繳獲炮412門、槍19878支(挺)[1]。
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
編輯1949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統一全軍編制及番號的命令,第四縱隊在山東省嶧縣整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軍,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軍長陶勇,政治委員盧勝,副軍長兼參謀長梅嘉生,副政治委員劉文學,政治部主任謝雲暉,下轄第六十七師(由第十師改稱)、第六十八師(由第十一師改稱)、第六十九師(由第十二師改稱)以及教導大隊、炮兵團,全軍共3.5萬多人。1949年2月18日,第二十三軍南進至江蘇省泰州,歸第十兵團指揮,準備渡江作戰。1949年4月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北平和談協議上簽字。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1949年4月20日、21日,英國巡洋艦「紫石英」號等軍艦,在第二十三軍渡江江面游弋,21日下午以艦炮轟擊第二十三軍渡江出發陣地,打死打傷第二〇二團團長鄧若波等43名指戰員。第二十三軍炮兵乃奮勇還擊,「紫石英」號中彈起火,被迫停在鎮江附近的長江江面(後來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後俘虜),其餘艦隻東逃。1949年4月21日晚七時半,第二十三軍強渡長江。4月23日攻占江蘇省武進縣,切斷寧滬鐵路。4月25日攻占溧陽縣城,切斷寧杭公路。5月3日攻占杭州,擔負杭州及蕭山、紹興、臨平、海寧等地警備任務。至此渡江戰役第一階段結束,第二十三軍共殲敵25516人,其中俘虜敵22406人,繳獲炮157門、槍9340支。1949年5月20日到27日,第二十三軍參加上海戰役,殲敵11499人,其中俘虜敵10999人,繳獲炮75門、槍8611支。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第二十三軍及其前身部隊參加主要戰鬥120多次,共計殲敵198617人,其中俘敵146693人(含杜聿明以下將官41人),繳獲炮1155門、槍68631支(挺)、坦克30多輛、汽車587輛、騾馬3000多匹及大批軍用物資。部隊從第二次國共內戰開始時的2個旅6個團1.5萬餘人,發展至戰爭結束時的3個師10個團將近4萬人[1]。
1949年6月18日.第二十三軍開赴浙江省嘉興縣,擔負乍浦至海寧段的海防任務。8月1日,第二十三軍改歸第九兵團建制,準備解放台灣。10月24日,第二十三軍重回第七兵團建制,接受了解放舟山群島的任務。1949年12月,陳慶先出任第二十三軍軍長,符確堅任副政治委員,譚知耕任參謀長。1950年6月,舟山群島的國軍撤往台灣,第二十三軍隨即占領舟山群島[1]。1950年1月,第二十三軍調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建制[2]。
朝鮮戰爭
編輯1952年6月底移至蘇州駐防,準備抗美援朝。1952年7月底至8月初,按志願軍編制整編。
1952年8月,第二十三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三軍,另外第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編入第二十三軍序列。第二十三軍下轄的第六十八師機關及第二〇三團機關、第二〇四團機關和第六十七師第一九九團機關轉為空軍建制,所屬部隊分別調歸第六十七師、第六十九師。第二〇二團調歸第六十七師建制,番號改成第一九九團。第68師的203團全部(不含團機關)、204團第1營全部、第3營9連、204團直偵通連、204團後運輸連、第68師偵察連、第68師警衛連等計4個整營27個連隊,共3000餘人編入第69師。除204團1營編為207團2營(原207團2營拆散)外,其餘分散編入第69師各團充實連隊。69師原工兵連、68師偵察連和軍部警衛連編入第205團。各團增建了戰防炮連(207團為步炮連)和高機連(武器暫缺)。各步兵營營部增加了五七無後座力炮排(各師的五七無後座力炮27門)。各步兵連增建了火力排(師共配90火箭筒61具)。團直偵通連改為通信連,增加了無線電排。團偵查排、新建的工兵排和警衛連合編為警偵工連。師司令部撤銷了辦公室,師團科股根據業務性質合併了部門,加強了後勤組織,師成立了監工連。團增建了手推車連(手推車暫缺),增加了必要的後勤工作人員。師成立了幹部輪訓大隊。師接受了一批新裝備,有五一式手槍919支,五〇式衝鋒鎗1223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三軍軍長鍾國楚,政治委員盧勝,副軍長杜屏,參謀長饒惠潭,政治部代主任張孤梅,下轄第六十七、第六十九、第七十三師。8月中旬,69師新任師長李木生、政委郭濟民到職。1952年8月25日,開始從蘇州站等車北上。8月29日先後到達丹東。部隊集結7天,進行思想動員和入朝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首先根據軍黨委發布的動員令及「告全體黨、團員書」,各團進行了入朝參戰動員。動員除反覆說明入朝參戰的偉大意義和責任外,還強調了作戰任務的艱巨性以及打好入朝第一仗——千里行軍的重要性,強調了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切實尊重朝鮮人民和軍隊,愛護朝鮮一山、一水、一木,保持我軍優良傳統,堅決做到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等原則。動員後,部隊進行了新式武器的實彈射擊、夜行軍、防空、露營、挖無煙灶等訓練,向連以上幹部介紹了朝鮮地形環境、民俗風情、戰場特點等情況。9月4日,各團分別召開了入朝誓師大會。部隊開展了以愛榮譽、愛朝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愛同志、愛身體、愛物資的「五愛」和防空、防特、防凍、防事故、防病、防逃亡的「六防」為中心的立功運動,以及群眾性的思想、體力互助和文娛活動。1952年9月5日至6日,69師跨過鴨綠江,向朝鮮東海岸進軍。1952年10月1日,歷時24天,行程500多公里,抵達朝鮮元山西南的叢浦里地區,接替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軍位於朝鮮半島東海岸的防務[1]。69師接防第60師,南起新高山西北的205高地,北至之山以西的長浦洞地帶。第20軍留朝的第59師炮兵團團直及第60師榴炮1營和69師炮兵分隊合編,於1952年12月在耳洛里組建了69師炮兵團,團長朱萬國,政委武及普,副團長蔡國玉,參謀長何雄飛,政治主任劉凡,下轄三個炮兵營,以原第60師美造105榴彈炮營為第一營,以69師屬山炮營為第二營,以206團戰袍連、207團步炮連和擔架營1連組建為第三營(缺一個連,內有60師山炮8門)。全團美造105榴炮13門,日式山炮19門。榴炮為汽車牽引,其餘炮為騾馬牽引。各團增建了司令部炮兵室和無後座炮連(暫缺)。第60師移交27挺高射機槍,配給了各團高機連;移交下來的一部分蘇式輕重機槍裝備了205團全部和207團2個營。第60師的擔架營(欠一連)編為我師後勤擔架營,各團均接收了60師友鄰團兩個擔架排,充實到原來的擔架連。
1952年10月,第69師師長:李木生,政治委員:郭濟民,副師長:秦鏡、衛去非,副政治委員:周密,參謀長:張玉成,政治部主任:程一湘。
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15日「金化攻勢」被第15軍粉碎後,23軍奉命將守衛東海岸的任務交給第15軍,開赴「三八」線,接替正面防禦作戰任務。12月29日至30日間,69師在「行好軍、接好防、守好陣地、打好仗」的口號下,以205團、207團、師直、206團的次序,冒着敵機轟炸,向「三八」線開進,經過4天300里的雪地負重行軍,於1953年1月3日,先後到達龍湘里、牆村里、長在里、廣岸里地區集結。從1953年1月4日開始,69師接替第38軍第114師的防務,於1月8日接訪完畢;在驛谷川南北兩岸,西起上加丹洞,東至栗木洞,正面約12公里,縱深約20公里,當面之敵系南韓第二師,下轄第七、第三十一、第三十二3個步兵團,1.2萬餘人。右為67師扼守五里亭,確保開城側後的安全。
1953年1月,在芝山洞南側高地的「丁字山」戰鬥中,第六十七師第二〇一團以一個排抗擊美軍第8集團軍的「陸空聯合作戰試驗」,以傷亡11人的代價殲敵150人,守住了陣地。美聯社事後報道,應邀來觀摩的美國國會議員們懷着「憂鬱」的心情對這種「斯巴達」式進攻感到懷疑。
1953年5月27日誌願軍發起夏季戰役第二階段,以打擊南韓軍為主,適當打擊美軍,暫不打英軍。69師自6月17日起先後對南韓第二師前沿支撐點浦里東北無名高地、394.8高地北300、360高地、283、5高地東北無名高地之敵開展了反擊作戰。
1953年7月發起金城戰役,23軍為積極配合東線主要方向的進攻,決心對敵實施較大規模的反擊作戰,並在反覆爭奪中大量殲滅敵人,確定以67師對石峴洞北山,73師對281.2高地的兩無名高地同時發起反擊。16軍32師接替69師防務,6月25日交防完畢後,69師移防伊川東北之梧花洞地區集結待命。7月6日夜,67師發起了石峴洞北山戰鬥,73師對281.2高地的兩無名高地戰鬥;7月9日,69師206團奉命趕至石峴洞北山參戰,其餘部隊待命。206團受命後,即冒雨涉水,以2天行程趕到集結地域,因連續下大雨,山洪暴發,被洪水阻隔未投入作戰的石峴洞北山戰鬥中,第六十七師第二〇〇團戰士許家朋為掩護部隊衝擊,撲向敵地堡射孔犧牲,戰後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3]。在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前,第二十三軍共作戰109次,殲敵14833人(含美軍7806人),擊落敵機152架,擊傷敵機282架,擊毀敵坦克43輛,擊傷敵坦克63輛。在7個月的作戰中,第二十三軍共2485名指戰員犧牲(其中包括第二十三軍參謀長饒惠潭、第二〇〇團政治委員陸駿),3635人負傷[1]。
駐紮朝鮮
編輯1953年9月中旬開始至1954年5月,集中主要力量加固作戰陣地。從1954年開始至1957年間進行了戰備訓練。1953年11月初,按軍委頒發的陸軍步兵師編制進行了整編。師直新建了高炮營、炮兵指揮連、汽車連;步兵團組建了炮兵營,1個工兵連、每營4個步兵連、步兵排4個步兵班,各營機炮連擴建為重機槍連和炮連。
1958年2月準備撤出朝鮮。23軍向朝鮮人民軍第七軍團移防,69師向朝鮮人民軍近衛姜健第二步兵師團移防任務。205團防務交與人民軍步兵第55聯隊;206團防務交與人民軍步兵第17聯隊;207團防務交與人民軍步兵第6聯隊;炮兵348團防務交與人民軍第2聯隊;師直、民警大隊與人民軍師團直屬隊、民警大隊交接防務。1958年3月5日開始按照先室內後室外、先文件後物資、先圖上後現地的順序交接防務。3月11日交接完畢,舉行了簽字儀式。移交後,志願軍各級群眾紀律檢查委員會對部隊的群眾紀律進行了檢查。部隊和駐區人民群眾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聯歡活動,併到駐地附近的烈士陵園向烈士告別宣誓。3月13日,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特派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長崔庸健率人民軍總部協奏團來69師慰問送別,贈送了錦旗以及大批禮品。朝鮮鐵原郡及其各里的領導和群眾代表也進行了慰問送別。3月16日,69師從駐地出發,朝鮮人民軍和駐地人民群眾舉着中朝兩國的國旗和毛主席、金首相的畫像,手持花束彩旗,穿着節日服裝,在十幾里長的公路上載歌載舞、盛情歡送。3月18日,部隊在福溪站登車回國,沿途受到朝鮮人民同樣的熱烈歡送。3月20日,69師到達丹東。3月25日前,先後到達國內新的駐地。
和平建設時期
編輯1958年3月1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三軍從朝鮮回國,3月29日抵達中國黑龍江省,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軍番號[1]。此後駐防黑龍江省。當時第二十三軍所屬部隊由若干步兵師、炮兵基幹團編成;機關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幹部管理部、炮兵指揮部[4]。1960年4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下發《關於修改某些機構、職務名稱事的通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三軍。1962年8月,第二十三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1962年1月頒布的新編制整編,所屬步兵師分別整編成甲種、乙種步兵師[4]。1960年代初,第二十三軍參加大慶石油會戰。1966年3月,第二十三軍戰士劉英俊為保護兒童,攔驚馬犧牲。1969年3月,第七十三師一部參加珍寶島戰鬥,第二一七團第一營營長冷鵬飛和第一連副連長王慶容戰後獲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稱號。1969年12月全軍重排番號,第七十三師改稱第六十八師[3]。
1985年,陸軍第二十三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代號中國人民解放軍81032部隊),軍部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隸屬瀋陽軍區,為乙類集團軍。下轄步兵第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師共計3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旅、炮兵旅、高炮旅以及守備第五、第七師(1992年撤銷)[3][2]。
1987年5月,在大興安嶺森林大火中,步兵第六十八師是首支趕赴火場的部隊,此後全師立集體一等功,「大鬍子師長」吳長富入選當年中國「十大新聞人物」。1991年中國「十大新聞人物」中又有被讚譽為「現代軍人楷模」的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步兵第六十九師炮兵團原參謀長蘇寧。1998年夏,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參加松花江、嫩江抗洪搶險,步兵第六十九師第二〇五團獲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模範團」稱號。此後,1998年步兵第六十七師、第六十八師分別改成步兵旅和摩步旅,坦克旅改為裝甲旅[3][2]。
2003年12月,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撤編,原屬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的步兵第六十九師、摩托化步兵第六十八旅併入長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十六集團軍[2]。原步兵第六十七旅縮編為步兵第六十九師第二〇七團;原步兵第六十九師裝甲團撤銷,由原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裝甲旅縮編為步兵第六十九師裝甲團。
編制
編輯2003年撤編前,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下轄:
- 軍直部隊:
- 通信團
- 工兵團
- 司機衛生員訓練大隊
- 教導大隊
- 步兵第六十七旅
- 摩托化步兵第六十八旅
- 步兵第六十九師
- 裝甲旅
- 炮兵旅
- 高炮旅
歷任領導
編輯華中野戰軍第一師
編輯
|
|
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
編輯
|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三軍
編輯
……
|
……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
編輯
|
|
……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善後辦公室主任
- 顧炳榮(2003年12月—?)
榮譽
編輯曾被授予榮譽稱號的單位有:
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君威,百戰雄師二十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軍事史林2007(11):5-8
- ^ 2.0 2.1 2.2 2.3 23集团军历任军长政治委员. 二十三軍戰友網. 2014-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 ^ 3.0 3.1 3.2 3.3 3.4 3.5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集团军简史(二). 網易. 200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黑龙江省志·军事志.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4年: 110–111 [2017-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第一篇 駐軍 第六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四節 各軍兵種駐黑龍江省的部隊、院校 一、中國人民解放軍81032部隊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23集团军(含前身)历任军政主官. 二十三軍戰友網. 2012-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胡光正 馬善營 編.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 解放軍出版社. 1987年: 147, 175.
- ^ 7.0 7.1 符确坚. 海南史志網. 20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3).
- ^ 8.0 8.1 8.2 8.3 二十三军第八任政委——夏光亚. 二十三軍戰友網. 2016-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 ^ 孙云汉. 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 ^ 10.0 10.1 文登将军-邵昭少将. 文登政府網. 2011-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 ^ 11.0 11.1 23军第十三任军长——柳凤举少将. 二十三軍戰友網. 2014-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 ^ 工作短讯5则. 中共江陰市委老幹部局. 2009-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 ^ 王金祥同志简历.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7-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23集团军6个带有称号的英雄团. 二十三軍戰友網. 2012-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