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珊卓·艾爾巴金
亞歷珊卓·阿薩諾芙娜·艾爾巴金(俄語:Алекса́ндра Аса́новна Элбакя́н[2];1988年11月6日—)是一位哈薩克斯坦籍研究生、[3] 計算機程序員以及Sci-Hub的創建者。[4][5]自然期刊將她列為2016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之一。[6]其事跡曾被用來與亞倫·斯沃茨相比較。[7]
亞歷山德拉·阿薩諾芙娜·埃爾巴金 Алекса́ндра Аса́новна Элбакя́н | |
---|---|
出生 | 蘇聯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阿拉木圖 | 1988年11月6日
國籍 | 蘇聯(1988年11月6日-1991年12月16日) 哈薩克(1991年12月16日-) |
教育程度 | 碩士 |
母校 |
|
知名於 | 開發Sci-Hub、開放取用、超人文主義 |
獎項 | 《Nature》2016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1] |
網站 | 有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神經工程 |
生平
編輯艾爾巴金於1988年11月6日上午10時35分生於蘇聯的阿拉木圖[8][9],並由她單親母親撫養長大。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同時具有亞美尼亞、斯拉夫和亞洲血統[10]。
從她孩提起,她就對科學、生物學和進化論很感興趣了[11]。她在她網志上有其詳細個人傳記。
她12歲開始編程,學會了用HTML製作網頁,後來更會用PHP、Delphi和匯編語言編寫了。
她隨後在阿斯塔納完成了大學學業。在2009年她獲得了哈薩克國立科技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理學士學位,專業為信息安全[12]。在此之間她成為一名黑客。
2009年大學畢業後,她移居莫斯科,並從事信息安全工作。[11]
其後後於2010年到德國弗萊堡大學參與一項關於腦機接口的項目,對超人文主義思想產生了興趣。於當年參加佐治亞理工學院的夏季交流項目,她的研究主題為「神經科學與意識」。[13]
她於2011年返回哈薩克斯坦後創建了Sci-Hub,《科學》稱該網站為「可敬的利他主義抑或大型犯罪組織,取決於你是哪方」。[14]Sci-Hub對本應付費的學術論文提供提供大量自動且免費的下載。她被出版商愛思唯爾在美國法院起訴,被判賠償1500萬美元罰金。[15]艾爾巴金為了逃避引渡的風險,因此四處躲藏。[16]
2019年,她獲得了碩士學位,並一度被美國機構懷疑為俄國間諜。
2020年,她居住在莫斯科,和開始在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專業為知識理論(Theory of Knowledge)[17]。
Sci-Hub
編輯2009 年,在大學攻讀文憑期間,她面臨這樣一個事實,即工作所需的科學期刊上的許多文章都是付費獲取的,這是她負擔不起的。這些文章必須繞過付費訪問系統下載。從 2011 年開始,Elbakyan 開始參與幫助參與者免費下載文章的科學論壇。但是,手動下載文章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這促使她利用自己的編程經驗將流程自動化,並創建了Sci-Hub。
她聲稱,她的目標是消除科學知識在社會中的傳播障礙,並為社會縮小數字鴻溝。
重要性
編輯受美國起訴
編輯批評
編輯俄羅斯用戶
編輯她曾與Sci-Hub訪問者羣體發生衝突。她被指責在社交網絡上屏蔽了部分反對者用戶。
2017年11月,她解封了幾乎所有被列入黑名單的用戶(當時公佈此類用戶約佔該群訂閱者總數的3.5%)[19]。
觀點
編輯政治觀點
編輯她對俄羅斯自由派反對派的活動持否定態度。根據她的說法,歸功於俄羅斯自由派反對派的王朝基金,俄羅斯的科學普及被政治化了。
獎項和提名
編輯2015年底,她獲得Free Knowledge Prize提名併入圍。
2016年底,她被《自然》雜誌評為科學界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2017年,墨西哥中部發現的新物種Idiogramma elbakyanae用了她的名字,以紀念她對科學知識普及化的貢獻。
2021年,哥倫比亞發現的新物種Amphisbaena elbakyanae用了她的名字,以紀念她對科學知識普及化的貢獻。
著作
編輯- Mühl, Christian & Gürkök, Hayrettin & Plass-Oude Bos, Danny & Thurlings, Marieke & Scherffig, Lasse & Duvinage, Matthieu & Elbakyan, Alexandra & Kang, SungWook & Poel, Mannes & Heylen, Dirk. Bacteria Hunt - Evaluating multi-paradigm BCI interaction (en) // Journal on Multimodal User Interfaces. — 2010. — No. 4. — doi:10.1007/s12193-010-0046-0.
- Mühl, Christian & Gürkök, Hayrettin & Plass-Oude Bos, Danny & Thurlings, Marieke & Scherffig, Lasse & Duvinage, Matthieu & Elbakyan, Alexandra & Kang, S & Poel, Mannes & Heylen, D.K.J. Bacteria Hunt: A multimodal, multiparadigm BCI game (en) // Workshop report for the enterface workshop in Genova. — 2009.
- Elbakyan, Alexandra. Consciousness in mixed systems: merging artificial and biological minds via Brain-Machine Interface // [Conference Poster] (In Press). — 2010.
- John Bohannon, Alexandra Elbakyan. Data from: Who's downloading pirated papers? Everyone (en). — 2016-04-28. — doi:10.5061/dryad.q447c.
- Alexandra Elbakyan. Why Science is Better with Communism? The Case of Sci-Hub. UNT Open Access Symposium, Denton, TX. 2016-05-20 [2019-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6) (英語).
- Alexandra Elbakyan. Sci-Hub 2017 downloads: additional rows for "10.1016/j" DOIs // Zenodo. — 2018-05-17.
另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Castelvecchi, Davide; Gibney, Elizabeth; Cressey, Daniel; Tollefson, Jeff; Butler, Declan; Van Noorden, Richard; Reardon, Sara; Ledford, Heidi; Witze, Alexandra. Nature's 10. Nature. 2016, 540 (7634): 507–515. ISSN 0028-0836. PMID 30905952. doi:10.1038/540507a .
- ^ Элбакян Александра Асановна / RUNET-ID. runet-id.com. [201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7).
- ^ Rosenwald, Michael S. This student put 50 million stolen research articles online. And they’re free.. Washington Post. 2016-03-30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0).
- ^ Transcript and translation of Sci-Hub presen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2017-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 ^ Dylla, H. Frederick. No need for researchers to break the law to access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Physics Today. 2016-03-21 [2017-01-25]. ISSN 0031-9228. doi:10.1063/PT.5.2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8).
- ^ Nature’s 10 Ten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 2016-03-12 [2016-03-28]. doi:10.1038/540507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
|journal=
被忽略 (幫助) - ^ Kravets, David. A spiritual successor to Aaron Swartz is angering publishers all over again. Ars Technica. Condé Nast. 2016-04-03 [201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1).
- ^ Alexandra Elbakyan. Vk.com. [2016-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7) (俄語).
- ^ Coralie Trinh Thi. Alexandra Elbakyan: la pirate scientifique. 2016 [2017-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1) (法語).
- ^ Alexandra Elbakyan. Twitter.com. 2016-02-19 [2016-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1).
- ^ 11.0 11.1 John Bohannon Apr. 28, 2016, 2:00 Pm. The frustrated science student behind Sci-Hub. Science | AAAS. 2016-04-26 [2019-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8) (英語).
- ^ Bacteria Hunt:A multimodal, multiparadigm BCI game (PDF). University of Twente. : 22 [2017-08-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6-04).
- ^ People.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7-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1).
Alexandra Elbakyan [...] Summer 2010 [...] Programming and data analysis
- ^ Bohannon, John. The frustrated science student behind Sci-Hub. Science. 2016-04-29, 352 (6285) [2017-08-07]. doi:10.1126/science.aaf56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8).
- ^ Buranyi, Stephen. Is the staggeringly profitable business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 bad for science?. The Guardian. 2017-06-27 [2017-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 ^ Bohannon, John. Who's downloading pirated papers? Everyone. Science. 2016-04-29, 352 (6285): 508–512 [2017-08-07]. doi:10.1126/science.aaf56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 ^ Weinberg, Justin. Sci-Hub & the Philosophy Grad Student "Pirate Queen". Daily Nous. 2021-07-07 [2021-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3) (美國英語).
- ^ Murphy, Kate. Should All Research Papers Be Free?.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3-12 [2016-03-28].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31).
- ^ Новость на странице проекта: снятие блокировки с участников группы. [2021-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 ^ Кузнецов, Даниил. Пиратка года: До Сноудена или Ассанжа мне пока далеко. Life. 2016-12-23 [2017-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俄語).
外部連結
編輯- Engineur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Elbakyan's blog
- Alexandra Elbaky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n VKontakte