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線譜是一種由歐洲17世紀左右完善,並為當今世界廣泛採用的記譜法。其本質是利用橫線以及線與線之間的間隙,通過各種樂譜符號來記錄音樂。閱讀及書寫五線譜時,遵循從左往右的順序。

近現代音樂中,會出現固有符號不能滿足作曲家所想表達的演奏方法的情況,故五線譜也可以由作曲家自定義並進行解釋。

常規五線譜的組成

編輯

音符與休止符

編輯
 

音符是用來標識音的符號,通常由符頭,符杆,符尾三個部分組成。不同音符所表示的音的長短比例稱之為時值

具體音符的拍數由節拍號來定義。音符的實際演奏長短由樂曲的速度來決定。

符頭用來標識音的高低以及時值,常見的符頭有黑符頭和白符頭兩種。

只有空心符頭沒有符杆和符尾的音符叫做全音符。全音符的時值為1個全音符

符杆用來標識音的時值。

帶有空心符頭和符杆的音符叫做二分音符。二分音符的時值為1/2個全音符

帶有實心符頭和符杆的音符叫做四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時值為1/4個全音符

符尾用來標識音的時值。

帶有實心符頭、符杆和單根符尾的音符叫做八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時值為1/8個全音符

帶有實心符頭、符杆和兩根符尾的音符叫做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時值為1/16個全音符

以此類推,每增加一根符尾,其時值便縮短一半,其名稱亦為對應的X分音符。如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等。

休止符與音符是對應關係。音符代表需要演奏出音的時間,而休止符代表需要停止演奏出音(休止)的時間。同樣,休止符也有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等等。休止符的時值與音符的時值亦為對應關係。

節拍號

編輯

節拍號用以定義小節中的節拍數量以及音符時值的具體拍數,通常用分數的形式來表示。分母所代表的含義是「以幾分音符為1拍」分子所代表的含義是「每小節有幾拍」

如4/4 所代表的含義為「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四拍」。

故,在4/4節奏的樂曲中,四分音符需要演奏1拍,根據時值比例二分音符需要演奏2拍,全音符需要演奏4拍。每小節所含的音符必須合計為4拍。

如3/8 所代表的含義為「以八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三拍」。

故,在3/8節奏的樂曲中,八分音符需要演奏1拍,根據時值比例二分音符需要演奏4拍,全音符需要演奏8拍。每小節所含的音符必須合計為3拍。

線與間

編輯
 

五線譜顧名思義需要畫出五根橫線,而五根橫線之間自然產生四個間隙。這五根線自下往上分別稱之為第一線第五線,四個間隙亦自下往上分別稱之為第一間第四間。這些線和間都可以被音符標識為音,以自下往上的順序來標識從低到高的音。這些音的具體音高(pitch)由譜號來定義。同時低於第一線的音或者高於第五線的音可以在五線四間之外另加線與間進行標識。這些外加的線和間根據其所在位置分別稱為下加一間,下加一線,上加二間,上加二線等等。

譜號

編輯

譜號是用來定義五線四間具體音高的符號,常用的有G譜號,F譜號,C譜號以及打擊樂譜號。

 

G譜號通常又被稱為高音譜號。其含義為:定義符號螺旋中心所在線為小字1組的g音。通常情況下符合螺旋中心所在線為第二條線。[1]

 

F譜號通常又被稱為低音譜號。其含義為:定義符號兩點所夾的線為小字組的f音。通常情況下符號兩點所夾的線為第四線。

 

C譜號通常根據其位置被稱為中音譜號、上低音譜號,或者alto譜號、tenor譜號等。其含義為:符號尖角所在的線為小字1組的c音(中央C)。

速度記號

編輯

速度記號用以標識樂曲演奏的速度,通常有文字描述以及音符式記號等。

文字描述的速度記號通常為一個或者多個意大利語單詞,例如:Allegro,Andante,Moderato

音符式記號通常表示為「音符=數字」的形式,例如:「♩=90」,其含義為:在一分鐘內演奏90個四分音符時值的速度,即BPM值。

其他記號

編輯

其他記號包括但不限於:

強弱記號:用以要求演奏者以相應的音量或者強度進行演奏。如:f, p, ff, pp, cresc., dim..等。

表情記號:用以要求演奏者以相應的情緒或者表情進行演奏。如:CantabileMaestoso, Dolce等。

音型記號:用以要求演奏者以相應的演奏方法來演奏出不同的音響效果。如:重音記號「>」,保持音記號「-」,Staccato記號「.」等。

反覆記號:用以要求演奏者將相應的小節或者段落進行重複演奏。如:「:丨」D.CD.SFine等。[2][3]

五線譜結構

編輯

記譜時,音符都會刻畫在1條線上或者2條線中間的空間上。而這些線及間由下而上命名的,最下面的是第1線,最上面的是第5線;第1、2線之間為第1間,4、5線之間為第4間。在這5條線之間,可以記下11個音。

譜號將標示某個特定音所在的線,並將其他音依序排列。例如G譜號就將中央C對上的G音定在第2線上,第1間是F音,第2間就是A音,如此類推。而不同的譜號標示在譜上不同的線上,會改變五線譜所代表的音高。音調及其調號都會影響寫在譜上的音高。

 

參考:音部記號


沒有加上譜號或用特殊譜號的五線譜也可以用在敲擊樂的譜面,以不同的線和間表示不同的樂器。


加線與加間

編輯

如果要在五線譜上記載位於下一線以下或上一線以上的音時,就必須在五線的上下,加上一些臨時短線。這種短線就稱為加線ledger lines),由加線產生的間,就稱為加間ledger spaces)。

五線譜歷史

編輯

在西方中世紀早期人們使用紐姆符(neumes)來記錄樂譜。紐姆譜以橫線為標準,只能通過符號表示音調高低,但不能準確表示音值的長短。當時只能通過這些助記符記錄音樂。

9世紀到11世紀,許多樂譜大量使用更精確的音符間距,用紐姆符在頁面表示絕對音高,例如1000年意大利的Longobardian和Beneventan紐姆譜手稿,該譜是用類似現代音名字母與紐姆符結合方式,做成的簡短紐姆譜手稿。此外,許多早期樂譜手稿使用一條或多條平行線,表示特定的音高。

現代五線譜源自於12世紀左右的葛雷果聖歌。在那個年代主要仍以文字結合符號來代表音高。然而有人卻在當時開始嘗試以線條來記錄葛利果聖歌。並且隨著時間從一開始只有一條線逐漸發展到四條線,並且只使用點代表音符。在當時因為樂器的調性與音域不同,樂譜用幾條線並沒有一個標準。阿雷佐的圭多被認為是現代五線譜的發明者。

現存最早的羊皮紙樂譜是在1342年製造,含有4線3間。5線4間的樂譜則是義大利人Ugolino of Forlì製作的。從樂譜的義大利文pentagramma可看出樂譜是5條線。16世紀法國率先將他們的音樂整合成五線譜系統,並很快的在歐洲廣為流傳。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李, 重光. 音乐理论基础.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62: 23. ISBN 7103003467. 
  2. ^ 1929-, Kondō, Kei,; 1929-, 近藤, 圭,. Meikai shin gakuten. 明解新楽典 : 音楽を志す人々のために. 音楽之友社. 1995. ISBN 4276100119. OCLC 673681657. 
  3. ^ 黑澤, 隆朝. 樂理新訂. 全音. 1978: 16–22.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